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混合经济体制的经济主体
在市场经济中,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细胞,也是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其功能是通过它的收入与支出行为体现的。家庭作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把劳动、资本等要素提供给企业的同时,企业依据各要素对经济的贡献大小即边际生产力水平高低,并结合要素的稀缺程度,给予要素所有者以相应的报酬,构成家庭的收入(工资、利息等) 来源。与此同时,家庭用这些货币收入再去购买企业生产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消费,并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从而完成家庭再生产。而企业的收入支出行为与家庭正好相反,企业把生产的商品与劳务出售给家庭,获得销售收入,并用这些收入购买由家庭提供的多种生产要素,构成企业的生产成本,即企业的支出行为。企业支出正是家庭提供多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家庭与企业之间的功能配合是借助于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家庭和企业都是私人经济部门,它们的经济活动构成了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循环。
在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国家是一个非经济生产单位,它存在于经济运行之外,仅作为一种外部环境因素间接地影响市场经济进程。它的主要活动在于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起着维护市场秩序的功能。但自由市场经济是在自发调节机制下运作的,客观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滞后性、无序性和非稳定性,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产生外部不经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公共物品提供障碍、竞争机制遭到破坏、宏观经济较大波动等弊端。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已经从经济活动的外生变量进入经济体制内部,成为一个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即公共经济部门。自由市场经济的二元主体结构逐步演化为混合经济的三元主体结构。
国家作为一个经济主体,不仅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来间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同时还通过自己掌握的经济资源影响社会生产与消费过程。国家主要通过向企业和家庭征收各种税收构成自己的收入,再运用转移支付和直接购买等形式构成自己的支出,它的收入与支出不仅起着平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的作用,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三部门经济循环。
⑵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定义及其包括那些种类
是指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其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成分则可能是个体成分、私营和外资部分。
⑶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体是什么
答: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体是公有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但要在宏观领域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且要在企业层面坚持公有资本的控股地位或支配地位,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夯实基本经济制度的微观基础。
因此,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践发展,是当前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二、混合所有制构成
混合所有制是由几种所有制成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制形式。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引入民资促进生产力发展。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1、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公司组织形式变革
混合所有制是指界于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所有制结构形式,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混合体。
2、混合所有制是经济后续改革的顶层设计
当前将混合所有制作为国企改革思路的提法,实际上是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新界定,是对私有制和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作用和地位的重新认识。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对非公有制发展首次采用了“鼓励”的提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同等地位,并专门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认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⑷ 混合所有制经济指的是什么
混合所有制经济:指由不同性质的资本联合、融合或参股而形成的经济成分。一般采取股份制的资本组织方式。它以社会中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为前提,通过各类性质的产权在市场中以多种方式自主流动和重组形式,并适应竞争的需要不断变化资本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形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运营的高效益;有利于推动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的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⑸ 混合所有制经济包括什么和非公有什么区别
混合所有制经济指的是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从宏观的层次来讲,混合所有制经济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也就是在所有制结构中,既包括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的经济,也包括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的经济,还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而从微观的层次来看混合所有制经济,指的是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而组建的企业。和非公的区别就是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制度不是单一的并且还包括非公。非公有制经济是一个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名词。它是我国在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经济结构的形式。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多种经济形式主要包括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中外合资经济,这里指的是整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所有制度结构。
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区别
1、概念的不同,公有制与私有制是相对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消失,从而生产资料不进行排他性占有的经济制度。而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的,是我国在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经济结构的形式。
2、组成部分的不同,公有制的表现形式分是“国家所有”以及“集体所有”两种,我国公有制经济主要是由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以及集体成分组成的。而非公有经制济则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等。
3、地位不同,公有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占据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由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同时也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的保证。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
⑹ 什么是混合经济体制,并举例说明
混合经济(Mixed economic system)下各项指标走势混合经济属于经济体制范畴,它是在基本经济制度既定的条件下,为促进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由一系列有机联系并相互制约的机制、制度、组织、决策等方式而形成的复合体。混合经济是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主体、多种资源配置方式、多种市场结构、多种分配方式的混合。实践证明,无论哪一种纯粹单一的经济形式,都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⑺ 混合所有制经济包括哪些经济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从宏观层次来讲,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即在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而作为微观层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的企业。
我国目前存在的混合所有制主要有三大类型:
(一)共有制和私有制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与外资联合而成的企业,如中外合作经营、合资经营等;二是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同国内私营经济联合组成的企业。
(二)公有制与个人所有制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这包括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吸收本企业职工持有部分股权的企业,以及集体经济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中集体所有与个人所有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三)公有制内部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如城市国有企业与农村乡镇企业或城市集体企业组成的联合体。这是公有制企业之间的联合。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进一步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⑻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哪些属于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属于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指由不同性质的资本联合、融合或参股而形成的经济成分。一般采取股份制的资本组织方式。它以社会中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为前提,通过各类性质的产权在市场中以多种方式自主流动和重组形式,并适应竞争的需要不断变化资本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形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运营的高效益;有利于推动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一个股份制公司.同时有国家政府参股,也有个体私营参股.那国家参股的那一部分就是国有成分.
公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微观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实际上是指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
国有成分属于全民的部分,改革开放后全民部分认为产权不明晰,所以改为国有,主要控制在中组部那里。集体成分则限于建国初三大改造后的集体出资搞生产建设部分,改革开放后集体的东西大部分解体,比如农村的合作社,即便保留有集体经济的,也多是几个人掌握主要股份,也丧失了原来意义上的集体经济的意义。
⑼ 什么是“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指的是各种不同的因素及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完全自由经济和计划经济混合的经济运行体制,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和市场同时对经济发生各自独特的作用,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保证市场经济的平衡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不同所有制经济的无差别化,消除经济所有制之间的藩篱,使所有人都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爆发式的发展,不同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相互参股、联合生产组建公司构成了多种经济成分,促进了中国特色混合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就业主体、经济主体和税收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基础。2014年,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超过60%,税收贡献超过50%,新增就业贡献达到90%。
(9)混合经济的主体有哪些扩展阅读: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政策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定性就是机会均等、规则公正、资源尽可能自由流动、企业自由组合。积极发展相互合作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使得各个所有制经济充分借助市场机制的平台和渠道,在相互竞争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
民间资本可以更为自由地进入传统的国有经济控制的领域,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机会均等、规则公正的原则。而按照《决定》的精神,要以资本化为重点推进下一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改革。国有资本将更多地具有战略投资者的职能。
形成和发挥这一职能,将有助于推动公有制经济更好地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更好地推动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做大做强。而随着国有经济资本化的加强,其发展同样需要机会均等和规则公正,同样需要更为广阔的进入领域。
因此,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仅是为民营资本打开了通道,同样也是为国有资本打开了通道,使得双方各自掌握的资本和资源可以更为充分地做到自由流动、自由组合。
2、有助于抑制社会资金的投机倾向,推动实体经济调整和发展
通过敞开国有经济传统的控制领域,可以使得充足的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而不是形成各种炒作式的投机浪潮,形成泡沫经济。根据以往的国际经验,在经济结构面临重大的战略性调整的时候,最需要警惕的就是产业“空心化”或“空洞化”的危险。
美国和日本都有过这方面的教训。一方面,前一阶段的快速经济增长使得社会积累了比较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传统的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往往成本大幅上升,盈利空间大幅萎缩,而新兴的实体产业则前景不明。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往往热衷于短线的金融投机操作,从而形成各种炒作式的投机浪潮。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都是前车之鉴。因此,我国经济结构无论怎么调整、经济无论怎样转型,都应强调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主。
推进这一新的政策框架,也有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抑制泡沫经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