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区域经济如何发展

区域经济如何发展

发布时间:2022-01-21 08:49:31

1. 如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

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一部分落后地区的经济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中国地大物博,许多地区,特别是内陆省份的一部分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影响着中国的全面经济发展。因此,一定要着力解决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为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好准备。本文将结合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谈谈应该如何提高其经济的发展,以求在城镇化进程中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 如何进行区域经济分析

想要更好的进行区域经济的分析,必须要根据目标进行有效的规划,才能更好的达到理想的分析总结效果。

3. 区域经济怎么协调发展

高云龙委员:不同区域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有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张大卫代表:重视生产布局、城市布局和人口布局结构的优化与协调
慕德贵代表:利用好区域协调发展对接平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刘学库代表:实施区域规划既要“硬接轨”,也要“软接轨”
“经纪人快来了,快把果子弄好准备装车!”一收到短信,李俊德便催促家人将自家的苹果清点装袋。李俊德是陕西洛川县京兆乡果农,近年来,伴随着陕西果业的发展壮大,他家的收入逐年上升,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与李俊德一样,许多西部地区的老百姓都成为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的受益者。
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新跨越,随着区域经济板块的联动,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代表委员们表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走好全国一盘棋,不仅是局部问题,更是全局问题;不仅是紧迫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现发展的互利双赢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
青海省副省长高云龙委员说,由于地理环境、人口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未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多数西部省区与东部的绝对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西部各省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代表说,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点状拉动一定会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通过科学引导,促进要素流动、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近年来,西部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东快西慢”渐渐变成了“西快东慢”,但中西部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高投入、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拉动。河北省发改委主任刘学库代表认为,产业转移必须注重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等各个环节,努力构建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产业与社会之间的循环经济体系。
张大卫指出,在制定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时,要更加注重对中西部地区的指导,更加重视“三化”同步,更加重视生产布局、城市布局和人口布局结构的优化与协调。
“东部地区‘腾笼换鸟’,西部地区‘借梯登高’,区域间才能真正互利双赢。”贵州省副省长慕德贵代表说,要利用好区域协调发展的对接平台,积极吸引资金、项目的同时,更加重视项目质量,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慕德贵说,由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中、西部间财力差异较大,应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使不同区域的居民能享受同等的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待遇和基础教育条件等。
高云龙说,目前我国区域政策制定的基本空间单元过大,在制定政策时,不少都是在重复或强调全国的普惠政策,真正有差别的政策种类少、力度小。比如财政转移支付这样的关键性政策,往往都是定性描述,实际可操作的细则并不多,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有限。“不同区域间应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这样才能有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方面是“民工荒”、“招工难”,另一方面却是“就业难”,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劳动者素质、技能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张大卫认为,对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大量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中西部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当务之急。中西部地区财政实力弱、教育水平低,国家必须尽快加大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投入,促进教育服务均等化。
高云龙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应积极发挥金融在推进区域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的功能。要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
,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建立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社会保障制度。
遵循发展规律,优化生产力布局
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中西部的交通设施建设。张大卫认为,国家要继续加强铁路建设,积极推进铁路建管体制改革,对具有公益性、战略性的国家干线铁路建设,中央要加大投资力度。此外,随着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国家还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航空建设投入。
高云龙说,实施区域规划重在“找市场”而非“找市长”。区域市场要素统一配置,初期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最终还是要探索建立“市场主导型”的要素配置机制。
实施区域规划的过程中,既要“硬接轨”,也要“软接轨”。刘学库认为,在目前各地基础设施条件、税收优惠政策差别逐渐缩小的情况下,一个地方发展环境的优劣会成为项目选择的重要考量。只是“硬接轨”,“软接轨”接不上的话,即便项目引进来,也难以留得住、发展得好。
张大卫说,推进区域发展,也要遵循发展规律,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来优化全国的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人口布局,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4. 怎样发展区域经济

(一)清除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推进市场化进程

区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型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走得快的地区,经济发展也常常走在前列。加快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清除体制性障碍,是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消除了体制障碍,才能加速市场化进程,才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清除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关键是解决产权问题。构建合理的产权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公司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更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股份制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我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得出的真谛。单一国有资本构成的国有企业,产权主体虚置,经营责任不落实,企业缺乏活力,运营缺乏效率。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造,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组,切实解决产权主体法人化的问题,建立并完善出资人的责任机制和产权利益机制,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经理人的职业化建设,这是激活国有企业的希望所在。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重要的企业可以考虑相对控股和由多家国有投资主体共同持股的方法,多家出资主体的存在可以互相制约,这是规范股份制和公司制的基本要求。此外,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在遵守市场经济自愿交易、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也可以而且应当向非国有企业参股。国有资本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其它性质的资本融合,有利于国有产权的流动、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

2. 调整所有制结构,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是搞好国有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需要,而且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迫切要求,将有力推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在非公有制经济没有进入壁垒的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总体竞争力处于趋弱态势,在这些领域,非公有制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具优势,国有企业要从这些领域退出。

(二)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大力发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企业竞争力大小最终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提高技术水平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渠道,依托科技交流合作及产业化中心,将科技合作方向向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鼓励各中心与大企业合作,参与国家技术引进、吸收和产业化,建立更多的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和管理能力,加大制造业信息化的实施力度,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其次,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市场控制力。在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企业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其中,进行纵向一体化延伸时最好采用资本集中方式,尽量收购或联合现有企业而不主张新建企业,以防止重复建设。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尽量打破地区界限进行资本输出,开展跨地区和跨国经营。

再次,广泛开展与跨国资本的合作。与跨国资本合作,不仅可以使国内企业从国外获得资金、技术和优秀的管理模式,而且可以参与跨国资本内部全球分工体系,与跨国公司一起分享增长利益。为此,当前要加速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化改制,组建开放式产权市场,兴办各类中外合资的产权交易中介机构,以一些合作基础好、技术水平高和产业化进度快的企业为依托,促进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三)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全力拓展城市功能。要充分发挥港、区、市(港口、开发区、城市)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和开发区的辐射能力,加快构筑经济区之间相连而成的城市经济带。

第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条件,构建现代物流网络要加大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构建创新的制度、机构和机制,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运行机制。如建立和完善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协调发展机制、联手对外招商机制、行业推进机制、有效的制衡机制等,以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顺利进行。

(四)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是当前世界经济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形式。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产业集群是指由相同、相近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其他相关机构进驻该地,共同构成的群体,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效结合。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是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地域化,它强调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从而能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有效发挥产业集群的强大优势,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典型的是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它们很大程度上依赖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要有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作为产业链的环节,以保持企业和集群的活力和竞争力。因此,发展集群经济,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激活民营经济,推动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应整合和优化物流供应链。

在产业集群规划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产业集群能够在某一地区形成并非偶然,地方政府的有效介入是推动集群经济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各地可根据本地特性选择合适的产业,引入或培育出具有较强衍生能力的关键企业,通过该企业的成功发展,逐步衍生或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聚集该地。政府机构应该以集群整体来看待区域集聚的企业群,培育高级资源要素,优化集群结构,尤其在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资源的培养方面,应通过有意识的培训和引进加强资源上的优势,适当引导集群的规模,增强集群总体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扩大集群的影响力。在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引进产业内极具竞争力的企业,改善集群结构。在集群群内企业行为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和规范竞争,促进合作

5. 简答题: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

标准答案啊,《区域经济学》里的问题吧

答:经济区域是指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在理解经济区域时,首先要注意与经济区位区别开来,经济区位是指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即具体的场所,因此,根据其功能内容可分为工业区位、居住区位、城市区位、农业区位等等。其次,要把经济区域与地理学中的区域相区别,地理学上的区域主要强调自然地理的界限。而经济区域虽然也是地域单位的一种体现,但其更强调人的经济活动影响,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区域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其界限是模糊的。
二者的联系体现在:经济区域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内容。

6. 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是什么

1、坚持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则

区域开发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地域分工的发展,即通过科学的规划,使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建立在优势资源基础上的专业化部门与综合部门相结合的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使区域内城乡之间,各经济区之间有效地分工与协作,并通过区际分工建立与相关地区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区域发展。

2、坚持正确、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区情特点的原则

区情分析不仅是区域经济规划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区域经济规划的必要前提。确定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确定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不仅要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要方面,而且还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3、坚持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的发展观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

因为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有的经济增长是以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为代价的。这种经济增长不仅损害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且还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规划必须注意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4、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受到传统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影响,往往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为了追求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以牺牲效益为代价,以致出现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上去了,经济效益反而下降了的反常现象。

区域经济规划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原则,就是在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速度不那么高,效益比较好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上来。

(6)区域经济如何发展扩展阅读:

发展地区经济的意义: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7. 应如何加快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1、提高科学技术发展,使中国从全民经商向全民学者方向转变;
2、人的素质提高了,区域之间的障碍减少,流通加快;
3、加快开发“西部”和“东三省”,中国增加除“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之外的另外2个经济引擎;
4、大力推动“南水北调”,把“塔克拉玛干沙漠盆地”变成“万里良田”;
5、山区交通改造(暂时由地方政府推动);
6、全国土地资源有控升值。

这个样子,中国经济发展个100年,还是可以的。

如能一听,肯请采纳!

8. 怎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十九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 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成“五纵七横”西部路段和八条省际公路,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进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设施,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第二节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抓好阜新、大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搞好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强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和跨省区公路运输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黑土地水土流失和东北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支持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三节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发展坑口电站和煤电联营。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发展矿山机械、汽车、农业机械、机车车辆、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干线铁路和公路、内河港口、区域性机场。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第四节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耕地保护,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资源特别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五节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普及义务教育,办好中心城市的民族初中班和高中班,加强民族大学建设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建设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社区,扶持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建立双语教学示范区。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稳定民族地区人才队伍。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需商品、民族医药产业和其他有优势的产业。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继续实行支持西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政策。

第六节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第二十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第一节 优化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第二节 重点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要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第三节 限制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9.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需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缩小各地社会管理水平的区域差距和加强各层级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协同合作,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

1、要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区域差距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各个区域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在全覆盖、标准化、可持续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均等化,进而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是积极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重大举措和施政方向。

2、要缩小各地社会管理水平的区域差距,创建经济协调发展的软环境。

政府提供的社会管理服务及其质量,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总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与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息息相关。

过去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是在经济领域,随着区域经济政策的逐步完善,协调的重心应该转向区域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本地区社会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各区域的社会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各区域生产要素和资本的力量整合

3、要加强各层级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协同合作,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区域互动的主体是多元的,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或有组织的团体;既可以是各级政府,也可以是地方企业。

区域的协同发展离不开与横向和纵向的互动,在合作中才能使区域协同发展获得强大的推动力。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早期,由于注意到了区域的功能互补和发展的异质性,特别强调中央与地方及地区之间的合作。

(9)区域经济如何发展扩展阅读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要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格局,也要重视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以点带面”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也可以说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说。

韩文秀还表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同时,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当前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规模经济效应开始显现,基础设施密度和网络化程度全面提升,创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要推动这些地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10. 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

1.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2.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
成渝地区地处中国西南与西北的结合部,是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西部最重要的经济中心。较之于西部其它地区,成渝地区社会发展基础良好,自然生态条件相对优越,具有很大的发展容量和潜力。目前已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
成渝两市都是中国西部主要的经济增长极,都是西部地区工业重镇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重庆、成都分别拥有17家和12家银行办事机构,3家地区上市银行,超过1200亿存款。重庆与成都有121家世界500强进驻,其中最大的企业福特汽车已经在重庆投资超过120亿圆。目前,成渝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9.5%的年增长速度亦超过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带。
3.成渝经济圈发展模式
按专家确定的川渝经济带构建设想,成都、重庆将是经济带的两大“双子星座”。5年内,这两个“火车头”将引擎包括成都平原经济带、重庆都市带、川南城市带、川中城市带、三峡移民经济带,共计35个大中小城市飞速发展。统计显示,成渝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川渝两地的91%,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7万元,这为两地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产业合作、打造西部经济增长带打下了基础。
交通上,成渝经济带将加快打通南北、东西向交通,降低物流成本。其中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陕西—成都—越南;上海—重庆—成都的高速公路;兰州—遂宁—重庆、西安—达州—重庆铁路等项目。
民生及政策上国务院出台系列优惠政策。住房更宽钱包更鼓。

阅读全文

与区域经济如何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儒家有哪些名人故事 浏览:949
什么时候流行称呼美女 浏览:737
考生健康检测申请表在哪里 浏览:717
美女的鸡公是什么样的 浏览:33
怎么自编故事100字 浏览:404
英雄绘本故事怎么画 浏览:62
我国第三季度经济大约多少 浏览:165
如何促进就业健康发展 浏览:131
大山里的美女有哪些 浏览:419
洋务事业的兴办企业有哪些 浏览:740
和大人一起读寓言故事应注意什么 浏览:705
事业编跟上级吵架怎么缓和 浏览:580
美女怎么有这么多汗的 浏览:624
婚姻变淡了怎么办 浏览:904
美女门牙疼痛是什么原因 浏览:22
幸福城公租房什么时候交房 浏览:127
蒙古语草原美女怎么说 浏览:64
清华大学经济学女教授有哪些 浏览:405
婚姻桥怎么搭建 浏览:676
经济复利计算器怎么按 浏览: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