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青海省湟中县 生活条件怎么样啊
西宁市包括四区三县,其中一个县就是湟中县。虽然是国家级的贫困县,但人民的生活现在过得还可以,以前经济来源一般是靠农作物,现在除了农作物以外,还出去打工。
⑵ 青海大通、湟源、湟中三个县哪个县城漂亮
自然风光湟源第一,
历史古迹湟中为首,
工业经济大通领先。
⑶ 湟中发展规划
法律分析:明晰县域功能定位,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把握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遇,发挥各县在东部城市群中的区位优势,提升城镇载体功能,增强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三县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工业园区,实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大通建成新型工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县、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旅游胜地和西宁卫星城市;湟中建成新型工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藏传佛教旅游圣地和西宁民族民间工艺品展示中心;湟源建成全省农区生态畜牧业养殖示范县和文化旅游名县。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⑷ 青海湟中如何顺利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
8月9日,伴随着阵阵鼓声、鞭炮声,青海省湟中县卡阳村的村民们载歌载舞。当天,卡阳村村集体经济项目正式启动,两辆满载村民希望的旅游中巴正式投入运营,顺利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
今年已经67岁的杜金梅有着30多年的党龄,她说:“这个事情是一个好事情,我们的村富了,我们的村民也就富了。我们作为党员,应该出一份力。”由于自己没有太多的收入,杜金梅就把卖土鸡、鸡蛋攒的钱和孩子们给的零花钱凑了6000元拿了出来。看到大家都是一万两万的出,杜金梅还因为自己只能出这点钱而不好意思。就这样,你一万、我两万,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卡阳村的38名党员们便筹集了60余万元,购买了这两辆中巴车。
当天,两辆满载村民希望的旅游中巴正式投入运营,卡阳村的村民们倾巢而出,为车辆搭红放炮。
⑸ 为什么湟中县近几年的Gdp增长率在下降
经济增长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很正常
⑹ 青海哪个县经济比较发达
湟中第一,大通第二,其他可以自己查(最新的,根据GDP总量排的,大通,互助的网友勿喷)
⑺ 多巴镇的经济
多巴镇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较快,1994年多巴率先成为全省第一个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镇,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并确定为全省10个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多巴镇现已成为湟中县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大辐射力的非县城中心镇。2005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93元,比上年增长13.39%。
可以看出,多巴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组合,深层次、多方位调动资金,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畜产品深加工以及发展名、优、特高质量品牌特色农业产品是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符合多巴小城镇建设近、远期规划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
多巴镇是青海省人民政府被列为重点发展的新型城镇,被西宁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拟建中的卫星城。
多巴镇是西宁市的主要产粮地,素有“金花”的美称,是西宁市重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油龙”经济、沿路经济、集贸经济、客货运输经济,“砂石”经济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多巴镇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富镇、科技兴镇的战略,力争把多巴镇建设成为青海农区第一镇,1994年多巴率先成为全省第一个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镇,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并确定为全省10个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多巴镇现已成为湟中县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大辐射力的非县城中心镇。2005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93元,比上年增长13.39%。全镇44个行政村全部通电、通公路,其中6个村的村庄道路实现了硬化,40个村通电话,24个村通自来水。
农民纯收入中75%来自乡镇企业和二、三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第一产业25%:第二产业45%;第三产业30%。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培育特色农业
在种植业生产上,把培育高原绿色食品和优质无公害蔬菜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按照“减麦稳油、扩薯(蔬)增豆”的思路,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镇计划到2005年使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引导特色农产品种植向优势区域集中,努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力争建成以韦家庄、多三等11个村为主的青海3号、9号万亩优质蚕豆种植基地;以双寨、城中等12个村为主的青杂1号、2号万亩油菜种植基地;以扎麻隆、合尔营等14个村为主的万亩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以小寨、羊圈、韦家庄等11个村为主的胡萝卜、葱、蒜苗5000亩高原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以城东、丹麻寺等10个村为主的500座日光节能温室。加快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的发展步伐。
在畜牧业生产上以“白繁自育、西繁东育”和规模养殖为带动点,以加快养殖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年内培育500户规模养猪户、500户规模牛羊育肥贩运户,兴建韦家庄、小寨、一村、沙窝尔养殖基地和初哇、二村、小寨等养殖园区,逐步形成生猪养殖基地、高产优质奶牛养殖基地、优质肉羊、肉牛养殖基地和珍禽养殖业基地。形成年出栏生猪3万头,养殖高产奶牛4000头,育肥优质肉羊10万只,优质肉牛500头,肉用禽1 0万只,蛋用禽5万只,禽蛋量达到120万公斤的生产能力,使畜牧业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5%以上。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以建设高原绿色环保的建筑建材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机械加工等一些优势行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使之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行业群体。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力足本地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引进和兴办一些具有产、加、销一体的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延长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具有“一村一品”的地方特色经济。重点扶持好以小寨、二村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双寨、城中村为主的建材资源开发,康城村的汽车运输,新墩村的汽车修理及零配件销售,多巴二村、三村为主的建筑业、多巴一村为主的餐饮业及商贸服务业,尚什加、沙窝尔村为主的生猪屠宰等特色经济。积极引导农民采取土地招租、流转、倒包等多种形式,加快土地向“种植能手和开发商”手中集中,使农民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离土离乡参与到二、三产业中去型的旅游城镇为出发点,以国道线绿化、南北山治理为重点,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草)工作,抓好“三北”防护林、小流域综合治理、水源涵养林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造林绿化活动,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
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
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二、三产业。
二、三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继续立足于该镇己形成,同时,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发挥现有行业营销协会的作用,实现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增值。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新的突破口,按照“放开、搞活、规范”的要求,放手发展,正确引导,依法管理,努力实现总量和质量上的新突破。到2005年新培育私营企业5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1000户以上。在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同时,采取“政策引、能人带、干部促、亲友帮”等多种形式,加快剩余劳动力的对外转移,到2005年力争剩余劳动力转移50000人(次)以上,力争实现劳务性收入10000万元以上。
三是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卫星城”建设
根据西宁市城镇建设规划,将多巴性质确定为:大西宁城市组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旅游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型“卫星城”这一定位。紧紧抓住政策机遇,以体育旅游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商贸储运业、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及城市房地产业的开发,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竞争格局,将多巴镇建成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卫星城”。力争从现在起到2010年,在多巴重点建设商贸中心、城市广场和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面积扩大到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发展到3.5万人,基本形成卫星城市框架;为中远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加强项目建设,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建成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投资重点和培育特色经济的要求,围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水利配套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积极上报项目。今年至2010重点抓好省体育中心、南北连接路、109国道改造、315国道多巴段拓宽、鲁多公路、给排水管网改造、垃圾处理场、天然气输配工程、多巴土地整理、各村道路硬化、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多巴综合批发市场,大湟公路、南北连接路两侧商品房开发等21个生产性项目和县二医院门诊楼、多巴中学学生公寓、邮政电信营业楼、汽车客运站、洛尔洞小学教学楼等5个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同时,结合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的村进行旧村改造,合理开发利用好土地,集聚资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⑻ 湟中县的经济
2011年,湟中县全年完成农业项目投资4.7亿元,比2010年增长15.9%。在拦隆口、共和等乡镇新建蔬菜温棚3000栋,建成蔬菜生产基地6个;新建妙乐、荣盛等养殖基地15个,改造提升圣亚、春源、文元等养殖基地17个,完成畜棚建设75000平方米;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各类渠道307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7万亩,人饮工程解决了25个村、2.97万人、2.2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
2011年,湟中县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比例达到76%,粮食总产量达到13.47万吨,油料产量分别达到4.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种植面积12.55万亩,总产量达到28.14万吨,肉、蛋、奶、毛产量分别达到2.58万吨、2440吨、6.59万吨、487吨。新培育龙头企业7家、专业合作社50家,建成蔬菜保鲜库3座、蔬菜配送中心2处,城市直销点6个。实现农业总产值22亿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94元,增长23.3%,净增1113元。 2011年,湟中县县属工业完成投资7.2亿元,比2010年增长17.3%;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行业重点工业产品生产、销售进一步扩大,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66.26亿元,增长38.8%,工业对生产总值贡献率达到74.4%,其中,县属工业产值22.84亿元,增长15.1%。
2011年,湟中县全年实施各类项目131项,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26.4亿元,增长31.2%,拉动经济增长2.35个百分点,超省下达目标任务16.2个百分点、市分解任务1.2个百分点;落实各类项目专项资金8.51亿元,贷款1.05亿元,引进及自筹资金16.83亿元。 2011年,湟中县全年接待游客24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9亿元,分别增长11.1%和22.2%。
2011年,湟中县客运量、货运量分别达到2478万人(次)和620万吨,增长40%和29%。
2011年,湟中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4亿元,增长16.3%。
⑼ 青海湟中人那么有钱
就青海省一个县来说经济不错。
“十二五”末的时候,湟中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就达到150点7亿元,年均增长14点9%,成为全青海省第一个破百亿县。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分别达到8249元、2点3万元。
这也是当地人民共同劳动的成果。
⑽ 青海省湟中县上新庄怎么样,因为要去那里支教,想提前了解一下,包括环境风土地理位置交通什么的
湟中县上新庄镇上新庄中心小学坐落拉脊山脚下,始建于1934年,位于上新庄镇政府所在地。这里纯属脑山地区,经济困难,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
学校占地约9733平方米,现有11个教学班(其中3个学前幼儿班),学生580名(农村户口学生占98%),教职工25名。学校拥有一个团结进取,勇于创新的领导班子,拥有一支进岗爱业,勇于奉献,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学历合格率达100%。学校重视加强管理,强化校本教研。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教学设施逐年增加,现有仪器室、体育室、图书室、展室等。学校拥有图书约3000册,生均达5册,具有学生足够活动的操场和课间活动的场所。2000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03年配置了“西部远程教育校校通”设备一套。学校重视环境保护和珍惜资源从身边做起的教育,合理规划校园布局,创建文化墙,让墙壁动起来,活起来,让每个角落会说话,每个空间能育人。2006年被评为市级的“绿色学校”。在教学工作中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和“科研兴教、质量强校”为目标教书育人,学生的“四率”达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