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体验式经济
体验式经济(experience economy):
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价格优势,现在趋势则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
经济发展的演进已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走向现阶段的体验经济,而各经济发展阶段在生产行为及消费行为上呈现不同的型态:
农业经济:在生产行为上是以原料生产为主;消费行为则仅以自给自足为原则。
工业经济:在生产行为上是以商品制造为主;消费行为则强调功能性与效率。
服务经济:在生产行为上强调分工及产品功能;消费行为则以服务为导向。
体验经济:在生产行为上以提升服务为首,并以商品为道具;消费行为则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创造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并注重与商品的互动。
体验式经济营销是指在销售当中,让客户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产品的功能性,在不同产品的对比下,体现销售产品的优点,从而进行一系列产品的销售的行为。
㈡ 体验经济有哪些表现形式
先说体验经济!也就是说体验让消费者能买到自己感到好的东西。
也就是所谓的试吃试用试玩类似体验。表现方式很简单就是免费吸引眼球。
然后引导消费者关注产品!
㈢ 体验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杯咖啡在家里你自己冲,成本不过2毛钱。但在鲜花装饰的走廊,伴随着古典轻柔音乐和名家名画装饰的咖啡屋,一杯咖啡的价格可能超过10元,你也认为物有所值。在家里烧一盆洗头水,成本不会超过一元,但在洗头洗脚城找一下放松、快慰的感觉,一次可能会花上几百元。截止目前,有幸进入太空旅游的只有美国富翁丹尼斯.蒂托和南非商人马克.沙特尔沃斯,他们各自为自己的太空体验支付了 2000万美元的天价。而一个农民二亩地种一年的产值不过上千元,一个工人加班加点干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千元。这就是体验经济,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暴利经济。
㈣ 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区别
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的区别
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价格优势,体验经济则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企业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体验经济虽然产生于服务经济内部,但与服务经济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消费行为不同
服务经济时代在生产行为上强调分工及产品功能,消费行为则以服务为导向。当人们购买服务时,购买“一组按自己的要求实施的非物质形态的活动”。体验经济时代在生产行为上以提升服务为首,并以商品为道具,消费行为则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创造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并注重与商品的互动。当人们购买一种体验时,“他是在花时间享受某一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就像在戏剧演出中那样)使他身临其境”。它本身不是一种经济产出,不能完全以清点的方式来测量。
体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购买商品时不仅考虑商品的功能性价值,还更多地关注隐藏于商品中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偏好那些能够展示自己个性化形象,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感性商品。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关注获得的商品,还关注获得的地点和获得的方式。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将表现出如下特点:从消费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从消费内容看,大众化的产品日渐失势,对个性化产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从价值目标看,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从接受产品的方式看,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厂商的诱导、拉动,发展到对产品外观要求个性化,进而对产品功能提出个性化的要求。
(二)顾客的角色不同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是卖方经济,所有的经济产出都停留在顾客之外,不与顾客发生关系。工业经济的定位是以生产者为中心,注重质量和价格。服务经济的定位是“生产者+消费者”,服务经济时代从生产方来理解和强调产品,“按需定制”中,消费者不是生产者,不参与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服务在生产出来后其价值就固定下来。而体验经济的定位是完全以消费者为中心,从消费方来理解和强调产品,经济学家汪丁丁指出:“体验不再是消费与生产截然分开的,体验是消费的,同时又是生产的过程”。顾客参与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体验本身就是目的,这是体验经济与服务经济的最大不同。此时企业的主要工作是为顾客的体验提供舞台,真正的体验要由顾客来实现。顾客可以在实现体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使体验品产生更大的价值。
(三)满足的需要不同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满足的是一般的生存需要;服务经济满足的是发展的需要;体验经济满足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托夫勒进一步解释了从生存到发展到自我实现的历史和逻辑过程。他说:顾客一方面希望所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稳定、重复和熟悉程度,但是另一方面要求得到一些刺激和兴奋,他们希望有范围广泛的各种体验能感觉到。体验经济正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强调了人的无限需求中的“体验”类需求开始转变为现实需求,从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自我实现需求,对顾客来说,就是快乐,对企业来说,就是成功。让用户快乐和成功,是工业经济的价格战和服务经济的服务战饱和后,价值链上移的主要战略空间。经济形态演进的过程随着消费型态的改变,已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变至“体验经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当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的消费重点将从产品和服务向体验转移,这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自然境界。
㈤ 实体经济的特点和功能有哪些
折叠特点
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
折叠功能
1. 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 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 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㈥ 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行为表现出了哪些新特征
(一)旅游消费具有共性——角色扮演的梦幻性
根据心理学理论,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人在旅游过程中扮演的则是旅游者的角色。旅游者的动机中存在着浓厚的幻想因素,这些幻想因素使得旅游者角色具有梦幻性,即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往往与其在常住地角色相差甚远,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思议色彩。旅游者常表现出的反璞归真的儿童稚气角色、愿望实现的成就者角色以及脱离现实的逃避者角色等。
在社会学理论体系中, “反常态”理论和“神圣”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旅游体验的“角色扮演的梦幻性”特点。
“反常态”指社会生活目标和实现生活目标的手段脱节后,给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带来的精神颓废、行为失常、缺乏生活目标,甚至社会道德败坏等等异常状态,是对世俗生活的一种消极的反应。由于社会生活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脱节,人们失去了原有的心理平衡感,变得迷茫,产生紧张感。这就需要通过其他的手段来调节这种脱节带来的失衡感。各种形式的旅游经历也已被证明是调节这种失衡感的最常用的手段。
人们通过旅游经历来“逃避”或者获得“目标实现”的体验感。反常态使得旅游者在旅游中产生一种 “异种体验”的渴望,在旅游中就具体表现为“逃避者”和“反叛者”角色的出现。在旅游消费中,“反常态”心理的驱使下旅游者会产生与在常住地时迥然不同的消费行为,如:愿意为一次异域或远途旅行支付高额的费用;在旅游中购买各种纪念品经济学论文,吃昂贵的食品,完全超出了平时的生活预算,摆脱常住地的理性束缚并在无人相识的旅游环境中放纵内心的追求,以梦幻的方式进行旅游购买活动的。
“神圣”理论。社会学把人的生活分为“神圣”和“世俗”两部分,认为“世俗世界”以单调和乏味为特征,表现为“机械的分工”和“刻板的严守准则”;而“神圣世界”则呈现出一种“充满活力 ”的全新景象。“世俗世界”长时间的过分单调的刺激会给人们生理和心理带来压力,从而使人产生紧张感。为了缓解或消除这种心理紧张,人们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获得“新的活力”。
“神圣”驱使下的旅游者的心态是积极的,他们希望通过旅游经历来考证生活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升华宗教的信仰追求或者是追踪某种文化的源头,进而获得“神圣”的体验。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们之所以追求神圣,是因为要缓解“世俗生活”的单一性带来的紧张感,是想通过感受“神圣世界”的新奇、变化和不可预见性来获得一种心理补偿。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时间过分的复杂也会导致过分单调的刺激,进而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压力。因此在“神圣”驱使下的旅游者往往表现为一定形式的自我约束:其行为方式与其在常驻地的行为方式相差不远,受其长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影响。
但这两类旅游消费者都渴望通过旅游获得自己向往的某种“体验感”,进而实现情绪调节的目的。他们都愿意为这样的体验付出一定的代价,在旅游归来,“体验感”还会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对他们产生影响,这影响波及个人消费,也刺激着下一次旅游需求的产生。
(二)旅游消费动机的个体差异
旅游消费总是体现不同程度的梦幻性,但是,旅游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生活经历、人生阅历、价值观、信仰等,使旅游消费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行为的特殊性。如表1所示:
㈦ 体验时代的特征有哪些
目前从美国到欧洲的整个发达社会经济,正以发达的服务经济为基础,并紧跟“计算机信息”时代,在逐步甚至大规模开展体验经济。体验经济被其称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或称为服务经济的延伸。从其工业到农业、计算机业、因特网、旅游业、商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影视、主题公园)等等各行业都在上演着体验或体验经济,尤其是娱乐业已成为现在世界上成长最快的经济领域
㈧ 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要是怎样的
我个人对体验经济没有太多的了解,毕竟我只是一个宅男。
但最近看到的几篇报道都和这个有关,其中最多的就是‘情趣用品体验店’。
几年前北京某公园里面,硅胶娃娃的共享被严重抵制。但近几年这种体验酒店在各个城市遍地开花,仔细看了一下报道确实发现了一些东西。感觉这种所谓的体验式消费更应该叫做共享消费。
因为绝大部分个人不能独立购买这类产品,然后就有了这种拼货或者共享的模式。也正是因为名媛群的各种拼,把体验式经济给带火了一把。
体验式经济时代的消费,需要的是质量高,非刚需的特定商品。我个人是比较想做一个VR游戏的体验馆的。
㈨ 体验经济的特点有哪些
非生产性
体验是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产生的一种美好感觉。它本身不是一种经济产出,不能完全以清点的方式来量化,因而也不能象其它工作那样创造出可以触摸的物品。
短周期性
一般规律下,农业经济的生产周期最长,一般以年为单位;工业经济的周期以月为单位,服务经济的周期以天为单位;而体验经济是以小时为单位,有的甚至以分钟为单位,如互联网 。
互动性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是卖方经济。它们所有的经济产出都停留在顾客之外,不与顾客发生关系。而体验经济则不然,因为任何一种体验都是某个人身心体智状态与那些筹划事件之间的互动作用的结果,顾客全程参与其中。
不可替代性
农业经济对其经济提供物--产品的需求要素是特点,工业经济对其经济提供物--商品的需求要素是特色,服务经济对其经济提供物--服务的需求要素是服务,而体验经济为其经济提供物--体验的需求要素是突出感受,这种感受是个性化的,在人与人之间、体验与体验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没有哪两个人能够得到完全相同的体验经历。
映像性高增进性
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其中的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与过去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是外在的,但是体验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
㈩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哪些特征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着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2.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3.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4.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2014年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5.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2014年以后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6.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2014以后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7.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2014以后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9.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