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经济高度集中会怎么样

经济高度集中会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8-09 15:10:03

A. 我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利与弊

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特点:

(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形成的原因:

(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残余思想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制的社会文化基础。

(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错误的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等则是其主观因素。

评价:

(1)该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精神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较短的时间内,苏联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和军事强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到二战后不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2)该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它未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形成对斯大林严重的个人崇拜;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发展,形成脱离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但这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失败了。我国探索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符合我国实际,充满生机与活力。我国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B. 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
③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
④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
⑤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
⑥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 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

C. 对苏联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看法

本回答为个人意见,未参照任何网络知识
利:
1:可以集中整个国家的力量去完成国家高层的战略发展思路,国家的意志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打造重工业你就可以看出来,苏联从东欧一直把工业基地发展到西伯利亚的乌拉尔山一带,一举奠定半个多世纪的重工业老大地位;
2: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可以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的杠杆作用,结合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在政治高层不犯方向错误的时候,可以使国家的意志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也能很好的抵御外资企业对于民族企业生存空间压缩的局势;
3:这种体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隔绝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得以避免较大规模的全球萧条
弊端:
个人感觉高度集中的市场经济是注定会被历史淘汰的,现在全世界只有5个国家承认社会主义,并且当中发展的最好的已经开始向市场经济靠拢,并极力希望美国承认其市场经济的地位
第一:决策层的方向性错误无以复加的传递给了整个国民经济,而市场经济的自动调整能力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发挥不了应有的效能
第二:容易遭成腐败的滋生,绝对的权利带来的就是绝对的腐败,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平复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第三:遏制了商业领域的发展。现代经济是属于6+1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无益极大的遏制了国内市场在销售、物流、仓储等环节的创新性,导致经济发展沉迷,没有生气;
第四:长期的集中经济体制,容易与国际上先进的经济模式脱轨,享受不了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第五:容易使经济发展轨迹按照国家高层的意志力进行,但无形当中形成畸形发展,比如苏联后期的重工业轻农业的政策
希望对你写论文有帮助

D. 怎样看原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条件和利弊

形成条件: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最终形成,有其历史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和理论认识上的原因。从历史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看:首先,苏联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是单一的公有剠,/t工业上是国家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在农业上是集体农庄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不允许其他所有制形式存在。所有制形式的这种过分单一化,不仅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且由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过分统一,又成为经济管理权限过度集中的基础。其次,当时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用新技术改造国民经济各部门,以便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由于原有的物质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要求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急需的重点建设,采取集中时管理体制比较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帝围主义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使苏联具有一种加速发展经济,特别是加速发展工业的紧迫感,这使其经济体制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备战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苏联依靠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支持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不仅证实了建立?这种体制的必要性,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它的集中程度。最后,五十年代以前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人们依然保持着较高革命热情,使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能够得到人们的支持和谅解。从理论认识方面的原因看:三十年代苏联理论界占优势的观点是,社会主义经济本质上是计划经济,市场只能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物,计划与市场在本质上是不可能统一的。虽然在三十年代中期,他们承认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并不是从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必然性来认识,而且不断论证它们被改造了的性质。直到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部着作中,才对商品货币关系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说明。斯大林所阐述的一些科学思想,不仅对苏联而且刘·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斯大林门理论思想也有不少缺陷,例如,他否认生产资料是商品,否认价值规律对全民所有制生产的调节作用,从而大大巴制和缩小了价值规律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范围。

利弊
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虽然正当时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对苏联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又存!布着许多弊病,并且随着苏联经济和政沾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暴露出来,逐渐成为苏联经济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在:(1)它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管理权限绝对化,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难以发挥,(2)完全按照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经济效益差;(3)政企职责不分,工作效率低,官僚主义严重,等等。

E.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中国有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过渡时期的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
形成于30年代,发展于二战后初期应指的是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阅读全文

与经济高度集中会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快乐的爱情歌曲有哪些 浏览:647
郑州事业单位退休工资多少 浏览:920
属虎的跟属鸡的婚姻如何 浏览:268
文人骚客的爱情观是什么 浏览:627
如何使用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浏览:116
事业编如何升工资 浏览:974
国珍健康生活馆主治什么 浏览:146
纯凝机组和背压机组哪个经济性好 浏览:732
坐城轨去经济技术学院怎么去 浏览:256
怎么拍出作品有故事情节 浏览:666
健康需要行动怎么回答 浏览:21
办健康证需要提供哪些证件 浏览:976
什么是跨阶层婚姻 浏览:919
事业单位调档后放弃多久拿到档案 浏览:946
宿迁事业单位公积金和奖金有多少 浏览:912
近14天健康码在哪里看 浏览:797
福州事业单位编内招聘在哪个网站 浏览:568
如何查询婚姻登记信 浏览:173
经济套餐体检哪些项目 浏览:440
在西乡做餐饮健康证要多少钱 浏览: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