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发展规划
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发展定位为探索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发展近中期目标(2010年~2015年)和中长期目标(2016年~2020年)确立。
围绕发展目标,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将积极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通过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清洁能源等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低碳经济岛。以构建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海岛城市。
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近期将重点推进六大区域建设:产业发展区、国际旅游发展区、商贸合作区、现代物流港区、科技文化产业区、城市发展区。
功能分区
国际旅游发展区
以海坛岛东南部海湾为主体(含山岐澳、坛南湾、海坛湾三大湾国家级风景区),串连环岛国家级旅游景点,景区陆域面积49平方公里,规划和整合全岛旅游资源,加快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布置度假酒店、免税店、海上丝绸之路水下文物博物馆和海上运动基地等旅游功能区,建设成为两岸合作面向世界的海岛旅游城市。
两岸商贸合作区
位于海坛岛东部澳前区域,设立两岸水产品加工区和商品贸易自由区,带动岛内商务办公、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港口物流区
初步规划选择海坛岛东部流水湾、苏澳北部区域建设深水码头和两岸客货滚装码头,完善现代仓储、配送、运输等功能,促进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发展。
滨海新城区
以西部海坛海峡临岸为主轴带,衔接中部新城区,形成沿西海岸布局的滨海城市发展区(滨海新城Ⅰ、Ⅱ、Ⅲ区),为岛内人员提供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优质生活环境。
科技文化创意园区
位于海坛岛南部北厝区域,创办两岸文化产业园和两岸教育合作园区,发展服务外包、教育、医疗、文化、创意、影视、出版等产业,建设海西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新兴产业区
位于海坛岛中部中楼、芦洋、平原区域,主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和特色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在推进步骤上,拟优先发展旅游、商贸和物流业,加快建设面向国内、台湾及国际游客等不同层次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两岸贸易合作区建设,规划推进新城区建设,以此带动高新技术及文化产业项目落地。 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
积极探索采取两岸共建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实现合作规划、合作开发、共同受益,推进两岸经贸紧密合作、融合发展,构建两岸直接往来的重要快捷通道,推进两岸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打造两岸合作的国际旅游岛和两岸贸易特别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推进通关制度、科学技术、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创新,为台湾人士在平潭就业、居住和自由往来提供便利,为海西“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创造经验。
省会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发展优势产业,提升人口和经济聚集度,使之成为拓展海西沿海城市化格局的新增长点。 近中期目标(2009—2012年),两岸综合通道不断完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兴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中长期目标(2013—2020年),两岸经济融合不断深化,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的示范效应充分显现,两岸合作的国际旅游岛和两岸贸易特别区基本建成;率先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构建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创新通关制度和查验监管模式,实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政策、外汇管理政策,推进两岸投资贸易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构建两岸区域合作前沿平台。加快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政策在平潭先行先试,开展两岸区域合作综合试验,实行更加开放的产业政策,推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和多种形式的民间交流合作,实现合作开发、共同受益;
构建两岸直接往来新的便捷通道。开辟两岸海上客货滚装航线,开展海峡两岸桥隧通道前期研究,发展中转贸易和国际航运,成为台湾连结周边地区、中西部省份的物流综合通道;
构建以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着力打造服务业发展新优势,积极承接台湾物流、商贸、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转移,建设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设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优质共享的社会服务体系,创造适宜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的综合城市环境;
构建生态园林城市。强化森林景观配置,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环境保护,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海岛城市。
‘贰’ 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发展布局
依据海坛岛及其附属岛屿的自然地理特点,从有利于深化两岸经贸交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促进两岸科技文化教育合作出发,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发建设布局。
一、海坛岛。海坛岛是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核心区域。要通过组团推进、分时序开发,逐步构建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
中心商务区,位于海坛岛东中部,主要包括潭城组团(现有城区)、岚城组团、竹屿组团等,重点布局发展两岸合作的高端商务、金融保险、行政办公、高尚居住及旅游服务设施,抓紧完善现有城区及中部新区市政基础设施,着力提升中心城区整体功能,打造布局合理、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中部核心区。
港口经贸区,位于海坛岛西南部和东部,主要包括金井湾组团、吉钓港组团和澳前组团等,重点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货运代理、转口贸易及港口物流业,建设商贸、海产品加工及台湾农产品交易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区,位于海坛岛北部的中原组团,重点布局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努力建设成为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低碳科技应用示范基地。
科技研发区,位于海坛岛西北部的幸福洋组团,主要发展研发设计,开展两岸产学研紧密合作,建设两岸合作的产业技术研发及应用基地;探索建立两岸合作的集智能交通、智能生活、智能建筑等为一体的智能化示范新城区。
文化教育区,位于海坛岛中北部的平洋组团及周边地区,规划建设两岸教育合作园区,促进大陆知名高校与台湾相关高校的紧密合作;布局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动漫游戏城,促进两岸设计、广告、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及动漫产业合作,努力建成两岸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示范基地。
旅游休闲区,主要位于海坛岛东南部的坛南湾组团及邻近岛礁,充分发挥天然海滨沙滩、海蚀地貌等独特海岛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海峡两岸旅游合作,积极发展海上运动、养生保健等旅游休闲产业,加快滨海度假酒店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建成国际知名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
二、附属岛屿。屿头岛、大(小)练岛、东(小)庠岛、塘屿岛、草屿岛等附属岛屿,是平潭综合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若干个适合开发的岛屿,明确功能定位,建设各具特色的功能岛。屿头岛主要发展高端居住区、休闲度假区及海洋文物区,建设沉船博物馆和海底文物研究中心、沉船打捞技术研究中心。大练岛主要发展特色船舶(含游艇)修造产业。东庠岛主要发展海洋观光渔业。草屿岛规划建设台湾海峡海上补给基地。塘屿岛规划发展为高端度假区。 在加快平潭开发建设的同时,要统筹平潭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布局,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一、推进与相邻地区的联动发展。依托福清、长乐等相邻地区较好的经济基础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加强平潭与相邻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对接,统筹产业分工合作,拓展平潭产业发展空间,鼓励相邻地区发展关联产业,增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区域整体功能,实现平潭与相邻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统筹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平潭综合实验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的突破口,率先实施更加灵活特殊的政策措施,逐步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其他地区推广成功经验,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协调推进的对台交流合作新格局。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直接腹地,要发挥整体功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提供坚强的支撑条件。
三、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发展。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合作,鼓励这些地区的台资企业在平潭设立区域营销总部、物流分拨中心、产业研发基地,促进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积极创新两岸交流合作新机制、新模式等,为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提供示范。
‘叁’ 平潭镇的经济状况
在新的世纪,面对日愈激烈的区域竞争、优势竞争,平潭镇党委、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采取有力措施,创造更好的投资环便,为经济发展服务。同时狠抓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镇,倡导文明之风,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
2008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比上年增长47.8%; 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099万美元,比去年增长1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0万元,比去年增长78.5%;工商税收1597万元,增长56.4%;农民人均纯收入6177元,增长14%。平潭工业用地资源较为丰富,一期占地138万平方米的怡发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已落户企业35家,其中有华南地区最大的钢结构生产基地——中建钢构阳光(惠州)有限公司、新加坡上市公司投资的长运(惠州)工业服务有限公司。作为惠阳区的农业大镇,平潭充分发挥全国35个部省共建新农村示范点之一——阳光村的示范作用,带动全镇新农村建设。该镇已建成标准化农田近3万亩,初步形成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一村一品”农业颇具特色,优质稻、淮山、粉葛、红葱、大蒜等都是该镇农业的响亮品牌。 平潭是惠州市卫星城镇。平潭镇党委、政府坚持实施“工业立镇”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广汕路(国道324线)旁开辟了占地138万平方米的塘背园工业园和面积38万平方米的插花工业园。有麦科特光学仪器城等20多家企业在平潭落户,工业发展蒸蒸日上。
怡发工业园总规划控制面积4.3平方公里,工业园一期规划占地138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已完善(六通一平)。已引进经落户项目共37家,建成投产、试产项目26家,占地67.5万平方米。在建项目2家,占地6万平方米。筹建中项目4个,占地面积21.5万平方米。已倒闭项目1家。一期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6亿元。二期占地60万平方米,整体土地基本平整,基础设施在完善过程中,已落户企业1家,占地5万平方米。该企业已取得土地使用权,于2009年4月动工建设。三期规划控制面积2.3平方公里。在一、二期完成后继续推进开发。总园区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超过12亿元人民币。 平潭是惠阳的农业大镇,也是惠州市重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全镇有耕地面积41120亩,其中水田19100亩。平潭水资源丰富,土地广阔肥沃。平潭镇政府在致力发展工业的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坚持以农为本的指导思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三高”农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商品农业,全镇年蔬菜生产总值达3000万元。惠阳区平潭蔬菜批发市场是平潭镇及周边乡镇商品蔬菜流通的主要窗口。
蔬菜批发市场在惠阳区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期工程于2000年1月开始兴建,总投资310万元,占地1万平方米,2001年9月竣工投入运作,是平潭及周边乡镇蔬菜流通的主要窗口。 平潭镇主要特色农产品有红葱、粉葛、淮山、青椒、甜玉米等。
红葱是调味品蔬菜作物,在平潭镇张新村栽培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3000多亩,年产量达到12750吨。张新村出产的红葱外表鲜红美观、质地透盈、辛辣味浓、香醇可口,是调味之佳品。
粉葛主要分布在平潭镇新圩村,常年种植面积2000亩,年产量达到6000吨,其生产过程是采用“无公害”生产,营养价值高,香味浓郁,是汤料之佳品,享有“回归大自然的绿色食品”的美誉。
淮山主要分布在平潭镇新圩村,常年种植面积3000多亩,年产量达到6000吨。新圩村种植基地出产的“欣淮”牌淮山质脆、汁多、纤维少,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免疫力。
青椒在平潭镇栽培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7000多亩,年产量达到21000吨。主要种植基地在红光村,其出产的青椒果色浅绿、果表光亮、果实较大、微辣、肉脆可口、品质佳、商品性好。
甜玉米主要分布在平潭镇阳光村,常年种植面积15000多亩,年产量达到18750吨,其肉嫩味甜,口感尤佳,富含蛋白质。 平潭镇金融设施完善,镇内的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可为客商提供结汇、兑汇、退税和信贷等高效优质的服务。
平潭农贸市场和解放街是平潭镇内的商品购物服务中心,拥有商业、零售、服务等门店、网点200多家,商品年交易额4000多万元。
‘肆’ 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筑行业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平潭的建筑业起步于50年代初期的海防建设。早期以隧道业为主,在平潭隧道最辉煌的时候,全国近80%的隧道业是由平潭隧道施工队完成,为国家创建了不少名优工程,成为了平潭一张响亮的名片,享誉全国。
此外,台湾建筑企业在平潭设立的也很多,目前区内备案管理的台湾建筑业企业48家,执业人员103人,注册的台资企业5家。
‘伍’ 福州平潭县经济如何
据2015年福建省省统计局反馈,上半年平潭实现GDP66.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增11.1%,比全省增速高出2.5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5.3个百分点,在全省九市一区中居于榜首。
据平潭县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
上半年全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626元,同比增加664元,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607元,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48元,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
补充:
2011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规划》同意平潭实施全岛放开,在通关模式、财税支持、投资准入、金融保险、对台合作、土地配套等方面赋予平潭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更加优惠的政策。
‘陆’ 请问平潭的发展需要什么支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平潭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和近台区位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实施特殊灵活的对台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两岸同胞“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合作新模式,拓展两岸交流合作新领域,逐步把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成为两岸人民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
‘柒’ 平潭县的经济
2008全年生产总值52.56亿元,增长10.4%;农业总产值32.42亿元,增长2.4%;财政总收入2.36亿元,增长21.5%;地方财政收入1.75亿元,增长25.7%;出口总值完成150万美元,同比下降82.0%;实际利用外资500万美元,增长1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9亿元,增长127.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增长22.3%;农民人均纯收入4871元,增长11.3%;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4.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以内。
2011年,平潭实现生产总值11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0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1.78亿元,增长61.6%;第三产业增加值49.65亿元,增长6.9%。全县人均生产总值30247元,比上年增长14.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29.4:20.4:50.2调整为本期的27.0:28.5:44.5,一产、三产比重分别下降2.4个、5.7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升8.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一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201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4.05亿元,比2010年增长21.6%,增速回落23.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45亿元,比增23.1%。2011年工业增加值8.77亿元,比2010年增15.2%;全社会用电量35014万千瓦时,增长30.0%;其中工业用电量6260万千瓦时,增长47.2%。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2亿元,比增1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26.3%,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99.8%。从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看,风力发电量35175万千瓦时,增长12.2%;自来水670万吨,增长7.5%。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进一步上升,由2010年的86.5%提高到今年的89.4%,提升2.9个百分点。同时,本期工业增产7.71亿元,几乎完全依赖规模以上工业拉动,其贡献率达99.5%。船舶修造业、风电业逐步成为全区新兴特色产业。 规划渔(溪)平(潭)高速公路、长(乐)平(潭)高速公路、台海高速公路(预留) 。国道 316线平潭主岛段逐步改造为城市快速路;其他县道结合规划布局改造成城市道路。
规划一级客运站 2 处,分别为岚城客运站、吉钓客运站,预留澳前客运站。
规划公路货运站 3 处,分别为吉钓货运站、中原货运站、澳前货运站,预留流水货运站。 规划福(州)平(潭)高铁、台海高速铁路(预留) 、台海货运铁路(预留)及铁路支线,前三条铁路还将承担城际运输的功能,促进海西内及台海间的城际联系。
在实验区北、中、南部分别建设高铁北站、高铁中心站和高铁南站。 平潭港区定位为福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实验区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托,海峡两岸“三通”的综合枢纽和主要口岸。以对台客货滚装、集装箱支线、散杂货运输为主,发展邮轮等旅游客运,逐步成为客货兼备、特色突出的现代化港区。
平潭港区分为4个作业区,分别为金井作业区、流水作业区、澳前作业区和草屿作业区。主岛规划四处游艇码头,分别位于幸福洋、竹屿口、竹屿湾、如意湾。 明代,平潭办义学、私塾。清雍正年间,始设书院。民国以前,历代科举选士,有举人13名,进士6名。清末,欧美传教士在县内倡新学、办学校,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县内出现改良私塾、兴办国民学校的热潮。至民国10年,有国民小学24所。然因时局动荡,战事迭起,经济落后,教育事业举步维艰。民国38年,平潭县仅有初中1所,小学91所,教职员171名,在校学生414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小学迅速普及,各类扫盲班也相继兴办。1957年,县内有中学3所,小学118所,教职员410名,在校学生14588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备受摧残,不少知识分子受到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升学考试制度,调整学校布局,加强校园建设。1994年,平潭县有完中4所,初中16所,职业高中2所,完小139所,初小49所,教师2270人,在校学生42575人。
2011年末全区中小学专任教师4072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28221人,小学在校学生数27569人。
主要高校:平潭海洋大学
主要中学:平潭一中 明清时期,民间就有武术、划龙舟、游泳、放风筝、演练藤牌操等体育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代体育项目陆续传入平潭。民国初年,篮球首先传入,随后排球、乒乓球、田径等相继传入。学校开设体育课,培养一些优秀运动员,如林仰秀等。30年代初,城乡兴建体育设施,推动近代体育发展。40年代,篮球、排球、田径等运动比较活跃,民众时常自办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运动迅速发展。体育课也逐步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轨道。各类体育设施得以修复、兴建。同时开展国防体育教育。1956年,平潭县共建立基层体协203个,体育队伍273支。至1965年共举行5届运动会,4次综合性运动会。县运动员参加1~5届省运动会,获前6名有7人次。7名运动员选入省体工队、福州军区队。“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体育视为旧习俗被取缔。进入80年代,基层体育更加活跃,学校体育教学走上正轨,体育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体育设施也进一步改善。1994年平潭县中小学校平均达标率为95.63%。1970~1994年,平潭县有35人次参加省以上各级比赛,获国家级奖项2人次,获前6名18人次,创1项省纪录,破7项省成年、青少年最高纪录,创1项省最好成绩。平潭县共有体育场1个,运动场3个,少体校综合楼1座,其他体育活动场所20多处。
2011年,平潭首次组团参加全省农民运动会,获得4金2银3铜和2项道德风尚奖的好成绩。全民健身日活动引发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相继举办了乒乓球赛、门球赛、羽毛球赛、篮球赛、户外自行车赛、区内马拉松赛等不同类型、不同项目的2000多场群体活动,从而推动了平潭全民健身活动再谱新篇。 平潭长期以来,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和血吸虫、恙虫等疫病,严重威胁民众的生命健康。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城乡环境卫生差,人民群众无法摆脱缺医少药的窘境。民国元年至37年,平潭县鼠疫患者4884人,死亡4727人,死亡率达96.78%。平潭县人均寿命35岁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开展全民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并逐步建立健平潭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疫网络。至60年代消灭了血吸虫、血丝虫、恙虫等地方性疾病,根除了鼠疫、天花、霍乱等瘟疫。80年代后,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并逐步制度化与经常化。1994年,平潭县共有县级医院3个,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所1个,乡镇卫生院14个,村卫生所155个,个体诊所87个。县医院荣获国际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命名的“爱婴医院”称号。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由50年代初的25‰降至1994年的4.01‰,199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23.57‰,出生率19.0‰。人均寿命近72岁。
2011年末全区医疗机构数20个,实际病床床位747张,卫生技术人员903人,医生319人。
‘捌’ 平潭发展与平潭海洋的关系
是依托关系。
平潭海洋的资源是平潭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依托,它们的关系是密切接触的,也可以说是连在一起进行发展的。
平潭是福建省东部沿海一个岛县,位于福州市南隅,与台湾隔海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