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藏山南、林芝和那曲的GDP都是在什么水平
众所周知,我国的西藏是一个风光绮丽景色迷人的地方,也是无数旅游爱好者永远的向往,但是在这里由于地形和气候的限制,城市里空旷而辽阔,人烟稀少无比,成为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但是人们对于西藏的感情永远是仰望和敬畏,今天小编带大家来这个人间仙境看一看,以下三座经济实力相当的城市,谁最有可能成为“黑马”突出重围呢?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对西藏的了解更为完善了,那么你认为以上哪一座城市会最先突破层层阻碍GDP先达到200亿呢?你认为谁会成为西藏的第四大城市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表达看法。
Ⅱ 西藏才几百万人,那么大块地资源充足,人均GDP为什么那么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我国31省份GDP数据,西藏2018年度实现GDP总量1400亿元,排名垫底;人均GDP4.2万元,排名第26位,超过黑龙江、贵州、甘肃等省份,主要还是因为其人口数量稀少。
西藏又称雪域高原,面积虽然很大,但却面临着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上的相对劣势,这些天然的因素导致西藏人口稀少,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非常欠缺,短期内又无法改变,由此导致工业化进程缓慢,产业结构较单一,经济发展动能不足,整个经济体量无法快速地提升。
所以,西藏人均GDP低主要还是地理环境上的天然劣势造成的。但是,随着国家在战略上对西藏的投入和支持逐步增大,以及较发达省份对口援藏政策机制的开展落实,西藏的各项经济指标有了很大的改善。西藏2018年经济增速达到10%,位列全国第一,且连续25年保持了10%以上的经济增速。相信西藏一定会继续保持这种速度,逐步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
Ⅲ 神秘的西藏的经济到底怎么样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根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最新调查表明,西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仅次于上海、北京、广东、浙江、天津和福建,列全国第7位。这项以西藏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阶层的城镇居民为对像的调查,内容包括收入、消费水平、住房、文化教育、卫生条件等。据调查,预计今年西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7090元,截至今年11月份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446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4.34倍和2.33倍,显示出西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呈逐年提高的势头。
为什么西藏能吸引那么多的人,能使那么多旅客将它视作人生的梦想。这完全归功于那里的独特景致。雅鲁藏布江、珠穆朗玛山,无不是世界景观中的奇葩,探索古老的藏族文明,领略藏族的风土人情,这都是人们渴望的。西藏的一草一木,新鲜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无不令人神往。拉萨的红山之颠,坐落着皇宫一样神圣的古建筑群,这就是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
西藏的神秘.美丽.圣洁招引着人们,那湛蓝的天空,巍峨的雪山,奔驰的牦牛,缎带般的大江,淳朴的民风,善歌善舞的藏民……令人晕眩,令人迷醉,煽动起人们心中那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征服它的决心。
Ⅳ 藏族的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藏族地区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生产力十分低下,农业生产以种植青稞为主,使用铁制或木制耕具,犁地用二牛抬杠,播种一般为撒播,耕作粗放,产量很低。牧区工具更为简陋,铁制工具较少,多用牛毛或牛皮为绳索、口袋,用木制的奶桶、驮鞍等,揉制皮革和取毛都用手工。一般随季节轮牧。手工业主要聚集于大城镇和大寺院周围,从事纺织、木、铁、陶、石等手工业的匠人使用的工具及操作技术落后。藏族家庭手工业占有重要地位,举凡盖房、制木器、纺线、织氆氇、硝皮、打酥油等,均由家庭成员或邻里换工完成。有狩猎及挖药材等副业。商业不发达、小额贸易一般通用银元,大多以物易物,区域性的大宗土特产贸易则为极少数的大领主所垄断 。
要特别值得说明的是高原畜牧业,它是藏族传统生产中的主要部门,至今在生产中所占比重仍略大于农业。高原畜牧业生产有多种,牧区主要是按季节轮流转场放牧的半定居游牧类型,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则为定居游牧及定居定牧类型。畜种类型主要有藏绵羊、藏山羊、黄牛、犏牛、牦牛、野牦牛、马、骡、驴等。驯养牦牛,培育犏牛,种植青稞,是藏族人民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特殊贡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省藏族地区先后获得解放。藏族地区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大力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统一战线和宗教信仰自由等项民族政策,带领藏、汉等族干部、人民群众,团结僧俗爱国民主人士,进行基层政权建设,安定社会秩序,发展农牧业生产,开展文教卫生工作,促进民族贸易,修筑公路、桥梁等,为顺利贯彻各项方针政策,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和社会改革,奠定了基础 。
民主改革前,1959年,西藏的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人均142元。封建农奴制度的废除,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42.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9年增长了59倍,年均增长8.9% 。
Ⅳ 2020年GDP出炉,西藏增速全国第一,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根据数据显示,广东GDP超过11亿元,位居第一,江苏位居第二,山东位居第三。西藏GDP增速最快,达到7.8%。此外,还有20个省份GDP增速超过全国增速,湖北GDP增速为负5.0%,GDP排名却在前十。
31个省中,有19个省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湖北虽然是负增长,但是新的一年会加大追赶力度。总的来说,各省GDP有很好的突破。
Ⅵ 西藏的发展现在怎么样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不仅是中国、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全球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以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伴随着人民民主政权各方面工作的开展纳入议事日程。1975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2000年,组建了政府直属的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专业队伍从1975年的2人发展到现在的230多人,环保机构从无到有,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目前,全区已建立各级环境保护机构74个,环保部门监督管理和参与经济社会综合决策的能力明显增强,环境保护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五十多年来,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藏战略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中的两大战略加以贯彻和落实。在中央政府的重视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西藏各族人民经过努力奋斗,不仅使西藏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的西藏,不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而且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动物多样、植物繁茂,成为名副其实的“香格里拉”。 为了保护西藏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批准了《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西藏自治区沙漠化土地防治规划》、《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和《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地区综合开发生态环境规划》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下发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意见》;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草)、雅鲁藏布江中游治沙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建立了雅鲁藏布江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了拉鲁湿地、纳木错等重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截止2002年底,全区共建立 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保护区面积达40.0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4%,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30.8%。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有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13m)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3810km2;世界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一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9.8万km2;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峡谷一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9168km2;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一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6.2km2。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严格限制经济开发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多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趋于稳定,并逐渐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较好地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的繁殖地、栖息地以及重要的生态系统,候鸟迁移的重要湿地以及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自然景观、地质遗迹和生物遗迹等。西藏拥有的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为了保护西藏的蓝天碧水,正如白皮书所指出的一样,西藏自治区政府对工业发展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努力作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绝不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填补空白而盲目上马项目,做到了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西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由此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不突出,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截止目前,共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按照国家关于关停污染严重的“15小”和“新5小”,企业的决定,1998年至2002年,全区共关问水泥生产线8条,土法炼油厂1家、小钢铁厂2家、小造纸厂3家、棚砂加工厂4家,充分表明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对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西藏自治区始终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对一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一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后才能立项,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西藏的罗布莎、香卡山络铁矿产资源开发项目,都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作为资源开采的重点工作加以落实。羊卓雍湖水电站,从项目的确定、设计到施工建设,均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该电站自运行以来,没有因发电而造成湖水水位的下降,影响羊卓雍湖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国家投资12亿元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项目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十多年来的人工造林、人工种草、改良草场、沙漠化整治等生物、工程措施,使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林地面积增加,区域气候环境改善。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
Ⅶ 西藏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西藏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错,如今西藏发展旅游事业,很多偏远地方已经实现脱贫致富了,西藏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
Ⅷ 拉萨经济实力怎么样发展潜力大吗内地人去气候能适应吗我毕业想去那边发展,请给位给点建议!
以2007年为例,西藏自治区生产总值达到342亿元,增长13.8%,超额完成年初计划。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4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6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2亿元,增长15.8%。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7.6∶26.3∶56.1调整为15.8∶28.1∶56.1。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亿元,比上年增加5.4亿元,增长37.4%;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75亿元,比上年增长37.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
完成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比上年提高3.6%,超额完成年初计划。
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4。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8元,增长14.5%,超出年初目标36元。
至于发展潜力方面,有中国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铁路的开通,相信在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事业)方面发展会相当快!
内地人去则要看各自的体质了,主要是高原反应吧(我也没去过,呵呵).
其他的则要看你的运气了,祝你好运啦!!
Ⅸ 西藏地区的经济如何呢
在民主改革以前的西藏,占人口不足5%的寺庙上层僧侣集团、旧地方政府官员和贵族占有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以及大部分牲畜,并占有80%以上的社会财富。广大农奴一贫如洗,没有人身自由和基本生活保障。民主改革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目前,绝大部分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一部分农牧民已经富裕起来。农牧民纯收入已由1978年的人均约200元提高到2000年的1325元;群众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有超过80%的农牧民住了新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比1978年也有大幅度增长,达6385元。城乡居民增加的收入,除用于改善生活外,还有余款,存入银行,2000年底,全区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40.48亿元。
建议看点统计,不然就是最简单的回答,总体水平低,还是要看地方,,针对性的区域。。局部地区发展迅速
Ⅹ 西藏人民生活与经济
据自治区统计局最新调查表明,西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仅次于上海、北京、广东、浙江、天津和福建,列全国第7位。
这项以西藏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阶层的城镇居民为对像的调查,内容包括收入、消费水平、住房、文化教育、卫生条件等。据调查,预计今年西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7090元,截至今年11月份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446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4.34倍和2.33倍,显示出西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呈逐年提高的势头。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针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对西藏支持的力度,在全国形成了援藏热潮。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六年平均增速达到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去年全区基本实现了粮、油、肉自给,绝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部分群众生活达到富裕。
调查还显示,西藏人拥有令全国其它城市居民羡慕的住房条件。到2000年底,西藏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9.86平方米,居全国之首。
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西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们的消费结构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冰箱、彩电、洗衣机、摩托车、手表等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同时人们在教育、健康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正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