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经济周期是怎么形成

经济周期是怎么形成

发布时间:2022-08-15 17:47:03

㈠ 是什么引起经济周期啊

引起经济周期的是 经济制度运作下的客观市场规律 是制度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也不是说 是由什么引起的
就像 市场供需力度的转换一样
而所谓的政府干预使之更坏的论调
只是 新古典主义学派 主流之前的 一些经济学流派的一种观点
他们认为 政府的干预一方面会 破坏市场的周期平衡 另一方面的担心是 政府作为权利的支配者 其政策的制定阶层 会产生政策的偏向 使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假设被破坏 也就不存在 正常的周期循环和自愈能力 使其变的更坏
当然 20世纪30年代 凯恩斯横空出世后 新古典主义 占据主流 这样的论调 自热也变得不那么 惹眼了 但客观的争论也存在 逼近都是流派上的争论吧

㈡ 简要介绍一下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也称经济波动。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
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比如G DP增长率由6%上升到10%,或者由9%下降为4%。根据这种定义,衰退不一定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量的下降,只要其增长率下降,即使其数值不是负数,也可以称为衰退。
应当看到,经济周期只是一种现象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寻找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以提出相应的对策,减缓经济波动的幅度。为此,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周期理论有几十种。对于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有人认为自然力量,有人认为是心理因素,还有人将其归结于货币银行体系的运转,也有人强调人口增长、资本存量、技术创新、经济组织的重要性。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实际经济周期理 论,受到了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主要是由外生的实际因素引起的,包括科学技术的突然变化、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改变、自然灾害、政治动乱、石油价格的变化等等。以技术进步为例,因其具有不确定性,既有发生突破性进展的时期,也有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积累时期,例如,人们当初不能确切预测电脑何时被发明出来,互联网络何时得以普遍应用。技术进步的不稳定性,使得G DP的增长速度也不稳定,从而形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的概念,容易给人们一个错觉,以为既然是周期,应该可以预测。事实上不管是哪种理论,都只是对经济波动的一种解释,而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是复杂的。世事如棋局局新。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每次都有不同,因而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几乎不能准确地预测。否则,我们就会消灭衰退,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应当清楚,我们所知道的所有经济周期,都是过去时,对于将来经济的走势,只能在现有的有限条件下进行某种程度的推断。而由于不同的学者使用的理论工具不同,侧重的条件不一,得出的结论自然会各有不同。

经济活动就像一个川流,波动很正常,无须大惊小怪,当其处于顶峰时不要得意忘形,当其处于谷底时也不要过分恐慌。现实当中,人们普遍认为经济波动具有破坏作用,而忽略了它的积极影响。其实在一个市场经济中,经济波动往往会推动公司改革,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效率。科龙在中国第一个做出没有门把手的冰箱,实现了冰箱门可以两边开;古井贡酒是中国第一个标明酒的生产年份的企业。这些颇具价值的创新活动,都是在经济不景气、生产过剩的时候完成的,并为企业拓展市场积累了资本,带来了好运。祸兮,福之所倚。老子的话是对的。
http://www.jrj.com.cn/NewsRead/Detail.asp?NewsID=991345

㈢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各种解释能否揭示经济周期形成的真正原因

一、外因论

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

1、太阳黑子理论

太阳黑子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因为据说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而这又会影响农业收成,而农业收成的丰歉又会影响整个经济。

2、创新理论

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

3、政治性理论

外因经济周期的一个主要例证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的决策(主要是为了循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二、内因论

内因论认为, 周期源于经济体系内部——收入、成本、投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现象。

1、纯货币理论

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度直接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而且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2、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归因于投资过度。由于投资过多,与消费品生产相对比,资本品生产发展过快。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资本品过度生产从而导致的过剩又会促进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3、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的出现较为久远。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近代则以霍布森为代表。该理论把经济的衰退归因于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

4、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联的。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循环周期取决于投资,而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3)经济周期是怎么形成扩展阅读

相关影响

当经济开始衰退之后,企业的产品滞销,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股息、红利减少,股票价格下降。经济复苏时,企业产品的销量开始上升,企业经营状况好转,企业发放股息、红利,股价逐渐回升。当经济达到繁荣时,企业盈利状况良好,股息、红利增加,股票价格大幅上涨。

㈣ 什么是经济周期经济学家把经济周期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对经济周期的运行区间,人们提出两种划分方法。
一种是两阶段法,把经济周期划分为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
一种是四阶段法,把经济周期划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又可称为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
供参考。

㈤ 经济周期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一、历史上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为何会产生?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的一些主要经济周期理论有:纯货币周期理论、投资过度周期理论、创新周期理论、消费不足周期理论、心理周期

㈥ 什么是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国家出现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它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经济周期其实和四季基本一致,四季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形成的,而经济周期其实就是央行金融政策的波动与国民收入的波动形成的,所以我们才能看到经济周期影响下的行业变动。

经济周期一般主要是两个阶段,第一是扩张阶段,第二是收缩阶段。在扩张阶段,我们能看到市场需求旺盛、订单饱满,企业快速扩张,所以这些经济的发展就会带动经济周期出现繁荣的情况。而到了企业被繁荣市场冲昏头脑而盲目经营的时候,这个时候企业就又会受到一些困难,市场收缩的趋势正式展开。

㈦ 什么是经济周期,它是如何划分的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 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表现在图形上叫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更为形象,也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名称。

经济周期阶段定义按照阶段数量划分可分为两阶段法和四阶段法。

1、两阶段法

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到10年。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

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

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

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

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企业生存法则。

四阶段法

将经济周期分为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A-B为衰退, B-C为萧条,,C-D为复苏,D-E为繁荣

经济周期的特点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为标志。

经济衰退(Recession),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

而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但是这个定义并未被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比如,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就将经济衰退定义成更为模糊的“大多数经济领域内的经济活动连续几个月出现下滑”。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经济衰退的普遍特征:消费者需求、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股票价格和利率一般也会下降。

经济萧条指规模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衰退, 其明显特征是需求严重不足,生产相对严重过剩,销售量下降,价格低落,企业盈利水平极低,生产萎缩,出现大量破产倒闭,失业率增大。

(7)经济周期是怎么形成扩展阅读: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在探索经济周期问题时,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提出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

短周期

是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一种为期3-4年的经济周期。基钦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2种。 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这种短周期就称基钦周期。

中周期

(2)朱格拉周期:

是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为期9~1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长周期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

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 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 年,共60年。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 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 年,共47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建筑周期

(4)库兹涅茨周期:

是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提出的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由于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加以划分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综合周期

(5)熊彼特周期:

1936年,熊彼特以他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周期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后提出的。熊彼特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 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

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

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 第三个长周期从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

在每个长周期中仍有中等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中周期。在每个中周期中还有小创新所引起的波动,形成若干个短周期。

㈧ 中国经济周期是由什么引起的 具体点 我要考试了 下午有考试 要写500字以上 谢谢 马上采纳

自行删减、说出要点即可

一、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状况
经济周期是国民经济扩张与收缩、波峰与波谷不断交替的运动,具体包括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用以反映国民经济在动态的增长中运行的起伏状态。它通常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两类。古典型周期是指经济总量水平的周期波动,也就是产量绝对值指标的波动;而增长型周期是指依经济增长率上升或下降而定义的经济周期波动,表现为增长态势下速度的加快与放慢。

二、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分析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解释多种多样,它们从不同方面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做出了说明。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中存在引起波动的内在力量;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波动不过是随机的和未预期到大冲击的结果;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把波动主要归结为错误导向的货币政策的结果;而新凯恩斯主义者把波动看作来源于经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原因,不过他们认为现代经济的内在特征扩大了一些这样的干扰,并使其作用持续存在。〔2〕
应该说,经济周期的形成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地强调起源动力而忽略系统影响,强调冲击因素而忽略传导机制,是无助于正确理解经济周期波动的。因此,我们必须把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区分为内生和外生两种,从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两方面进行系统分析。
内在传导机制是指经济系统内部结构特性所导致的对冲击的反应。这是一种内部缓冲机制或自我调节机制,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内生性”。一般来看,经济周期波动是大工业生产与大规模投资相互推动机制和供求约束机制这两种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工业的巨大扩张能力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前提,它与大规模投资紧密相连。一方面,它既为大规模投资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建立与发展又反映了大规模投资的结果;另一方面,大规模投资所产生的巨大需求又是引起大工业生产急剧扩张的重要动因。因此,大工业生产和大规模投资两者的相互作用,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首要原因。同时,经济周期波动还与大工业的扩张力所遇阻力密切相关,这种阻力是由供求平衡状况形成的,或来自市场需求约束方面,或来自资源供给约束方面。因此,供求平衡约束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另一个物质性的原因。
外在冲击机制,是指系统外的冲击通过系统内部传导而发生的经济活动,对来源于外生变量的自发性变化,可以是随机的或是周期的。外在冲击主要包括:货币供给性冲击;以投资和消费、财政和货币需求性的实际需求冲击;由于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或石油供应等而导致的实际供给冲击;体制变动冲击;国际政治和经济冲击等。
外在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初始原因,内在传导则是系统内部对冲击的自我响应和调整。几乎所有的外在冲击都要通过内在机制而最终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因此,引起经济周期的基本原因来自于经济体系内所特有的推动力和抑制力。内在传导机制决定着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和持续性,决定着经济周期的基本形态,而外在冲击只是通过内在传导机制对其产生叠加影响,使基本波型发生变形。经济的周期波动是经济内在的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业成分比重大,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因此,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有其特殊原因及传导机制。
1、 固定资产投资的周期波动是造成国民经济周期波动最直接的内在原因之一。从周期波动看,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波动与经济波动有显着的相关性。投资波动决定着经济波动,并大于经济波动幅度。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波动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乘数——加速数机制而形成,同时又受供求机制约束。在扩张期投资的急剧扩张带动着工业生产的急剧扩张,引起需求的急剧膨胀,带动社会各种需求连锁地旺盛起来,从而进一步带动工业生产以及整个社会生产的急剧扩张。经济扩张最终会受到供求约束,从而依照扩张时的传导链条,相应导致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的萎缩,国民经济增长也就出现了波动。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粗放式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决定投资波动的主要方面,一直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而政府部门的投资直接服从于政治目标,往往会作出扩张经济和投资规模的决策。因此,政府投资的波动一直是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震源。随着政府调控政策工具的增多以及决策的科学化,波动周期明显变长,波动幅度相应减小,这就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
2、农业波动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础。 这是由我国农业经济占很大比重和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决定的,农业对经济波动虽不构成最直接和最显着的影响,但却对经济增长具有最根本性的影响。工业波动是最易觉察也最易被认可的波动,但它仅是一种表层的波动。既然国民经济各部门是有机联系的,经济发展由农业而至工业是其一般规律,那么,农业就不可能独立于经济循环之外,它离工业波动愈远,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就愈深刻,从而也就愈难以纠正。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产量增长率的波动,往往导致随后的经济增长波动。它的波动幅度虽然没有社会总产值波动大,但它往往是后者波动的先导,有着明显的“超前性”和“扩张性”,比后者先行1—3年。农业波动对国民经济周期波动作用的传导机制是:农业波动影响投资波动,投资波动影响工业波动进而对国民经济波动构成影响。农业波动对投资及工业的影响是通过粮食、原材料、劳动力、市场这四条渠道进行传递的:粮食可储存性较强,对投资的当期影响较小,滞后期一般为1—2年;原材料对投资的影响,虽不象粮食那样直接,但对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轻工业部门构成威胁;当农业景气时,农民会自动将资金和劳动力转移至工业或其他非农产业部门,从而促进经济繁荣,反之,作用则相反;农业波动将直接影响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消费品市场,特别是工业品市场的购买力。
3、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第一、二、 三次产业增长率的波动,构成整个经济增长率的波动。一定时期内各次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变化,决定着该时期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状态特征。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波动幅度较小,但易受自然条件影响,很不稳定;第二产业波动幅度较大,经济的周期波动本来就源于现代机器大工业;第三产业波动幅度较小,又不易受自然条件影响,较为稳定。我国产业结构的独特性表现为:农业基础脆弱,后劲不足;工业结构向加工工业倾斜,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而基础工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加大了供求约束的作用,结果造成经济波动的扩张期不能持久,很快就因“瓶颈”部门制约而进入收缩阶段。
4、外贸依存度的变化。 外贸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往往是与大规模投资和生产的扩张相互发生作用。由于中国的经济扩张主要不是受需求约束,而是受供给约束,因此,当投资需求大大提高,生产迅速扩张导致社会总供给不足时,短期内最有效缓解“瓶颈”产品短缺的办法就是进口,从而相应延长了经济波动的扩张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规模显着扩大,外贸依存度显着上升,使我国调节经济波动的能力有所增强,从而使经济波动有所减缓。可以预见,随着加入WTO 后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进一步上升,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将更直接影响我国的进出口变动,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波动。
5、人为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这里主要指经济政策、 经济体制等因素。与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受政府方面影响更大,因而,与其说是一种经济周期,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周期。改革前,我国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是,不断地追求和推动经济的粗放型、外延型的超高速扩张,势必人为地造成“大起大落”;改革后宏观调控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加强了“逆周期”调节,从而使经济波动趋于平缓。

阅读全文

与经济周期是怎么形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幸福里彩北哪个小区最好 浏览:202
395什么意思爱情 浏览:61
美女主播用的是什么拍摄软件 浏览:566
如何查询外地他人健康码 浏览:163
廊坊经济开发区怎么样 浏览:35
杞子别名有哪些好看的电影爱情 浏览:699
爱情公寓一个女人最后怎么样了 浏览:913
pes在经济里面是什么 浏览:138
有情人的幸福是什么 浏览:624
花市买回来的幸福树怎么养 浏览:660
内部情节重复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215
全球经济衰退应该如何避免大萧条 浏览:246
概括宋代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 浏览:146
事业单位社保交费比例是多少 浏览:938
健康码上的时间倒计时是什么意思 浏览:780
猴人牛年干什么事业最合适 浏览:429
婚姻没味怎么挽回 浏览:940
fate的起源故事在哪里看 浏览:538
龙猫动画故事梗概怎么写 浏览:344
自相矛盾小故事怎么讲 浏览: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