1. 既然西安地理位置,国家政策都不错,为什么经济不行
整个西北地区长期经济落后,自然环境欠债较多,虽然西安的工业基础不错,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不少,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毕竟偏处西北,周边整体落后,无法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提出西部大开发时,就是因为西北地区比西南地区发展潜力差太多,最后,国家还是把重庆升级为直辖市,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来发展,西安被重庆PK掉后,又一次错失了机会。
2. 西安为什么经济发展不起来
1、西安区位,内地城市普遍没有沿海城市公铁海空四位一体交通优势,同样沿海辅助型城市群互相资源关联也很重要。
西安只是一个城市,但是得带起西安周围职能城市各有优势的互补发展。
2、教育回报率,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投入和职业培训。有针对的对城市需要学科进行重点培植这是未来领导型社会的投入比。
西安的教育对应沿海城市所缺学科进行补位,这就是为他人做嫁衣。
3、市场定位与政策理念,复制人家优秀的工作经验同时也会把人家水土不服的细节复制过来。
西安属于军工城市,在民生上,不太注重市场主导型发展,且政策下达时,得处处顾及到国防建设的需要。
4、城市中产阶级粘附度,中产阶级的数量往往决定一个城市的态度,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在人生奋斗阶段取得一定的台阶,具有高学历、高职位、高眼界的思维导向,一定数量中产阶级的聚集在一起,是城市理性思维的柱石。
西安在培养企业、为人才量身定做留置条件,可是为这些企业留住多少企业家,在宣传企业文化时,劳资双方和谐共处么?
5、文化的积淀,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城市需要大刀阔斧以百废待兴,家庭需要舍生取义为家里培养人才,这是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人对社会变革的理解能力和对新思想的理解是需要一步步来体会的,毕竟这个社会还是保守稳态习以为常。
新西安就要学会全盘学习沿海模式,同时对西安周边将来会合作的关中城市群进行文化攻势,这是一个合作共赢,独战则死的年代,传统的西安是过去的历史,未来的西安得兼容并蓄,从来西安生活的人开始,学习沿海人不畏难、不畏烦、不畏苦的过程。
手机打字好累,西安是所有内地城市通病的代表,内陆城市都在传统阵痛中嬗变,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2018年3月3号,苏晓墨。
3. 西安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为何经济发展还不如郑州
这个其实很好解释,毕竟一个古都不可能永远都那么强盛,西安繁华也仅仅是在古代繁华,比方说洛阳在古代也是相当的鼎盛,但是现在不也已经成为了三线城市,所以说城市的强弱随着历史会变化的,到了近代以后,我国贸易经济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地区发展,而内陆城市相对没有足够的优势,所以大城市往往就被上海广州所取代了,郑州是因为地处中原地区也是铁路物流的枢纽,所以经济发展也是很迅速的,不过西安依然是一座着名的旅游城市和历史古都,并且西安的科教实力数一数二。
所以说现在西安的经济总量已经远远不如江浙地区的大城市了,同样也不如成都和武汉,因为成都和武汉可以说是一城独大发展,吸干了整个省份的资源,而郑州作为国家的铁路枢纽城市,人口也是相当的密集,所以经济发展也不会差,不过现在西安虽然不如以前那个显赫,但依然是一座着名的旅游城市,同样也有着数以百计的历史遗迹,吸引着很多游客来当地游玩参观,并且西安的高等学府在全国也是排行前列。
4.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为什么发展的这么慢我没有人什么贬低之意,我想问一下这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
西安,就是古代长安城,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历史古都
但是西安没能发展起来,和北京,南京等古都不同,这还是有历史原因的
1,地理位置:西安处于中国中部地区,交通不便,地理位置远不如北京,南京这样靠近海边的城市。加上现在经济全球化,而空中运输尚没有发展到可以取代海路运输,所以,海上贸易依然是现在的主流。地理位置注定了西安会落后于其他古都。
2,历史原因
自古中原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以长安,洛阳为中心。但是,由正因此,这些地区常年战乱,百姓民不聊生,被迫迁徙,人口逐步从中原地区南下到江南地区,人才是发展经济的核心,因此,人的迁徙,导致中原地区人口迅速减少,进而影响到西安的发展。
3,政治因素
因为从明清开始,政治重心已经从中原转移到东部沿海,宋元明清先后定都在:宋-开封,杭州,元-北京,明-南京,北京,清-北京。民国-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几百年下来,政治经济重心已然转移到这些地区,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口岸多数在东部沿海,虽然是殖民贸易,但是间接地也刺激这些地方经济发展。加之政治中心也在这里,所以西安比其其他一些古都,发展确实慢了很多
5. 西安落后很多省会城市,西安落后的原因是什么,西安该如何快速追赶上其他的省会城市
最近几年是个转折点。西安有些脏,有些乱,人民淳朴(保守),互联网金融第三产业落后沿海。重工业,国防军工发达,国企众多,没有沿海那样全国性私企,导致经济没有活力,大学生就业难。大学城和高新区简直是一股清流,真不敢想象要是没有这么多大学和高新区吸引外来年轻人,西安还得保守到什么时候,活在十三朝古都的梦里。古都称号为西安带来了巨大的名气(旅游业比较好),也成为西安发展前进的枷锁。就像人们想起深圳就联系到年轻,时尚,快节奏等词语;想到西安就想到古都,传统文化。但是随着互联网,交通等发展,全国性人口流动已经很频繁,相信政府宣传做好,城建搞好,以后会越来越多人来西安工作定居(不过西安确实得扩大,城市拥挤,停车位严重不够,人口密度太大)希望西安利用好古都这张牌,同时打造现代化宜居西安,改变人们对西安的既定看法。现在社会处处充斥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越大的城市越能吸引人然后变得越来越大,所以要知道人言可畏(现在炒股炒房还要炒城市)搞好城建提供企业落户优惠政策,做好宣传。西安自古风水宝地,广阔的渭河冲积平原,水资源没有沿海丰富但是绝对够用(加上引汉济渭以后会更好),气候好,夏日晚上清爽的凉风,不会像沿海夏季闷热。冬季白天的暖阳(室内暖气),一年中日照天数也是比较多,不像南方冬季很多天灰蒙蒙。美食更是很多(八大菜系没有陕菜但是西安美食确实好吃,个人估计是陕菜没有够特色菜品或者说口味,但是品类众多)随着丝绸之路重启,以及大力引进韩资,俄资企业,西安会更加开放,更加美好。怎么追赶一切在与思想应该解放思想(唐长安城时候这里人们思想的开放程度估计如今大上海都赶不上),接纳沿海和国外潮流年轻思想冲击。打造服务型政府,引进研发型企业,鼓励私企发展建立,多元化饮食。提高人民素质,城市道路卫生搞好。陕北或者全省乃至全国植树造林动起来,涵养水源,改善水土,防风防沙(西安雾霾比北京少多了,说到雾霾已经成全国性问题了,长三角也时常笼罩在雾霾之下)。还有就是提升文化感染力,就像美国大片,日漫,韩流感染我们一样,大西安文化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然后发扬光大,毕竟文化是不死的。
6.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为什么经济发展还不如郑州
西安和郑州,两个邻近省份的省会。一个是陕西第一大城市,另一个是河南的大城市。这两个相邻的省会城市目前在综合实力方面各有千秋。西安的拼写经济不如郑州,但有两点跟不上郑州,差距很大西安,论历史上的西安,它可以说是天皇贵归,在西安眼里,郑州就是一个小土鳖城市。西安的历史是十三条制度。国内这么历史悠久的地方,似乎也只有洛阳才能和她相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安是一个远远超过郑州的大城市,在那个时代,郑州的名字被称为正弦。
综合来看,郑州很容易动摇西安的经济地位,但要想超越西安的文旅资源和高等教育力量,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
7. 西安发展的瓶颈到底在哪里
西安目前有两大瓶颈。
1、地理位置劣势:
西安底蕴深厚、综合实力强劲、定位高,因此从城市本身来说并不缺乏和东部竞争的底气。但是西安为什么多年以来没能真正的崛起呢?其实就是地理位置太弱了,西安位于大西北,四下无强邻,周边人口密度低,区域经济实力弱。
因此在这种没有人口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大区当中,地理位置是唯一能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机会,而这方面西安也不具备。虽然西安的客流量很大,也是西北最大的枢纽城市,可是与郑州、武汉、长沙这些中部大城市不同,这些城市周边由多个三四千亿级别城市为支撑,可形成共振式发展,而西安却是孤掌难鸣,西咸一体化发展多年,咸阳没被带起来,房价到是带起来了。所以这样区为核心地位都难以转化为地理优势的情况下,大区竞争力又排在华东、华中、华北、西南、东北之后,想要在经济发展方面对标成渝汉这些大咖是难上加难。
2、区域人口劣势:
西安自身人口不少,但是区域人口密度太低,整个陕西三千多万人,一个西安就占了近三分之一。虽然成都周边也没有什么强市,但成都背靠四川这个人口大省,而这个人口大省偏偏又是喜欢外出务工,所以成都的外来人口规模比例很高,甚至能够去虹吸贵州和云南的外出人口。但是西安就不同了,不仅自己省内人口少,周边的甘肃、山西、宁夏、内蒙人口更少,挨着河南、四川俩人口大省,结果人家的省会虹吸效应更强。所以西安只能靠这点存量人口与其他大城市博弈,然后还没有区位和经济优势,当然会成为瓶颈。如果西安能像成都一样有1600多万人口,竞争力早就甩开郑州了。但事实上你看看郑州这种有枢纽优势、区位优势、人口优势的城市,从县城为起点都在经济层面反超了西安,可见区域人口规模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之大。
一是发展定位不准,太虚,自我迷恋多,管用的少。二是产业定位不准,啥都想干,啥都不专。三是开发区大多,纯属小利益集团。四是区县发展条件差,动力弱。
一直想引领西北,但在区域大合作上协同不足,向西对甘青宁新辐射带动不够,没有成为西北引挚,向东难与东南诸省竞争,向西南无法在成渝形成竟争尤势!
从人文方面看,关中平原的人太乐于安于现状,思想保守。从产业布局来看,产品线单一而且过于高端化,比如军工,航天工业,电子工业,能源产业等,关乎民生的制造业寥寥无几,过去火柴,电池,肥皂,毛巾,玩具,灯泡,牙膏,螺钉螺丝,自行车,鞋厂,表厂等等都被产业升级淘汰了,一句话,地方工业几乎全军覆灭,靠央字号的产业和垄断行业的企业支撑着陕西省西安市。这些行业都是国家核心产业,但是可容纳的人太少了,所以承接东部产业是突破瓶颈的关键。
火车全靠车头带。
投资发展天津是个死例子 走 旅游 发展是个虚胖子 走制造实业发展 虽然是个利西安发展的长久大计 但不会给当下的官员添彩 远水解不了近渴 当下谁愿意给后任作嫁衣裳呢? 所以目前不会有啥好办法
瓶颈一词是指限制区域(或产业)整体发展中制约因素(一般包含单个或多个),突破瓶颈则发展进入快速道,瓶颈长期得不到改善则会制约发展和生产活动等。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一般硬性条件包括地理条件(包括自然条件、 历史 与现状)、国家定位(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区域影响力;而软性条件则包括营商环境、开放包容程度、城市创新等等。
如果仅从一座城市的内部视角,同比往年数据,我们都能发现城市的进步和改变,因此这样的视角是无法清晰准确发现西安城市发展瓶颈的。
因此下面我将分别在区位、人口、经济、产业、行业等多个方面将西安与周围临近省会城市进行对比,通过外部视角来客观看待西安目前城市发展中的短板与不足,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各城市统计局,对比结果以及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西北重镇按照我国地理划分全中国共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华南和华东七大地区,西安所在的陕西省与宁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以及新疆自治区统归为西北地区。
虽然我国大地原点以及北京时间授时中心均在陕西省境内,西安在内陆地理版图中更接近于我国中部地区,然而从实际影响力和辐射能力来看,西安对我国华中地区的湖北、河南等省份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律不计,而对甘肃、宁夏、青海以及新疆在交通、教育、医疗方面的影响可以说非常直接,正基于此西安在2018年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批复文件中明确提出:“ 培育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发挥其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推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有利于引领和支撑西北地区开发开放 ,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 有利于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西安因其对西北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加上自身的经济、教育、医疗优势,最终获得了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扶持,但同时地处西北地区也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短板与劣势。
截止到2019年底,西北五省在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排名分别为陕西省(全国第15名,25793.17亿元)、新疆自治区(第25名,13597.11亿元)、甘肃省(第27名,8718.31亿元)、宁夏自治区(第29名,3748.48亿元)、青海省(第30名,2965.95亿元),其中青海、宁夏、甘肃和新疆分别位列全国倒数第2、3、5、7位。
西北五省2019年共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823.02亿元,与整个河南省2019年GDP(54259.20亿元)相差无几。
整个西北五省约31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的三分之一;然而西北五省的经济却只占全国的5.53%。
西北五省虽面积幅员,然而因为其自然条件和地理地貌以及 历史 发展,其常住人口却排名全国倒数。
人口与经济截止到2019年底,西北五省中陕西省人口3876.21万人、甘肃省2647.43万人、新疆2523.22万人、宁夏694.66万人、青海607.82万人,五省共计常住人口约1.03亿人,约等于山东一个省的常住人口量(1.01亿人)。
因此在人口密度方面,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均位列全国倒数,常住人口少、人口密度低直接影响的就是产业投资,从而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
2019年西安市共实现GDP9321.19亿元,全国排名第24位,且因为四普终核的影响,这一排名相较于2018年下降了3位,表现并不突出;在所有省会城市排名中也仅位列第15位,中规中矩;在国家中心城市以及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9个城市中排名末位,且是唯一一座GDP没有过万亿的城市。
截止到2019年底,西安市常住人口已达到1020.35亿元,在全国城市常住人口排名中大约能排在15名左右,且明显高于经济排名中排在西安之前的长沙、佛山、泉州、东莞、济南、合肥、福州和南通,那么为何常住人口连年高增长的西安GDP却不如以上常住人口增量较低于西安的其他城市呢?
因为收入低!
截止到2019年底,西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064元,位列全国第61位。。。而上述城市中的佛山市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54043元,位列全国第11位,其他城市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福州也达到了38719元,位列全国第45位。
然而整体收入低的背后隐藏的是西安市产业结构以及高收入行业不足的现状。
产业与行业截止到2019年底,西安市三次产业构成为3.0:34.0:63.0,其中第三产业占比最高,达到了63。西安下辖11区2县,从其他下辖区的经济表现来看,不难发现西安市经济呈现城区经济发展强劲,但县域经济严重失衡的经济发展现象。
其中雁塔区因辖区内包含了高新区和曲江新区等功能区2019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71.01亿元,这个GDP在我国整个中西部地区也名列前茅,然而西安市下辖的周至县、蓝田县以及刚刚撤县设区不久的鄠邑区因为地处我国秦岭,出于生态保护受限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呈现负增长。
县域经济的短板也直接造成了西安市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尽人意。
在最新2020年全国民营企业百强民单中,西安仅有一家企业入围排名第46位,且经营业务也与金属期货交易相关。
民营企业发展不足,具体细分到互联网等 科技 新兴行业的表现就更加暗淡,在最新发布的2020年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分布中,西安并未有互联网企业入围。
综述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从内部视角来看,虽然西安市西北唯一的特大城市、副省级城市以及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但从外部视角来看,西安所处的西北地区无论是常住人口数量还是人口密度均远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西安带动和辐射能力受限。
人口数量和密度则决定了交通、产业等方面的投资欠发达和不足,产业类型发展不足则影响了就业人口的平均收入,同时西安因为其地理地貌环境造成了县域发展严重不足,外加过往营商环境和开放包容程度等利于产业发展的因素滞后,造就了民营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远低于其他同级别城市的发展现状。
2017年开始,西安意识到人口对于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的重要性,率先在全国降低落户条件向全国争夺人才,这一政策的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西安连续三年常住人口增量位列全国城市前四位,常住人口总量也顺利破千万;同时西安依靠“一带一路”布局中欧班列打造内陆港,通过过去三年的加速赶超,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中欧班列开通数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位;与此同时西安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2019年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2.56亿元的基础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高达1247.99亿元;在此基础上西安市也不断打开城市会客性,先后在 旅游 、互联网、电子竞技、东西部合作交流、电影等多个领域举办会展和交流活动,全力打造会展经济,2020年建成交付的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48.7万平方米,填补了无10万平方米以上的室内展馆空缺,提升西安乃至西部会展产业发展水平,成为国家级丝路国际会展中心。
2020年三季度西安市共实现GDP7075.31亿元,其4.5%的经济增速位列全国副省级第一、全国经济25强城市第一,不仅如此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增长12.9%,其中工业投资达到24%。
可以说,当下西安市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西安市自身民营企业和高 科技 企业发展体量、创新力、扶持力度、执行力度与其他城市仍有明显差距,2018-2019年西安市失业率上升至3.27%,而民营企业提供了整个 社会 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增就业中90%均在民营企业。
因此我们总监目前西安发展的主要问题(瓶颈)是:从外部视角来看,西安市地处西北地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周边强省会城市发展强劲;从内部视角来看,西安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落后。
以上回答仅供大家参考。
一,人的观念,陕老大,缺之服务意识等!二环境主要是雾霾的影响,对高端人才,海归人才,顶尖院士级人才有影响,三工资低,对大学生畄西安有影响。等。当然这几年有进步。
西安人“老婆孩子热炕头”思想意识占据上风,工作以进国企事业单位为荣,挤破头都想进。创新动力和能力严重不足。
西安发展最核心的障碍还是政府的服务意识不强、治理能力不高。
就客观条件而言,有着优越的教科文卫以及军工、硬 科技 的存在,西安的发展基础本是很好的,不要说在北方城市中,就算是跟东南沿海甚至北京上海比也并不逊色,远非毫无高端基础的郑州之类的新兴城市可比。但是,一直以来西安的政府在观念、意识上都处在落后的状态,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近几年来,政府高层的情况有所改善,西安立刻便有了爆发式的成长,这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西安要想大发展,必须从上到下彻底改变政府机构和工作人言的观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才行。
就西安的发展方向,肯定是不宜走低端加工业的路子,不要去试图承接东南部淘汰的落后产能,也不要沉迷与、于 旅游 产业,而是要走出自己硬 科技 的高端路子来。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从根本上改善政府作风、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吸引大批的高端产业、互联网企业、文化产业落户西安,把西安打造成中国首屈一指的硬 科技 之都、互联网总部、文化产业的大本营。
8. 高校众多,为何西安的经济却发展平平
人才培养的多,流失的也多。西安并不是一线城市,人才肯定都往大城市去,我朋友在西安上的大学,还是重点大学,最后还是去了上海发展,因为西安并不能给他想要的工作机会,工作环境,只能离开,我想其他大学生多数也有这种想法,这也是西安经济上不去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