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在台湾循环经济怎么样

在台湾循环经济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8-06 08:32:11

1. 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在曲折中前进,因为我国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但是可持续发展必将对经济高速发展有所限制,所以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情况下,我国将逐步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提倡力度,不是一蹴而就。前景非常好只是需要时间,我估计2020年以后前景是最好的,2020后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所以对经济要求有所减弱,会更多的注重循环经济的。

2. 台湾经济滞胀的背景

稳定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目标,保持经济稳定又往往是实现其快速增长的必要前提。台湾在40年经济发展过程中,奉行“稳定中求增长”的原则,并注意多方采取反通胀措施,把物价控制放在首要位置,基本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快速增长的良性循环。然而,当今的台湾经济在“繁荣”之下却面临“滞胀”交织的困难,有人称其患了“富贵的贫穷”病,颇为各界所忧。

3. 后ECFA 时代是指什么

2011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期间,数百名海峡两岸政要、企业家聚于南京,谋求“后ECFA时代”经济新布局,云计算、通讯业、泛能网、金融业等成为企业家看好领域。

恰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满1周年,双方正面效益不断扩大。去年,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期间,“ECFA协议签署”还是讨论热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字眼被频繁提及。时隔1年,14日的峰会讨论话题更深一层:如何在ECFA签署后进行经济合作新布局。

在当日举行的峰会上,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说,当前,大陆的“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纳入两岸产业合作的内容,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也为两岸产业合作指明了方向,建立了机制,两岸携手创新经济,合力转型已经具备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时间基础。

王毅表示,两岸企业界应当联手打造更多两岸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联手推出更多两岸中国人自己制定的产业标准,联手培育更多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两岸企业,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会上称,ECFA签署后,对两岸影响是正面的、互利的、双赢的。今年1月开始第一阶段的早收清单降税,到6月表现良好,从台湾统计数字来看,双方都增加了进出口额、是有实际收益的。

连战表示,台商可在当前情况下借大陆“十二五规划”、扩大内需的机会,由外销转内销,建立通路品牌,研发创新,加速投资发展。同时,服务贸易领域的谈判可以进一步完成,服务业、金融租赁、文化创业、影剧展示等方面,都是机会。

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描述起ECFA签署前后两岸企业合作模式:“两岸企业从过去的独资外销,走到独资内销,现在是合资外销,将来是合资内销,最后必将走向研发、合作内销。大陆市场有很大的机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了值得我们努力探讨的方向。

4. 1945年台湾光复后到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

台湾土地面积狭小,且天然资源不足,先天环境不利经济成长。但回顾历史,台湾经济发展从1960年代的农业社会,1970年代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工业社会,吸引庞大外资与先进技术来台,带动台湾加工业及中小企业之蓬勃发展,创造出台湾经济奇迹,并将台湾加工产品推广至全球市场,因此享有“加工王国”之美誉。而近二十年来以信息、电子产业为导向的高科技社会,随着全球在信息、电子科技带动的技术变革所产生的产业型态已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经济体制。2003年台湾政府已投入新台币385亿元在园区的软硬件建设。园区内共设立370家高科技公司,成功地将台湾推向信息产业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并透过与跨国企业的智慧财产权的交叉授权和技术策略联盟,建立了台湾科技产业之雄厚实力。值得一提之处为,台湾享有生产整合成功之优势,将生产流程详细切割,最后再将流程结合;各厂商在流程上具有竞争本质,却又时常互相协助,使得流程之间的交易成本得以在彼此协助之下降低,造成生产上之优势。

但时值今日,台湾经济发展表现并不出色。民进党执政八年间,2000至2007年不仅是整体经济衰退,以年平均统计数观之,经济成长率4.08%与失业率4.26%,致使平均每人国民所得(美元)年增率仅2.71%,而且于2005年为南韩超越,迄今已有2,000多美元之落差;况且整体经济还呈现外热内温之现象:对外贸易持续畅旺;对内需求则相对疲弱。油料、燃气及电费价格调涨,2008年1-7月平均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率高达4.18%,已创下过去15年的新高纪录,使得实质薪资负成长。荣景繁华的高成长似乎已成为昔日黄花难以复寻,而泡沫经济的疑云,竟直笼罩台湾。举凡政府的债台高筑、财政恶化、产业相继外移、金融体系坏帐比率偏高、失业人口骤升,及核四议题的喧嚷不休等,再再使得低迷的景气雪上加霜。

台湾是以进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每年均占本地生产毛额相当高的比例,所以国际经济情势的变化对台湾就显得格外重要。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也达47.89%;近年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八成以上,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有四成以上。台湾产业升级这几年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技术仍然对外依赖性较高,如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电路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所以,产业升级虽有进展,但整体工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台湾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近几年经济能维持适度增长,新市场开拓、贸易创造效果大于技术创造效果。

财政方面,收支增长不平衡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财政收支增长不平衡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岁入不足支应岁出之金额,再加上当年度还本数,只能以举债支应;其次,就各级政府“一年以上非自偿性债务余额”,2005与2006两年年底分别为4兆1,047亿元与4兆1,932亿元,至2007年11月底止为4兆1,256亿元,表面上未超过依公共债务法所定占前三年GNP平均数法定比率8%,但台湾省辖区内各县市政府未偿债务所占比例,在2004年底、2005年底与2006年11月底分别为3.82%、2.22%与2.13%,均超过2%法定上限,因县市政府长期债务举债余额已饱和,有赖短债调度支应,导致财政赤字陷入不断增大的恶性循环。

金融方面汇率维持稳定、外汇存底,由于外贸的贡献,逐渐增加。但利率上,由重贴现率看到,台湾地区这几年是维持相当低的利率水平。就业市场,台湾近年的失业率,已经由90年代之前的2%以下,增加为4%以上。4%以西方的标准而言,还是属于偏低的。但是台湾的劳动参与率,一直维持在58%左右。这相对于西方的国家之63%的劳动参与率是属于偏低的。台湾的妇女劳动参与率,这几年持续的增加。但是整体的劳动参与率却维持不变,这显示男性的劳动参与率是持续的下降。分析台湾劳动市场改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与传统产业,逐渐的外移。而高科技产业,所雇用的劳工数目,却相当的有限。

台湾得以有今日的经济成就,过去的园区经验以及生产事业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运用了诸多台湾在生产上的优势。在未来,如何继续利用并创造优势以帮助台湾新经济发展,是重要课题。

5. 台湾军事实力如何,军工业是个什么情况


两岸军力发展轨迹及台湾的军事实力如何

台湾的军事实力,在全球的排名在15以内。总兵力大约有27万, 作为对比英国21万,法国26万,德国25万。虽然数量不能说明实力,但是从一定角度说明了台湾军队是有一定规模的。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台湾的坦克、战机、军舰数量和质量在全球也是不错的。
同时因为作战目标明确,在军队的组织体制和战法研究上还是有亮点的。
至于经常被大陆媒体诟病的台湾军人素质差,没有战斗力其实有被歪曲夸大的。没有实战的考验,谁强谁弱还很难说。其实,在2000年前台湾海空军队在台海对抗中还是处于微弱优势的。台海两岸军力的发展变化,一定意义上,是两岸军工发展的不同思路造成的:
台湾军工:八十年代是巅峰期
无论是雄风2E或是天弓2B导弹,它们都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的产品。中山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科院”,它是台湾“国防自主”政策的产物。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台湾在武器装备的取得上受到了极大限制,因此在“国防”方面向来重视自主发展,投入庞大的经费与人力研发所需的武器装备,并且获得了可观的成就。1964年,中国大陆成功试爆首颗原子弹,身处台湾的蒋介石深受刺激。1965年,蒋介石亲自任命唐君铂中将为筹备处主任,成立“石门科学研究院筹备处”。1969年7月1日,中山科学研究院在桃园县龙潭乡正式成立,隶属于台湾“国防部”,下设“核能研究发展”、“火箭研究发展”、“电子研究发展”、“化学材料科学资源开发研究发展”4所,首任院长为阎振兴,总员额约1200人。
除了所谓的“中科院”之外,台湾重要的军工相关单位还包括汉翔航空和中船(即台湾中国造船公司。前者是由中山科学研究院航发中心改制而来,拥有制造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的能力,
而后者则是岛内领先的船舶制造企业,与台湾的军舰自造计划密切相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IDF战机原型机的基本完成,台湾的自主“国防”走到了巅峰,当时,台湾三军都有许多重点型号武器问世,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IDF战机、天剑系列空空导弹、雄风系列反舰导弹、天弓系列防空导弹、勇虎式主战坦克等,如今这些武器仍是台军的主力装备。
而此时的大陆军工,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为了服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大批国防相关的重点项目又相继下马,这其中就包括日后不断引发争议的运-10。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陆军工陷入低潮。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两岸军工互换了位置。大陆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制裁,于是大力推动自主研发;而台湾外购上取得重大突破,当局越来越依赖对外军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军售项目包括法制幻影-2000战机和“拉斐特“级护卫舰,美制F-16战机和E-2预警机。
这种行为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自主研发成果无法为继,大量的专业人才流失。中山科学研究院在上个世纪90年代拥有6000名科学家和8000名技术人员,但是到了2003年,这个数字下降到约4000名科学家和5000名技术人员。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台“国安单位”甚至发现有超过50名“中科院”离退职人员经由第三地前往中国大陆,相关部门强烈怀疑,这些人员极可能会参加解放军的国防科研计划,寻找事业的第二春。
与“中科院”一样,汉翔航空和中船公司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以汉翔为例,在台湾获得F-16和幻影-2000战机之后,IDF的生产计划由原先的250架锐减至130架。当IDF生产完成之后,除了组装少量美国直升机外,汉翔的营运只能依靠飞机翻修与延寿改装、零部件制造、支持台军的拖靶训练任务等业务来苦撑。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专业人技术员对汉翔的未来失去信心,离开公司流向民间甚至是国外和大陆。
汉翔航空花费七年时间,耗资七十亿新台币打造的“雄鹰”战机原型机出厂后,台湾空军对其兴趣不大。这对于处境已相当不妙的汉翔航空而言,无异于敲响了丧钟。
就这样,军方不购买军工的产品,军工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动力来推动新项目的发展,更搞不出军方所中意的产品。今日台湾军工已陷入恶性循环,如今台湾军工的存在,最主要的意义已经不是为了实现“自主防卫”,而是为当局外购先进武器时提供讨价还价的基础。
反观海峡这边的大陆,近年来进口武器有限,主要以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为主,这对于提升国防工业水平颇有帮助。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特别是1999年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之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相关机构的支持,吸引了更多人才的加入。与此同时,多年来大陆一直大力推动的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在许多重要领域取得了大量创新结果,进一步推动了国防科技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大陆的国防科技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已经缩小到有限的短距离,少数科技项目甚至处于领先位置。近年来,众多武器平台的井喷式亮相即为明证。
台湾武器装备
台军发展战略是依据三军联合作战的构想和"制空、制海、地面防卫"的军事战略,加强兵力整备,竭力争取先进武器装备,以达成军事现代化的目标。并借由持续进行指挥管制系统的统合工作,有效控管陆、海、空三军的先进武器装备,发挥强大的火力优势,强化台海安全的系数。
1、台湾陆军的主战武器装备:
早期以步兵为主,配有少量的美式M4、M5及M24、M41型坦克等。70年代后,开始陆续购进M48型坦克、各式履轮装甲车及M109、M110等型的自动炮车等。自80代起,自制的CM11和CM12型坦克500辆开始装备部队,之后又分批购进美制的M60A3型主战坦克,M48H勇虎型主战坦克等,共拥有各型主战坦克1600辆,各型装甲车1000多辆,大型火炮2000多门,武装直升机100余架。
台陆军还编设50多个防空导弹连,拥有各种型号的导弹约6000枚,其中包括"天弓"型导弹约1000枚,"鹰"式防空导弹约160枚,"爱国者"2型导弹约200枚,"小槲树"改良型导弹1100多枚,"地狱火"2型反坦克导弹约6000枚,"陶2B"型反装甲导弹约290枚,DMS野战防空导弹约700枚,"毒刺"地对空导弹约1300枚等。近期,还准备购买美国的"爱国者"3型导弹和远程雷达等。
台陆军还拥有最先进的AH-1W攻击直升机,OH-58D侦察直升机等。
2、台湾海军的主战舰艇及武器:
台湾海军拥有拉斐特、成功、诺克斯等较为先进的主力战舰及自行建造的"锦江"级巡防舰等30余艘;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建造的驱逐舰(台称"阳"字号)10余艘、新一代导弹快艇30艘、还有其它般及登陆舰40余艘、潜水艇4艘、还准备自制新型导弹快艇30艘;各型直升机、定翼机40多架,以及"标准"、"海丛树"、雄二、鱼叉等各型导弹及兵器。布什政府上台后,又决定向台湾出售4艘"基德"级导弹驱逐舰,预计2005年前编组成军。美国同时还决定向台出售8艘柴油动力潜艇(2010年开始交货)及12架P-3C反潜巡逻机。
3、台湾空军的主战飞机及武器装备:
台湾空军拥有作战飞机440架,支援军机150架,其中包括:F-16战机146架,幻影2000-5战机58架,经国号(1DF)130架及目前已退居二线的F-5E/F战机部分等;支援飞机有4架E-2T空中预警管制机,并与一架C-130HE组合一个独立的电战机部队,还配有EAT-3型电子战飞机24架,AT-3电子干扰机18架,RF-5E侦察机9架,以及30架TH-67直升机、20架C-130H运输机及各型教练机等。

6. 有关于台湾的资料(经济情况、与大陆互相帮助的事例)

海岛型经济与发达的交通
从60年代起,本省就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体的海岛型工商业经济,但对时常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冲击。主要有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制糖、电子等轻工业和机械、钢铁、造船、炼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现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其中高雄是本省最大的工业区。台湾岛陆上交通发达。铁路总长1229千米,还有许多窄轨铁路和糖业公司专用铁路。公路线主要有环岛公路、横贯公路和南北高速公路。西部平原集中了90%的运输线,有北起基隆、南至高雄的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各大洲
台湾经济发展情况
来源:中国台湾网

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4.7%。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入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0年)

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的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年)

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1960年的32.3%增至1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1986年至今)

自8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年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国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年的23.7%,对亚洲的出口比重则由198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累计至1995年,对外投资约300亿美元。在这一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及香港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得益于大量的美国经济援助以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年至1965年给台湾的经济援助共计15亿美元。15年间,“美援平均约占台湾投资毛额的34%,而弥补了台湾商品及劳务入超的91%”。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不仅限于资金或物资,还包括军事援助、低利贷款、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人才支援等。美援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台湾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美援,“台湾经济至少要比现在落后20-10年”。此外,战后西方国家在60-70年代的经济繁荣,给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2)从祖国大陆带去的财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国民党统治集团败退台湾时,从上海运送黄金80万两以及大量银元、美钞到台湾,由孔、宋家族将20亿美金转移至美国花旗、大众等银行,并带去了大批各类财经人才。这些资金和人才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民党统治集团还将大量的机器设备运到台湾。

(3)台湾民众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台湾民众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对台湾在提高储蓄率以集聚资本,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做出了牺牲,中小企业者成为出口贸易的主角。

(4)台湾当局制定了稳定中求发展等经济政策。如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工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有效地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

(5)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10多年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已具一定规模,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其贸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岛的投资能力。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并且有利于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特别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祖国大陆在台湾出口份额中的比重上升,减轻了台湾外贸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对台湾经济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台湾经济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但内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较少,科技基础薄弱,并受此制约,形成了“浅碟子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也达47.89%;1995年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1.65%,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有42.36%。近几年来虽然台湾产业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技术仍然对外依赖性较高,如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电路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所以,台湾产业升级虽有进展,但整体工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台湾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近几年台湾经济能维持适度增长,新市场开拓、贸易创造效果大于技术创造效果。

长期以来,台湾财政状况不佳,税基萎缩,赋税收入年增长率从1992年的19.7%一路下滑到1996年的-2.8%。同时,各级公库和“国库”支出增长很快,分别从1993年的3.0%和0.1%增至1996年的9.6%和7.6%。在支出结构中,军备开支占了财政预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财政预算中,“国防支出”(未含外购军备的特别预算)占了22.1%;若再把行政开支计入,整个财政开支中非生产性开支的比重很大。财政收支增长不平衡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1992年度财政赤字为2946.92亿元新台币,到1995年增至4889.20亿元。财政状况趋于恶化,使台湾当局在基础建设上的财政能力有限,重大公共设施建设进度一拖再拖,导致台湾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为解决财源不足的问题,台湾当局采取了发行公债的办法,公债发行额增长很快,占岁出的比重从1990年的18.0%增至1996年的52.4%,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9%增至8.2%。公债比重过大加重通货膨胀压力,导致财政赤字陷入不断增大的恶性循环。

台湾经济发展还受岛内政争激烈和两岸关系不稳定的影响。近几年来,台湾政党之争异常激烈和频繁,大大影响了有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也成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许多重大项目的工程进度和质量受到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台湾的投资意愿。

综上所述,台湾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均是政治、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虽然台湾当局采取了某些相应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不乏助益,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7. 如何评价大陆对台让利政策及如何进一步修正这些政策

近日,国务院台办集中发布了大陆有关部门出台的一批便利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包括交通出行、教育科研、法律服务、就业创业等多个领域。消息传来,在大陆工作、生活、学习的台湾同胞们纷纷“点赞”,直呼“有感”,同时也引发两岸舆论高度关注与广泛热议。

如果这么长时间深度评论在过去30年的对台政策的周期性特点,现在大陆可以受益于大陆政策,方便和台湾同胞在大陆政策措施学习,工作,就业和创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和平发展到融合发展,大陆惠台政策不断演进,也将通过历史的考验与人民的实践,逐渐印证上述道理。

8. 台北的经济跟高雄的经济是一样的吗

一样? 随便举一个长期重北轻南所造成的例子~
高雄的平均工资低台北3千到 5千,相对生活物价比台北低10~20%.

摊开近年的各项数据,高雄人均碳排放量高达22.31公吨,高出近年全台平均值将近1倍.
其中高达8成全来自工业排放,也因此空气品质指数仍是全台倒数第3.
有个心酸的笑话是,摄影师要拍出一张美丽的高雄港湾风景,须等到海风够大,把脏空气
都吹散后才办得到.
严重的工业污染,也让高雄市平均寿命在五都市居末,只有78.6岁.同时无论生育率,
人口增长率之低,与青年失业率之高,也都是五都市中相对弱势的城市.
高雄"长年牺牲"却没有换得等值的财政收入,只能举债建设,已是连续数年的地方债务王.
台湾的石化业工厂大都在高雄,但总公司大都设在台北,税全缴给台北市.因此在分配款,
高雄市每年约只台北市一半,形成"分配款台北拿,污染及工安留给高雄"的情形.
这样城市发展也阻碍其他产业进入高雄发展,石化业重工业成当地居民的主要工作选项,
高雄石化业从业人口推估高达20~30万人,除了石化,别无所长的基层劳工比比皆是,
且多面临老化.高雄几乎留不住年轻人,毕竟高学历年轻人鲜少愿意在重工业工厂工作,
恶性循环下,新创公司也少有意愿到高雄设立.
高雄很想往文创产业发展,但高雄的人口结构,素质等.根本无法支撑这样转型.
这样的高雄,经济是不能和台北相比的,但这是长期重南轻北的必然结果.

9. 台湾农业分布特点及原因

农业在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劳动力与市场,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60年代末期后,农业“功成身退”,逐步进入停滞期,成为三大产业中最小的部门,在整体经济中已处于相当次要的地位。8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台湾农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编辑本段]发展过程
战后,台湾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停滞-转型”四个阶段,也反映了台湾农业的兴衰史。 1945-1952年,是台湾农业的恢复阶段。农业在日据时代曾获得较大发展,尤其是20-30年代,在日本所谓“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政策下,出现了台湾农业发展的一段“黄金时代”,也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形态。1951年,台湾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稻米产量达到148.5万吨,甘蔗产量为202.2万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3%,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增长率约为6.3%,每年土地生产力约增长9.2%。
1953-1968年,台湾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953年开始,台湾当局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战略。1953年1月,台湾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农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期间,台湾连续实施了四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其中,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农业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拓展农产品外销,向工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与原料。在增加粮食生产方面,台湾还采取了“肥料换谷”(以化肥配销交换稻谷)、“田赋征实”(以粮食实物上缴农业税)、“随赋收购”(以较市价为低的官定价格,按田赋赋额另外再加征部分稻米)等方式掌握粮源,维持低廉米价。这一期间,农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农业生产产值从1953年的103.9亿新台币增至1968年的488.8亿新台币,增长3.7倍;最重要谷物稻米产量从164.2万吨增到251.8万吨;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5.5%,土地生产力年平均增长4.6%。农业发展不仅保证了粮食的充分供应,维持较低的物价,而且农业部分剩余资金、农产品外销取得的外汇及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工商业,支撑了非农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1969年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此后农业逐渐进入停滞阶段。6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结构开始转型,逐渐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农业开始走向衰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与工商业。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不仅继续下降(1969年第一次降至40%以下),而且农村劳动力的绝对数也于1970年开始下降,耕地废耕现象日趋明显,土地利用走向粗放经营,农作物复种指数下降,传统出口农产品因工资成本上涨逐渐失去海外市场。农业生产于1969年出现50年代中期以来第一次负增长,农业发展进入停滞阶段。农村专业农户减少,专业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从1970年的30.2%降为1980年的8.9%;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下降,农家所得来自农业净收入的比重从48.7%降至26.4%;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4.1%,其中有3年为负增长。
自60年代末农业进入停滞阶段后,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过去注重农业生产与增加粮食自给转为农业、农村与农民生活的全面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但未改变农业与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80年代起,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其重要政策措施包括:1980年修正公布《农业发展条例》;1982年公布“第二阶段农业改革方案”与“第三期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召开第一次“农业会议”;1983年提出“培养农业八万大军”口号;1984年制订“加速基层建设,增进农民福利方案”,提出发展“精致农业”构想,并实行“稻田转作六年计划方案”;1985年提出“加速农业升级重要措施,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1988年召开第二次“农业会议”;1990年更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及制订“农业综合调整方案”等。这些方案与措施都是将农业从“量”的发展转向“质”的提高。
然而,8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虽迅速下降,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1980年到1998年间,台湾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1%,其中有7年为负增长。2000年,农业生产更大幅衰退16%。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专业农户比例上升。在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1980年的9%回升至1990年的12%,1999年达到15.6%;在非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7.4%上升为1990年27.5%;农民收入中,农业净收入所占比重也开始回升,从1980年的29.6%上升为1990年的35.2%。
总体观察,台湾农业曾经有过相当成功的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贡献甚大。80年代以后,台湾农业发展则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与困难,尽管台湾当局采取许多措施进行改善,但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老化,农地闲置严重,农业经营日趋粗放。依2000年的最新普查,农业就业人口中,超过50岁的占70%以上,主要负责人的平均年龄达58岁。二是农场面积零碎狭小,阻碍现代化农业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末,平均每户耕地面积为1.1公顷,每人耕地面积为0.2公顷。这样的农场结构严重阻碍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与生产力的提高,大型农业机械使用率偏低。三是粮食生产结构失调,稻米过剩,杂粮生产不足,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四是农田污染严重。据调查,台湾土壤污染以铜、镍、锌、锰、砷等较为严重。另外,养殖渔业的发展,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海水倒灌,土壤碱化等。五是农业面临贸易自由化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开放的冲击。
面对整体经济的转型与农业发展的困局,台湾当局大幅调整农业政策,改变过去重视“量”的增加,而转向“质”的提升,将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的改善相结合,试图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一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1984年,台湾就提出了发展“精致农业”的口号,即发展以“经营方式的细腻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以及产品品质的高级化”为特征的农业生产。1990年,台湾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农业发展重点转向发展新的优良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如开发与推广优质米,开发多产期与高价值水果等。二是推动农业生产企业化、自动化与科技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升级。三是发展森林、海洋游乐与休闲农业。四是培养核心农民,增加农民福利。五是将部分不具竞争力或污染性的农牧业生产移向海外与祖国大陆。
[编辑本段]农业生产结构
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门。50余年来,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的传统农业,逐渐转变为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80年代到90年代末,种植业产值比重保持在41-47%之间;渔业产值比重从过去的不足20%上升到80年代的28%上下,90年代保持在25%左右;畜牧业产值比重持续保持上升趋势,1996年达到35.5%的高峰,1997年猪口蹄疫事件发生后,其产值比重下降,1999年为33.2%。林业产值比重一直很小,1995年之后一直维持在0.2%左右。
在整个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每一个农业部门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逐步下降,水果、蔬菜与花卉等园艺作物比重迅速提高;在渔业内部,已由沿岸和养殖渔业为主向近海与远洋渔业发展;在畜牧业中,在养猪、养鸡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乳牛与肉牛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比重逐渐增大。

阅读全文

与在台湾循环经济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哪个台在播幸福满园 浏览:905
男朋友看美女该怎么给他说 浏览:247
吴建豪下一站幸福电视剧哪里能看 浏览:194
歌声里的爱情就像柠檬草是什么歌 浏览:188
霞浦县和罗源县哪个经济好 浏览:856
如何感受幸福的英语作文 浏览:179
为什么经济下行而用电量又上涨 浏览:10
推荐什么关于魔法的故事 浏览:28
老年人怎么评论美女 浏览:260
婚姻感情纠纷怎么解决 浏览:452
美女你长得怎么那么像赵丽颖 浏览:887
爱情没有捷径走可走什么意思 浏览:159
霍启刚体育事业有哪些 浏览:297
爱情保卫战你为什么不让我离开 浏览:79
现场故事编写怎么编 浏览:552
幸福谷讲的什么 浏览:14
什么是有渴望的婚姻 浏览:251
两人都是处女座的婚姻怎么样 浏览:242
我太累了不想再谈什么狗屁爱情 浏览:30
北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哪个好 浏览: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