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私营经济在劳动力就业方面贡献超过多少
摘要 私营经济对就业的贡献率不断攀升,据媒体报道,私营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社会上最大的贡献是解决了中国80%以上就业人口问题,包括现在也占到我国GDP一半以上。
B. 私有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从总体来看,外资的大量涌入对我国经济既有积极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1.积极影响1.1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1.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1.3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1.4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1.5增加就业总量。1.6推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2.消极影响2.1形成对某些行业和市场的垄断,造成大量民族品牌流失。2.2削弱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3通过不正当经营或转移定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2.4加剧资源短缺,恶化生态环境。2.5加剧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6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
C. 对社会主义私有制的认识
我国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还不高度发展,还必须保留并大力发展私有经济。还必须实行多种经济并存。
其好处有:
1、以国有经济为骨干,大力发展私有经济,民营经济,实行多种经济并存,有利于引进竞争机制,开展企业之间竞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私有经济包扩个体户,民营企业等,一般规模较小,多生产经营小商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须品及服务,遍地都是,为方便人民生活,必须实行私营,国家没有精力去抓。如果实行高度公有制,一是失去灵活性,二是国家也管不过来。
3、私有经济也同样能为国家创造财富、利润、税收。
4、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
D. 中国“十三五”就业图谱:私营个体就业占比过半,制造业从业者“西迁”
2021年,“最难就业季”再度降临,909万高校毕业生将再创新高。
就业优先,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不断凸显。从“十三五”时期来看,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500万,5年分别新增1314万、1351万、1361万、1352万和1186万人。其中,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就业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此外,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还显示,2016-2019年我国就业总人口也基本保持稳定状态。
但进一步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就业格局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发展态势,这也形成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就业发展趋势的基本参照。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过去5年我国就业格局主要出现了三方面变化:首先,我国正式进入私营、个体经济就业时代,2019年私营、个体就业人数占比总就业人口超过50%;其次,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跌,2019年已经跌穿2亿人,并且其中制造业从业人口出现了一定的“西迁”和“减员”现象,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则已超过3.5亿人;再次,我国6岁以上总人口中,本科学历比重提至接近7%,其中富裕省份的“学历挤压”现象变得更为明显,例如北京本科以上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35%。
展望“十四五”时期,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步入就业市场,我国整体就业局势的复杂程度还将进一步提升。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应对好未来的就业问题,我国需通过进一步激活私营和个体经济发展活跃度,并从鼓励激发创新创造的角度获得解决之道。
我国进入私营和个体就业时代
“十三五”时期,我国就业局势的首个突出变化是,城镇就业人员占比上升。
2015年,我国总就业人员为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而到2019年,虽然总就业人员几乎维持不变,但城镇就业人员却增至44247万人。
变化更大的是,私营和个体单位在我国就业中的作用增强。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为28077.1万人,而2019年升至40524.4万人,上升44.33%。
这也意味着,2019年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突破50%,我国正式进入私营和个体就业时代。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这背后受诸多因素影响。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改变,私营企业发展活跃、持续壮大。以2020年为例,我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为64516亿元、同比增长4.1%,而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为14861亿元、同比下降2.9%,私营企业为20262亿元、同比增长3.1%。
其次,“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私营企业数量不断攀升;再次,灵活就业和个体就业也逐步成劳动者青睐的选项。
上述趋势在一些省份表现极为明显。数据显示,从2015年底到2019年底,全国共8个省份的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增长超过70%。其中,陕西增速超过100%,位列第一,河南、福建和山东四省增速超过80%,黑龙江、河北、安徽和青海四省增速超过70%。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多是此前非私营就业占比偏高的省份。作为对比,浙江、江苏等历来私营和个体就业活跃的地区,“十三五”期间增速并无明显表现。这事实上也反映,一些省份在“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加速优化,并有力推动了就业结构转型升级。
以黑龙江为例,作为国有经济主导型较强的省份,2015年该省城镇就业人员中在国有单位就业的占13.3%,而同期广东城镇就业人员中的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比仅约6.3%。
但到了2019年,受老龄化和人口外流影响,黑龙江总就业人口下跌,并且城镇就业人员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比重已跌破10%,同时其他单位、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却均增长,分别从2015年的151.6万人、185.5万人,升至2019年的169.8万人、187.5万人。
陕西也类似。作为工业发达、大企业林立的省份,2015年陕西就业总人数为2071万人,其中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24万人,占比超过10%。2019年,陕西总就业人数仍为2071万,但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已降至187万人,但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非总就业人员)却快速上升到803万人,较2015年的449万人出现大幅上涨。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上述趋势在“十四五”时期还将继续演进,一方面随着我国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劳动者的观念和选择也在持续变化,包括更加关注就业岗位创新性、成长性而非简单的稳定性。
制造业“减员”现象明显
从我国总的私营和个体就业情况看,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容纳了最多就业人口,2019年分别在整体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中占15390.2万人和5907.4万人。
但是,这两个行业在整个“十三五”期间的就业增长情况并不一致。其中,与2015年进行对比,批发和零售业的私营、个体就业人数增长36.47%,而制造业仅增长12.82%。
事实上,如果从城镇就业维度看,我国制造业整体从业者“减员”明显,2015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中,制造业就业人员为5068.7万人,而2019年降至3832.0万人;2015年底城镇私营和个体制造业从业者为2770.3万人,但2019年底小幅上涨到2984.8万人。换句话说,城镇私营和个体、非私营的就业人员中,制造业就业总人数从2015年的7839万人下降到2019年的6602.3万人,合计降幅达到15.8%。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制造业“减员”现象值得进一步关注。首先,制造业是经济稳定的“压舱石”,需有效增强其支撑能力;其次,我国拥有较全工业产业链,这是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依托,需进一步巩固强化;再次,一般来说,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若大批从业者从第二产业退到第三产业,整体经济的劳动生产率会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东部工业比较优势的逐步消退,我国制造业从业者也出现了一定的“西迁”趋势。例如,2015年四川省的制造业从业人员为591.23万人,2019年上升至600.62万人;2015年贵州制造业就业人员为850526人,2019年上升到937205人。
其中,以私营和个体就业从业者的涨幅明显,2015年贵州私营和个体制造业从业者分别为261932人、163735人,2019年分别上升到361293人、280192人。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统计年鉴显示,2015年北京制造业(法人单位)从业者仍然有119万人,但2019年已大幅下跌到只剩86.9万人。
当然,也有一些中西部省份出现了制造业“减员”情况,但降幅较小,例如重庆2015年制造业从业者为236.13万人,而2019年下降到221.59万人。
总的来看,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由于成本上涨等因素,我国制造业正出现两股迁移浪潮,一是不少低端制造业外迁至东南亚、印度等地,二是从我国东部内迁至中西部地区。
相比东部,中西部具备较大人工、土地、电力等成本优势,以城镇私营单位制造业平均工资来看,北京、天津、上海平均工资最高,北京达到78361元,天津与上海也达到了66150元和62475元。这一工资远超吉林、青海、甘肃、湖南等地不足4万元的水平。
未来,我国制造业尤其是东部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再依靠简单的成本效应进行竞争,而是要依靠规模效应的突破,也就是各地制造业必须打造产业“集聚效应”,以产业集群的模式“突围”。目前,各地也都在积极布局不同的产业集群,以促进制造业做大做强。此外,科技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用越来越大,品牌、技术等都将成为我国制造业“突围”关键。
E. 为什么要鼓励发展私有制经济
必须在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的发展.促使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积极因素加快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我国,其他所以制的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在促进经济的增长,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等方面,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所以虽然我们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且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但是我国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也要鼓励非公有制发展。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
应答时间:2021-05-1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F. 中国有10%的家庭能拿出100万存款,是真的吗
现实中,别说是10%了,就是1%都有一定的困难,虽然现在网络上的评论中百万富翁看似很随意,随随便便就能达到,但是真正当你工作之后,你就会知道,一百万是有多么的难赚了,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见不到100万!
我国平均工资
国家统计局每年都会发布我国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以及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9年我国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为90501元,按照这个平均收入,看似只需要11年左右的时间,就能赚到100万元,但是你不能忽略的一点是,你赚的并不是就是存下来了,因为你实际还有生活支出,现实中每年的收入中能有30%存下已属不易,你可以看看自己每年的收入与年末剩下的钱对比一下即可,一年能剩下多少?
显然存款的数据还高于理财+资管业务总额,所以就算把其他各类投资加上,我国目前能拿出100万元现金的家庭依然是少数,要说达到个0.5%或许有可能,但是要达到1%概率极低,更别说是10%。
总结
钱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赚,甚至可以说是有点难赚,好好工作,脚踏实地才是正道,至于网络上各类的“土豪”评论看看就好,不用过于当真!
G. 非公有制经济民生经济中占据多大的比例
解答如下:
工信部报告称,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目前已超过1/3,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已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50%,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解决就业的主渠道。
1、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数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企业群体。
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延续了近几年快速发展势头。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延续了近几年快速发展势头。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2004年末,私营企业法人单位198.2万户,与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同口径数据比较,私营企业增加65.8万户,占全部企业法人的60.98%;个体经营户达到3,921.6万户。私营企业法人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合计超过4,100万户。
2、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成倍地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从1979年的不足千分之一增长到目前已超过1/3,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已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50%。据统计,在40个工业部门中,非公有制经济在27个部门中的比例已经超过50%,在部分行业已经超过70%,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体。在部分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近年来,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70%。
3、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解决就业的主渠道。
近年来,中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劳动力需求,吸纳了绝大部分劳动力的增量和存量转移,缓解了就业压力。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在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中,按现行中小型企业划型标准,中型企业法人从业人员为3,546.43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从业人员的30.76%;小型企业法人从业人员为5,894.78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从业人员的51.13%;中小型企业从业人员合计已占全部划型企业法人从业人员的81.89%。目前,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城镇75%以上的就业岗位。
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大多在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了再就业,一亿多农民工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也是在非公有制企业务工,特别是最近几年,非公有制企业已开始成为中国高校毕业生和复转军人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
4、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对外开放的生力军。
近年来,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私营外贸企业发展迅速,出口增长迅猛,成为对外开放的一支生力军,作用越来越大。据海关总署数据,非国有企业(内资)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327.7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807.0亿美元,增长10倍还多,占全国出口商品比重的26.6%。近年来,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出口已占全省出口的将近一半,超过国有及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浙江出口的主力军。目前,一批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已走出国门,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新生力量。
5、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主体。
在各种经济成份中,个体私营企业的税收增长是最快的,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及其他经济成份,私营企业税收增长率五年来一直保持在30%以上,对国家新增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市县的经济主体力量已经是个体私营经济,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个体私营经济。浙江温州市个体私营经济纳税占全市工商税收的80%左右。
6、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以非公有制企业高度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如广东省的大沥铝材、西樵纺织;福建省的晋江鞋业、南安建材;浙江省的永康五金、温州打火机等。部分产业集群已成为中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产品在全国占有很高市场份额。浙江温州的打火机和眼镜出口占全国的90%,低压电器产值占全国1/3;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全国的80%;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广东珠三角的404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有1/4,不少产业集群在全国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大沥的铝材产量已占到全国的40%以上,中山古镇的灯饰销量已占到全国的60%以上,不少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了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的龙头。继续追问: 那咱们还是社会主义么? 补充回答: 其实咱们国家所谓的“社会主义”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掌握在少数既得利益者手中,名义上是全民所有,但实际上控制权完全在这些人手中。而且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要严格来说,也不是真正的“私有制”,因为只要一个公司一上市,每个持有该公司股票的国民都是该公司的所有者,要按咱们国家的说法,这应该算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如果一个公司的规模大到全国人民都要给它投资,那么它就成了“全民所有制企业”。希望能帮到你~
H. 私营经济的发展对国家和社会有什么意义
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对满足人们多样化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了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引申开去,还有许多重大问题值得探讨。
一、中国私营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1、突破计划经济的模式,向市场经济转变和发展。
2、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转变和发展。
3、由封闭转向开放。这个重大转变不仅适应中国落后生产力的水平,而且具有根本和长远意义。
二、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了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的结合:
中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用行政手段和计划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但这种体系不仅存在越来越明显的低效益和恶性循环,而且牺牲了人民利益,牺牲了农业和轻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牺牲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致命的问题是压制人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国家和政府一个主体的投入,而缺少亿万人的投入、创造财富和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前者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后者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温床。这种类似宗教色彩的理论和信条与信仰一个上帝的超人力量把社会带入天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人间社会的发展进步毕竟离不开亿万人的解放和创造力。
失去这个基本点,只会导致社会停滞和危机。而这种解放和创造力在于有一个所有制形式作为载体。社会发展至今,私营经济和它不断发展的形式是最有效的载体和容器。 私营经济不仅不需要国家直接投入,而且它和市场经济共生,是生产要素和资源有效的配置形式。中国的私营企业没有国家投入,1997年注册资本已达 5140.12亿元,这是资源优化组合的有力的证明。私营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和指导十分重要,但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上有许多特点,主要是:
1、以劳动力投入为主,资本、技术、自然资源自然结合,它是这个相当长时期内的特点,也是中国劳动资源优势的体现,它不但解决国内劳动力就业的难题,而且产品具有竞争力。
2、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使私营经济自发地进行优化和调整,在对外开放度大和市场发育较快的地区,这种调整十分明显。珠江三角洲的私营企业,走过了80年代来料加工阶段,走向自主开发新产品,而且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浙江富阳市等地,上规模的私营企业不但组建了公司,而且和科研部门密切合作,不断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
这些地区的私营企业,在全国市场出现萧条时期,他们的产品仍然畅销不衰。同样在这一时期,那些一般消费品,由于供给过剩,企业倒闭。这种现象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
三、中国私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持续发展,一方面是国有经济出现了一批新兴产业如电子、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企业,但主要支撑力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978~1995年国有经济比重由77.63%降至 33.94%,集体经济由22.37%上升至36.59%,而非公有制经济由0上升至29.44%,包括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而个体工商户年增长幅度在10%左右,私营企业年均增长20-30%,为国有和集体经济所不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资料、国家统计局资料)。中国工业品、特别是日用工业品供给迅速增长,主要依靠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私营经济在商品零售市场的占有率也在日益提高。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国有经济3285.9亿元,集体经济2631.0亿元,联营、个体、其他经济共达 2383.1亿元;1997年,国有经济6533.2亿元,集体经济 4887.6亿元,联营、个体、其他经济共达15422.5亿元,超过国有、集体的总和,如果按非国有经济计算它的比重,已超70%。 1979~1995年,个体私营经济共上缴税金1200多亿元。全国百强县中大部分是个体私营经济发达的县,提供的税收占县财政收入的30~60%。
目前东、中、西部的许多县(市)着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开辟富民的通路是重要目的,同时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投入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事业。 从长远来说,国家将集中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建设,大部分竞争性行业由民间投入和经营,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将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I. 私营经济的作用
私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上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