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稳定出口等多项政策,一揽子计划已经对遏制经济快速下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3季度GDP增速从1季度的6.1%及2季度的7.9%进一步加速至8.9%,全年GDP增速保8已无太多悬念。
回顾2009年经济形势可以发现,在外需疲弱不振、消费作用仍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投资成为我国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投资的高增长成为我国抵御金融危机保增长的主要动力。统计数据显示: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主导的投资贡献了2009年前三季度GDP增长率7.7%之中的7.3个百分点。
而推动投资迅猛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于扩张性的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三季度,国家已先后下达了四批共3800亿中央投资,配合地方政府投资和大量信贷资金投放(2009年1-11月我国新增信贷投放9.21万亿,超过2007年和2008年的新增信贷投放之和),有力地带动了地方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
综合而言,2009年经济的企稳回升,政策刺激性的反弹起到主要作用,其持续性成为一大问题。那么,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状况会如何?总体而言,我们认为2010年中国GDP增幅会高于2009年,估计为9-9.5%,但增长后劲不足,呈现“倒V”型的走势。至于经济政策方面,此前的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强调“明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明年的经济政策定下基调。但是我们认为保持政策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政策的力度和节奏需要调整,以避免明年经济过热及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
一、投资回落,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在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和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在基数效应、政策刺激力度有所调整,以及中央可能遏制地方政府投资膨胀势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10年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中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等因素,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在27%左右,仍处在较高水平,考虑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增速有所放缓。
1. 政府刺激投资的政策将继续推动投资增长
2010年,相关投资政策的贯彻落实将使相关项目投资显着增加,促进投资增长。首先,4万亿投资计划中,2010年还有将近6000亿元的中央政府财政投资,将带动另一轮的全社会投资。其次,钢铁、石化、轻工、装备制造和汽车等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新能源发展规划等先后出台和实施,将对相关产业投资起到刺激作用。再次,2009年5月27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下调了城市轨道交通、煤炭、机场、港口等部分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政策效应会在2010年持续显现。
2. 中长期贷款的资金将继续支撑项目投资
2009年是投资大幅增长的一年,而大量项目投资的款项依赖于政府财政和银行信贷,由于目前项目贷款主要为中长期,2009年1-11月,我国中长期贷款占比已高达54.7%。为确保经济刺激计划中重大投资项目的资金供给,我们预计2010年信贷结构将出现重大变化:即短期贷款(尤其是票据贴现融资)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同时中长期贷款将继续保持扩张,全年信贷总量增长虽会趋缓,但仍保持高位。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投资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
3. 社会投资会有所复苏,但仍不稳定
2009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非国有经济投资加快表明企业投资信心在恢复,非国有经济投资者投资信心恢复突出表现在房地产投资上,2009年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投资增长速度平均每月加快1.6个百分点。但民间投资仍有待观察。首先,明年出口虽然会出现反弹,但力度不大,我们估计有5-10%的增幅,这不足以支持大量企业进行新一轮大的投资;其次,2009 年1-11 月,虽然销售面积增长了53%,但开发投资仅为17.8%,投资观望的情绪依然严重。
二、外需改善,但贡献力度有限
2010年中国外需将轻微改善,2010全年的出口贸易额增长5%-10%,进口增长10%左右。外贸对GDP的影响也将由负转正,预计出口将带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分月度数据看,考虑到季节性和基数的因素,2010年各月的进出口增长率将表现出先高后低的状况,但波动相对较小。总体而言,外贸形势的持续回暖有赖于全球经济恢复和调整的步伐,2010年的外贸总额难以达到2008年的水平,外贸仍将处在低水平复苏的状态。
1. 世界经济的复苏有利于我国出口的反弹
据IMF的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向好,其11月1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收缩1.1%后,2010年将增长3.1%。报告预计美国、欧元区、英国和日本2010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5%、0.3%、0.9%和1.7%。但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仍在,复苏的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可能面临刺激政策作用效果边际递减以及高失业率的威胁。并且,经济危机的爆发改变了主要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习惯,调整失衡的全球经济模式和体系需要时间。因此,尽管明年我国的出口会出现一定的增长,但与过去的高速增长仍有一定的距离。在全球经济没有新的发展动力之前,我国出口的增长仍是低水平恢复性的增长,2010年的出口总额很难回到2008年的高峰水平。
2. 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等因素将影响出口的改善幅度
贸易政策的调整方面,我国针对出口增速放缓而采取的出口退税率调高政策,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很小,我们认为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只是减轻了企业的税负,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增加产品的需求。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出口恢复的阻力。如美国的轮胎特保案基本上使中国的轮胎难以进入美国市场、欧盟继续对中国的皮鞋征收反倾销税。
人民币汇率方面,在严峻的外贸形势下,我国的汇率基本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制度。由于美元的持续走软贬值,人民币兑其它主要货币(如欧元)则出现贬值的情形,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高度抗议,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剧。但我们认为,政府对于人民币的升值将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升值的时间和力度取决于外贸复苏的状况。考虑到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我国出口的现状,2010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仍维持稳定的可能性比较大,升值在下半年的可能性较大,但升值的幅度不会很大,预计不会超过5%。
三、消费持续增长,贡献不断加大
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升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超过2009年,我们预计2010年社会品零售总额增速约为17%-18%,但由于物价涨幅的提高,消费实际增长将会略低于2009年,实际增速约为13%-16%。
1. 城市化进程为国内消费提供持续动力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对消费增长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据测算,当前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三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今后几年中国城市化将会进一步加快,将带动周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此外,农民进城打工将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这将促进部份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其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
2. 收入绝对水平上升、消费刺激政策持续及收入改革政策的深化
2010年,消费刺激政策将持续,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等等,并且,2010年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将继续深化。在初次分配上,明年政府将缩小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就业人员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在二次分配上,有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完善个税制度等。同时,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前三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均高于2008年;国民经济逐步回暖,消费信心逐步增强;以及资本市场回暖,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等因素也有利于促进消费。
四、货币政策方向不变,但力度可能减弱
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年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得到明确,但根据对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形势的预测,我们预计2010年的货币政策将“名松实紧”逐步渐进的退出,在调控效果上逐步回归中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的收紧,2010年货币政策仍然相当宽松。
具体而言,我们预计:1. 市场的流动性依然十分充裕,2010年我国的M2 增速为18%-20%,M1的增速为17%左右。2. 银行新增贷款的发放速度将会从今年异乎寻常的高位上有所减缓,从而使2010年我国新增银行贷款将收缩至5-7万亿元;3. 中国人民银行将在2010年上半年实施更积极的公开市场操作,同时可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防止信贷增长过快;4. 首次加息在明年年中前不会出现,下半年基准利率可能上调25个基点左右,但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先于加息。5. 通胀温和可控,2010年我国CPI增速在3%左右,但资产价格上涨将成为调控重点。
五、财政收支矛盾仍突出,赤字保持较高水平
年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定调,明确了以保增长为目标的财政支出仍保持着重要地位,我们预计2010年财政支出压力不会有明显的缓解,财政支出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可能将重点从促进投资转移至扩大消费上。而财政收入方面,在2009年的低基数、宏观经济环境好转的正面影响下,我们预计2010年财政收入增幅可能有所回升,但受减收政策因素持续至2010年、消费税改革增量调整(成品油税费改革和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效应的减弱、非税收收入增幅趋稳的作用下,幅度不会太高。
总体来看,2010年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财政赤字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我们预计2010年财政赤字仍可能维持在9500亿左右,占GDP比重为2.4%左右。
Ⅱ 叙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出示意图
总体上全球来看,城镇化率高的国家,总体上发展水平高,更富裕,同时这个国家的城镇化率一高,这个国家的集中度越高,经济密度越高,强度越大,而且这个国家也就越富裕。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没有哪个国家实现(高收入)了之后,说它的城市化率很低,它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同时它能够实现高收入,没有例外,说它城市化水平很低很低,但它的收入已经很高很高,没有这样的。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不伴随着快速的城镇化,这确实能看出城镇化跟经济增长确实是一个高度相关的关系。
2009年的时候,世界银行请了一个诺贝尔获得者的一个团队,以迈克尔?斯宾塞牵头搞了一个增长委员会,他们专门对全球的城镇化做了一个研究,他们都得出了一个结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是密切相关。
而且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城镇化未必就会带来高增长,我们刚才讲了,大概规律是这样的,但也有不同的,如在拉美,拉美曾经就有一段时间高速城镇化,城镇化里突然到了60%、70%,但它的经济增速反而下降了,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城市人口进城了,但他并没有参与工业化这个进程,城镇化里面是无就业支撑的城镇化。现在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能看到这一特点也很明显,如肯尼亚,它们的快速城镇化不但没有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反而是城市化率下降了,使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了,城市化率伴随着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下降了,也是有的。
所以,城镇化率和经济增长,如果我们试图用城镇化率来解决经济增长动力的话,我们需要挖掘更深的动力机制,因为某种意义上说,城镇化是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一个自然演进的结果,城镇化是否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是需要有条件的,而且背后有更深层的机制,这是我的强调,我们怎么来看待城镇化与经济增长。
政策建议:1)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以提高城市化的质量
2)以城市化为载体,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3)以城市化为载体,不断调整和优化结构,是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4)以城市化为载体,加强以消费为主导的新格局
5)在城市化进程中,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好又快发展
Ⅲ 中国城镇化率目标
法律分析: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法律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二章 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第三章 发展态势,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Ⅳ 中国城镇化率
我国城镇化率升至58.52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毛有丰说,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统计显示,与2012年相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5.95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增加10165万人。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72下降为2.71。
专家认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距离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也意味着巨大的城镇化潜力,将为经济发展持续释放动能。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说,城镇化率提升将带来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强劲增长,也更容易实现包容和普惠的经济增长。要借鉴国际经验,走一条能带来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人均收入提高的持续城镇化道路。
毛有丰说,一般认为,城镇化率由30%上升到70%的过程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再考虑到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中包括了1亿左右的常住城镇的农民工,以及城市基础设施质量、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等因素,我国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经济增长动力将更大。
Ⅳ 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带动GDP增长多少怎么算
很多都有自己的城镇化率计算方法,他们在政府工作报告啊、统计公报啊等信息城镇人口每提高一个百分点,GDP增长1.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递增1%,经济就
Ⅵ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材料一
(1)①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我国东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中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分) ②消费、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城镇化率与发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给我国经济发展 带来巨大潜力.(2分),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乡差距会缩小,会对衣食住行等形成巨大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2分) ④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会带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2分) ⑤城镇化有利于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2分) (2)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城镇化过程中要处理好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要承认联系多样性,着重把握事物间本质的长远的联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要立足整体,打破行政壁垒的分割,统筹安排。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注意城乡城镇的布局,形成协调互动的关系。 Ⅶ 城镇化对扩大内需作用
1、城镇化驱动了消费增长 与城市化率提高1经济增长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漫画如何用镜头讲故事
浏览:455
上海幸福里彩北哪个小区最好
浏览:202
395什么意思爱情
浏览:61
美女主播用的是什么拍摄软件
浏览:566
如何查询外地他人健康码
浏览:163
廊坊经济开发区怎么样
浏览:35
杞子别名有哪些好看的电影爱情
浏览:699
爱情公寓一个女人最后怎么样了
浏览:913
pes在经济里面是什么
浏览:138
有情人的幸福是什么
浏览:624
花市买回来的幸福树怎么养
浏览:660
内部情节重复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215
全球经济衰退应该如何避免大萧条
浏览:246
概括宋代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
浏览:146
事业单位社保交费比例是多少
浏览:938
健康码上的时间倒计时是什么意思
浏览:780
猴人牛年干什么事业最合适
浏览:429
婚姻没味怎么挽回
浏览:940
fate的起源故事在哪里看
浏览:538
龙猫动画故事梗概怎么写
浏览: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