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罗默(Paul Romer)和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的出现,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余年的沉寂之后再次焕发生机。
新经济增长理论(New Economic Growth Theory)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 “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6�1罗默1990年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他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
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是:
(1)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
(3)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
新增长理论模型中的生产函数是一个产出量和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即Y=F(K,L,H,t)其中,Y是总产出,K、L和H分别是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和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存量,t表示时间。
对此有影响的模型有阿罗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以及罗默提出的收益递增增长模型。在阿罗的模型中,只是将技术进步的一部分内生化了。在这一模型中,产出不仅仅是有形要素的投入,而且也是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体现为:资本的贡献要大于传统的贡献,因为增加的资本不仅通过其对生产的直接贡献来提高产量,而且通过其间接推动新思想的发展来提高产量。但在这一模型中技术仍然是外生的,它随着内生的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罗默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充分的重视了知识的作用,将技术进步完全的内生化。他们认为,增长的原动力是知识积累,资本的积累不是增长的关键。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的研究与开发模型。另外还有人将资本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认为资本不仅包含物质资本,而且也包含人力资本,因而资本仍然是增长问题的关键。但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强调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都认为知识或者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而且存在着投资(即资本的积累)刺激知识的积累,反过来知识的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鼓励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在经济中的广泛运用,促进了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已让位于知识和技术进步
② 什么叫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economic growth)就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般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的共性实质。它代表的是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中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无庸置疑,没有谁不希望经济增长,但是,用什么方法实现经济增长,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经济学家强调投资的重要性,还有一些人则提倡提高劳工素质。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经济增长中各种决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提出了种种经济增长理论。诞生于20世纪早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近年来新的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新古典增长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于是,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对这两种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简要的比较。
◎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是人均实际GDP的增长是由于技术变革引起人均资本增加的储蓄和投资水平的观点。如果技术进步停止,增长就结束。
一、代表人物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的经济学家、MIT的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以及英国的经济学家斯旺(Swan)。早在1956年,他们就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但是剑桥大学的弗兰克·拉姆(Frank Ramsey)在上世纪20年代就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理论后来,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又进一步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研究。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在他们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也提出了与索洛基本相同的观点。
二、假定条件
索落在其着作中提出了以下假设:
(1) 萨伊定理:供给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
(2) I=S,即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3) 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利息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由以上假定条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上不会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
经过许多经济学家对该模型的不断研究和完善,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的基本假定条件如下:
(1) 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既定,总量生产函数有稳定的形式,生产率以一外生的不变比率增长。
(2) 技术进步产生于机遇,是外生变量。
(3) 总量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
(4) 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完全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进行调节。
(5) 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减。
三、基本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本模型建立起来的。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如果用Gy表示收入增长率,用GL表示劳动力增长率,用GK表示资本增长率,则有
Gy = aGL + (1-a)GK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在这个基本公式中,收入增长是由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两种因素所引起的。a表示,在收入增量中,有多大份额是由劳动力增长带来的,(1-a)表示,在收入增量中,有多大份额是由资本增长带来的。
另外,将上述公式两端同时减去GL,则有
Gy -GL = (1-a)(GK- GL)
上式左端是收入增长率减去劳动增长率,可以认为是平均每人的收入增长率。右端中的“GK- GL”是资本增长率与劳动增长率之差,可以认为是平均每个工人所使用的资本的增长率。上述公式意味着:
1、 人均资本装备率即平均每人所使用的资本数量不变,则人均收入水平不变;
2、在资本的边际产品大于0的条件下,提高人均资本装备率,可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相反,如果劳动力增长率大于资本增长率,即人均资本装备率降低,那么人均收入水平将会下降。
四、主要观点: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1、 除了实际GDP及其增长率之外的一素决定人口增长。
2、 技术变革率影响经济增长率,但经济增长率不影响技术变革速度。
3、经济繁荣将持续下去是因为不存在引起工资下降的古典人口增长。但如果技术由于两个相关原因而停止进步,增长将停止。第一,技术变革引起的高利率一起投资增加和资本积累。第二,资本积累最终引起降低资本收益的收益递减,而且,最终减少储蓄并放慢资本积累率。
4、 如果实际利率高于目标利率,资本供给将增加。
综上所述,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一直在增加资本需求,提高实际利率,并引起增加资本存量的储蓄。只要有技术进步,这个过程就会重复,并创造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增长率波动是因为技术进步以可变的比率发生。
五、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评述:
按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所有经济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技术,而且,资本在全球自由流动以寻求最高可以得到的实际利率。因此,新古典增长理论意味着,全球的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将趋同。在富国之间存在某种趋同的迹象,但趋同是缓慢的,而且对所有国家而言,趋同看来并不明显。
索洛等人认为:在没有外力推动时,经济体系无法实现持续的增长。只有当经济中存在技术进步或人口增长等外生因素时,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增长。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一方面,它将技术进步看作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它又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变量而将它排除在考虑之外,这就使该理论排除了影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
◎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或称“内生技术变革理论”,认为人均实际GDP增长是因为人们在追求利润中所作出的选择。而且,增长可以无限持续下去。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内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
③ 简述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主要内容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又称新剑桥增长模型,neo Cambridge growth model),它是现代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是由英国的琼·罗宾逊,卡尔多和意大利的帕森奈蒂提出来的。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有:①资本―产量比率保持不变,即常数;②均衡条件为I=S;③社会成员分为工资收入者(工人)和利润收入者(资本家),两者的储蓄率都是固定的,而且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
以P代表资本利润,W代表工资,Y代表国民收入,则:
Y=P+W 或
W=Y-P
以sp代表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sw代表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s代表总储蓄率,则有:
s=P/Y・sp+W/Y・sw =P/Y・sp+(1-P/Y)・sw =P/Y・sp+sw-P/Y・sw =P/Y(sp-sw)+sw (1)
k=K/Y (2)
将式(1),(2)代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得到:
G=[P/Y(sp-sw)+sw]・1/k =P/K(sp-sw)+sw/k (3)
P/K即是利润率,以π为代表,则:
G=π(sp-sw)+sw/k (4)
上式即是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的含义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经济增长率 决定于利润率的高低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的储蓄倾向。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模型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延伸,和后者一样,其基本观点是增长率决定于储蓄率或投资率,而资本―产出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第二,模型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以及收入分配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模型认为:在社会分化为两个阶级“资本家和工人”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加剧了收入分配比例失调,收入分配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增长。要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不是简单地谋求经济快速增长而是消除收入分配比例失调的状况。
第四,模型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思路,即持续稳定增长取决于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和技术进步,而认为要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必须靠国家政策对分配比例失调进行干预。
新剑桥增长模型旨在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症结在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失衡,因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途径不在于加速经济增长,而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这种改良主义的观点和主张,使其博得“凯恩斯左派”的称号。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特征是以历史的、收入分配的结构分析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其分配理论是经济增长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动态分析方式,力图以劳动价值论的为理论基础,抛弃了新古典学派的在分配理论上的辩护性,不回避分配问题上所蕴藏的阶级结构。它无非是用数学语言说出马克思早已道出的一个历史现象,即利润收入者所得恰好是工资收入者所失。
④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就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般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的共性实质。它代表的是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中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无庸置疑,没有谁不希望经济增长,但是,用什么方法实现经济增长,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经济学家强调投资的重要性,还有一些人则提倡提高劳工素质。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经济增长中各种决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提出了种种经济增长理论。诞生于20世纪早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近年来新的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新古典增长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于是,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对这两种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简要的比较。
◎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是人均实际GDP的增长是由于技术变革引起人均资本增加的储蓄和投资水平的观点。如果技术进步停止,增长就结束。
一、代表人物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的经济学家、MIT的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以及英国的经济学家斯旺(Swan)。早在1956年,他们就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但是剑桥大学的弗兰克·拉姆(Frank Ramsey)在上世纪20年代就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理论后来,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又进一步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研究。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在他们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也提出了与索洛基本相同的观点。
二、假定条件
索落在其着作中提出了以下假设:
(1) 萨伊定理:供给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
(2) I=S,即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3) 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利息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由以上假定条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上不会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
经过许多经济学家对该模型的不断研究和完善,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的基本假定条件如下:
(1) 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既定,总量生产函数有稳定的形式,生产率以一外生的不变比率增长。
(2) 技术进步产生于机遇,是外生变量。
(3) 总量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
(4) 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完全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进行调节。
(5) 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减。
三、基本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本模型建立起来的。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如果用Gy表示收入增长率,用GL表示劳动力增长率,用GK表示资本增长率,则有
Gy = aGL + (1-a)GK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在这个基本公式中,收入增长是由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两种因素所引起的。a表示,在收入增量中,有多大份额是由劳动力增长带来的,(1-a)表示,在收入增量中,有多大份额是由资本增长带来的。
另外,将上述公式两端同时减去GL,则有
Gy -GL = (1-a)(GK- GL)
上式左端是收入增长率减去劳动增长率,可以认为是平均每人的收入增长率。右端中的“GK- GL”是资本增长率与劳动增长率之差,可以认为是平均每个工人所使用的资本的增长率。上述公式意味着:
1、 人均资本装备率即平均每人所使用的资本数量不变,则人均收入水平不变;
2、在资本的边际产品大于0的条件下,提高人均资本装备率,可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相反,如果劳动力增长率大于资本增长率,即人均资本装备率降低,那么人均收入水平将会下降。
四、主要观点: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1、 除了实际GDP及其增长率之外的一素决定人口增长。
2、 技术变革率影响经济增长率,但经济增长率不影响技术变革速度。
3、经济繁荣将持续下去是因为不存在引起工资下降的古典人口增长。但如果技术由于两个相关原因而停止进步,增长将停止。第一,技术变革引起的高利率一起投资增加和资本积累。第二,资本积累最终引起降低资本收益的收益递减,而且,最终减少储蓄并放慢资本积累率。
4、 如果实际利率高于目标利率,资本供给将增加。
综上所述,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一直在增加资本需求,提高实际利率,并引起增加资本存量的储蓄。只要有技术进步,这个过程就会重复,并创造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增长率波动是因为技术进步以可变的比率发生。
五、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评述:
按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所有经济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技术,而且,资本在全球自由流动以寻求最高可以得到的实际利率。因此,新古典增长理论意味着,全球的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将趋同。在富国之间存在某种趋同的迹象,但趋同是缓慢的,而且对所有国家而言,趋同看来并不明显。
索洛等人认为:在没有外力推动时,经济体系无法实现持续的增长。只有当经济中存在技术进步或人口增长等外生因素时,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增长。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一方面,它将技术进步看作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它又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变量而将它排除在考虑之外,这就使该理论排除了影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
◎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或称“内生技术变革理论”,认为人均实际GDP增长是因为人们在追求利润中所作出的选择。而且,增长可以无限持续下去。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内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
一、代表人物:
斯坦福大学的保罗·罗默(Paul Romer)在上世纪80年代期间提出了这种理论,但这种思想要追溯到30年代到40年代期间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所进行的研究工作。
二、假定条件
1、 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属于外生变量。
2、 技术进步是内生变量,发现产生于选择。发现新技术时,人们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但作出新发现的速度不由机遇决定。它取决于有多少人寻求新技术以及他们如何迫切地寻找新技术。
3、 总量生产函数规模收益递增。
4、 政府应当对经济进行适当干预。“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共同作用,使经济均衡增长率表现为社会最优增长率。
5、 经济没有收益递减。
三、基本模型:
1、 阿罗(Kenneth J. Arrow)模型(1962)
假定全经济范围内存在技术溢出,因此不存在政府干预时的竞争性均衡是一种社会次优,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政府可以采取适当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率,使经济实现帕累托改善,将技术进步解释为由经济系统决定的内生变量。
2、 宇泽弘文(Hirofumi Uzawa):两部门模型(1965)
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生产人力资源的教育部门,将索落模型中的外生技术进步内生化。由于人力资本部门的生产函数具有线性的规模收益不变的形式,并且经济中不存在任何固定的生产要素,经济将实现平衡增长。
3、 罗默(Paul M. Romer):知识溢出模型(1986)
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4、 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人力资本溢出模型(1988)
假定存在全经济范围内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全经济范围内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资本溢出造成的。人力资本既具有内部效应又具有外部效应。
5、 巴罗(Robert J. Barro)模型(1990)
这一模型又包括两个分支:公共产品模型和壅塞模型。
假定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政府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政府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力量。政府服务使生产呈现规模收益递增,使经济得以实现内生增长。
综合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有代表的几个模型,它们所具有的共性如下:
1、 经济可持续增长,并且是内生因素的作用。
2、 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技术进步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进行意愿投资的结果。
3、 技术、人力资本有溢出效应,这是存在经济持续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4、 国际知识和贸易的流动,对一国经济增长存在重要影响。
5、 不存在政府干预时,经济均衡增长通常表现为社会次优,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
6、 经济政策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率。一般地,政府向研究开发活动提供补贴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7、 普遍采用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法构建模型。
四、主要观点: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1、 利润刺激了技术变革。
2、 一旦作出了一种有利的新发现,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这个事实意味着,随着一种新发现利益的扩散,就可以得到免费的资源了。这些资源之所以免费是因为当它们被利用时人们并没有放弃什么。它们是零机会成本。
3、 生产活动可以重复。如果一个企业增加自己的资本和产量,企业就有收益递减。但经济可以通过增加另一个相同的企业来增加其资本和产量,而且,经济没有收益递减。
4、 在新古典理论中,在资本收益递减时,随着资本积累,实际利率下降,直至它等于目标实际利率为止。在这一点时,增长停止了。但新增长理论并没有这种增长停止机制。随着资本积累,实际利率并不受影响。实际利率自然可以无限高于目标实际利率。只要人们可以进行使实际利率高于目标利率的研究与开发,人均实际GDP就可以无限增长,增长率取决于人们创新的能力和实际利率。
五、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评述:
“新经济”将成为经济理论界和研究机构的新课题和学术前沿。原因有二。
第一,生产率的内生化问题一直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波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无论从理论上的熊彼特创新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供给学派等宏观经济理论的演变来看,还是从实践中的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目前的“新经济”,贯穿其中的主线之一,至少对经济学家而言,就是生产率的内生化及其度量问题。生产率及相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极限和经济周期微波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新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政策含义。例如,即便存在增长的顶部、失业的底部或扩张的极限,事实上没有一个人知道它们在哪里。因此,宏观调控的相机抉择有赖于把握生产率及相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否则,与其自寻烦恼,还不如放弃陈旧的担忧,把自我牺牲性的先验性调整信条放在一边,顺其自然。对中国而言,实施宏观调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都涉及到生产率及相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问题。所以,“新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必将促进我们进一步加强生产率问题研究,加强对内生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波动理论的研究。
新经济增长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借鉴价值:
1、 新经济增长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知识、技术在现代经济中所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新经济增长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现实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经济增长理论说明,要素投入的增加只有在起能够带来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从理论上说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为了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上来。
3、 新经济增长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一些方面的经济增长事实。
4、 新经济增长理论具有比较丰富的政策内涵,对各国政府制定增长政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当然,没有绝对的真理。新经济增长理论也存在缺陷:
1、 过于严峻的假设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新经济增长模型的普适性和对现实的解释力。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中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与现实相去甚远;巴罗模型中政府服务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与劳动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一样大时,才能保证经济存在一条平衡增长路径。
2、 忽略了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为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在“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属于外生变量”这一假定上,无法说明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对技术进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乃武、金碚主编:《国外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2 朱勇着:《新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
3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着,萧琛主译:《经济学(第1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1月
4 曼昆着,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
5 迈克尔·帕金着,梁小民译:《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4月
6 索洛等着:《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商务印书馆,1991年
7 阿瑟·刘易斯着,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3月
8 樊明大:《新经济理论和政策》,《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1月3日
⑤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应用
对此有影响的模型有阿罗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以及罗默提出的收益递增增长模型。在阿罗的模型中,只是将技术进步的一部分内生化了。在这一模型中,产出不仅仅是有形要素的投入,而且也是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体现为:资本的贡献要大于传统的贡献,因为增加的资本不仅通过其对生产的直接贡献来提高产量,而且通过其间接推动新思想的发展来提高产量。但在这一模型中技术仍然是外生的,它随着内生的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罗默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充分的重视了知识的作用,将技术进步完全的内生化。他们认为,增长的原动力是知识积累,资本的积累不是增长的关键。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的研究与开发模型。另外还有人将资本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认为资本不仅包含物质资本,而且也包含人力资本,因而资本仍然是增长问题的关键。但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强调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都认为知识或者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而且存在着投资(即资本的积累)刺激知识的积累,反过来知识的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鼓励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在经济中的广泛运用,促进了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已让位于知识和技术进步。
⑥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的内生增长机制主要有哪些
经济增长更多的还是需要依靠科技的发展。
科技的发展才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增长机制。
⑦ 区域经济增长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理论
1.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哈维·莱宾斯坦于1957年在《经济落后和经济增长》中提出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该命题认为不发达经济既存在人均收入增长的趋势,又存在人均收入降低的因素和力量,要使区域经济获得增长,从落后向发达状态转变,该地区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某一最小临界规模的增长刺激。发展经济学家内尔森认为,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糊口或接近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即使在一个短期内经济有所增长,但经济增长又会导致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又回到原来的低水平状态,即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2.不平衡增长的核心观点是:不发达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向所有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和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部门或区域进行,其他部门或地区通过利用这种部门或区域的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而逐步得到发展。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包括:赫尔希曼(A.O.Hirschan)和辛格(H.Singer)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Cumulative Causation Theory),詹姆斯·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和诺斯(D.C.North)的输出基础理论(Export Base Theory)。
(2)新增长与区域创新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也叫“内生增长理论”)是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技术外生这一不足而提出的。它通过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这两个角度对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研究,其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率由区域经济系统内的诸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由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所决定的。新增长理论主要包括三种理论模式:
(1)罗默模式——知识积累的增长模式,该模式刻画了知识积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强调增加研究与开发(R&D)部门的投入以提高知识积累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2)卢卡斯模式——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增长模式,该模式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
(3)科斯特模式——资本投资的增长模式,该模式认为技术进步的源泉是资本投资。
创新(Innovation)的形成和扩散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也是区域间经济增长和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熊彼特(J.Schumpeter)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间断出现的现实生产手段的新组合”,包括新产品的引入(生产创新)、制造现有产品的技术变革(生产方法创新)、开辟新的市场或新的原材料来源以及引入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在有关创新研究的文献中,传信过程可以分为线性创新模式和非线性创新模式。线性创新模式表现为一项科学研究走向市场的发展过程。
非线性创新模式认为,传信不是官方的或个人的科学和研究机构发起的,而是由客户、技术应用者、供货商或合作方发起的,它表现为一个数次的反馈过程:重要的信息流从创新的后期阶段又反馈到早期阶段,这个过程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对于区域之间存在的创新差别,创新扩散理论认为,信息传播在创新扩散和吸收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扩散过程或者遵循相邻效应(波浪式扩散),或者是遵循城市等级自上而下进行。奥地利学者梅耶(G.Maier)和托特林(F.Todtling)提出了关于区域创新差别的一个构想框架。在该框架内,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和行为方式与它所处的经济环境要求和条件相联系。影响企业创新体系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外部因素包括:
(1)与企业创新行为相关的区域环境条件,涉及到研究与教育结构的状况,劳动力的技能以及同其他企业保持联系和协作的可能性,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等;
(2)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结构特征;
(3)政府的区域公共政策,包括技术引进政策,鼓励创新政策等。内部因素主要是企业的组织和战略目标的特征,他们对企业创新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企业规模影响与创新相关的资源装备,也影响创新的持续性和创新项目的规摸。
区域内企业在相关功能方面的配备(研究与开发,企业计划和市场营销)和他们在生产上的共同作用,对生产创新和方法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中小企业来说,同大企业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较容易获得与创新相关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证明,他们在大企业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有关区域创新的研究表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管理者和雇员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区域创新差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只是基于技术竞争优势以外的东西来保持市场地位,那么它的创新意识必然下降。企业管理者惧怕风险,或者雇员在变化面前持拒绝态度,都会阻碍区域内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