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东营的经济实力在山东排第几啊
如果讲人均,当然是第一啦,山东第一,全国第八,人均GDP8000多美元,欧洲中等国家的水平。
如果讲总量,不行啦,东营毕竟是小城市,才180万人,总量跟济南、青岛不能比。在全省17地市中,只排第九,还不如临沂,临沂虽穷,却是山东省第一人口大市,近千万人口,每人创点产值总起来就是一大笔。
其它还有一些排法,比如综合实力、竞争力等等,东营都不是第一。因此归结起来就是“钱多(人均GDP),人傻(小城市,人土,竞争力不如大城市)”
目前,中国共有城市668个,山东省共有10个城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分别为济南(第13位)、青岛(第21位)、烟台(第30位)、东营(第37位)、威海(第39位)、淄博(第48位)、潍坊(第65位)、德州(第79位)、济宁(第88位)、泰安(第93位)。
B. 山东东营市的人口和经济状况
东营市建市于1983年,现今人口约180万。在全省来看,城镇化水平比较高,人口流动性大。自1999年起,东营市人均收入,人均产值以及人均商品消费值一直居全省首位。经济起步晚,但发展神速。目前,东营市地区生产总值据山东省前列,经济潜力巨大。
C. 保定跟东营、这两个城市哪个经济实力强!
当然是东营。。。。我就东营的 2004年,东营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在宏观调控中抢抓机遇,在克服困难中加快发展,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据初步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56亿元,其中地方4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25%。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预计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9%。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林木覆盖率达到19.6%,比去年提高4个百分点。工业速度、效益、后劲同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预计分别达到1040亿元、1015亿元,增长34.4%、34%;工业增加值542亿元,其中地方162亿元,分别增长28.6%、46.8%。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56亿元,增长44%。地方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增长41%。一批骨干企业快速膨胀,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1个,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胜利油田存续企业已改制13家,为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招商引资不断扩大。全市引进投产(营业)和注册在建外来投资项目847个,预计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57.8亿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5亿美元,增长47%。市开发区等各类园区有了较大发展。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继续增强。预计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0亿元,其中地方320亿元,分别增长24%、46.6%,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亿元,增长15.8%;进出口总额10.2亿美元,其中出口6亿美元,分别增长22%、35.1%。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预计个体工商户发展到4.7万户,私营企业9242家;上缴税金5.5亿元,增长27.9%。财政金融平稳运行。预计完成全口径财政总收入1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8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25.5%、26.2%;各项存款余额580亿元,贷款余额35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84.2亿元、53.3亿元。 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中心城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建设改造城市道路90.2公里,外环路全线贯通;新增绿地面积122.5万平方米;东西城对接区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取得较大进展。县城和小城镇发展进一步加快。东营机场增加了至北京的航班,开通了至上海的航线;东营港扩建、东营黄河大桥、防潮堤、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改造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双十”工程任务顺利完成。今年“双十”工程共有49个子项目,目前32项已全面完成,其余项目也完成了年度任务。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预计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850元,增加26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33元,增加523元;全市人均储蓄18290元,增加2030元。全市新增就业3.3万人,其中再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36项。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普通高考录取率比全省平均高8.8个百分点;完成了实验教学普及县建设任务。初步构建起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成功举办了市第七届运动会。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97.4%、62.6%。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控制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5‰。创建文明城市、小康文明村和“信用东营”、“平安东营”工作扎实开展,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一年来,东营市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一,针对城乡差距较大的实际,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倾斜力度,加大对贫困乡、贫困村的扶持力度,大力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水利“三百”、沼气建设、乡村公路建设改造、首集市场改造、农村绿化等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大力加强农民培训,提高了农民素质;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对种粮农民发放直接补贴,减轻了农民负担。今年市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达4.3亿元。第二,针对贫富差距较大的实际,加大对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了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对新考入大学的贫困学生实施救助,提高最低工资和城镇低保标准,初步建立起了以城乡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城乡医疗保险、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和教育救助、残疾人救助、灾害救助、住房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能源、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减弱的实际,我们未雨绸缪,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四,针对群众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实际,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扎扎实实地解决征地、拆迁、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和拖欠克扣工资等问题,较好地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2004年在矛盾较多、困难较大的情况下,东营创出了建市以来的8个历史之最:全市经济总量增加最多,地方经济总量增速最快,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利税最多,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最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最快,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最多,蛋类、奶类及棉花产量最高。取得这样的成绩,的确来之不易。 2004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四年。到今年,东营市“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已提前完成。与“九五”末的2000年相比,地方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翻了一番多,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翻了两番多,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接近翻番。这4年是我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的4年,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发生巨大变化的4年,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4年,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的4年。4年累计实现的生产总值相当于建市以来前18年的总和,4年再造了一个东营,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已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列全国百强城市第37位。4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实践充分证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是扎实有效的,我们的干部队伍是有战斗力的,处理复杂矛盾、解决实际问题、驾驭全局的能力是很强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会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 东营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山东省首位 日前从东营市有关部门获悉,2004年东营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2934.68元,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速度22.9%,已跃居全省第一位。据介绍,东营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居民收入增加奠定了基础;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让失业人员和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有了一定保证;加之国家再次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调整工资。在诸多有利因素的影响下,使得东营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D. 山东的东营,威海,烟台,哪个富,那个面积大
东营市, 面积7923平方公里,人口172万。辖2区3县。
广饶县 面积1138平方公里,人口47万。
威海市, 总面积 543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3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85.9公里。威海市现辖三市三区,即荣成、 文登、 乳山三个县级市和环翠区、国家级火炬威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进出口加工保税区,总人口24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55万人。
,烟台市, 全市土地面积13745.9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643.60平方公里,全市海岸线曲长702.5公里,海岛曲长206.62公里。 人口为651.69万人,人口增长0.03%,其中市区人口179.39万人。
【经济发展】
东营; 在中国的城市之林中,东营市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20年间,东营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画图,经济社会发展之快令世人刮目相看。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540.3亿元,是1983年的8.35倍,年平均增长11.82%;其中地方国内生产总值248.94亿元,是1983年的12.3倍,年平均增长14.1%。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第一产业得到稳定发展,第二产业逐步调整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02年,全市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32.96亿元,是1983年的2.61倍,年平均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417.37亿元,是1983年的9.74倍,年平均增长12.73%;第三产业增加值89.97亿元,是1983年的18.16倍,年平均增长16.48%,是三次产业中增幅最高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83年的9.08:72.74:8.18变化为2002年的6.1:77.2:16.7。开发黄河三角洲,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已在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正式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2003年,山东省政府批准,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建设山东省加工制造业基地。“信用东营”和“数字化东营”建设进展顺利。
东营市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先后与美国得克萨斯州米德兰市和韩国江原道三陟市结为友好城市。被联合国工发组织确认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加入了世界能源城市伙伴组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日益扩大,重点建设硕果累累。198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为8.5亿元,1990年为46.11亿元。近三年来,全市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共引进招商项目10399个,科英电子等一批大的工业项目相继落户东营。200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猛增至240.8亿元,是1983年的28.3倍,年平均增长19.24 %,也是全市历史上重点建设项目和投资额度最多的一年。20年累计完成投资1784.5亿元。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05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02741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4783美元,增长12.9%。第一产业增加值70.08亿元,增长5.0%,对GDP的贡献率为1.2%;第二产业增加值1570.93亿元,增长13.2%,对GDP的贡献率为74.3%;第三产业增加值411.61亿元,增长17.2%,对GDP的贡献率为24.5%。经济结构继续保持“二三一”的格局。三次产业结构为3.4:76.5:20.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76.48亿元,增长14.5%,回落2.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776.48亿元,增长20.1%,回落16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3.81亿,增长25.1%,其中地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2.15亿元,增长23.2%。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61亿元,增长23.3%。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11932万美元,增长55.3%,其中进口214698万美元,增长71.6%;出口197233万美元,增长40.7%。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9.22万人次,增长30.1%,其中入境游客1.67万人,增长46.5%。旅游总收入28.66亿元,增长39.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530万美元,增长128.9%。
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413.86亿元,增长20.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0.95亿元,增长18.0%。地方财政支出89.72亿元,增长17.6%。
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0.48万人,增加1.39万人。城镇化率为57.77%,比上年提高0.67个百分点。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数为58.44万户,人口为183.97万人,增长0.5%,其中:男性人口93.05万人,女性人口90.92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8.59‰、死亡率4.86‰、自然增长率3.73‰;合法生育率为98.9%;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7元,增长15.0%。农民人均纯收入6660元,增长13.5%。
威海;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80.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2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088.56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559.51亿元,增长16.5%。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07∶61.78∶30.15优化为7.43∶61.14∶31.4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519元,增长11.8%。
价格总水平逐步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上涨4.6%,涨幅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回落1.3、2.6和3.5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59.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64.6亿元,增长6.1%;林业产值1.9亿元,下降5.1%;牧业产值49.46亿元,增长2.1%;渔业产值139.53亿元,增长3.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23亿元,增长31.1%。
工业经济保持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17家,实现增加值1003.26亿元,增长10.8%。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6.14亿元,增长23.7%。
威海区域经济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3.62亿元,增长23.2%,增幅创10年来新高。
全年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18.05亿美元,增长10%,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进口总额43.5亿美元,增长10.8%;出口总额74.55亿美元,增长9.6%。
利用外资快速发展。全年实际外汇到账外资5.26亿美元,增长31.3%。
财政税收持续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80.63亿元,增长15.6%,其中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93.67亿元,增长14.2%,占GDP比重为5.3%,提高0.1个百分点。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156.25亿元,比年初增加158.15亿元,增长15.8%。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126.37亿元,比年初增加153.15亿元,增长15.7%。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700.51亿元,比年初增加116.88亿元,比年初增长20%。
城市建设步伐继续加快。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3.92平方米。
烟台; 目前,已形成以轻纺、机械、建材、电子、冶金、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全市乡以上工业企业2700多家,主要产品2000多种。张裕葡萄酒、三环锁是烟台的传统产品。近年来,锦纶、白卡纸、电子网目板等技术水平较高的项目相继投产。
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投融资33.7亿元,形成了滨海中路、迎宾路等一批新的城市景观,烟栖高速、烟台港三期、零点立交、黄务立交、青年南路、500热力网三期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蓝烟铁路复线、大莱龙铁路和206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烟大铁路轮渡、烟德铁路、莱山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正式启动。
初步核算,200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6%(比上年,下同)。人均GDP达到49012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7171美元),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5.55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90.97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7.67亿元,增长16.5%。三次产业结构为8.02:60.89:31.09 。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005.73亿元,增长17.5%。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3.79亿元,增长24.1%。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23.44亿元,增长23.4%。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50.31亿美元,增长46.3%。
全年利用外资新签合同251个,下降37.4%;注册外资16.71亿美元,增长7.2%;实际到帐外资10.58亿美元,增长12%。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381.16万人次,增长17.3%,其中国际游客35.21万人,增长14.6%。旅游总收入228.46亿元,增长22.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67亿美元,增长16.4%。
全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6.17亿元,增长1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0元,增长15.4%。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35元,增长13.7%。
个我人觉得是威海富裕点儿。呵呵
E. 山东东营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人均收入如何
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省位居前列...
反正看GDP就是这么个情况。
一般是省内五六名左右,前几年还更高一点。
人均GDP位居全国前列...
不信您可以网络一下。
09年情况:本报讯 据市城调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份,全市城市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85元,位列全省第三位。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份,全市城市居民收入同比增长9.6%。从收入构成看,经营净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目前居民增收的突出亮点,分别为1487.87元、4122.92元和15949.88元,同比分别增长53.75%、29.3%和4.2%。其中,经营净收入上涨较快,拉动可支配收入上升2.9个百分点。
08年情况:东营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东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7.42元,在全省排第三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182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5%。
个人认为人均收入这个东西不能太过于相信。毕竟有贫富差距。但东营的发展前景的确很好...(ps:也许有点故乡情结...)
F. 临沂、济宁、东营这三座城市的经济实力相差大吗
东营,东营市的人均GDP水平一直高居山东省的榜首,甚至超过了经济总量超过万亿的青岛市。是什么产生这个结果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东营省的有着产值巨大的一片油田-胜利油田。这为东营市带去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随着石油产量的日渐减少,改变自己的产业结构,是现在东营市最需要完成的任务,否则,虽然现在的东营市风光无限,但终究不是长远之际。
G. 你知道山东省2018各市的人均GDP大概是多少吗
人均GDP约76110元,这个结果不算很好,还需继续努力。
H. 2021年山东省生产总值突破8万亿元,哪些行业的贡献最大
2021年山东省生产总值突破8万亿元,哪些行业的贡献最大?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总的看,2021年全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构造、品质、驱动力、魅力等都发生了长期趋势、至关重要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进中提速增效趋势更为牢固,高质量发展之途越走重量轻、越走越来越快、越走越实。2022年,山东省将保持稳中有进工作中总主旋律,详细、精确、全方位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进新发展布局,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理念发展趋势,促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不懈以产业结构升级性改革创新为主导线,综合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发展趋势和安全性不断民生改善,平稳宏观经济政策,维持经济形势在有效区段,维持社会发展大局意识平稳。
I. 东营广饶经济条件怎么样啊是富还是穷啊
全国百强县啊当然富了
经济总量快速膨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7%,是2005年的3.2倍,按可比价格年均增长20.6%,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68位。工业集群效应凸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94家发展到256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29家发展到155家,4家企业入闱中国企业500强、9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17亿元,比上年增长28%,是2005年的5.4倍,年均增长40.2%,建成了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橡胶轮胎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和摩擦材料研发制造基地、国家盐化工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棉纺织基地。经济效益显着提高,去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3亿元,比上年增长30.7%,是2005年的4.3倍,年均增长3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7亿元,比上年增长32%,是2005年的3.2倍,年均增长26.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08亿元,比上年增长30%,是2005年的6.4倍,年均增长45%。投资、消费拉动能力明显增强,去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8%,“十一五”累计投资85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3倍;去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3%。金融运行良好,去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84.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7.8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237亿元;存款余额27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6.2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180亿元。
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1.7:68.7:19.6调整为6.8:73:20.2。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去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622亿元,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着,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新能源、生物化工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快速起步;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4%,五年提高20.8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4个骨干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投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27家,省级以上知名品牌达到65个;主导产业实现优化提升,高档铜版纸、高性能子午胎等一批产业改造提升项目竣工投产,造纸、橡胶轮胎、化工、纺织、汽车配件等产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现代服务业快速突破,孙子文化旅游区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商务区、亿丰国际时代广场等项目顺利实施,每年一届孙子国际文化旅游节和首届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成功举办,文化、旅游、会展、赛事“四位一体”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3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17家,带动建设优质标准化生产基地70万亩、渔业养殖面积20万亩、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区295处,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财税金融创新成效明显,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全面完成,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机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教育资源得到整合优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稳步推进,县乡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圆满完成,农村综合改革、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去年进出口总值达到32亿美元,跃居全省县市区第3位,比上年增长81.3%,是2005年的5.6倍,年均增长41.4%;其中出口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6%,是2005年的7.4倍,年均增长49.2%。招商引资成效显着,9家国内外500强企业项目落户广饶,去年引进县外固定资产投资29.1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五年累计引进县外固定资产投资79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
来源:《广饶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J. 2011gdp城市排名
1、上海市 16872.42亿元 增长 9.9% (沪)
2、北京市 13777.90亿元 增长10.2% (京)
3、广州市 10604.48亿元 增长11.0% (广东1)
4、深圳市 9510.91亿元 增长12.0% (广东2)
5、苏州市 9168.00亿元 增长13.0% (江苏1)
6、天津市 9108.83亿元 增长17.4% (津)
7、重庆市 7894.24亿元 增长17.1% (渝)
8、杭州市 5945.82亿元 增长12.0% (浙江1)
9、无锡市 5758.00亿元 增长13.1% (江苏2)
10、青岛市 5666.19亿元 增长16.0% (山东1)
11、佛山市 5638.47亿元 增长14.0% (广东3)
12、武汉市 5515.76亿元 增长14.7% (湖北1)
13、成都市 5500.00亿元 增长16.0% (四川1)
14、大连市 5150.00亿元 增长15.2% (辽宁1)
15、宁波市 5125.80亿元 增长12.4% (浙江2)
16、南京市 5086.00亿元 增长13.0% (江苏3)
17、沈阳市 5015.00亿元 增长14.0% (辽宁2)
18、长沙市 4500.00亿元 增长15.5% (湖南1)
19、烟台市 4358.46亿元 增长14.9% (山东2)
20、唐山市 4300.00亿元 增长13.0% (河北1)
21、东莞市 4246.00亿元 增长10.3% (广东4)
22、郑州市 4100.00亿元 增长13.0% (河南1)
23、济南市 3910.80亿元 增长12.5% (山东3)
24、哈尔滨市3665.90亿元 增长12.5% (黑龙江1)
25、泉州市 3571.10亿元 增长14.7% (福建1)
26、南通市 3400.00亿元 增长13.0% (江苏4)
27、长春市 3369.70亿元 增长15.6% (吉林1)
28、西安市 3241.49亿元 增长14.5% (陕西1)
29、石家庄市3110.00亿元 增长11.1% (河北2)
30、潍坊市 3090.92亿元 增长00.0% (山东4)
31、福州市 3065.00亿元 增长14.0% (福建2)
32、常州市 2930.00亿元 增长--.-% (江苏5)
33、温州市 2925.57亿元 增长11.1% (浙江3)
34、大庆市 2900.00亿元 增长12.0% (黑龙江2)
35、淄博市 2866.75亿元 增长13.7% (山东5)
36、徐州市 2800.00亿元 增长14.0% (江苏6)
37、绍兴市 2782.74亿元 增长11.0% (浙江4)
38、合肥市 2702.50亿元 增长17.5% (安徽1)
39、鄂尔多斯2580.00亿元 增长--.-% (内蒙古1)
40、济宁市 2550.00亿元 增长13.0% (山东6)
41、临沂市 2440.00亿元 增长12.9% (山东7)
42、台州市 2415.12亿元 增长13.1% (浙江5)
43、包头市 2400.00亿元 增长16.0% (内蒙古2)
44、东营市 2359.94亿元 增长14.4% (山东8)
45、邯郸市 2320.00亿元 增长--.-% (河北3)
46、嘉兴市 2296.00亿元 增长13.7% (浙江6)
47、盐城市 2250.00亿元 增长13.0% (江苏7)
48、南昌市 2207.00亿元 增长14.0% (江西1)
49、洛阳市 2205.00亿元 增长--.-% (河南2)
50、鞍山市 2200.00亿元 增长20.8% (辽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