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颇具争议的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他真实的治国能力如何
大家都知道在斯大林之后,是赫鲁晓夫上台,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后开始批判前任斯大林,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那么赫鲁晓夫的治国能力怎么样呢?下面具体来分析一下吧!
1.经济方面
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由于前任斯大林没有重视农业,所以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对农业进行的改革,要知道在斯大林逝世的时候,苏联的农业还处于严重的状态,但是在1952年的时候,苏联方面宣布说,苏联的粮食问题已经解决了,因此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对国家的经济政策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
综上呢,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缓解了斯大林模式以来一边倒的政策,一定上缓解了民生经济方面,人民在这个方面肯定是过得更好了,我认为他的政策最好的还是推翻了斯大林模式以来的很多弊端政策,比如秘密警察制度,很多政治犯也因此获得了解放,恢复了很多人的名誉,但是苏联长期以来的的弊端还是没有改变!
㈡ 赫鲁晓夫退休后生活怎么样
赫鲁晓夫是前苏联领导人,他曾给苏联带来了很大的变革,同样赫鲁晓夫对中国的影响也十分多,曾一度与中国签署各项经济援助,并提供156个项目的援建,但是仅仅几年的时间,就宣告结束,1964年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的时候,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要求他马上回来参加一个农业会议,但结果等他回来以后,所面临的却是被剥夺一切职务,享受退休生活。
虽然赫鲁晓夫已经退休,但是基本上生活还是遭到了部分监视,尤其是赫鲁晓夫撰写回忆录这个举动,曾有人要求他交出书稿,但这部分书稿后来还是被送到了国外,并公开出版,先后有十几种文字,但是唯独没有俄文版的,1971年赫鲁晓夫去世以后,葬礼的举办也十分的简单,媒体也并未大肆凸显报道,对于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可能这一生的归宿也就是这样宁静。
㈢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①改善计划体制。1955年以前,国家给农庄、农场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 项,从1955 年起,改为只下达农产品收购指标一项,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②改变农产品采购制度。苏联从30 年代起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农庄每年要向国家义务交售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价格低于成本。1958 年,苏联政府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国家统一的收购制和统一的采购价格,并规定采购价格应高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从1952—1964 年,农产品采购价格平均提高了2.54 倍。其中谷物提高了7.48 倍,畜产品提高了15.09 倍,经济作物提高了58%。③解散机器拖拉机站,使集体农庄拥有农业机器。1958 年2 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理站。到1959 年1 月,80%的农庄买下了农业机器,全国8000 个机器拖拉机站撤消了7655 个,这项措施结束了“一块土地两个主人”的不合理现象。但由于赫鲁晓夫要求过急,给农庄,特别是贫困农庄造成了困难。此外,赫鲁晓夫还采取了扶植家庭副业经济,增加农业投资和大面积垦荒等发展农业的措施。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尽管很不彻底,有很多失误,但还是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苏联农业总产值1958 年比1953 年增长了50%。在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是1957 年对工业、建筑业的改组。苏联政府撤消了25 个中央部和113 个加盟共和国的部,中央只保留了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工、中型机器制造和运输建筑6 个部。同时将全国划分为105 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原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这次改组对改变中央过分集权,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同一地区的企业协作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次改组只是把部门行政管理改为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管理经济的方法和企业的地位没有变,而且由于权力过分下放,使中央丧失了对经济的必要的宏观控制与管理,结果造成地方割据和经济秩序混乱。
㈣ 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各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
苏联的改革分为列林、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列夫、戈尔巴乔夫五个阶段;
1、列宁时期:此时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俄国在一战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激化了社会矛盾爆发了革命,所以为了保证军事上的胜利,此时并没有实际改善农民阶级的现状,实行余粮收集制度,排斥商品交换和市场 在后期1921年爆发了水兵起义,列宁看到了如果不改变政策,政权必然被倾覆,所以制定并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开始用商品和市场来发展经济.结果;苏联红军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成功的驱逐和打败了外国干涉军,成功的镇压了本国反对势力.同时在初期由于列宁的正确抉择,避免了德国的打击,赢得了时间.在此期间内俄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后期用商品交换和市场来发展经济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经济开始复苏并迅速增长,余粮收集制度随着战争的结束也随之被取消,农民可以用自己剩余的粮食到市场上去交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同时也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提高.客观上为斯大林实行五年计划准备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最重要还是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斯大林时期:此时斯大林时期:此时经过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俄国无论从农业产值还是生产力上都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所以政府开始有计划的实行几个五年计划,正巧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1929-193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客观上有一个非常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也很好的利用了这一次经济危机(虽然在列宁时期帝国主义以武力扼杀苏维埃政权遭到失败,但他们还是对苏联采取经济封锁,妄图摧毁它)列宁和斯大林都在重用资本家,他们用高薪从德国、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挖掘专业技术人才,包括工程师,熟练工人等,用他们迅速得建立起苏联第一批工业,并且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一些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都放松了对进出口货物的检查力度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苏联得到了一批非常重要且先进的机器设备,同时,国内也由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悬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再加上斯大林经过大清洗运动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直接影响,苏联在1929年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巨大成就,在短期内迅速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实力大幅增加,为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当时形结果:苏联顺林度过最危难的时刻,突破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在短期内迅速的将苏联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应看到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在以后将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制度强制的将整村整村的农奴化为人民公社社民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3、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斯大林执政后期通过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迅速恢复了经济,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原地打转并没有解决苏联所面临的问题,一上台就全面否定斯大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盲目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并没有实际的行动.对苏联的现状没有任何帮助.
附:赫鲁晓夫
内容:1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施收购制,增加农民收入;开垦荒地,开展的规模种植玉米运动.2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影响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消极: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4、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领域)
内容: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注重发展重工业.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场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影响: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又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到八十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全面失败.
5、戈尔巴乔夫
内容;1经济: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2加快发展战略重点:重点放在重工业上.3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影响:经济滑坡,苏联解体.
㈤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赫鲁晓夫
内容:1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施收购制,增加农民收入;开垦荒地,开展的规模种植玉米运动。2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影响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消极: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
内容: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注重发展重工业。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场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影响: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又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到八十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全面失败。
戈尔巴乔夫
内容;1经济: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2加快发展战略重点:重点放在重工业上。3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影响:经济滑坡,苏联解体。
㈥ 赫鲁晓夫什么时候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哪些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开始于1956年,结束于1964年。
政治方面: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以扩权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计划体制改革;以提高物质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农产品采购制度改革;积极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制度。
工业方面:将工业和建筑业的部门管理改组为地方国民经济委员管理,即把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
㈦ 赫鲁晓夫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有什么措施
1、赫鲁晓夫在政治方面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结果:导致中苏关系恶化。
2、赫鲁晓夫在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
①改善计划体制。1955年以前,国家给农庄、农场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从1955年起,改为只下达农产品收购指标一项,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
②改变农产品采购制度。苏联从30年代起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农庄每年要向国家义务交售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价格低于成本。
结果:虽然有很多失误,但还是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
3、赫鲁晓夫在在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
①1957年对工业、建筑业的改组。苏联政府撤消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的部,中央只保留了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工、中型机器制造和运输建筑6个部。
②同时将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原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
结果:中央丧失了对经济的必要的宏观控制与管理,结果造成地方割据和经济秩序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