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西方经济学为什么亏本

西方经济学为什么亏本

发布时间:2022-08-18 12:04:21

① 用所学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亏损但还是继续营业

这里面关键的是对于亏损的概念理解,在西方微观经济学里,一个企业的成本是以机会成本计算的,你题中的亏损的意思是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而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沉没成本(会计账户里的固定资产或者长期股权投资什么的),是企业建立伊始就投入的,这部分成本被一直计算在平均成本里面。有的企业平均收益虽小于平均成本但是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就是扣除了沉没成本的、后期投入的成本),所以企业现在虽然亏,但是有机会在几年以后实现盈利。
举个例子,小明买台机器压面条花一万元,第一个月买原料1000元,每包面条卖10元,卖了500包,收益5000元,。所以,小明第一个月亏了6000元(平均一包面条亏12元,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但是如果第二,三个月小明还是能达到同样的收益,那么在第三个月小明就可以实现当月盈余。

② 西方经济学完全竞争

为什么企业在短期内亏本还会继续经营?
因为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取利润,除非是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才会退出竞争市场的,即使时短期亏本的情况下还要维持经营来确保收回成本至少不赔钱。

企业短期内在什么情况下应当关门?
企业的产品在不被市场消费者认可或者产品大量积存无法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可选择短暂关门再视情况发展变化做出选择

企业能否长期亏本经营?
这要看一个企业领导与经营者的经营策略以及员工的奉献程度,有很多综合因素涉及其中,不是一下能说清的,关键是企业的经营策略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是否亏本经营。

③ 结合西方经济学原理谈谈猪肉价格不能降到很低的原因

猪肉价格会随着市场的供应供销进行涨跌,属于正常的市场调控,但是基于成本价的原因,嗯,西方资本主义的理论来讲,其实他退出去到了也不会低的成本价去。

④ 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什么无效

西方世界从经济学创建至今的两百多年来就一直经济危机不断,通胀不断。看西方经济学自创建以来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失业、通货膨胀、持续不断的经济危机、财富蒸发等等问题,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还加剧了这些问题发展和演变,种种的事实都说明西方经济理论的无效。从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西方经济理论无效是很多经济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到了2008年的金融海啸之后,西方经济理论无效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经济理论无效的一个明显例证就是没有经济学名家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有着众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美国,现在反而经济发展停滞。这恰好证明西方经济理论根本敌不过中国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经济理念。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什么无效,要分几个面来论述。

一. 方法论问题

西方经济学理论创建路径依赖的是牛顿科学理论的机械静态分析方法和模式。在工业革命之后,欧美生产技术发展得益于物理和化学的细致化研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科学研究。物理与化学研究的方法无疑是科学的。但是,一开始,西方经济学理论创建者们就将经济学理论视同为自然科学研究,他们假设人是同质化的理性人来创建经济学理论。其结果,可想而知。

因为人有理性,在处理同样的事件,相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反应,更别说不同的人之间存在不同的选择和判断。社会科学不是同质化物理和化学研究可以类比的。可是西方理论研究者却热衷于将经济学研究科学化,将不可重复和可逆的人类行为类比于同质可逆的物理研究。

我国现在的高等院校全都受到西方研究模式的影响,导师们要求学生完成论文必须按照,开题设定题目,罗列研究现状,提出假设理论,从显示中找寻理论与事实吻合的证据,一旦有证据则理论成立,不符合则修改假设再行验证。(这是哲学问题从传统方法到波普理论,论述复杂,这里简略)。波普理论只适用于成熟的科学理论研究,例如对于牛顿引力理论,大家多次验证其正确,但只要有一次观察到的现象与该理论不符合,那么,牛顿的引力公式和理论就不适用了,就需要其他的理论来替代。例如爱因斯坦理论。波普的方法和模式只适用于成熟理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波普理论的正确性,其研究方法和模式成为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模式。变异为理论不怕出错,理论就是试错。试想一下理论从来就没有正确过,哪来知道社会实践的效用?在这样研究模式指导下,经济理论哪能有效?

初始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着眼于发现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规律,如价值规律、劳动价值、剩余价值、交换理论、消费与生产等,还是有其可取之处。到后来随意编造,不断试错,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已乏善可陈。看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获得者中,有两个作者的理论就是相互矛盾的,就知道西方研究者的无奈,反正都说得有道理,也许真理救灾矛盾之中,这就是西方人的奇葩想法。

举例说明西方假设验证理论方法和模式的不可行。例如青蛙博士研究跳蚤,它将跳蚤放置于玻璃瓶中。假设跳蚤的听力器官是跳蚤的脚,那么跳蚤在收到外来声音刺激之后就会有所行动,毁掉跳蚤的听力器官,那么跳蚤对于外界声音刺激则阿弥反应。实验进行正常的声音刺激可以激发跳蚤活动,而一旦跳蚤听力器官受损,那么就对于外界声音刺激无反应。从实验中就可得知跳蚤的听力器官是跳蚤的脚。结论的荒唐说明,此类研究模式荒谬。因为人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很全面,无法像观察跳蚤一样,因此假设的理论设定会有很多错漏。类似跳蚤研究的实验只可能出来错误理论,可怕的是大家还以为是正确的。

将不同的人视同为同质化进行科学研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大弊病,而且将社会科学研究机械的套用自然科学研究模式来进行研究则是西方经济理论无效的一大原因。

二.经济理论数理化的谬误

经济学理论为了通俗易懂和科学化,经常的用模型和公式来说明经济理论。表面上看模型和公式好像可以替代文字性描述,但社会科学的定性分析与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有天壤之别,其中存在着很多的荒谬之处,下面仔细分析。

先看数理应用怎么泛滥化。哲学家罗素在分析语言悖论时,发现语言悖论的出现是因为主谓语判断上出现逻辑混淆,例如:某个岛上的理发师说:“我为岛上的所有居民理发”这个就是典型的悖论,所有人包括他自己,而他自己是无法为他自己理发的,这就是因为主谓称谓出现的悖论。为了解决逻辑悖论,罗素在后来引进了德国数学家弗雷德的数理逻辑模式来解决语言悖论,典型的表述是2+2=4,因为这样的成功使得人们对数理化模型的科学化出现倾向性的迷恋。再加上,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妙用,如物料分配、仓储管理,最短路径等的求解。

经济学理论研究上为了科学化,更是大量的引入数学模型和高级科学但是这样的的数学运用只是运用于单一简单的问题解决上。到了复杂模型和复杂事物上就会出现谬误。

首先数理学的成立是逻辑与概念的统一和同一,在经济理论使用数学模型替代时只注重模型是否成立,而忽视了数学概念上的统一和同一。例如一美元在价值上现在是一盎司1200美元的一美元这与二战后的一美元的价值是大不相同的,那时的一美元价值是一盎司35美元。如现在的一百元人民币只能买25斤大米,而70年代一百元人民币则可以买800斤大米。时间的不同则在价值上会出现很大的不同,这就违反了数学同一概念下运算的逻辑,因此模型和公式的运算只能是错误的,这是经济学理论数理化在逻辑上必定出现的错误。

再有,数学推理过程是可逆的,而经济学过程在实际上却是不可逆,使用数理化模型和公式就很容易误导或误推。例如:某地旅游客人的增加与垃圾和苍蝇的增加是正相关的,但我们不能够得出培殖苍蝇或增加垃圾来以此增加游客的结论,因为经济上的结果和结论都是不可逆的。这与数理化模型的可逆式推导是有很大不同的。

还有数理公式和模型的推论之中由于定义的不同会出现明显悖论,如3等于3的平方再开方等于正负三,这样就会出现3=-3的结论,如果不明白开方的定义就会出现错误的结论。而经济理论的演绎上所谓的假设大都难以正确,例如,理性人的设定,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专家证明理性人最大化的利己选择是错误的假定。因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无法做出最大化利己的选择,而且人们很多都是在不理性的情况下做决策。

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菲利普曲线,以前大家都以为此曲线表明通胀与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推高通胀来增加就业。可是卢卡斯证明了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并且说明政府无法用通胀扩张来持续增加就业。而通胀增加就业的错误结论却一直影响着各国政府。这就是经济理论过分数理化的危害。

还有经济理论的数理化基础就是统计数据和会计数据,而明白统计和会计的人们就知道,统计和会计由于定义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论,统计数据和会计报表也是不可靠的。统计上的平均数有中位平均数和众数平均数还有总体平均数,一个平均数就会有不同的数值。而且统计数据会存在误差,和可以的忽略,因此难以精确。而会计猫腻则更多,因为会计报表上的科目定义和理解的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报表,高明的会计师可以将亏损的报表调整成为亏损少或者没亏损。例如大家知道2007年我国实行的会计的公允值方法。所谓的公允值就是大家都认可的价值。例如:某上市公司向银行贷款十亿人民币,亏空了。企业无法偿还银行账务,这对于银行来讲是坏账,对于企业来讲是债务。可是实行了公寓之计算之后,银行通过免除企业的债务获得企业的股权,也就是将债务转为投资,这样企业就一时见获得了投资又免除的债务,在资产负债表上就马上出现了大的盈利,这就是2007年的所有上市公司业绩飙红的奥秘。也造就了2007年雷曼事件西方世界股市大跌而中国股市大涨的局面。

所以会计和统计由于定义和管理的不同,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含义。那么依据统计与会计的经济学理论的数理化又有什么可靠呢?

经济理论数理化的荒谬性还有很多,如效用序列化不精确与精确数据的不对等,模型设定、假设条件的不科学等等谬误这里就不再一一说明了。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大毛病就是过分依赖数学。看近期获得诺贝尔多数的经济学家,大都是通过数学模型或曲线来分析经济的。数学是一门科学没错,但数学的推导有其限制性,如要同质的项才能累加和类比。而经济学研究的人虽然在生物学上讲是同质的。但在经济行为上确是不同质,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欲望。2=2可以等于4,但两个梨加两个苹果就不能够等于四个苹果。将不同的消费习惯和行为同质化是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通病。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没有普适性。因此经济学研究中定性要比定量重要。

下面举例说明。如美元的汇率,如果大家以近期的波动变化为依据,也就是通过曲线来分析就难以把握美元的趋势。因为上下波动的曲线是看不出来美元购买力的变化趋势的。而定性分析就很容易看出美元的购买力变化。二战后35美元可购买一盎司黄金,而现在需要一千一百美元才能购买一盎司的黄金,因此美元的长期发展趋势就很明白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美元的长期趋势是贬值的!这并不需要什么模型和曲线来说明,也不需要什么就业数据、非农就业数据、什么CPI\PPI、什么季度生产增长率来说明。用定性分析就很容易明白。所有的数据和模型是美国佬用来糊弄人的。

经济原理不明白,而滥用数学分析就很容易受到欺骗,很容易得出错误结论。如美国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分为优质抵押债券和次级抵押债券。次级和优质的区分是以违约率来确定的。具体的是以工资收入的高低和还款能力的高低来确定违约率的高低。违约率是一种数学概率的运用,那就是在一千个案例中有多少个类似的违约,通过统计得出来的。而统计的数据是全社会或全行业的发生案例,其发生的案例也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统计得出。其中具有很大的不可比性。如过去的优质抵押违约率5%,而经过金融危机后优质抵押就有大量的违约,违约率已大大上升。而衍生品的设计也是根据违约率来设定保险金额的。保险的原理是根据违约率来确定保险金收取费用,是用大概率事件低费用来覆盖小概率事件的高费用,保险公司赚取其中的“水钱”。但是统计得出的违约率或者损耗率是根据整个社会或行业来进行的,而保险公司则是松散的,并不能涵盖整个社会发生的案例。也就是说社会上存在多家的保险公司,所有的保单不会再同一的保险公司里购买,因此就会出现个别保险公司的物理赔付,也就可能发生保险公司的破产。保险公司的破产就会出现金融企业的保单无法承兑的现象,就就会引发赎回导致金融企业的资金断链。究其原因,就是经济分析上过分依赖数学,将不同质和不同时期的案例进行叠加,并加以分析。所犯的毛病就是将不同的类项相加的简单数学错误。数学是苛刻的,只有在相同条件和相同时间里同质的项才可以进行叠加推演。而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世界中,又有多少同质同期同量的经济人案例可以进行数学推导?,因此出现谬误就在所难免。

⑤ 经济学上,因为投入成本低而觉得无所谓叫什么成本

可回收成本,经济学上有一个沉没成本的概念,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用来理解并回答本文的问题。所谓沉没成本,简单地说就是不可以收回的成本,或者说无法通过收益来补偿的成本。例如,我现在盖一个厂房想生产某种产品,但厂房盖好后我又改变了主意,不想干了,因此我把厂房卖掉,收回盖厂房的成本,(假设不存在亏本的问题。)这里盖厂房的成本就不属于沉没成本,因为它是可以收回的。但如果我现在坐火车从青岛去北京办事,车行至济南时我改变了主意,不再想去北京了,因此我立刻下车,换乘了一辆返回青岛的火车。这里所发生的青岛至北京以及由济南返回青岛的费用就属于沉没成本,因为它无法收回,你不可能拿着一张用过的火车票找到一个人并对他说:“现在假设你从青岛到济南跑了一趟,因此我把这张用过的火车票卖给你怎么样?”你永远也找不到一个这样的买主,除非他是个傻瓜。(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假设人都是有理性的。)男女双方在交往的过程中所发生的金钱开支、耗费的时间等也是一种沉没成本。因为一旦一方或双方决定分手,那么这个成本是收不回来的。

⑥ 如何用西方经济学看待蕉农大丰收却出现亏本现象

这个嘛,很简单,不用什么西方经济学,小朋友都知道谷贱伤农是因为供给充足压低了价格,是吧。 当然,如果要用点西方经济学,那你得知道什么叫做【需求价格弹性】,然后你得知道农产品一般而言属于弹性较差的商品,通过一点简单的微积分计算,你会发现对于这类商品而言,降价意味着亏本。

⑦ 西方经济学作业:虽然很高的固定成本是厂商亏本的原因,但永远不是厂商关门的原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经济学里的成本是分为会计成本和经济成本的
经济成本是决策时考虑,而会计成本是财务核算时考虑
厂商关门(lockout)不是以固定成本来衡量的,当每一个产品带来的收益无法弥补可变成本时,厂商才会选择停业
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或者说只要生产一件产品仍然可以减少亏损,就值得去继续生产.

⑧ 作业西方经济学中为什么完全竞争企业短期亏损时还要生产

全竞争条件下,短期生产可以看作是市场上有固定数量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既定价格下如何寻求他们的利润最大化。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不同市场的价格水平对产业的影响:

1.市场价格很高,并且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总成本时,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如:当市场上鸡蛋价格高于一斤5元,而养鸡专业户这时生产一斤鸡蛋的平均成本为2元,他的平均收益也为一斤5元,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假设他选择的最优产量为500斤,因为在这个产量上,他的边际成本正好5元。所以,他的企业地短期均衡价格就为5元,短期均衡产量为500斤,他所获得的超额利润=(5-2)*500=1500元。这时若他的产量大于或小于500斤,他所获得的利润就都小于1500元,所以,1500是他在价格为5原始的最大利润。
2.市场价格较高,并且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总成本时,企业的经济利润为玲,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3.市场价格下降,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总成本,但仍大于平均总成本时,企业亏损,但还可以继续生产。
4.当市场价格继续下降,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时,企业亏损处于生产与不生产的临界点,即停止营业点。(若继续生产。企业的全部收益你不全部的可变成本,而不能你不 任何固定成本。若不生产,他虽不必支付可变经济成本,但固定成本仍然是存在的。所以,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是企业生产与不生产的临界点。
5当市场上价格下降为更低时,企业的亏损更大,作为理性的生产者,他将停止生产。

由上可知: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平均收益=价格=短期边际成本。供参考。

⑨ 西方经济学疑难问题

首先,要知道这是短期里厂商的选着。如果是长期,不存在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P<AC,厂商都会停止生产
再来,既然是短期,那么固定成本已经投入且无法收回了,所以厂商生产不生产,参考的时候只看收益和可变投入。对于第一个图,P<AC,注定亏本了,而P>AVC说明收益大于可变投入,也就说如果生产的话,不仅能赚回可变投入,还能再多赚一点点,来弥补无法收回的可变投入。
以此逻辑类推,第二章图和第三张图也就好理解了。

经济利润=TR-TC=Q*P-AC*P。上面三张图,企业都注定得不到经济利润的。而固定成本所带来的利润,叫正常利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里面,看做是资本的剥削所得。

⑩ 亏本为什么要生产

假如你不生产 机器放那不干活 工人放那拿着工资不干活 会赔的更多
还有的亏本生产是为了 树立品牌形象 比如一些非常高端的电脑 卖的钱还不够生产线的

阅读全文

与西方经济学为什么亏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两边婚姻孩子如何上学 浏览:153
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哪个级别高 浏览:418
猴男婚姻配什么好 浏览:178
浙江省哪里的美女多 浏览:588
为中国艺术事业发展做了什么 浏览:302
有哪些古代四大美女 浏览:43
章子怡的诗讲的什么故事 浏览:50
145代表什么爱情暗示 浏览:203
再婚幸福概率是什么 浏览:750
中年人最靠谱的爱情是什么 浏览:572
徐州目前哪里可以办理健康证 浏览:812
哪些省属事业单位招聘 浏览:541
砍伐树木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危害 浏览:388
杰克的故事主要是说什么 浏览:862
婚姻登记信息没有联网如何处理 浏览:719
怎么样去介绍一个美女 浏览:727
幸福出行共享电动车如何收费 浏览:514
423爱情暗语什么意思 浏览:123
事业单位退休工资指数怎么算 浏览:560
树和风筝的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 浏览: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