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徽力高新能源怎么样啊,待遇,以及发展
待遇跟福利比较完善,是去年成立的公司,目前在北京跟深圳都有分公司,发展主要是看你是哪个职位,新公司机会是比较大的。
B. 淮南与淮北,谁是未来推动安徽发展的领头羊
安徽省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省份,作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的淮河将安徽从中分为了南北两部分,所以来这里游玩人们既能够体验到北方人的豪爽,又能够见识到南方温婉柔和的景致,旅游季选择来这样的地方可真是一举两得啊。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来到安徽省的两个城市走一走,看看它们身处一南一北,都有哪些自身的特色和发展优势呢?这两座城市谁是未来推动安徽发展的领头羊呢?谁的未来发展前途更加光明呢?
小编讲了这些,相信你在心中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两座城市你更看好谁呢?
C. 安徽经济的发展现状
安徽现在的经济发展还是很快的,尤其在中部地区,2009年GDP还突破万亿,进入万亿俱乐部。有两个国字号,合芜蚌经济创新实验区,皖江产业承接示范区,再加上合肥经济圈,皖北皖南联动发展,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突破,皖江其实之前就发展的不错,芜湖马鞍山安庆等地,池州机场的建设将助推沿江旅游的大发展,皖北地区由于底子薄,发展速度也不容小视,亳州正成为中国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和中药材市场,中部地区白酒制造基地,尤其国家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淮南淮北最近几年发展速度也很快,蚌端口在京沪和京福高铁的建设中起枢纽地位也在进一步提升。所以我觉得整个安徽都在发展,而且今后五年将更快。
希望采纳
D. 安徽经济相对落后的三个市是哪些
安徽经济相对落后的三个市有:
1、黄山
黄山市是安徽省一个地级城市,总人口规模达到142万,GDP总值为818亿人民币,这在全省排名中位列倒数第一位。大家肯定想不到,黄山不是世界级着名景点吗,怎么经济发展最落后呢,这是和它地形有着密切关系。例如黄山市总面积为9807平方公里,其中光山地面积就占了一半。
2、池州
安徽省池州市是紧挨黄山市有一大地级市,总面积为8271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48万,GDP总值达到831亿人民币,在全省中经济排名倒数第二。池州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也是主要靠名胜古迹来支撑城市经济。例如有九华山、蓬莱仙岛等,景色宜人,被评为中国最美城市之一。
3、淮北市
安徽省淮北市是一个煤矿能源城市,总面积为2741平方公里,是安徽面积最小的地级市;总人口146万,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1077亿人民币。这座城市历史比较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汤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因城市工业发展需求,大量外来人口前来开采煤矿。
地理位置
安徽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东部经济区。地理位置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
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西接湖北、东南接浙江,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450千米,南北长570千米。辖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
E. 安徽省产业结构如何,有哪些支柱行业,龙头行业
优势有
能源业 煤炭资源华东第一
农业 各种农产品产量居国内前列,尤其以茶叶闻名。中国十大名茶有三个在安徽: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
民族汽车业 奇瑞、JAC、扬子
水泥业 海螺水泥
电缆线 无为县高沟镇 世界最大的电缆生产基地
F. 安徽经济怎样才能发展好
浅谈安徽经济的发展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安徽因为“不东不西”的尴尬处境而与中国的几次经济发展良机失之交臂。当临近的江浙等省都已快步进入经济强省之列时,而安徽仍然以落后的农业大省的身份在艰难地发展着。
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这“三低”问题较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民间投资启动不快,农村市场销售不旺,经济增长的基础不稳固。
笔者作为一个安徽人,对家乡的发展现状感到心痛,于是笔者在分析了安徽经济发展滞后的部分原因后,对其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振兴轻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注重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轻工业迅速崛起,形成了以家电、电子、纺织、烟酒、日用化工为支柱的轻工业生产体系。轻工产品花色品种从约2万种增加到5万多种,涌现出如美菱集团、荣事达集团、丰原生化集团、芳草日用化工集团、古井集团、圣泉集团、红星宣纸集团、芬格欣药业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然而,近些年来,这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处于下风,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些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就家电来说,美菱集团主要依靠冰箱,荣事达集团则更是完全依赖于洗衣机,如此单薄的产品结构,如何与海尔,TCL等家电巨头抗衡;其次,缺乏品牌打造,很少利用广告进行宣传,大多局限在省内,因而虽然它们在省内是响当当的牌子,对于外省人却很陌生,因而在巨大的省外市场中只有很少的份额。另外,轻工业产品利润较低,必须形成规模效应,而安徽的轻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终究难以快速增长。因此,要想成为真正的轻工大省,安徽必须先重点发展一批骨干企业,这些骨干企业则须进行适当的产品结构调整,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进而成为真正的名牌,不断壮大。依托这些骨干企业,安徽可以再着眼发展一批中小企业,这类企业要注意科技创新,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工业体制上,提高竞争力。
二,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
安徽省科学技术整体力量居全国前列,省会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市内设有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着名的科研单位和高等学府,全省现有国务院部门及中国科学院驻皖科研机构近20个,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51个,高等院校办研究与发展机构4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420多个,民营科技企业3629家。全省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工程院院士2名,科技人员94万。拥有如此优越的科技条件,安徽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首先,要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2003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4542家,从业人员12.46万人,然而技工贸总收入只有207亿元,显然在科研产品成果化上效率较低;其次,要注意减少技术成果和人才的外流,2004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599项,金额7.54亿元;其中流向本省的技术1492项,金额3.7亿元,可见技术外流现象很严重,人才方面也是如此,因此政府方面还须进一步采取一些优惠政策以防止人才和技术的大量外流。最后,技术监督与质量服务工作需进一步加强,2004年共受理专利申请2311件,授权专利141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11%,两数字间的差距表明安徽省在技术监督与质量服务工作方面还有许多问题。
三 ,积极发展农业
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而其农业经济在全国仅居于第9位。
安徽农业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农作物结构不够合理,大多数地方停留在传统农业经济阶段。安徽耕地面积有433万公顷,农业人口比重大,因此农业的发展对安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安徽的东北边邻居山东与安徽有许多相同之处,而作为农业强省,山东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积累的经验是安徽所需借鉴和学习的,山东每年农副产品出口有60亿美元,山东省一直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农业产值现居全国第一,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花生、蔬菜、水果产区。山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一大批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使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安徽省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加大推行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全省农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且调整种植业结构使之趋向市场化。安徽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因此应利用这一条件努力发展为长三角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如能充分发掘这一广阔市场,安徽的农业便找到了自己的正确定位。
四,大力发展旅游业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 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有黄山、九华山、天柱 山、琅琊山、齐云山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3个,有毫州、寿县、歙县三座国家 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凤阳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 遗址、歙县许国石坊、毫州花戏楼等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继98年合肥市、黄山市、毫州市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旅 游城市,99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1999年度国际 保护管理文化景观奖,九华山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名 胜区。 然而安徽的旅游业还很落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都存在问题,2002年全年旅游总收入只有216.2亿元,在旅游品牌打造方面,只有黄山,九华山做得较好,其他旅游景点并未形成规模产业,宣传力度也不够,相应的交通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因此安徽需要做的有: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开发与配套设施建设,开拓大众旅游市场,保护旅游资源,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旅游接待能力。重点发展“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逐步建成世界级旅游胜地。同时大力发展以天柱山、琅琊山、天堂寨为代表的皖西、皖东和皖西南的观光旅游,以合肥、巢湖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以古文化为主要特点的皖北和沿江城市的专项旅游。强化旅游产品开发,围绕旅游办工业、办农业,开发旅游食品、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和文化产品,形成集观光、休闲、购物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立体化旅游产业,创出品牌。加快旅游企业体制改革,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
五,提高自己作为能源、原材料基地 的“含金量”
安徽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开发规模较大的矿产有煤、铁、铜、水泥石灰岩、硫铁矿,已形成能源、建材、冶金、有色、化工五大基础产业,是国家级的材料工业基地和华东的能源供应基地。两淮煤田(淮南、淮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年产原煤4677.77万吨。 全省发电量为319.3亿千瓦时。但仅仅依赖能源与原材料的初级工业,显然不利于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产业效益很低。因此,安徽应加大科技投资,充分挖掘资源的价值,并合理规划资源开发,防止不合理开采造成的浪费,总之,要努力从资源大省转变为加工业大省。
六,加速城镇化建设,努力构筑城市经济圈
“十五”期间,我国多数省区首次将加速城市化确定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之一,这将大大促进都市经济圈的成长和建设。特别是东部沿海省市,纷纷把都市圈的培育和壮大当作21世纪初期地区发展的重大目标。反观安徽发展历程,上述态势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安徽城市经济的建设任重道远,都市经济圈的构筑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历史上,安徽自然经济渊源流长,计划经济相当典型,工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发展迟缓,以致全省人口的城市化率与先进省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安徽的城市,一是在空间上几乎呈均态分布,不像有些省区拥有无可置疑的城市密集区;二是城市的规模不大,又差不多水平一般高,省会合肥的“首位度”也偏低;三是多数城市的“青春发育期”是在条块分割的体制背景下度过的,产业各成体系,相互关联薄弱,城市相互之间及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吸纳能力都不强。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情况虽有明显变化,但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观。
加紧构筑都市经济圈,不仅有助于改善安徽城市的上述缺陷,而且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省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也是扩大开放、更广泛地融入国内外经济的重要时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内需方针的继续实施为拓展市场提供了空间;西部大开发和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有利于我省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速推进城镇化,将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各项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也为我省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前进。在工业化初具规模的基础上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在城镇化潜能积聚的基础上实现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体制的完善,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经济国际化,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加快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G. “西气东输”工程对安徽的经济发展, 能源消耗, 环境保护,劳动就业等带来哪些影响
安徽作为西气东输的中转站,会拉动经济发展,会带动当地的钢铁,管道业发展。对资源会有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但也会能源损耗。对于环境有不利影响,沿途的植被和生物圈会遭到破坏,因为要建设管道。对于劳动就业会有一定拉动作用,毕竟是一个跨度较大的工程,会有人员需要,因此会提供就业岗位。
H. 安徽省为什么要大力推动节能减排
安徽坐拥“两淮”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输出地,这样的先天条件决定了安徽在能源消耗上对煤炭的结构性倚重。但在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大方略下,安徽的压力可谓不小。
今年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首站就瞄准了安徽。20多家媒体同时出击,这样的阵仗,无论走到哪里,地方政府都不得不谨慎应对。
“我们不是来找麻烦的,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取经,把各地‘节能减排’的好做法、好经验宣传出去。”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员何嘉平的一席话,让地方官放松了许多。
但记者们“鬼得很”,并不一定按计划行事,而是试图用自己的视角去寻找各地的瑕疵,用眼睛观察真切事实。因此,本次“中华环保世纪行”,他们很少听取汇报。
其实,本次安徽之行,除美丽的山水之外,给记者留下的,并非全是正面的印象。
节能减排的艰难抉择
“安徽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由2010年的9706万吨标煤增加到了2013年的12083万吨标煤左右,年均增长约7.5%,却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12%以上的增速。”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余群自豪地表示。
资料显示,安徽省工业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76.1%,是全省能源消费量最多、耗能最大的行业。此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也带动了能源需求的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徽做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7.5%的增速,已经相当不易了。
尽管安徽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离国家规定的目标还相差甚远。按照国家新实行的能源消费双控目标要求,“十二五”后两年,安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要骤降到年均2.7%。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工业化程度。显然,这样的努力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必须靠能源消费做支撑。如果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能源双控要求,安徽的经济增长将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是保障经济发展,还是实现国家的规定目标?对安徽的地方官而言,这无疑是个两难的抉择。
安徽省环保厅厅长缪学刚在接受采访时称,好在安徽前3年的能耗强度降低情况还算乐观,最起码优于全国其他很多省份。
安徽省环保厅的资料显示,“十二五”前3年,安徽累计完成五年能耗降低强度规划目标的70.18%,超进度10个百分点以上;后两年能耗平均降低2.5个百分点即可完成目标。
然而,能耗强度只是双控目标之一,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完成过程更加艰难。安徽的节能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有效确保新增用能项目的需要。
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偏重的产业结构让安徽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一时难以大规模扭转。安徽省发改委的资料显示,以火电、钢铁和有色金属等产业为代表的高耗能工业,占安徽规模以上工业的30%。未来一段时间,安徽淮河流域各市及其他市节能降耗的压力将逐步加大。
此外,“十二五”以来,安徽在淮河流域各市开工建设了多个化工、火电、水泥、石化等项目,这将导致淮河流域及全省能耗平稳下降的势头逐步趋缓。
“工作压力确实很大。”缪学刚如此感概,“时间已经过去了3/5,氮氧化物减排任务我们只完成了一半。”由于“十二五”第一年安徽氮氧化物排放不降反升,第二年也只实现了零增长,去年才开始削减掉一部分,氮氧化物成为安徽4项减排指标中完成情况最差的一个。
安徽省环保厅的资料显示,与2010年相比,去年安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7.2%、7.7%、6.8%和5%,分别完成“十二五”减排总任务的100%、78%、111%和51%。
“形势越来越严峻,环保部已经给我们重新下达了指标,氮氧化物今年底要完成‘十二五’的目标,比原计划提前一年。也就是说,我们今年的任务相当于过去的3年的任务总和。”缪学刚说。
过于依赖化石能源的能源利用结构是安徽减排压力大的重要原因。安徽省人大副主任沈卫国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一口气点出了安徽的两大劣势:“能源结构上各省资源禀赋情况不同。比如,云贵川水电规模很大,我们没有;沿海地区有核电,我们没有。这两个在非化石能源中占主要地位的资源,我们都没有。”
据了解,安徽目前只有小规模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运行得还算不错,但所占的比例还很小。沈卫国称,生物质发电的成本太高,所以,在安徽发展非化石能源很难。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余群称,如何在确保节能降耗目标的基础上,有效确保新增用能项目的需要,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安徽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
如果实在要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最简单的办法是新增项目不批了,我们完全按照国家政策定。”余群的这番话,显露出安徽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无奈。
一路走来牵出一堆问题
2013年,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安徽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适用于对各市减排完成情况的绩效管理和评价考核。
该办法划定,出现“减排目标有一项及以上未完成”等3种情况之一的市,即被认定为“未通过年度考核”,也将面临“一票否决”严格问责——区域限批、撤销环保方面荣誉、领导干部不得参加年度评奖等。
总量减排涉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根据该办法,安徽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将会同省发改、统计和监察部门对各市开展考核,考核结果报省政府审定,以省政府名义通报。
上述规定看似非常严格,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被迫打折扣的现象在所难免。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污染物排放控制这两条红线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地方和企业节能减排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对这两个指标监管的工作中,依然存在盲区。”陪同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的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督查干部张国平表示。
这种盲区在全国很多省份都存在,最有代表性的“盲点”就是:有些企业根本没有纳入污染企业环境统计大名单,督查部门根本不知道还存在这些企业,监管也就无从谈起。
安徽省政府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并指出了问题的另外一面。以安徽为例,从开展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情况来看,通过节能评估审查预计可实现源头节约控制新增能源消费10%以上,这将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然而,实际执行过程却并不理想。虽然现在有《节约能源法》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的双项约束,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后评价环节缺乏法律层面依据、监管不到位,节能评估审查意见的落实难以保证,部分项目单位随意更改项目建设工艺和用能设备,造成一定程度上产能过剩和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
淮河两岸的淮南、淮北是安徽省重要的煤炭产区,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和能源输出基地。安徽沿淮地区近年来发电能力增长很快,全省拿到路条的火电项目有2/3分布在这里。2013年,安徽新建成火电机组脱硝设施23台,新增脱硝机组容量1075.5万千瓦,全省脱硝机组装机容量比例由2012年的42%提高到70.5%。而沿淮流域的脱硝机组就有20台共计1046万千瓦,占全省的46.8%。
虽然9个城市已于去年2月底全面实行了脱硝电价,但是由于一些企业效益欠佳、资金筹措困难,减排特别是脱硫脱硝设施难以及时到位。
在国电蚌端口电厂,该厂副厂长吴海告诉记者,环保设施的运行成本在火电厂综合运行成本中占了很大比例,由于节能减排的技改项目已经固化,节能途径也渐显贫乏,机组节能挖掘的潜力越来越小,减排的空间也所剩无几。“目前环保电价不足以弥补企业环保设备运营成本,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大压力。”
吴海介绍说,该厂现有2台60万千瓦级燃煤发电机组;大部分时间脱硝设备能够良好运行,脱硝效率能够达到80%以上,脱硝设备投运率也在97%以上;脱硫效率达到95%以上,脱硫设备全年投运率达到100%。
据了解,安徽不但要承担本省发展所需的电能,还要承担上海等长三角发达地区的部分电力供应。这样的处境使安徽在节能减排上备受煎熬。
“今年全省计划完成3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脱硝设施建设。”安徽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环保压力很大”。
随后,记者来到蚌端口华光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玻璃为主要产品的企业,有两套锅炉设备,其中一套已经把燃料由重油改为天然气。当该厂副总经理陈国良向记者讲解改造后节能减排的良好成果时,同行的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处长张曙光打断了他。
“你们以前的重油油炉和输油管道拆了没有?”张曙光问道。陈国良表示并没有拆除,主要是考虑当天然气供应不足时,原有设备可当备用。因为改造后,一套设备每年需要天然气2870万立方米,数量庞大。
虽然陈国良表示新设备投运以来,还没有出现过气源不足导致重启原有设备的情况,但张曙光仍然表达了他的忧虑:“重油的排放和煤炭差不多。而它的重油锅炉没有上脱硫脱硝的设备,如果重启,排放量将会很大。”
张曙光表示,目前我国对工业锅炉制定的排放标准明显宽松于火电厂,单位排放量是火电厂的四五倍。为减少减排成本,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往往紧贴控制线运行,不愿多做减排贡献,排放量大。
记者一行随后参观了安徽中粮生物化学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年销售收入超过80亿的大型企业。记者了解到,该厂的自备电厂拥有8台锅炉、6台发电机组,总装机14.2万千瓦,但并没有配备脱硫脱硝设备。面对记者为什么不上环保设施的疑问,该厂副总经理苗春雨的回答是:“我们正准备上。”
尽管品尝着中粮生产的美味饮品,但这样的回答还是让记者们一片唏嘘。
大为困惑的“幽默”收尾
阜阳是本次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安徽的最后一站。
按照一般的逻辑,故事的结尾往往都是美好的,但是,这一次在安徽的收尾,却让安徽省的陪同官员很是尴尬。
在匆匆结束对“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的参观采访之后,5月8日下午,采访组一行赶到阜阳市颍上县,参观一位下岗职工创办的安徽最大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
汽车一下高速路,便驶入102省道。由于道路正在拓宽施工,裸露的路基和堆积的沙土在过往大小车辆穿梭形成的气流的卷动下,形成了非常严重的扬尘,漫天飞舞,绵延数十里。车窗外的天空一片浑浊,如同沙尘暴来袭。
这样的景致,给本次中华环保世纪行来了个“黑色幽默”,可能使本次采访报道先进经验的主题一下子变调了。
在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记者们的心态各异,似乎对产业园本身的兴趣不大,言语中总拿刚刚路上见到的情景调侃。这让当地主管环保工作的副县长有些束手无策,在高速路口迎接记者一行的时候,还笑态可掬,眼下却已经面露愧色,不知如何回答记者们连珠炮式的提问。很明显,这位副县长已经感觉到,记者们离开了他们精心设计好的话题,关注点背离了他们的设想。
同行的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处长王曙光现场要求负责人在采访活动结束后迅速整理相关材料,上报到上级环保部门。
“晚上把这个情况向你们县委书记和县长汇报,到底怎么回事,问题怎么解决,你们拿出方案后报到省里面。”同在现场的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建环资委主任委员余焰炉严肃地对当地官员说。
因为这一段路的道路扬尘确实非常严重,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情况,在农业产业园出来以后,采访组又临时增加了一项采访活动——采访居住在道路两旁的居民。
在一家小卖部,老板把卷帘门只拉到一半的高度,“门不敢全部打开,尘土太多了,生意也不好做了,没啥人来。”老板对记者说,道路施工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最近又没有下雨,所以几乎天天是尘土漫天。
了解完情况之后,天色已晚,采访组开始返程。走到一半时,马路边一个院子里冒出的滚滚黑烟升到几十米的高空。同车的记者们开起了玩笑,“居然让我们穿越到了战火硝烟的叙利亚,这趟采访超值了,嘿嘿。”
记者注意到,道路两旁堆积着很多废旧轮胎,浓浓黑烟似乎是因废品回收站在焚烧不可利用的垃圾而产生的。
第二天一早,采访组赶往太和县。或许是接受了头天的教训,一进县城,记者就发现马路上刚刚洒了水。尽管路面较好,也较为宽阔,但奇怪的是,路上却很少有大型车辆穿过。这未免让记者心生困惑:不应该呀,车辆都上哪去啦?
一路上,有细心的同行发现,每次在经过十字路口的时候,只有采访组车队经过的路段才洒了水,其他路段并没有洒水的痕迹。
吃罢午饭,赶往下一站河南。这趟安徽之行,着实叫人难以心安!
I. 安徽省的主要产业是什么
汽车及工程机械
汽车及工程机械是安徽最大的工业行业,目前工程机械行业在全国排名前3位,汽车产销量在全国排名第6位。叉车、挖掘机、豪华大客车、客车底盘、快速液压机、大型潜水电泵、农用运输车、汽车及摩托车仪表、立式加工中心、活塞环、滤清器等一批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特别是安徽省的汽车行业近两年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国汽车工业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在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产品体系也由单一的载重汽车发展到客车及底盘、轿车、轻微型载重汽车、商务车、专用汽车等系列产品,涌现出江淮汽车、奇瑞轿车、安凯汽车、合肥昌河、星马专用车等国内知名生产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江汽集团客车底盘是中国质量最好、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品,安凯集团的安凯客车位于世界顶级客车之列,合肥现代客车在中国中档客车中有着较好的性能价格比,奇瑞轿车、瑞风商务车都畅销全国各地。
家电
安徽家用电器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拥有美菱、荣事达、海尔、美的、科龙、西门子、日立、三洋等一批知名企业。2005年,安徽省家用电冰箱产量530万台,居全国第3位;家用洗衣机产量441万台,居全国第3位;彩色电视机产量333万台,居全国第6位;房间空调器515万台,居全国第4位。
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安徽重要的新兴产业。主要产品有军民用雷达设备、微型计算机、电视机、电子仪器、聚丙烯电工膜、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子元件、录音机电机、磁性材料等。出现了一批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重点企业,如合肥海尔、安徽康佳、芜湖实达电脑、安徽铜峰电子、铜陵三佳电子、中科大讯飞公司等。形成了一些独具优势和特色的电子基础材料基地,如铜陵的电工薄膜和电子铜材、马鞍山的磁性材料、安庆的电子陶瓷、淮北的电子铝箔等。特别是铜峰电子(集团)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容器薄膜和薄膜电容器生产基地,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电子元器件百强企业。
软件业发展迅速。已有各类软件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建立了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品开发基地——合肥软件园、芜湖软件园,已开发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软件产品。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汉语语音合成技术世界领先。
新型建材
安徽新型建材工业主要产品为新型墙体材料,以塑代木、以塑代钢的PVC、PE、PP-R等型材和管材,及各类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等。化学建材年产量达31万吨,在全国处于首位。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新型建材骨干企业,如海螺型材、国风塑业、安徽百通、芜湖华亚等,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享有很高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
能源及原材料
安徽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形成能源、建材、冶金、有色、化工五大基础产业,是国家级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能源供应基地。两淮煤矿(淮南、淮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马钢是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铜陵是我国重要的铜冶炼和加工基地。
J. 安徽的发展怎么样
安徽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必须承认,安徽的发展正受到东西部的全方位挤压,所面临的问题同样突出。主要表现在: 1、安徽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不断拉大,特别是与自己邻近的长三角地区距离明显拉大,影响了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融合。 2、西部地区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近几年享受多重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其发展速度,而安徽由于不属于国家西部开发范围,政策优势大大弱化。 3、中部地区,安徽的GDP增长率已落后江西,并且在2002年人均GDP首次被江西超过。1997年安徽GDP全国处于14位,占全国3。6%;2004年安徽GDP仍处全国15位,但其份额下降到全国的3。8%,其增速从1997年的全国第4位下次至2004年的全国第26位。 4、安徽招商引资一直未能取得突破。以安徽的地理位置以及雄厚的资源,安徽的发展应该更快些,目前应该是安徽经济进入一快速腾飞的时期。安徽已经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国内知名的轻工大省;科技强省;农业大省;旅游大省;矿产资源大省;能源、原材料基地,完全应该发展得更好些、更快些,以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早日进入小康社会。 安徽要加快发展,我觉得以下问题必须加以解决:1、必须解决心理问题。虽然国家把安徽划入中部地区,但安徽人在心理上一定要清楚认识安徽其实就是东部,是承档启西的要地。对外宣传上一定要突出自身与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人文思想、地理区域上的天然联系,交通的便捷使安徽完全能够融入长三角,接受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的辐射,特别是芜、马、铜,要成为长三角城市,要争取参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席位,合肥、滁州要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长三角带来的巨大经济一体化优势,承接从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的一些工业转移!2、必须争取到贯穿安徽的交通大动脉。安徽省最大的遗憾是缺少纵贯全省的南北大动脉,使铁路和公路在安徽留下了不少断头,不利于形成经济带。公路方面:如京福高速公路,最佳的运行路线是从铜陵过江,可是其硬是拐了几百公里,从九江,南昌经过,再拐进福建。安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类国家大动脉对经济的推动。应该说安徽也已经尝到了大动脉对经济发展巨大作用,如前几年的阜阳、现在的芜湖。安徽应该调整自身的思路与相关省份一起,推动国家立项或调整一批能从安徽腹地经过的重大基础的道路设施建设。重点推动芜湖成为浙江进京的首选要道,并利用东营到香港高速公路的规划,把铜陵打造成福建和粤东进入北京的首选过江通道。铁路方面:安徽应该和福建和以及浙江通力合作,推动国家早日上马铜陵长江铁路大桥,打通合肥--铜陵--黄山铁路,从而实现平行与京广、京九的第三大国家南北铁路大通道贯通安徽。东西向要加快建设宁西铁路与沿江铁路,以真正实现安徽的承东启西作用。并集全省之力,加快建设沿江高速公路。 3、必须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当前安徽的发展重点应该沿江一线与北合肥、南黄山两点,但安徽的行政区划以及交通规划不利于形成共同的经济圈。安徽要以皖江开发作为安徽发展突破口,可到目前为止,沿江五市没有一条高速相连。安徽有人为被隔裂的具有厚重历史的古徽州、古寿州、桐城。有人一听到调整行政区划就痛苦,因为这涉及太多利益之争。但是根据经济的发展不同时期和程度对行政区划进行适当调整,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是无可估量的,建国后中国行政区划变动最大的是广东省,但广东的经济发展成绩是空前成功的。具体来说,安徽要本着以下指导思想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一是要尊重历史文化传统,不能人为隔裂历史文化,以利于发展旅游业;二是培育大城市,培育经济增长极,对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适当扩大其范围;三是对一些中小城市进行合并,减少行政成本。 (1)安庆要实现跨江而治,把东至县划入安庆。目前规划的沿江铁路,安庆是被唯一排除在外的安徽城市,可以肯定如果安庆不能实现跨江而治,安庆将被摒除在沿江铁路的大循环之外,失去重要的发展机会与吸引外界的目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安庆也就失去了与九江竞争的资格,九江的对面是湖北黄梅,其是不可能实现跨江而治的,而安庆呢,东至一直是安庆的管辖辐射范围之内的,操作起来容易得多。如果把东至变为安庆一个区,在东至境内或大渡口设立安庆南站,再通过横贯安庆的南北大动脉,使安庆南部(东至)成为安徽吸引福建和广东资金的基地,把安庆真正打造成皖西南的经济中心。 (2)池州并给铜陵,打造大铜陵市,把铜陵打造成皖中重镇与皖北进出黄山旅游的中心站。池州作为一个不到15万人口的小城,根本起不了地级市的带动作用,池铜之间相距仅仅几十公里,与铜陵合并,共同发展,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组团理论,并能有效解决两市之间的竞争。(3)把旌德、绩溪划归黄山,打造大黄山市,实现微州文化圈的融合。现代旅游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文化旅游,如果仅仅是黄山,其一年几万人的容量绝对是超饱和,而博大精深的徽才是巨大的旅游资源。通过打造大黄山旅游圈,实现山水与文化的交融发展,大力发展自助游、休闲游、文化修学游,从根本上提高目前黄山的旅游发展水平。 (4)桐城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也是城市发展的名片,但一直示能加以充分利用,目前桐城又是安徽民营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可以考虑将桐城与历史同源的枞阳合并并成立地级市,行政重心及经济重点放至与铜陵长江大桥隔江相望的地区,使其放开手脚,把桐城打造成安徽的温州。 (5)寿县与淮南有天然的历史联系,可是现在寿县却归六安,从另一方面说,六安的经济实力是不足以带动如此巨大的地域,而淮南人口众多,矿业城市必然要面对资源的枯竭与转型,建议将寿县、霍邱划入淮南。长丰县水家湖也划入淮南,其南部地区划入合肥,作为其储备用地。同样原因,淮北与宿州合并;凤阳划入蚌端口。 (6)推动合肥巢湖的经济融合,打造大合肥。安徽缺少中心城市,合肥在全国省会城市的排名*后,这些是历史形成的,不可能短期内解决,在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动合肥与巢湖的经济一体化,等合肥经济实力增强了,再实现合肥与巢湖的合并。 在招商引资方面,我觉得安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取得突破1、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外来投资的扎堆现象。所谓扎堆,就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外来投资密集来自于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广东东莞和江苏昆山就是台商扎堆区;苏州的新加坡资金扎堆区等等,因为一旦外商在一个地方进行密集投资,形成气候,其就会形成与自己国家比较相近的生产生活与社交圈,给其生活带来便利,同时可以降低其经营成本。安徽目前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如淮南的韩国资金;芜湖的江浙资金。安徽应该有一定规划,比如把芜湖变成江浙资金的扎堆区;安庆、铜陵通过交通的推动变成福建广东资金的扎堆区; 2、安徽招商必须注重社团的力量,仅以潮人社团为例,世界华人的财富是掌握在潮汕人手里,潮汕人中不仅有李嘉诚这样的大财团,还有遍布世界的中小企业主,而且潮汕人有爱国爱乡的传统。潮人社团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民间社团。目前全国各地在招商中对潮人社团发掘不够,我觉得安徽目前应该抓住遍布世界的潮人社团组织,与之建立联系,把安徽打造成潮汕人来国内投资兴业的宝地。 3、安徽是全国最出人才的地方之一,这些人才绝大部分都没有在安徽发展,中国富豪排行榜上的安徽人都不在安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有一大批创业有成的安徽人。安徽应该抓住这些人脉资源,促进其回安徽兴业。另外要大力推动劳务输出,把一些打工者在外培养成小老板后再帮助其回乡创业。 在其它改革方面,我认为安徽还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学会经营城市,所谓经营其实就是稳健的炒作,这种炒作没有什么不好,只要是健康的,科学的。应该让更多的牛群到安徽当县长,安徽应该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择一大批有一定事业基础,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有较高学历的人才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2、安徽是农业大省,但安徽绝对不是农业强省,安徽应该用工业化的思路来发展农业,而不能把农业作为承载农村人口的载体,应该把农业与工业化联系起来,把农业与旅游业联系起来,把农业与城市化发展联系起来。应在全省范围内取消户口差别,鼓励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深圳人每年都开车去云南罗平看万亩油菜花,而且当地也通过举办菜花节来吸引游客,而安徽是全国的油料大省,怎么就不知道把油菜花变成旅游资源呢?还有砀山,全国一年有多少人去看了梨花?安徽的炒葵花籽风靡全国怎么就不想搞一个万亩葵花基地,并以此来吸引外来旅游者呢?3、安徽应该多承担一些全国性的重大改革试验,以此来吸引新闻界的关注,从而推动其社会知名度,扩大其社会影响。比如类似如农村税费改革,并很好地贯彻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