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专业化经济与分工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微观经济学
你问的是专业还是学科?一专业:经济学是一个专业大类:其下有经济学,保险学,金融学,国际贸易,财政学等专业二学科:经济学学科:包括以下科目或是称学派政治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又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不过现在已经很少称西方经济学了(因为西方经济学在以前被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学,要批判的学),直接说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宏观是从偏重于国民经济角度总体研究,而微观则是从个人企业微观角度研究三考研中的经济学一般是考经济类专业的自命题专业课,一般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三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考的比例大,宏观次之,政治经济学最少。,
② 什么是经济地理中的地区专业化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报酬递增思想、复杂科学所强调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以及D-S 模型。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两个,即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和“区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定量分析,将现实中的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围模型、国际专业化模型、全球和产业扩散模型、区域专业化模型及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模型。
新贸易理论认为,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的存在,为国家和区域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比如,有一些部门规模经济十分突出,区域可以通过促进这些部门的出口和发展,获得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使一个国家改变其在国际经济中的专业化格局,向有利方向发展。
③ 企业专业化发展的定义
企业专业化发展也可称作企业一体化,主要是指企业在筹建、初创、成长、扩展期间应具有的专业化发展的统一构想,即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在这一专业领域内的经营作为经营主业,一业为主,兼营其他,使企业形成一体化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企业要有专业化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社会。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专业化分工明显存在。企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微观经济组织,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化特点则难以被社会所接受,这已经为几十年来国内外的企业存亡变化所证明。因此,企业必须形成自身所特有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并长期保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才能得以生存。
2.企业的专业化发展要得到社会的认同,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注意突出其专业化形象。当前CI(企业形象)理论正迅速在企业中普及,并日益为企业经营者所接受。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消费者对企业形象的认识不仅仅来自于其产品或服务的商标与广告,更来自于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保证。名牌因此成为企业专业化形象的标志。
3.企业专业化特点要长期坚持,发扬光大。一种产品或服务,不是在其生成之后企业就完成了全部任务,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它、发展它,使之在质量、品性、功能上不断提高或更新,并在能耗、料耗和成本上不断减少或下降,从而使产品有长久的生命力,使企业能够凭借这一优势占有市场份额,在激烈竞争中产品有续。
4.企业的专业化发展不要违背一业为主、兼营其他的原则。企业可以搞多样化经营,但首先应立足于经营主业。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趋势来看,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标准越来越高的趋势已经出现,这使专业领域内的优胜劣汰加剧。很多企业应付其主业上的挑战尚且来不及,更无暇他顾。即使是经营主业较为成功的企业,其所兼营的“其他”也应首先有利于主业的发展,其次才是有利于经营上的探索。
④ 能不能通俗地解释一下什么是专业化生产
您好,生产专业化是指围绕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将种、养、加过程和产、供、销环节联为一体的专业生产经营系列,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一体化协同相结合,使每一种农产品都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作成为最终产品进入市场,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谢谢
⑤ 什么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专业化协作经济
分工经济是一种专业化经济。
分工取决于市场容量,而市场容量本身又是由分工水平决定的。决定分工深化和技术进步速度的不是市场容量,而是生产中存在的固定成本。分工促进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取决于经济的知识水平,分工又促进知识积累,对知识积累的激励部分地取决于工人的专业化程度和专有技术水平。阻碍分工的是由专业化引起的协调成本的增加和全社会知识存量的规模。
专业化协作 (specialization and cooperation)是 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专业化是工业或行业内部各部门和企业按专业进行的合理分工;生产协作是专业化部门与企业之间为完成同一生产任务而建立的横向生产联系。实现协作能使专业部门与企业之间加强联系,不断扩大合作范围,促使现代工业生产中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断发展。专业化把产品及其生产分解为各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单元,而协作又把分解了的各个单元联结成为生产的有机整体。
⑥ 专业化的地区经济专业化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形式。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各地区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离开市场均无法进行。在竞争中,各地区凭借其自然资源、劳动资源或社会经济基础的优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点的专业化生产部门。这些部门构成地区经济的主体,决定这一地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地区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量供应国内其他地区和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地区经济专业化是依靠一系列企业专业化形成的。二者的目的都是通过发挥分工协作的优越性,节约社会劳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企业专业化是通过生产领域内部的分工协作,实现产品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工艺专业化以及修配服务专业化来加速生产的发展;地区经济专业化则主要靠发挥各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的优势,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全区经济迅速发展的目的。在一些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经济的条件差异显着的国家里,如苏联、中国等,实行合理的地区经济专业化对因地制宜地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
衡量地区经济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是产品的区内商品率和区际商品率。区内商品率是指该区产品的输出量占区内同类产品生产总量的比重。区际商品率是指该区产品的输出量在全国各地区同类产品输出量总和中所占的比重。将这两类指标结合起来,可以看出该区经济专业化发展的程度和它在全国生产地域分工中所起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地区经济专业化发展水平与其商品经济发达的程度一致。
⑦ 什么是专业化经济和规模经济,二者有什么区别
专业化经济,做的东西很专业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排他性,由此带来的竞争优势和好处就叫专业经济。
规模经济,因为规模很大而带来的成本降低和其他好处就叫规模经济
⑧ 什么是农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
所谓推进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其实质就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单个农户既要管生产,又要从事运输、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既要培育良种、防治病虫害,又要跟踪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产品结构。这样一种小而全的经营方式,无论如何是难以提高生产效率,抗拒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只有开展专业化协作,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单个农民互相联结成有力的群体,获得协作的生产力,才能形成足以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竞争力。
推进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并非意味着取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走回到过去集体化耕作的老路,而是要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
农业的社会化与专业化协作(譬如“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农产品能很轻松的进入市场,能很大程度的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