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普通人应该怎么去对付呢
再者,在国内经济下行,金融风险加大的情况下,普通居民尽量少加杠杆,甚至把不必要的分期付款消费也应该取消。当金融危机发生后,日子过得最惨的人是高杠杆炒房、炒股、炒期货等,因为他们的资金链随时会断裂。再者,在危机到来之时,要着重于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如果有一技之长或者多技之长,即使金融危机来了,也不会影响到你的生存,最多是生活质量比原来差一些。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千万别想着要去自己创业,要尽可能的不要失业,在不失业的,有固定收入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学习技能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最后,对于有钱的家庭来说,遇到金融危机的到来,什么资产都可以抛弃,只要保留现金。因为金融危机来了之后,股市和楼市会暴跌,真正炒底资本市场的机会往往是在这个时段里出现。所以,尽量保证自己拥有大量现金,不受任何损失,到股市或楼市的底部再行进入,或许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Ⅱ 美国的经济危机是怎么解决的
对于资本论里面有描述过资本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有剥削就会产生贫富差距,这个差距变大即产生经济危机,因为穷人没有钱购买资本家生产的商品,正是人们所说的生产过剩,那么这一现象出现后,资本国家怎么做的呢?用教授的话就是两板斧!第一板斧,政府出资收回资本家的过剩商品,集中销毁,这样工厂便可以重新生产,如此循环。恢复经济!第二板斧,商品生产后,大量征收资本家税收,通过各种社会福利补贴给工人,这样工人便有能力购买商品!如此社会重新进入良性循环,所以我们看到的欧美国家大部分都是高福利社会的国家!
Ⅲ 经济危机是如何解决的
一共六次经济危机,战争确实是解决经济危机的一种方法,因为战争的爆发转移了国内的矛盾,国内矛盾变成次要矛盾,届时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另外,通过战争可以掠夺资源,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经济的压力。
前五次规模都比较小
第六次就是最着名的大危机
关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工业从1825年英国爆发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后,开始了其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而美国产业革命的起点始于19世纪20年代,较英国晚了半个多世纪。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废除了奴隶制,扫除了阻碍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障碍,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于19世纪70年代赶上了英国。因此,若从历史的角度对美国经济周期发展的进程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考察,不仅能揭示出美国经济周期本身的特点,也能展现出美国经济周期运动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发展的总进程中所占的地位。
美国自1783年取得了对英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先后分别于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多次发生过经济危机。通过对上述历次美国经济周期以及世界经济周期进行研究,我们发现,1857年和1929-33年美国也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世界上历次经济危机中最重要的,它们对分析和预测未来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帮助很大。
1、1857年经济危机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而不是在英国开始的危机。由于英国对美国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故美国铁路投机的破产对英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动。1847年经济危机结束后,从1850年开始的周期性高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世界贸易急剧的扩大,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额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机器工业的发展,运输业的革命,新兴国家和新兴部门卷入国际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国建成的铁路约达33,000公里,超过了其他国家所建铁路的总和。而英国在4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所铺设的铁路却只有8,000公里。美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按道理应会带动其冶金业的大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而且,这一时期,美国生铁产量长期停滞不前,棉纺织业的增长速度也不快。与此同时,铁轨、生铁、机车、棉布和其他英国制成品的进口却增长得十分迅速,英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阻碍了美国冶金业和棉纺织业等当时的重要工业部门发展。
随着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剧烈竞争,促使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危机的打击。由英国向之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也使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
1857年秋季,美国还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了,美国的货币危机在10月中旬达到了顶点,当时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贴现率竟然超过了60%,股票市场行市则下跌了20-50%,许多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达到80%以上。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
1857年经济危机波及面很广,之后,爆发了美国的‘南北战争’。其后,奴隶制的消灭、宅地法的实施、重工业的发展,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欧洲是这次战争的主战场,英、德、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霸权互相拼死厮杀,元气大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就连当时头号投资大国英国也欠美国41亿美元的债款。美国已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债权国和国际金融中心,同时,美国也从战前的工业大国之一跃为资本主义世界名列首位的经济大国。
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其中尤以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引人瞩目。美国的经济高涨虽然在1924年和1927年被局部的中间性危机中断过,但到了192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比1920年提高了53%,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了3.8%,工人的实际工资也有所增长。这一时期,共和党政府执行的经济政策对垄断资本家十分有利,工商企业的税负很轻,对垄断组织的发展不加限制,反托拉斯法实际上已不执行。这些政策,刺激了技术发明和新兴工业的发展。20年代是美国汽车工业大发展的时期,1919年美国的汽车产量已达150多万辆,到1929年猛增到将近540万辆,平均每六人就有一辆汽车,汽车制造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部门,它的发展也推动了钢铁、橡胶、石油和玻璃等行业的发展,当时的钢和生铁的产量分别达到5700万吨和4300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他如电气业、建筑业、化学工业和公用事业等部门也发展得十分迅速。家用电气产品总值在1921年还只有1060万美元,到1929年已增至4.16亿美元。在战争期间,民用建筑几乎停止,住房十分紧张,房租高昂;战后大兴土木,每年建筑费用均超过70亿美元,1926年的建筑费用甚至高达110亿美元。从1919至1929年,汽油产量也从8600万桶激增至4.39亿桶。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其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38%提高到1929年的48.5%,其国民收入也由1921年的594亿美元增为1929年的878亿美元。1929年,美国拥有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当时世界黄金储备总额90亿美元的一半以上。
生产的高涨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胀。从1923-1929年,美国有价证券的发行额达490亿美元,仅在1928和1929年间,就发行有价证券180亿美元。证券交易所疯狂的、规模空前的投资使证券价格不断上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券平均价格1923年初不过98美元,1929年初涨到306美元,1929年9月达到了最高峰,涨到365美元。
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1900-1934年的市场表现
当时购买证券只需要支付10%的保证金,参与证券投机的人都靠借款来购买大量的证券,2∕3的证券交易是靠银行贷款进行的。证券市场投机犹如一股潮流,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和报纸上的议论资料。证券的投机狂热助长了繁荣的幻景。
在投机活动上,堪与证券市场等量齐观的还有狂热的房地产投机活动。在这种活动的刺激下,房屋的建造量不断增加,这对于钢铁、木材、采矿等基本建设有关的工业部门也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这狂热的年代里,舆论大肆宣扬‘永久繁荣’和‘美国例外论’,似乎美国已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之外,再也不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了。就连美国总统胡佛在其1929年4月的就职演说中,也高唱要消灭贫困。
工业的‘合理化’运动和汽车、奢侈品等新工业的扩张,还使得整个‘繁荣’时期中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趋势加强,中小企业和独立的小生产者、小商人普遍遭到被淘汰和被兼并的命运。在1927年,美国全国公司中的千分之二的公司占有全国公司总收益的近70%,其馀99.8%的公司只分得剩下的一部分利润。
由此可见,美国以至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犹如被吹得过大的气球,随时有一触即爆的危险。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终于爆发了。
危机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爆发。美国工业生产在1929年6月达到最高峰,10月间工业生产指数开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渐衰落下去。10月20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破产,特别是23日、28日和29日连续发生大破产,有价证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惊恐不定的几天内,第一流有价证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证券持有人迅即破产,茅盾在其小说《子夜》中所描述的资本家跳楼自杀的事情在美国频频发生。
证券交易所破产的浪涛波及到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交易所也相继破产。1929年秋季证券交易所的破产是其生产过剩危机加深的信号。此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持续下降,商业继续萎缩,失业不断增加。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才开始从危机转为萧条。
1929-1933年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机。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是之前历次危机所从未有过的,国际贸易额的实际贸易量也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仅生产下降的幅度惊人,而且,其延续时间也异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机中,生产下降的延续时间不过几个月,而这次却是几十个月。以美国为例,由危机时的最低点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所需的时间,煤、生铁、钢等都长达四十多个月。因此,1929-1933年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危机的极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结合在一起,使这一次危机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幅倒退,使整整几十年生产力的发展成就付之东流。‘一战’前的各次危机通常使生产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况极少。而1929-1933年的危机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国退到1905-1906年,德国退到1896年,英国退到1897年。
这次危机不仅限于生产和商业范围,而且也扩展到银行信用系统,以及外汇和债务等领域。生产过剩危机中商品价格下跌,使工业资本家、手工业者、农民等债务人难以支持,从而使许多公司和企业主遭到破产。美国、德国和法国有几万个股份公司因此倒闭。不仅资本家破产,而且实际上某些资产阶级国家也破产了。
1931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宣布英镑贬值,震动了世界各国。英联邦以及许多同英镑联系的欧洲国家的金本位制都跟着垮台了。1933年3月间,资本主义世界信用、货币制度崩溃的浪潮袭击了美国。美国银行倒闭之风更加剧烈。到1933年,美国银行共倒闭11730家,企业倒闭252000家。1933年3月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其就职之日,不得不宣布银行‘休假’,随即关闭纽约金融中心,并放弃了金本位制。
1929-1933年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宣告了主张‘放任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单靠本身内在的力量已经不容易从危机中爬出来了。于是,鼓吹通过加强‘国家乾预’来刺激经济和保持‘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企图利用加强‘国家乾预’经济的人为措施来克服危机,消除失业和防止革命。
Ⅳ 经济危机该如何解决
1. 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无非就是生产的产品过多,人们没钱消费,消费不了.这个问题马克思已经说得够清楚了,我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2. 解决经济危机的理论可能性
从人类社会的整体来看,生产出来过多的商品应该是好事才对啊,但是由于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得好事反而变成了坏事.
社会生产出来这么多东西,并不是人们不需要这些东西,如果人类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的话那就根本不会生产了.所以,从理论上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有可能的.
3. 怎样解决经济危机
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只要政府的印钞机多印些钱就行了.
1. 每个家庭发一些(比如一百块) 特殊的钱(之所以不按人来算是为了支持一下计划生育),这些钱只能在一段时间内(比如一个月)用掉,否则的话就会作废,并且只能到能够把这些钱转换成真正的钱的公司去买东西,有些公司是不能把这种钱转换成真正的钱的,比如说外国企业.
2. 那些希望拥有把这种特殊的钱转换为真正的钱的公司或企业必须签订一个合同,那就是保证他的东西在这个市场上(在这种特殊的钞票的市场上)不涨价.对于那些涨了价的公司和商店给与一些处分,比如取消他们把这种钞票转换为真正的钞票的能力.这种给与他们转换为真正钞票的能力越广越好,要不然就会在国家形成垄断.
这种方法跟社会福利制度差不多,但社会福利制度关心更多的是工人应该生活的怎么样,他是一种政府的“垄断“行为,但这种制度关心更多的是资本家还有多少东西没有卖出去,社会生产力还有多少没有发挥作用以及工人的失业情况.
4.这样解决的好处
从资本家方面来说,他的东西可以卖出去了,把使用价值变成了价值.从工人方面来说,他不仅可以有发的那些钱,还由于工厂的东西可以卖出去了而不会失业.
那么,这些多余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是不是吧财富从一部分人手中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如果不是的话,那么他们
答案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不是.如果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只能够生产出这么多产品出来,那么谁也没有办法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但是其实社会上是有能里生产出更多财富来的,难道你说一家工厂他就只能够生产出他现在卖出去的产品那么多吗?当然不是.他们不生产是由于没有订货,还有很多产品生产出来了卖不出去,平时也有这种情况,但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尤其明显.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出来,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创造(有些被当作垃圾处理).这种措施就是要穷尽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把能够创造出的财富都创造出来.比如说,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曾有人把牛奶放毒药而不让穷人吃,有了这种政策之后他的牛奶可以卖掉了,现在别人把本应该放毒药的牛奶喝掉了,就相当于人类少浪费一杯牛奶.也许有人要说在牛奶被喝掉之后没有在市场上流通了,但消费品本来就是用来消费的,这是消费品的特点.但是,一杯牛奶被人喝掉和被人防毒是有区别的,喝牛奶的这个人已经得到了享受,这被牛奶已经发挥了它应发挥的功能,但是放毒的话者这杯牛奶就是彻底地浪费掉了.
对于软件这个行业来说又有新的特点,因为只要软件写出来了复制就不再需要多少钱了,如果原来操作系统只有100个人用(假设都用正版的话,盗版在这里不考虑),而现在有200个人再用,那这个社会的总财富就凭空增加了100份软件的价值.尽管有人会说这样哪个软件公司会用这些钱去买别的东西而造成物价上涨,但整个社会的财富是增加了的.并且对于程序员来说他们就更好找到工作.市场机制会调节他们获得平均利益的.
从资本家这个方面来说,他的东西可以卖出去了.那么,他有没有吃会呢?也许物价会有一定的上涨,这是由于当这些钱转换为真正的钱之后,整个社会的钱会增加,造成物价上涨.但是如果所有的物价都上涨相同的倍数的话(假如这样,有些人多涨一些,有些人少涨一些但整个社会不便),那么对于资本家来说就相当于没变了.比如原来他卖掉1辆汽车,可以换回10吨米,现在他卖掉了10辆汽车,假如用这些钱可以换回100吨米的话,那就是除去物价上涨的因素他还是站了便宜.
从工人的角度上来说,他不仅获得了财富(发他的那些特殊的钱),还由于资本家的生产扩大而不用担心失业的问题.并且工资也会上涨(除去物价上涨的因素),比如原来他造1辆车就可以获得1/10辆的工资,现在他就可以造10辆车,获得10辆的价值,并且由于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工人对资本家收入的比列将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失业就只有可能在两种情况下产生,一种就是整个社会的人都已经不能够再消费产品了,比如说牛奶大家尽可能喝还喝不完的话农民的牛奶才会卖不出去,会导致失业,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的话那就是“共产主义“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所有需要加工的东西都已加工了,没原材料了.但这种情况是不大会出现的,因为像电脑这种产品的原材料非常丰富,软件产品甚至不需要原材料.
第二条与企业签订合同不让他们涨价表面上是违反了市场经济中自由交易的原则,但由于人们的钱只能在一段时间内用掉,并且不能自己把它变成真正的钱,所以可能企业会以此抬高价格,使得他高于市场价,这同样违背了市场机制,第二条是用“一个错误来弥补另外一个错误“. 这有些违反市场机制,但是只要这些钱可以买的东西足够多,就接近于市场机制了.我们还是应该尽量接近市场机制.
5.通货膨胀的问题
尽管有个合同规定不得东西不得涨价,但由于这些钱转换为真正的钱以后,物价将有一定的上涨.但这个上涨同别的方法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发行过量货币使得通货膨胀而逼人们去买东西的情况比起来将好很多.
那种方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由于发行了大量的货币,通货膨胀并不能增加人们的购买能力,反而降低了人们的购买能力,不能解决问题.并且由于大部分的人都是受害者,使得国家的信誉大减.而这种方法确使得大部分的人都是受益者,而通货膨胀也没有那么严重.国家的信誉不会受到打击.
再说出口大对于一个国家也是有利的事情,比如说中国和美国做生意,中国出口200块,进口100块,那么中国的纸币还是多了100块,而货物缺少了100块.就算是那100块的外币没有拿出来用,那么还是少了100块的货物啊.当然这200块的外币是可以从外国买东西的,但是如果没有买的话那就相当于没用.既然出口大于进口是有利于经济,那么卖给本国人也是一样有利于经济.
6.缺点
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是有缺点的.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没法使那些差的企业淘汰,可能由于大家在一种好的环境当中,对于那些生产能力很强的大企业比较占优势,而那些产量不是很高而以质取胜的企业由于很难淘汰对手而不利.
还必须注意这种方法可以作为贸易保护主义来实行,比如一个国家给国民每个人发一定这种钱来买东西,却不让外国公司把这种钱变成真正的钱,这样外国的产品就很难进来了.可能还有些国家为了垄断而发行只能让某几家公司转换为真正的钱的钞票,这样他在国内受到的阻力会很小但是又达到了垄断的目的.
当然,如果发的钱太多,那人们就不会去工作了.但是发的钱每多一点,人们工作的欲望就少一点,者如果画成函数的话应该是连续的,如果两个点在一条直线的两边的话,那么无论什么样的曲线把这两点连接起来都要经过那条直线,所以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数目让整个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恰好用完.
剩余产品数(负数代表社会上的产品不够用)
我不知道现在的经济学发展到什么地步了,如果是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济危机的话,应该没问题解决.我不知从哪里看到美国有种这样的政策,现在来比较一下.
现在政策:当政府预计倒下年农产品会跌价的时候,就给钱农民让他们别种了.
本文政策:让农民把东西种出来,卖不出去的时候,每人发10块钱,这些钱在一个月之后作废,只有农民(或其它商品所有者可以拿到人民银行去换成真正的钱).
可以看出,两种方法都需要印钱,但是第二种方法人们多吃了很多东西,也就是社会的总财富增加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对于现在的中国现状未必有参考价值,现在中国的社会情况太复杂,我不是专业的学经济的人,没法做出判断.增加内需,就会引起物价上涨,但是又不能让银行里面的钱一下子冲出来,要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确实很困难.但是,用这种方法对付那些那种传统上的经济危机,就是那种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还是相当管用的.或许会造成一定的混乱,但是大家都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可怕场景,这种方法对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经济危机来有点积极作用.
原来大家担心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大家都找不到工作了,比如说欧洲原来就担心自动化会让人们失业,现在因该不是太大的问题了.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件相当好的事情.大家就不用活得这么辛苦了.
这个世界不会有过剩的生产力,能够生产出来就能够消费掉.剩下的问题就只有原料问题了,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发现什么新的能了的话使用什么样的政策都没法改变的.
Ⅳ 经济危机如何应对
应对经济危机,可以分为政府、企业、个人等三个层面。
1、政府层面。主要是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要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所以,这段时间以来,政府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来保持金融市场及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如股市政策、楼市政策、扩大内需的政策等。
2、企业层面。主要是保证企业不破产、不倒闭,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及空间。所以,这就需要企业从自身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裁员、或减产、或加大投资、或加大研发、或开拓国内市场等等,关键是要保证企业能够渡过这次危机。
3、就个人而言。主要是保证自己不破产。所以,就要谨慎地参与股市、楼市的交易,就要谨慎的对待各种投资,就要谨慎地对待跳槽等。
Ⅵ 中国面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
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4方面的国家宏观经济目的都相关,都会正面影响:
(1)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
(2)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10月、11月连续四次下调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
(3)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
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5)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6)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7)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
以上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其他政策
(1)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政府支出(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
(2)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3)减少企业负担:劳动法的调整等;
(4)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Ⅶ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解决方法
政府出面向银行注资,银行有了资金,可以根据政府的要求注资给回报能力有保障的实体经济,而不是按市场要求注资给投机资本。实体经济有了钱,工人发得出工资,市场消费能力得到拉动,社会的经济活动就可以得到恢复。
拓展资料:
⑴经济危机通常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⑵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⑶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产能过剩。
⑷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但这仅仅一种可能,经济危机并没有变为现实。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财产私有之间的矛盾才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厂商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消费者有效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经济危机爆发。
⑸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再生产的循环进行,使经济危机的过程具有周期性。典型的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Ⅷ 家中出现了经济危机,怎样处理才是最好的
如果一个家庭出现了经济危机,那么在短时间内就要想办法去开源节流,这样起码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此外,整个家庭都应该一起携手并进,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相互推诿,最终让这个家变得更加支离破碎。下面就来谈一谈笔者认为的可行之法,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三、适当给自己解压。
如果家里确实很困难,可以寻求外援的帮助,比如说家里有人生重病,可以考虑众筹。这些只要是能也用办法来解决的事儿,都不能压垮我们。能压垮我们的,或许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压力。如若觉得压力太大的话,记得要及时纾解好内心,千万不要让压力把自己给打倒了。一个人如能适当将压力转变为动力,这样的人更能适应社会的各种快节奏变化,更容易成为一个不容易被打败的人。
Ⅸ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 (Recovery) 、 救济 (Relief) 、改革 (Reform)[2] 。新政的主要措施实施结果:“应当指出,罗斯福新政措施是总统权力全面扩张,终于逐步建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他是总统职权体制化的开拓者。”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
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2、复兴工业或称对工业的调整(中心措施):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行动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缓和阶级矛盾]。
3、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最重要的一条措施);
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6、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和保险,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
7、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