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怎么评价各国经济增长

怎么评价各国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22-08-10 20:24:41

㈠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长

1、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看,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永远保持高速增长。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削弱;越来越多的产业达到或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后发追赶空间缩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环境、生态约束日趋增强。与十年前相比,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数量明显不同,实现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在所难免,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2、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有利条件。譬如,经济体制改革将释放新的增长动力与活力,城镇化潜力依然巨大,居民消费升级方兴未艾,竞争优势并未根本动摇,全球化孕育新机遇等。去年以来,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我国保持了足够的定力,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上,这也必将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是就业状况。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GDP增长的就业拉动能力明显扩大。2008年以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不足100万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万人。因此,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就业基本稳定。

4、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由于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增量占全球的份额保持基本稳定,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2010年以来,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20%左右,也就是全球五分之一左右的经济增长来自于中国,对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㈡ 如何科学看待中国经济增长态势求答案

当前,关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态势,存在着三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下降;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下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依然可以用投资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三种观点迥异,但都反映了对于经济发展的错误认识,都把中国经济发展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增长速度的高或低,都违背了整体论、两点论这样认识客观事物的科学方法论。那么,怎样科学地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呢?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必然下降中国所寻求的经济增长根本不是保八的问题,而是如何动员尽可能多的人力以实现尽可能大的经济增长率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中国要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的最优使用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达到或接近达到最优比例是经济建设这个事物整体接近于一个较为完美状态的必要条件。而如果我们把对经济建设的有利因素尽可能都找出来,并且使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都比较协调,则中国的经济建设就会处于一种高速增长的较为均衡的状态。从中国经济发展各方面的基础条件看,并没有什么因素构成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瓶颈。内需不足、环境污染、技术低下只是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障碍,仅仅根据它们并不能得出中国经济必然下降的结论,因为中国完全可以找到其他有利因素来改变或者抵消阻碍经济发展的这些不利因素。所以,从整体论的角度看,只要中国能够真正动用其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那些因素,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就不会下降。而一旦中国让各种重要的比例关系都调适到最优或接近最优的状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就达到了接近科学发展观所对应的状态。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无需下降首先,从世界经验看,高速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种种经济问题。但这并非必然。由于种种原因,世界各国在追求高增长时,往往忽视增长手段的选择。而这并不代表着当前中国就无法实现一种前所未有的优化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下降的观点就属于一种基于狭隘经验主义或静态预期基础上所形成的规范的判断。其次,既然要让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就要首先问其目的是否合适,再问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条件,然后问它是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充分条件,还要问经济增长速度要下降多少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还要问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手段。这也是一种整体论的思维。再从两点论看,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或许能够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但同时它也会产生其他影响。当一个学者试图主张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下降时,必须使用综合衡量这种影响和那种影响的整体论、方法论,而不能使用仅仅关注一种影响的形而上学看待事物、问题的片面方法论。第三,整体论不仅把一个事物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不仅注意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而且允许一个事物对其他因素开放,即允许其他因素对该事物产生影响,而不是仅仅限于原有的因素。比如,一个国家获得了重大的技术进步,就是一个新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这个因素是原来事物中所没有的,但却是在原来事物中所产生的。世界现代社会科学非常重视新事物的出现。中国有世界最庞大的人口,生产和制造能力也在世界上屈指可数,却与世界前沿的技术水平尚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是否无法缩小呢?中国今天缩小这种差距的各种条件相比几十年前是小还是大呢?如果中国本来可以缩小这种差距,并且可以通过在短时间内缩小这种差距实现经济增长,那么,中国是否还需要用降低增长速度的办法来实现那些学者所设想的目的呢?三、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不是优化性政策选择首先,上述分析表明,从投资的效应性看,如果中国的劳动力发挥了高度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中国技术创新明显提高,中国以更少的投资就会实现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不言而喻的。在保证技术创新的前提下,投资于技术创新的利益是极大的,而投资于重复建设的危害是极大的。其次,从手段与目的的匹配程度看,投资于技术进步相比当前那种投资拉动就业的观点更具有政策科学性。如果技术进步能够使用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大的产出,这种更大的产出不就可以拿出来在社会中进行分配吗?那些强调就业的人的目的难道不就是维护社会稳定吗?如果社会中的分配比较均等,同时那些本来已经极为辛苦地工作的人们由于技术进步而降低了劳动强度、劳动时间,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不就可以更好地达到了吗?从这个角度看,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而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而言,没有技术进步的纯粹的物质资本投资就根本不是一个可行的手段了。四、如何科学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率从两点论看,任何经济增长都是有两面性的,即它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果中国经济增长不好的一面加强了,而中国还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增长,那么可以说,这种增长没有避免它本来可以避免的成本,没有得到它本来可以得到的利益。那种以为只要经济增长了问题就解决了的观点不是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科学观点。特别是,如果可避免却没有避免的成本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增大而极大地上升,当可以得到却没有得到的收益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上升而极大地增加,那么,不能认为这种增长速度越高越好,也不能认为中国只能维持这样的增长速度。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经济增长率可以降低。在巨大技术进步一时无法取得的情况下,降低一些经济增长率,就可以少一些难以消除的污染,少一些资源的支出,从而减少未来必须支付的成本。而由于中国的生产能力已经足够高,经济增长率下降一些,只要采取适当的、强大的社会政策,就不会产生什么恶果。五、结论从整体论来看经济增长,就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无法永远地达到、处于均衡状态、最优状态,它所处的水平取决于中国的劳动力状况、资本投资状况和技术水平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从两点论来看经济增长,就可以知道,并不是增长率越高越好(不管目的是否是要保就业)。对于经济增长率具有函数作用的任何一个变量或任何一个变量的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畸高畸低都将使得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增长率无法取得社会大众所能认可的效用。作者单位:王今朝,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姚尧,华中师范大学附中留美部;姚彬,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回到页顶关闭此页

㈢ 谈谈你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认识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变革时期,整体经济增长较为低迷。但是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较快,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尤其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未来极有可能打造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主导的全球化经济增长新格局。

(一)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纵观历史的发展,全球化历经了1.0、2.0以及3.0三个时代。从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由于美国经济下滑,未来世界格局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有可能进入新兴经济体为主导的4.0时代。目前,全球化4.0时代特点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国际收支、投资以及全球需求等各项指标都在发生变化等方面。从硬件的角度而言,不论是全球贸易投资,抑或是货币、信息以及技术等相关的全球化要素,在市场的引导下,全部都在进行产业转移以及重组。

(二)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尽管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暂时遇到了困难,但是印度和中国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新兴经济体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依然巨大。目前,具有良好经济发展势头的国家基本上都在亚洲,虽然其他地区也有新兴经济体,但是最为集中的地区还是亚洲。

(三)经济全球化

当今,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世界经济同样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活动已经逐渐超越国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等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全球范围的有机整体。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有: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国际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企业经营国际化。

距离2008年金融危机过去已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但目前为止,世界经济增长依然极为缓慢,经济复苏呈现疲软的状态,而且还涌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脆弱不堪的世界经济。从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虽然新兴经济依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世界经济增长依然极为缓慢,风险明显增加。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在经济增长疲软的状态下,依然出现了一些新亮点,带来了一些新的希望。

㈣ 如何看待我国连续几年的GDP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正运行在7%~7.5%的增长区间,这种增长尽管远比2000~2008年平均10.2%的增长降低一个台阶,但也正在经历一个“提质增效,挤出水分”的新阶段。

高增长之后需要“换挡”
最新公布的中国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同比增长7.3%,增幅创下22个季度以来的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拖累继续放缓,发电量也出现内年首次同比下跌,但这些数据的下滑并不代表中国经济“衰退”,“硬着陆”,甚至是“崩溃”。
的确,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下滑18个季度,为改革开放以来时间最长的下滑周期。但全球范围看,高增长之后的“增速换挡”是一种必然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不到10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小国,而其余经济体在经历过20年的发展后均开始减速,并且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大幅减速。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走过的道路也都说明,一国经济在经历一段高速增长之后,需要有一个调整期。增长速度会回落一些,但这种回落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动式的。
过去中国增长模式的鲜明特点是“高速增长”和“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高投资”和“强出口”。从动力转换的角度看,旧增长动力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动力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因此,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会出现波动,这并不奇怪。在这种新常态之下,中国一方面需要接受经济数据的波动,一方面需要尽快完成结构的优化升级。那种经济下行压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烫平”周期的论点和做法是一种短视,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并无裨益。

世界需要以新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增速变化
世界需要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来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变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有两大发展目标: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高收入发展阶段;二是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形成内生性增长机制。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700多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或者说中高收入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的战略性任务就是防止经济发展中出现增长动力“真空”、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升级困难、技术创新缓慢、社会矛盾激化等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替代动力,而不是短期依赖于政策刺激。
事实上,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为什么不为?中国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意味着必须刺破过去GDP导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挤出经济增长的水分。中国宁可发展速度慢一些,也不再依赖过去的外延式增长。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去杠杆”,“挤水分”的过程从未停止过。
首先是挤投资水分。去产能的过程中,新政府通过收缩非标融资、信贷窗口指导等方式断了产能过剩领域的水源,实际上相当于挤出投资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资源更多的投向有利于转型升级和服务民生的领域。其次是挤消费水分。2013年以来,反腐浪潮大大压制了政府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再有就是挤出口水分。从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号文开始,主管当局严打隐藏在经常账户下的套利资本流入,虚假贸易的水分被大幅挤出,中国经济增长也回归理性和常态。

1、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看,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永远保持高速增长。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削弱;越来越多的产业达到或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后发追赶空间缩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环境、生态约束日趋增强。与十年前相比,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数量明显不同,实现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在所难免,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2、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有利条件。譬如,经济体制改革将释放新的增长动力与活力,城镇化潜力依然巨大,居民消费升级方兴未艾,竞争优势并未根本动摇,全球化孕育新机遇等。去年以来,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我国政府保持了足够的定力,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上,这也必将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是就业状况。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GDP增长的就业拉动能力明显扩大。2008年以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不足100万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万人。因此,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就业基本稳定。

4、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由于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增量占全球的份额保持基本稳定,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2010年以来,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20%左右,也就是全球五分之一左右的经济增长来自于中国,对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㈤ 外国怎么评价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2006年 “中国经济现在烫得都冒烟了” 世界各大通讯社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中国上半年GDP增长10.9%的消息。美联社的文章用“令人瞠目结舌”来形容。美国最受欢迎的投资理财网站莫特里福的报道开篇就说:“还记得又红又热的中国经济吗?现在它烫得都冒烟了。”路透社引用经济学家的话称,中国GDP增长“非凡出众”。18日下午5时左右,记者在谷歌的英文网站上就搜到1000多条关于这则消息的报道。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也在网站首页显着位置打出了题为《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增长达到11.3%,创近10年纪录》的标题。 早在两天前,印度主流报纸《印度教徒报》即刊载了一篇“中国将继续加强经济控制”的文章,透露中国将很快宣布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并且增长速度几乎肯定会超过10%”。文章发表后在印度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读者在网站上发表读后感纷纷说,中国已经连续10多年维持了高速增长,目前仍然没有势头减弱的迹象,这实在是“不可思议”;另外还有人对中印之间发展差距表示担忧,“目前印度经济增长也超过了8%,但没想到中国的发展速度实在大快,这样下去恐怕差距会越来越大。” 德国国家电视台评论说,中国经济增长比想象的好。一是“稳”,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二是“宽”,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快速增长;三是“平衡”,进口明显加快,减少了与出口的差距,还有国内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收紧。 许多国外媒体的报道都集中在中国经济过热,今后如何控制等问题上。7月18日,《日本经济新闻》晚刊发表文章评论说,不仅上海和广东等沿海城市投资过热,中国全境都出现经济过热趋势。日本时事通讯社在报道中国GDP增长时指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势头没有减弱,看来中国政府要采取提高追加利率等办法加强管理。《华尔街日报》则指出,尽管中国政府为抑制经济增长、避免经济过热,已于今年4月上调了银行贷款利率,并于本月提高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储备金比率,这些措施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很多人相信“中国在30年内就将超过美国” “中国GDP增长已超过其他任何缔造过‘奇迹’的亚洲国家,且中国发展潜力仍然巨大。”美国卡内基中国研究项目的一位高级研究员说。他认为,尽管针对中国GDP增长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但人们都承认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说,连续近30年高速增长非常罕见,作为一个大国来说是绝无仅有的。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黄金时期也只持续20多年。不断刷新的GDP增长率也在悄悄改变着中国在世界各国的形象。 英国《金融时报》文章称,中国将在今后几十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这几乎已成定论。高盛预计,这将在2050年发生,而其他预测机构认为,中国在30年内就可能超越美国。6月2日,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在柏林公布的最近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球9个主要国家的1万多个受访者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到2020年,中国将能和美国平起平坐,扮演世界领导者角色。 有人羡慕,有人捧杀,有人不屑 最近两年,“中国经济已走上快车道”的惊呼在西方世界已经不新鲜了。这些惊呼的背后有着不少内容。有的人确实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持乐观心态,也有部分人借此宣扬“中国威胁论”,从而为自己谋利。面对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心态也大有不同。 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一直是印度上到高官、下至百姓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印度不少高官甚至将其当成“研究课题”。印总理辛格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印度应向中国学习,加快自己的经济发展;学者型的财长齐丹巴拉姆更是对中国充满好感,他在去年10月访华期间就表示,印度需要向中国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最重要就是如何能长时间保持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以及如何发展制造业并最终成为“世界工厂”。印度经济增长学院的古普塔教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在今后,世界发展肯定会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经济这台发动机。 翻看巴基斯坦报纸的财经版,来自中国的消息常常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国经济连续取得高速增长”、“中国决心发展农村经济”、“中国奉行更为灵活的汇率政策”……这些题目都曾是版面上显眼的头条。巴财政部官员扎法尔对记者说,中国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值得巴基斯坦借鉴,比如全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等。他认为,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真正成长,应该看绝大多数人是否从经济发展的数字中感受到自己的实惠,“中国不仅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而且越来越重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韩国着名的三星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求铉则看得更为实际。他认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韩国将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东风,出口继续看好,这为韩国经济实现4.8%的增长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据韩国统计,今年上半年韩国对华基金投资剧增。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被西方一些媒体和官员当成许多全球问题的替罪羊。7月18日CNN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再次把油价上涨与中国经济扯在了一起。类似的联系屡见不鲜,比如环境、贸易逆差、就业等各种问题都随时可能赖到中国头上。中国的发展显然承受着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压力。 GDP的高速增长也反映出了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李向阳告诉记者,中国GDP的高速增长也反映出了背后的结构性问题。首先内需不足的问题仍然很严重。现有数据显示,高投资所拉动的经济增长造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许多人担心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制定的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很难实现。经济增长应该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因此目前存在的需求不足、能耗增加、环境破坏、生产性事故等问题显然与我党制定的目标不符。政府已越来越强调不单纯以GDP增长率为考核干部的目标,反映出我国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 德国《明镜》周刊认为,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硬着陆的风险。中国所采取的一些经济放缓措施仍需时间才能显示效果。中国贸易顺差增加,无疑会加剧与美国贸易摩擦,引起美国进一步向中国施压,要求尽早更大幅度允许人民币浮动。 不能过于迷恋GDP 前不久,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文章的名称就叫《不要迷信GDP》。文章说,“有个根深蒂固的观点是,如果我们不持续努力追求更高的增长率,经济机器就会崩溃。这个立场事实上是错误的。” GDP到底能代表什么?一位德国官员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经济强国常常按国内生产总值,而不是按人均收入衡量的。这是一个核心区别。一个拥有13亿或者14亿居民的国家,从国内生产总值上看,相对容易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这里运用的是大数字法则,但这仍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在这个前提下,我估计,中国将在大约30到40年后占据世界第一位。”他同时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字是很不重要的。它对真正的经济力量的表现力很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丁一凡研究员告诉记者,一方面,经济增长快对创造就业机会和整体收入水平的增加都有好处,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高速增长往往有不可持续性。他认为,GDP的持续增长说明中国的经济活力很大,还有发展前景,但如果任其发展,经济过热的弊端就会全部暴露出来,比如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等。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已向市场发出了信号,不再强调GDP的总额和增长速度,而是转向强调质量,有关的具体措施有四五十条,但目前很多企业还不知道,政府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指导企业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信号。

㈥ 如何客观全面评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此时的经济全球化才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②世界贸易迅速增长和多边贸易体制日趋完善。世界贸易量年均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使全球贸易进入了一个更加法制化、更加秩序化的新阶段。③国家间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达到空前的规模。④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 年代以来,涵盖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其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迅速;跨国公司的发展;资本在全球扩张;金融活动全球化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⑥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作用不断加强。具体的说是。西方八国首脑会议是发达国家经济协调的主要机构;世界银行:①国际分工由垂直分工为主进入以水平分工为主的新阶段。⑤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即侧重于产品型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工艺流程的分工,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因此,才是“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为载体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

㈦ 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现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格局,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超脱于国际经济、政治的基本格局之外。如海湾地区的局势与海湾战争,影响着世界的石油价格,这不仅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存,也影响到世界各国的利益,因此,海湾地区局势的变动,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原南斯拉夫地区波黑共和目的战乱,不仅影响巴尔于:半岛的局势,也影响到西欧的经济与政治的稳定。也必然影响列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从而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 在世界趋于多极化的过程中,中国将成为多极世界的重要一极, 这是由下列基本特点决定的:
第一,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中国是亚州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物产丰富,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中国对人类的进步作出过重要员献。
第二,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虽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还不够完善,但三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巳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对世界具有吸引力。
第三,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第三世界中缉怠光干叱妨癸施含渐唯一的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提出符合世界人民利益和符合历史发战向的建议和方针,成为世界人民可以信赖的朋友。
第四,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不屈服于任何超级大国,任何时候也不称霸,更不去欺凌任何小国,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能够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决定着它的作用主要是:
首先,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经济力量的不断增长和国防建设的现代化,能够制约两个超级大国分割世界,谋求霸权的趋势,对以美苏为核心的东西方关系的发展起着独特的制衡作用,成为美苏争霸世界,发动世界战争的最大障碍。从而在客观上起到稳定世界局势,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
其次,中国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将保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巨大的经济潜力将成为强大的经济实力。强大的经济实力不仅是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坚实基础,而且对亚太地区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能够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关系统的改善,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再次,中国是第三世界的坚强后盾。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属于第三世界。不仅同第三世界各国有着相同的历史命运,而且面临看共同的战斗任务。中国任何时候都把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权益作为自己的国际义务,坚决支持他们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斗争,努力加强同他们的合作。中国的发展道路也为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阅读全文

与怎么评价各国经济增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那个讲三个故事的僵尸片叫什么 浏览:198
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的发展 浏览:386
怎么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浏览:925
如何面对唱衰经济 浏览:753
老公怎么追美女 浏览:692
按劳分配只存在于什么经济当中 浏览:282
甘南有哪些美女 浏览:164
直辖市事业转公务员什么级别 浏览:560
莆田哪里办健康证要检查什么 浏览:954
事业单位职称和技师哪个重要 浏览:258
儿童mp3故事哪里下载 浏览:578
什么是经济帮助词语 浏览:779
犀利姐的婚姻是什么 浏览:17
美女一般在什么地方跳舞 浏览:783
海南三亚经济跟南宁市哪个富裕 浏览:345
经济效益现值是多少 浏览:86
事业财运婚姻都会好起来什么意思 浏览:522
一年级讲什么故事龟与兔赛跑 浏览:527
美女酒驾怎么处理 浏览:135
美女送手表什么意思 浏览: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