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澳门回归后经济里出现什么特征
回归后澳门经济表现出四个明显的特征: 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01年,澳门的GDP基本恢复到回归前的最高水平。2000—2008年澳门GDP的年均增长率皆保持在10%以上,其中部分年份的增长超过了20%。2005年政府财政收入即达282亿澳门元,比1999年约翻了一番。近年来,澳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规模扩大。尽管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第三季度澳门GDP增长仍达到了8.2%。 支柱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博彩业是澳门的支出产业,龙头产业。2002年,澳门实行“赌权”开放,改变了掌控澳门经济命脉的“赌权”由一家公司垄断的局面,引入竞争机制,促成多元竞争,新赌牌首次允许外国公司竞标。2004年5月18日,标志澳门博彩业多元竞争格局正式形成的“金沙”赌场开业,实现了博彩业的突破性发展,进而带动整个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博彩业一业独大,也对经济发展带来制约,为此,特区政府已经确定了适度多元发展的方向,开始对博彩业予以积极引导,使之适度、健康、有序发展。 就业水平显着提高。失业率高企曾是澳门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回归之初的2000年,澳门失业率曾高达6.8%。回归后,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和好转,失业率逐步下降,2005年失业率下降到4.1%。2009年第三季度,澳门的失业率为3.5%。 营商环境逐步完善。回归后,澳门特区政府提出了打造“四个平台”的经济发展新思路,一是融博彩、会展、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有特色的旅游娱乐中心和区域性的商贸服务平台;二是泛珠地区特别是粤西地区的商贸服务平台;三是中葡经贸合作与交流的服务平台;四是全球华商特别是华商中小企业交流与联络的服务平台。在此发展模式下,澳门的服务效率大为提升,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经过10年的发展,2008年澳门的人均GDP为36357美元,超越新加坡、文莱、日本,跻身亚洲第一位,在世界排名中也高居第20位,澳门俨然已成为亚洲“首富”,世界最富有的地区之一。
‘贰’ 澳门回归15年来的人均GDP信息
2000—2008年澳门GDP的年均增长率皆保持在10%以上,其中部分年份的增长超过了20%。2005年政府财政收入即达282亿澳门元,比1999年约翻了一番。近年来,澳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到2013年人均GDP 697,502澳门元(约87,306美元),位列年全球第4名。
‘叁’ 澳门连续15年向居民派钱,当地的GDP如何
澳门属于资本主义社会,连续15年向居民派钱,当地的GDP每年都在上涨,澳门的发展速度是比内地要快一些
‘肆’ 澳门回归十周年的变化
:数字说话 见证澳门十年发展变化
人口54万,面积不到30平方公里,这就是澳门。从规模上说,澳门只是个小城市,资源有限、人力有限、土地有限……然而,回归十年来,数字所见证的巨大变化,却让它成为一颗夺目的明珠。 经济腾飞 ——从“负”到“正”。回归后第一年,也就是2000年,澳门特区扭转回归前连续4年经济负增长局面,保持连年增长势头,2000年至2008年本地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约为14%。 ——人均GDP名列亚洲前茅。2008年,澳门特区人均GDP达到31.3091万澳门元(约合39036美元),是1999年的2.8倍。 ——累计财政盈余1000亿澳门元。2000年至2008年财政年度,特区政府财政收支连续9年出现盈余。回归十年间,政府财政累计盈余由不足130亿澳门元,增至1000亿澳门元,财政实力增长近7倍。 ——42倍,2008年入境旅客与特区居民总数之比。回归两年后,特区2001年全年入境旅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自2003年7月内地城市陆续实施赴澳门“个人游”后,内地客源大幅增加,入境旅客总数呈现跨越式增长。2007年,入境旅客达到约2700万人次。2008年,由于统计中剔除外地雇员和学生入境人数,澳门全年入境旅客人数2293万人次,是当地人口的42倍多。 ——失业率3%。回归十年来,失业率可以说是为数不多呈“下降趋势”的数字。2000年,当地失业率达到回归以来的峰值6.8%,以后逐年下降,至2008年已降至3%。 成果民享 公共财政宽裕了,特区政府没有忘记一直以来为特区经济做出贡献的市民。 从2000年开始,特区政府本着“以民为本”,从改善市民生活水平,保障市民安居乐业方面着手,不断加大民生“红包”的派发力度。“翻番”这个词汇,已经很难如实反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2640澳门元,“最低维持生计指数”。根据特区社会工作局提供的资料,2000年,特区政府就将本地“最低维持生计指数”提升至每月1300澳门元,2006年和2007年分别又提升至1600澳门元和2000澳门元。到2008年,考虑到金融危机冲击,特区政府两次提升标准,至2640澳门元,比回归时高出一倍多。 ——5000澳门元,敬老“红包”。为体现对长者的关怀及弘扬敬老美德,2005年,特区政府首次发放“敬老金”1200澳门元给年满65岁或以上的老人。这一标准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升至1500澳门元和1800澳门元。2008年特区政府,两次分别发放1800澳门元,2009年一次性提升至5000澳门元标准。 ——4岁,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岁数。1996年至1999年,澳门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为77.9岁,2005年至2008年期间已经提高到82岁。 ——6000澳门元,全民“年度红包”。特区政府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推出“现金分享计划”,2008年向每名澳门永久性居民发放5000澳门元,非永久性居民拨发3000澳门元;2009年向每名永久性居民发放6000元及总值500元的医疗券,向非永久性居民发放3600元。 ——1万澳门元,居民公积金户口人均注资。根据2010年财政预算,特区政府计划明年拨出33亿澳门元启动中央储蓄个人账户,落实“双层社保”制度,向每个符合资格开户居民账户注入1万澳门元启动资金。 ——25万,社保基金受益人。十年来,向社保基金供款的受益人从1999年的11.5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25万人,增长1.2倍。同期,社保基金各项津贴总额由1999年1.41亿澳门元增至2008年4.26亿澳门元,同比增2.1倍。 着眼未来 为让特区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潜能,特区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产业的投入和关注,并致力于行政改革,以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15年免费教育。2007至2008学年全面落实15年免费教育,是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中首个提供15年免费教育的地区。 ——10.2亿澳门元,免费教育津贴。十年来,特区政府用于免费教育的津贴开支由1999至2000学年的3.7亿澳门元增至2008至2009学年的10.2亿澳门元,增1.75倍。平均在每名学生身上的投入由1999至2000学年的6500澳门元增至2008至2009学年的1.6万澳门元,增1.46倍。 ——33项“一站式服务”。截至2009年10月,特区政府已有13个部门提供共33项“一站式服务”,大大便利居民生活。十年来,特区政府共颁布460项法规,有关经济、民生的法规共235项。(记者 徐超) 内地与澳门文化交流:范围扩大层次提高渠道拓展 十年来,内地与澳门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合作日益密切。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两地文化交流活动每年平均达100多项、2000多人次,2009年更是达到200项、5000多人次。
‘伍’ 香港澳门回归后经济发展情况,请用详细数据(经济数据,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说明
一. 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在回归前几年,澳门经济持续下滑,连续多年负增长,1996年至1999年本地生产总值连续四年负增长;失业率高企,1999年失业率高达6.4%;居民收入下降,1999年就业人口月工作收入比1996年还低。整体经济低迷,营商环境恶化,治安不靖,投资者却步。
经济连续七年保持正增长。澳门回归后,大约经过两年的发展,到2001年本地生产总值基本恢复到回归前的最高年份,即1995年的水平。2000~2005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约为10%,其中2004年更高达28.3%。2005年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已达到约2.4万美元。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预计将实现双位数增长。回归以来公共财政年年保持盈余,2000~2005年5年间财政盈余合计约180 多亿澳门元,而1999年前澳葡政府留给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历年财政盈余只有20多亿澳门元;2005年政府财政收入达282亿澳门元,比1999年约翻了一番。
就业状况逐步改善。临近回归,前澳葡政府展开了一系列公共工程,回归时,这些政府公共投资工程陆续完成,建筑业失业人员一时大量增加,加上当时澳门经济尚处复苏初期,致使失业率一度大幅上升。2000年失业率曾高达6.8%,特别是建筑工人失业问题较为严重,并引发了规模较大的工人游行示威活动。但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和好转,加上政府推行促进就业的措施,失业率逐步下降。2005年失业率下降到4.1%,目前基本上在4%以下。与此同时,居民收入也有所提升,如2005年就业人口月均收入为 5765澳门元,比1999年增长约20
从回归前的连续4年负增长,到回归后的连年跨越式增长,澳门的本地生产总值令人瞩目,与此同时,澳门的失业率5年间大幅下降,令澳门居民真正享受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
据权威部门的统计,2000年至2002年,澳门经济总量年平均增长率为5.6%, 2003年为15.6%,2004年上半年高达36%,预计全年将达到创历史记录的20%,增长速度令海内外刮目相看。同时,澳门的失业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从回归之初的7.1%,降至2004年8至10月的4.7%。
2003年与1999年相比,GDP总额由490亿澳门元(以下简称元)增长到633.7亿元,增长30%,预计五年平均增幅超过10%。政府财力稳定增长,财政收支连续四年保持盈余,累计达182亿元(含土地基金110亿元)。进出口总额由338亿元增至428亿元,增长26%;外汇储备逐年增长,到今年8月,达到388亿元。居民存款总额由842亿元上升到1087亿元,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博彩旅游业稳步增长,入境游客总数由744万人次增加到1189万人次,今年有望达到1500万人次;房地产市场活跃,成交量激增且价格持续上升。
二.
回归十年以来,香港经济增长近50%。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实际增长4%左右。由于回归之初的几年经济动荡,又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波动较大,因而十年来年平均增长率被拉低。近几年香港经济维持强劲扩张势头,增长层面广阔。过去三年所见的增长,较1987年以来任何连续三年高于趋势的增幅都要快。在贸易方面,回归以来,香港贸易总额基本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受惠于内地经济蓬勃发展和美元转弱令价格竞争力有所改善,香港的整体货物出口(包括转口和港产品出口)在2006年同比增长10.2%。除贸易激增的推动力外,内部需求亦保持坚挺,整年均提供稳定而重要的增长动力。
香港服务业发展蓬勃,在东亚地区可谓首屈一指。在1990年至2004年间,香港服务业平均每年增长7%,达11289.39亿元,而同期间的名义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5.6%。因而,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有所增加,从1990年的75.4%增至2004年的90.0%。在各主要服务行业中,以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和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增长最快,平均每年增值6.7%和8.8%,分别占2004年本地生产总值的27%和21.1%。
2000年至2005年,受到区域和全球经济环境不断改变,以及与内地进一步融合所推动,香港经济结构持续向服务业转移。内地经济发展蓬勃尤其为香港服务业提供了无限商机,同时,内地拥有大量低廉的土地和劳工资源,以及内地生产力不断上升,也推动了香港经济朝高增值发展。2000年至2005年期间,整体服务行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由86.6%增至90.7%,而制造业及建造业则分别由5.4%和4.9%下跌至3.4%和2.9%。
‘陆’ 求老师解答:澳门回归祖国的10年来
(1)①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②党和政府制定的“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国两制”、 “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保护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和发展。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各民族地区稳定繁荣的重要保障。正是有了祖国的复兴和发展,才保证了澳门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安定,欣欣向荣。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①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增强为国做贡献的本领:②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切实履行公民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分裂行为做斗争,③青少年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 |
‘柒’ 澳门gdp是多少呢
2021年,澳门地区的GDP回升至1929.27亿元。
澳门统计部门公布的信息还显示,2021年全年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GDP)2417.55亿澳门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增长了18%。以略微超过68万人口计算,澳门人均GDP恢复至350445澳门元。
按澳门元与人民币的平均汇率换算,澳门人均GDP回升至28.25万人民币(接近4.38万美元),经济规模恢复至1929.27亿人民币(约299.04亿美元)——仍排在西藏地区之后,排全国第34名。
澳门人均GDP
澳门是中国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主要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澳门经济规模不大,但外向度高,是中国两个国际贸易自由港之一,货物、资金、外汇、人员进出自由,亦是区内税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具有单独关税区地位,与国际经济联系密切,更与欧盟及葡语国家有着传统和特殊的关系。
‘捌’ 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来均近1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
国内生产总值(GDP)2003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8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增幅同比加快2.5个百分点。
GDP比重200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60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227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增加值1043亿元,增长7.4%。人均生产总值6677元,比上年增加848元,增长12.1%。全省生产总值中的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1.9:38.8:39.3调整为19.8:43.4:36.8。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超过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但房地产、卫生、教育等新兴行业增长势头较猛。
工业产值和增长率2003年全年全省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8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加快2.0个百分点。
农业产值和增长率200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841.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
外贸状况2003年全省海关进出口额25.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2%,其中:进口额10.22亿美元,增长59.1%;出口额15.05亿美元,增长43.1%,进、出口增速分别比上年加快28.5个和41.8个百分点。受出口退税力度加大、世界经济回升的影响,除对日本出口略降外,三大贸易伙伴的出口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对香港增长67.5%,对美国增长39.5%,对欧盟增长40.0%。
外资利用
状况2003年全省合同引进境外、国外资金23.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0%;实际利用境外、国外资金16.64亿美元,增长33.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6.12亿美元,增长48.3%;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759个,增长28.4%。全省新登记注册的“三资”企业627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448家;年末实有“三资”企业2939家,比上年增加461家。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2595万美元,增长49.1%;实际完成营业额14825万美元,增长10.0%。
财政收入2003年全省财政总收入285.8亿元,同口径增长21.9%;占GDP的比重已达10.1%,是15年来首次突破两位数。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江西省贫困人口数为89.5万(2000年末统计数)
2002年1月10日,在江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上确立今后扶贫工作计划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原则。
1、将江西1997--1999年3年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的563个乡(镇)定为本省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
2、十五期间在563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中,重点扶持1200个村。其中在2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重点乡中扶持720个村,在非重点县的重点乡中扶持480个村。
3、财政扶贫资金80%用于重点村。其中60%用于重点县的重点村,40%用于非重点县的重点村。主要帮助重点村改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4、在财政扶贫资金中安排10%,专项用于科技扶贫。其中,5%用于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5%用于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
5、在财政扶贫资金中专项安排10%用于机动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