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刘亮的个人简历
1992.09-1995.07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机要通信专业学习
1995.07-2000.12 自贡市委机要局科员
2000.12-2002.12 自贡市委机要局副主任科员(其间:2001.06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高教自考]本科毕业)
2002.12-2003.03 自贡市委机要局技术科科长
2003.03-2007.05 自贡市委督查办公室副主任(其间:2003.09—2006.06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2007.05-2008.07 中共自贡市委自贡市人民政府目标管理督查办公室副主任
2008.07-2011.10 贡井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2011.10至今 贡井区委常委、贡井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贰’ 刘亮的介绍
刘亮,男,汉族,是苏州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叁’ 明明是草根出身的白鸽刘亮,成名之后就离婚,到底什么原因
刘亮白鸽2014年参加央视《星光大道》,取得年度六强佳绩,2015年参加东方卫视第二季《笑傲江湖》摘得年度桂冠 ,2017年1月27日,白鸽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表演小品《大城小爱》,2018年3月2日,登上央视元宵晚会,表演小品《大屯小事》,2018年2月8日,吉林卫视春晚,刘亮白鸽表演小品《大学小爱》。
刘亮因为事业,不得不疏忽家庭的经历,让不少观众感同身受,很是心酸。也令相当一部分网友难以接受!随后“刘亮白鸽离婚”的话题在网络上争议发酵引发热论,很快被送上了热搜。
在离婚之后,两个人的发展也有很鲜明的不同,白鸽就换了一个新的搭档郭金杰,而根据他们这个时间来看,几乎是在离婚之后她就立马换了搭档,感觉无缝衔接,这也让很多人猜到是不是郭金杰在其中充当了第三者的身份。
刘亮说,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来参加《笑傲江湖》,从那之后有了些名气,可能在事业上变得比较忙,然后就疏忽了对家人的关心,和对妻子的照顾,郭德纲则回应:“忙不忙,红不红,其实都没有关系的。”
‘肆’ 谁知道罗贯中的详细生平资料
当元仁宗延祐年间,罗贯中父为丝绸商人。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四书五经。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对商业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随当时的着名学者赵宝丰学习。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罗贯中辞别赵宝丰,“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幕府作宾。起事称霸的张士诚是灭元功臣。第二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进攻。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降元后,张士诚贪图享乐。到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没落,又再次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建议暂缓称王,但是不被采纳。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罗贯中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傅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 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他也曾参与其中。明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称他是一位“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也就是看到天下将不免落到朱元璋手里,才不得已淡出江湖。不久,罗贯中远走江南,流寓于江、浙一带,以小说抒写其“图王”霸业之胸襟。图王未果,发愤着书。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连试三年。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不得不放弃了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明洪武14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20回本),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着作。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也和施耐庵一起编写过《水浒传》。
编辑于 2015-10-30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6个回答
书法隶书京东大牌优惠券,闪电送达!
手写隶书楷书行草书法字画作品卷轴装裱人生哪能多如意等多款fwj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103cm*33cm (约) 行草书
¥58.8 元
OLOEY办公室字画书法真迹左宗棠隶书发上等愿斗方手写已裱
¥238 元
精气神字画 横幅手写真迹书法字画楷书隶书行书草书作品卷轴装裱精气神等多款 戒骄戒躁 103cm*33cm (约) 楷书
¥77 元
手写隶书楷书行草书法字画作品卷轴装裱人生哪能多如意等多款fwj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112cm*33cm (约) 行草书
¥59.78 元
手写隶书楷书行草书法字画作品卷轴装裱人生哪能多如意等多款fwj 室雅人和 112cm*45cm (约) 隶书
¥83 元
京东广告
淘宝书法名家千万商品,品类齐全,千万别错过!
名家书法作品真迹《仁者乐山》巨幅行草 可请先生订写 画院保真
¥1500 元
名家字画书法定制书法家王柏儒字迹定制唐诗
¥68 元
名家 真迹 书法 字画 草书 横幅 作品 《静思》画院保真 可定制
¥900 元
名家 真迹 书法 字画 草书 横幅 作品《诸葛亮 诫子书》
¥1500 元
名家 真迹 书法 横幅 作品 画院保真 《艺海无边》
¥900 元
淘宝热卖广告
更多专家
谁知道罗贯中的详细生平资料?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范曾书画_上微拍堂收藏字画_名家字画0元起拍
范曾书画,微拍堂-字画拍买0元起,名家字画低价捡漏,安心交易,假必赔,包退换!
广告2021-10-04
罗贯中生平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着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苏州结识施耐庵,以师徒相称,两人一同参加位于平江(即苏州)的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过一段时间幕僚后离开。曾与另一位吴王朱元璋为敌,在明朝成立之后,罗贯中放弃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创作《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着作
3赞·1,786浏览2021-03-09
问《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详细生平?
生平: 寓居江南 当元仁宗延祐年间,罗贯中父为丝绸商人。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四书五经。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对商业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随当时的着名学者赵宝丰学习。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有志图王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罗贯中辞别赵宝丰,“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幕府作宾。起事称霸的张士诚是灭元功臣。第二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进攻。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降元后,张士诚贪图享乐。到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没落,又再次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建议暂缓称王,但是不被采纳。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罗贯中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傅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发愤着书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他也曾参与其中。明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称他是一位“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也就是看到天下将不免落到朱元璋手里,才不得已淡出江湖。不久,罗贯中远走江南,流寓于江、浙一带,以小说抒写其“图王”霸业之胸襟。图王未果,发愤着书。 不过,这也可能只是一个传说。因为清顾苓《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记载“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这与“有志图王者”的形象不符合。这两则记载虽有矛盾的地方,但足以表明罗贯中在元末曾经想有所作为,“传神稗史”,只是在现实中失败后无奈的选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连试三年。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不得不放弃了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明洪武14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20回本),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着作。 有专家认为,“有志图王”的早期经历与其晚年的特殊心境,是罗贯中偏好政治历史题材小说,并在这类小说上取得艺术成功的关键。一是用三国故事作为题材写出了《三国演义》,一是用兼历史与英雄传奇品质的梁山好汉故事编辑《水浒传》(通行的说法,比如说《中国文学史》赞同由施耐庵原创、罗贯中编辑整理成书的说法)。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也和施耐庵一起编写过《水浒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大约在公元1385~1388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庐陵(今江西吉安)逝世。
1赞·2,490浏览2016-03-02
关于罗贯中的详细资料
罗贯中 罗贯中 (约1330—约1400) 元末 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经历了元末社会动乱,曾参加过农民起义,明统一后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一种以封建纲常名数为支柱的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小说,另外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和一些乐府隐语。
2赞·2,348浏览
谁知道罗贯中的详细生平资料? — 找答案,就来“问一问”
4458位专家解答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罗贯中的生平有哪些介绍?
罗贯中(约1330~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罗贯中曾参加过反元斗争,“有志图王”。他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是一个积极投入革命的人物。后来,朱元璋统一中国,罗贯中遂“传神稗史”,专心创作,“不知所终”。 罗贯中着作甚丰,相传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其代表作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编撰的小说尚有《三遂平妖传》,此外,他还可能参与过《水浒传》的创作或加工。
1赞·66浏览2019-08-03
谁知道罗贯中的生平
罗贯中,一名罗本,生于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 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也就这时,罗贯中结识了当时在杭州居住,但年龄他大二十岁左右的施耐庵。 罗贯中的籍贯又有“东原人”之说,这是他漫游出晋后在“东原”(今山东省)客居过一段时间的缘故。他到这里,是被当时社会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来。他到那里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搜集在民间流传的水浒英雄故事材料。这是他后来参与《水浒传》编纂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千圣姑”和“贝州王则”的故事,当时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因此,罗贯中就在这一带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传》之作。 约在西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西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O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在罗买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 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 大约在西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卢陵逝世。 回第一页 3.代表着作: 《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写的《水浒传》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验,才写成部影响巨大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成书之后,又经后人多次增删、整理,现在最流行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毛宗岗修改的本子。 《三国演义》讲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一八四年黄巾起义开始,到二八O年司马氏统一中国为止。《三国演义》在描写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地王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 《三国演义》在描写各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贯穿了一个拥蜀反魏,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认为蜀汉是正统的,曹魏是篡逆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反陈寿《三国志》的结构篇幅。在《三国志》中,魏志最多,三十卷,蜀志最少,只有十五卷。而在一二O回的《三国演义》中,其中一O四回讲的故事,都涉及到蜀汉。在人物好坏的区别上,蜀汉是好人多,坏人少。而在曹魏是人多,好人少,在对待各方人物的态度上,对蜀汉方面是以歌颂为主,对曹以批判为主。因此,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宽仁待民”的好皇帝。他对百姓是“秋毫无犯,民皆感化”。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军西川(即四川)时,一路之上都受到百姓们的欢迎和拥戴。这是作者理想化了的“圣君”、“明主”。而曹操诡诈残暴的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是很出的。写官渡之战,先介绍两军力量的对比。袁绍兵多粮足,拥军七十万。而曹操兵少粮缺,只有七万人。但是战争胜败不但决定于客观军事力量的强弱,而且还决定于主观指挥是否正确。继而再攻,各个击破。相反,袁绍自恃强大,没有利用兵多粮足的优势、结果大而归。实在是指挥不当。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其他如赤壁鏖兵、陵之战等,都写有声有色,雄伟壮阔,引人入胜。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和教训。后来,农民起义的将领们把《三国演义》当作军事教科书来学习、运用。 《三国演义》中,有关政治、外交、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读者从中也将获益不浅。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自罗贯中把三国历史写成小说以来,文人纷纷效法。各取中国历史一段,写成各种历史小说。于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明代比较有名的历史小说,就有《东周列国志》、《杨家将演义》、《说唐》、《精忠传》等等。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近几年出版的《五千年演义》等,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国演义》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基本经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作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真有其事。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以及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就是“七分事实”。历史小说的创作,在涉及历史之时,原则上要符合历史的真实,不可杜撰或捏造。否则,就不是历史小说了。但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不等于三国历史,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其中不少内容和情节是作虚构的,夸张的。不但历史上不存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受刑”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等事件。而且,就是对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也不是从《三国志》里照搬到《三国演义》中来。而是作者依据尊刘贬曹的思想给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加以丑化。《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已是艺术的典型。这就是“三分虚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但它也有种种不足。如否定农民起义的错误立场,封建迷信等等。然而它毕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回第一页 4.轶事: 相传罗贯中,在福建遇见了童年时代舄施耐庵相识的王道生。王道生来在《施耐庵墓志》中写到:“及长,得识其(指施耐庵)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夜间灺烛畅谈先生轶事,有可敬可泣者,不禁相与慨然。”出于对施耐庵的敬爱,在王道生面前,罗贯中甚至把自己的着作,都说成是施耐庵的。 回第一页 5.评价: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特殊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小说很多,都是以乱世为题材,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罗贯中就写了其中三个,除《三国演义》外,相传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逐平妖传》等着作,也曾参与了《水浒传》的编纂、创作。他亦能词曲,所作的杂剧,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种,后二种已佚去。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目睹现实的纷争,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动机,一方面“无过于泄愤一时,取快四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当时话本艺术中存在的弊端,为民众,为说话艺人提供一个好的、方便的说话底本。他从社会的、文学的需要出发,对几种在民间影响较大的话本小说材,进行了搜集、整理、充实等扎实的新创工作。罗贯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我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
‘伍’ 三国演义是谁写的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祁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着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着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据说和施耐庵合着《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着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着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罗贯中,元末明初生于山西太原祁,这个目前大多数学者考究的籍贯。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罗贯中。
罗贯中的籍贯也有太原市南端的清徐县的说发,也是争议最多的地方,从现存《罗氏家谱》及罗氏祖茔墓碑之记载看,先祖为四川成都府人,后唐为青州仆射落籍清源。他成年离家,流落于江淮,在张士诚与另一小说家施耐庵结为师徒,晚年隐居大名府浚县,完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全传》的创作。
罗贯中的籍贯又有“东原人”之说,这是他漫游出晋后在“东原”(今山东省)客居过一段时间的缘故。他到这里,是被当时社会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来。他到那里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搜集在民间流传的水浒英雄故事材料。这是他后来参与《水浒传》编纂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千圣姑”和“贝州王则”的故事,当时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因此,罗贯中就在这一带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传》之作。
约在公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公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O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大约在公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卢陵逝世。
[编辑本段]籍贯考究
五种史书记载籍贯说法
杨立仁 罗贯中籍贯众说解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三国演义》算上家喻户晓。可是,对于他的生平,人们所知甚少。他是哪里人,600年来众说不一。明清以来,对罗贯中的籍贯主要归有五种说法。
(一)《西湖游览志馀》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朝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二)《续文献通志》云:《水浒》罗贯中箸。字贯中,杭州人。
(三)《七修类稿》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州罗本贯中所编。 ’
(四)《三国志传》万历本署,东原罗道本编次。
(五)《三遂平妖传》署:东原罗贯中编撰。
(六)《水浒志传评林》署:中原贯中罗道本名卿父编辑。
(七)《水浒传》署:中原罗贯中编辑。
(八)《说唐全传》旧本署:庐陵罗本撰。
(九)《因树屋书影》云:《水浒传》相传为洪武初越人罗贯中作。
(十)《续录鬼簿》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
以上列举罗贯中籍贯问题十种书有记载,规类有五种说:杭州、庐陵、中原、东原、太原。
最受人关注的是杭州,东原、太原,三说为讨论的焦点。
杭州说:理由是杭州地方学者赵宝峰的《赵宝峰文集》中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的名单中第十六位有个罗本的名字。杭人以此认为罗本是杭州人。笔者查阅了(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中名单人员,其中慈溪当地人大多为学业者,还有东平、鄞县、台和、咸宁、温州等地人,这些外地人有几位是授业者,有注从宝峰学。罗本查无记。这里的“门人”应该解为“宝峰生前的门客、友人,授业人”。不能单纯将“门人”理解为是弟子。
该名单中罗本是什么身份参加宝峰葬礼呢?
据说,罗贯中有志图王。一度投张士诚部下,建议张士诚联合朱元璋,陈友谅等起义军共同推翻元朝。
张士诚不听忠言,于至正十七年投元,得元太尉之职。
传说,罗贯中离开张士诚隐居浙江四明山。至正十七年(1357)罗隐四明山,赵宝峰卒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9年间正好罗贯中隐居四明山,时期期间于至正甲辰年(1364)还与贾中明复会一次,复会地点虽然不知,证明罗贯中在隐居期间也还不时外出会友。可能,罗贯中返回四明山时,赵宝峰过世于是参加了葬礼,以友人身份去,按笔者考罗贯中生于1328年,那年他在38岁左右。
罗贯中隐居四明山为29岁。
罗贯中可能在至正14年(1354)投张士诚,时年26岁左右。
传说罗贯中在投张士诚前还参加过刘福通起义。
这些时间表明,罗贯中曾参加过许多地方的政治活动不能以其中的一个地方便认定其正式籍贯。杭州一说不能成立。
“东原”说其依据是,明嘉靖元年《三国演义》刻本序言中署“东原罗贯中”字样。
“东原”说,出于明弘治六年庸愚子(蒋大器)先生,大器先生在河南浚县当主薄时发现了罗贯中《三国演义》手抄本,于明弘治六年作序。嘉靖元年印刷本出世,流于社会。《三国演义》的问世引起了社会文学界的关注,人们随着对作者罗贯中开始了研究。《三国演义》序中写“东原罗贯中”山东人认为蒋大器是山东人,东原在山东省东平县,便顺理成章地推定罗贯中也是山东人了。可是,后来有学者找到依据认定蒋大器为浙江金华人,山东一说便失去了基本依据研究者动摇了罗贯中为山东东原人的说法。
有学者把罗贯中写在《水浒传》里的陈文昭,东平官,也说成是赵宝峰的一个弟子陈文昭与罗贯中是同学,罗有意的为他家乡安排上一个好官。
笔者并不这样认为。《水浒传》人物里还有一个任原(太原人)。此人为元末明初武乡县人,明初当过户部官。在武乡县留有碑文,县志有记。难道这也是罗贯中精心要安排丑化此人。
笔者认为,小说作者,编个故事需要人物去衬托故事,将脑子里记有的现成人名,运用到小说里是常有的事,谈不上“精心”安排。
东原一说出自蒋大器手,还得从蒋大器在何地得《三国演义》说起。
蒋大器作《三国演义》序,时间为弘治甲寅年(1493)。于嘉靖元年(1522)出版《三国演义》。写序与出版相隔29年,可能蒋大器
在弘治甲寅年还在任上,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罗贯中死于永乐二年(1404),与蒋作序时间隔89年。蒋出版《三国演义》时间为1522年,罗死后118年之久社会上也未发现过《三国演义》的转抄本,600多年来也未听说有人发现罗的转抄本。可见,蒋发现罗手本为正本,没有转抄。地点可能在河南浚县一代。元明时黄河由武涉东入江苏由安东入海。河南黄河北,太行山东,包括济南一一带归为东原,不能认定东原专指东平。蒋大器在东原这一带得罗手本,便认为罗是东原一带人,实际上他只是猜想。
学术界评罗贯中写说本是为说书匠人写。从被社会公认的罗贯中所写几本小说看,确实是说本。我认为罗贯中写说本不可能写序言,因为说书匠人在说书时不会去说序言,听者也不喜欢听序言,听的是小说的内容情节,也不可能关注作者是谁。从《三国演义》蒋大器作序言。《粉妆楼》竹溪山人作序言。《水浒传》金圣叹,杨定作序。这些作序者离罗生前作书,以后几百年,猜想成分占十成。可以这样讲,罗作书没有作过序言,罗的作品序言是后人所为,造成了六百年来罗籍贯问题众说不一。
蒋大器在东原一代发现了《三国演义》把罗贯中作者定为东原人,这也不妥。《粉妆楼》是竹溪山人在广陵发现。《续录鬼薄》是郑振铎等学者在江苏发现,《金瓶梅》是在介休发现的。而实际上小说的发现地和作者籍贯并不能简单地划个等号。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个本族兄弟,名罗义(史有志,家谱有志)山西祁县人。
在明初为小卒,有功升为胙城县捕头、后升为胙城县县令。建文帝初罗义写奏章建议“周公扶成主”,入狱。燕王立帝,罗义出狱为世袭鸿庐寺卿。
罗贯中流落江湖,有可能找到族人罗义在胙城一代完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着作。
蒋大器1494年前在河南浚县任主薄,胙城离河南浚县相隔很近,他得到《三国演义》手本是合符情理的。也可能大器先生早听说这部好书,有心求得。得书后整理出版,作序,他认为在东原一代得书,把作者归为东原。形成的一说。
东原说不可信,不能成立。
太原说,来自《续录鬼薄》作者无名氏,经考证,作者为贾仲明。
1931年,郑振铎等人发现“天一阁”收藏的《录鬼簿续编》至今社会上还没有再发现第二本,可能《录鬼簿续编》为孤本。
贾仲明,有人考证是山东淄川人,写《录鬼簿续编》时间约在元至正甲辰年(1364)以后至明永乐甲辰年(1424)之间完成,他们见面时,贾仲明本人只知罗贯中有三部戏曲作品,还不知罗贯中完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多本名箸。可见三部戏曲作品在复会前至正甲辰年前已完成。而《三国演义》等小说则是在至正甲辰年后所着。因而贾仲明在明永乐甲辰年(1424)前没有听说或看到罗贯中着的小说作品。《录鬼簿续编》没有录上。
贾仲明在《续鬼簿》提到,“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文中没有提到“罗本”提到罗的性
格、爱好、才华。“与余为万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贾与罗年令有差别,元未天下大乱,有志之士纷纷投身社会欲建功创业,二人各行所爱。也可能是罗走入反元斗争中,贾在元朝管治的地区“各天一方”各人有各人不同政治的天地。“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至正甲辰年(1364)年,罗贯中返回故乡二人复会(地点在何?)又见面。“复会”可以解为还“返回”。1364年大约贾仲明为21岁,罗贯中31岁左右,1364年罗贯中可能探家与贾仲明复会。复会时间与贾成书1424年恰为60年,罗贯中该为91岁贾仲明还不敢认定罗死,而用“竟不知所终”怀疑的态度。
罗贯中于1357年离开张士诚,1364年与贾仲明复会,间隔七年时间,可能是在四明山完成了几个戏曲作品。
罗贯中于1366年又出现在赵宝峰葬礼上,1364年复会,1366年参加葬礼二年时间南北千里往来,除探亲外还有什么理由往来敌人与起义军之间。
罗贯中与贾仲明复会地点。《录鬼簿续编》有记,贾仲明山东淄川人,山西祁县石佛窑村贾氏族人明初听国家召唤,有几户移民山东,其中一户迁往淄川。贾氏人讲清朝中期山东淄川贾氏曾返石佛窑寻祖问根。贾仲明很有可能为贾氏山东淄川的移民,这样他与罗复会地点即在祁县城或祁县石佛窑村。
张士诚起义于1352年,五年后于1357年投元。罗贯中于1357年离开张士诚,活动在方国珍起义军地盘之内的四名山,他与方国珍素无过结,此地又不属元管,可谓避难的好地方。罗贯中1364年归乡与贾仲明复会,于1366年赵慈溪县参加了宝峰葬礼。
张士诚死于1367年,传说,有位温金氏偷出张士诚两位公子,奔四明山交给罗贯中,1367年后罗离开四明山,领着张士诚两个孩子奔走江湖避难。
1367年至1399年32年中罗贯中完成了《三国演义》等十几部小说。有人说罗贯中是一个说书匠,笔者认为不是说书匠,是个为了求生活写小说、剧本。
从罗贯中的作品在不同地点发现来分析,他曾走过许多地方,在各地留有足迹,从而造成对他籍贯有多种说法的原因之一。是一致的。当时,贾仲明提出“太原人”,太原范围很大,是那洲、那县人,贾仲明没有提出。但是从罗氏最集中的河湾村所发现的家谱,神纸、护梁签、墓穴、砚台、牌匾等,六大实证。可以说明罗贯中直属当时归太原管辖的祁县。沉睡了六百年的罗贯中籍贯之谜终于告白于天下。罗贯中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长眠了
‘陆’ 2004年3月23号,在西安一个十七岁的小伙子刘亮在购买体育彩票的时候中了大奖,奖
不影响,刘亮购买彩票时17岁,可以视为简单的代理。所以行为应该有效。
18条规定禁止向未满18周岁者卖彩票,并未规定未满18岁者购买彩票,可见规定是正对彩票发行方的,所以不会影响民事合同的成立。
有效。
最后敢问你是西财的吗?
‘柒’ 水浒传作者,写作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形象
一、作者:
施耐庵(1296~1371),江苏兴化人,原名施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汉族,施耐庵祖籍江苏泰州海陵县,出生于江苏兴化。他是着名的元末明初作家。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十八名壮士率壮丁起义反元。张士诚敬其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远计划欣然前往。
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施耐庵几次谏劝。
张士诚都不予采纳,于是愤然离开平江,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在张幕的鲁渊、刘亮等人。此后,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
后入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
为撰写《江湖豪客传》准备素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灭张士诚后,到处侦查张士诚的部属。
为避免麻烦,施耐庵征求兴化好友顾逖的意见,在白驹修了房屋,从此隐居,专心于《江湖豪客传》的创作。《江湖豪客传》成书后,定为《水浒传》。
二、写作背景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发生的宋江等36人的起义是《水浒传》创作的历史根据。北宋徽宗时,政治黑暗官僚腐败。
社会矛盾急剧恶化,我国北方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失败后,英雄人们的斗争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
三、主要人物
一百零八将:
1、天魁星呼保义宋江
2、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
3、天机星智多星吴用
4、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
5、天勇星大刀关胜
6、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7、天猛星霹雳火秦明
8、天威星双鞭呼延灼
9、天英星小李广花荣
10、天贵星小旋风柴进
11、天富星扑天雕李应
12、天满星美髯公朱仝
13、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14、天伤星行者武松
15、天立星双枪将董平
16、天捷星没羽箭张清
17、天暗星青面獣杨志
18、天佑星金枪手徐宁
19、天空星急先锋索超
20、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
21、天异星赤髪鬼刘唐
22、天杀星黒旋风李逵
23、天微星九纹龙史进
24、天究星没遮拦穆弘
25、天退星挿翅虎雷横
26、天寿星混江龙李俊
27、天剣星立地太歳阮小二
28、天平星船火児张横
29、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
30、天损星浪里白跳张顺
31、天败星活阎罗阮小七
32、天牢星病关索杨雄
33、天慧星拼命三郎石秀
34、天暴星两头蛇解珍
35、天哭星双尾蝎解宝
36、天巧星浪子燕青
37、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
38、地煞星镇三山黄信
39、地勇星病尉遅孙立
40、地杰星丑郡马宣赞
41、地雄星井木犴郝思文
42、地威星百胜将韩滔
43、地英星天目将彭玘
44、地奇星圣水将单廷圭
45、地猛星神火将魏定国
46、地文星圣手书生萧让
47、地正星鉄面孔目裴宣
48、地辟星摩云金翅欧鹏
49、地阖星火眼狻猊邓飞
50、地强星锦毛虎燕顺
51、地暗星锦豹子杨林
52、地辅星轰天雷凌振
53、地会星神算子蒋敬
54、地佐星小温侯吕方
55、地佑星赛仁贵郭盛
56、地霊星神医安道全
57、地獣星紫髯伯皇甫端
58、地微星矮脚虎王英
59、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
60、地暴星丧门神鲍旭
61、地黙星混世魔王樊瑞
62、地猖星毛头星孔明
63、地狂星独火星孔亮
64、地飞星八臂哪咤项充
65、地走星飞天大圣李衮
66、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坚
67、地明星鉄笛仙马麟
68、地进星出洞蛟童威
69、地退星翻江蜃童猛
70、地満星玉幡竿孟康
71、地遂星通臂猿侯健
72、地周星跳涧虎陈达
73、地隠星白花蛇杨春
74、地异星白面郎君郑天寿
75、地理星九尾亀陶宗旺
76、地俊星鉄扇子宋清
77、地楽星鉄叫子乐和
78、地捷星花项虎龚旺
79、地速星中箭虎丁得孙
80、地镇星小遮拦穆春
81、地羁星操刀鬼曹正
82、地魔星云里金刚宋万
83、地妖星摸着天杜迁
84、地幽星病大虫薛永
85、地僻星打虎将李忠
86、地空星小霸王周通
87、地孤星金銭豹子汤隆
88、地全星鬼睑儿杜兴
89、地短星出林龙邹渊
90、地角星独角龙邹润
91、地囚星旱地忽律朱贵
92、地蔵星笑面虎朱富
93、地伏星金眼彪施恩
94、地平星鉄臂膊蔡福
95、地损星一枝花蔡庆
96、地奴星催命判官李立
97、地察星青眼虎李云
98、地悪星没面目焦挺
99、地丑星石将军石勇
100、数星小尉遅孙新
101、地阴星母大虫顾大嫂
102、地刑星菜园子张青
103、地壮星母夜叉孙二娘
104、地劣星活闪婆王定六
105、地健星険道神郁保四
106、地耗星白日鼠白胜
107、地贼星鼓上蚤时迁
108、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
四、主要事件
1、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施耐庵所着《水浒传》中的故事,主要讲述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至酒家沽饮十八碗,醉后欲行赶路。
酒家告以冈上有虎伤人,劝其勿行。武松不信,在冈上果遇一条吊睛白额大虫。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
后被世人传为佳话。明代沈璟所着传奇《义侠记》据此改编。京剧、昆腔、高腔、川剧、滇剧、秦腔均有此剧目。
2、倒拔垂杨柳
鲁智深到东京大相国寺看守菜园子。菜园子附近住着二、三十个泼皮,他们常来菜园子偷菜,已换了几个看园子的人都管不了他们。
他们这次听说又换了个新人,便来闹事。没想到被鲁智深把两个领头的踢到粪坑里,吓得他们跪地求饶。
第二天,泼皮们买些酒菜向鲁智深赔礼。大家正吃得高兴,听到门外大树上的乌鸦叫个不停,泼皮们说这叫声不吉利,吵的人心烦,便欲搬梯子拆掉鸟巢。
鲁智深上前把那棵树上下打量了一下说:"不用了,待我把树拔掉。"说完,只见他脱掉外衣,用左手向下搂住树干。
右手把树的上半截,腰往上一挺,那棵树竟然连根拔起。众泼皮惊得个个目瞪口呆,忙跪在地上拜鲁智深为师。
3、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名着《水浒传》第十六回的后半部。“智取生辰纲"写的是杨志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在途中(黄泥岗)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取的经过。
而"智取生辰纲"则是起义农民的集体行动,是梁山泊英雄聚义的开始。该故事发生在今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东南16里处的黄泥冈。
4、火烧瓦罐寺
鲁智深去往东京大相国寺,走着走着看见一所败落寺院,名为瓦罐寺。鲁智深进来后,只见几个老和尚坐在地上。
询问之后得知是崔道成、丘小乙这两人如强盗般把众僧赶走了,荒废了寺院。鲁智深便与他们打斗,因饥饿抵挡不住二人的联手,只好落荒而逃。
不久在赤松林遇见了史进,史进给了他烧饼和牛肉。吃饱后,二人去找崔道成、丘小乙算账。崔道成和丘小乙最终他们被杀死。
老和尚们因见鲁智深跑了而内心惧怕,所以尽数自杀了。鲁智深见了,便放火把瓦罐寺烧了。
5、风雪山神庙
《风雪山神庙》是经典名着《水浒传》中的一个段落,出自第十回。故事讲述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刺配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
因大雪压塌住处,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和富安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因格外恼怒,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
五、人物形象
1、宋江:他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他任人为才,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军事才能,创造了梁山泊轰轰烈烈的事业。
但宋江的性格是矛盾的,忠义是他的本色,报君是他的信念,他把起义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政治手段,将招安视为义军最完满的归宿,其思想直接关系着梁山的成败。
2、吴用:沉着冷静,足智多谋,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
3、林冲:委曲求全,寡言少语。但是上了梁山后变得勇敢果敢,做事坦坦荡荡,又重义气,而且智勇双全,为梁山立下大功。
4、武松:性格刚烈,胆大心细,重义气。但少谋,被张都监陷害,差点没命。
5、燕青:聪明伶俐,好行侠仗义,又比较有心计,而且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是梁山难得的才子。
‘捌’ 有哪位同学知道西南政法大学大四(开学后)经济法专业自考生刘亮(刘湘衡)现在在哪儿吗
我一定转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