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盛极一时的唐朝,那时商业与经济的发展是怎样的
唐朝是繁荣强盛的大朝代,经济的发展与规模有长足的发展。隋朝末年因为战乱的关系产生大量无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续推行,对于稳定农业有很大的帮助。而自孙吴、东晋等六朝发展的江南经济持续提升,已经显出超越黄河流域的趋势。而唐朝掌握南北经济使得经济十分强盛。甚至在安史之乱后,虽然华北残破不堪,但唐朝政府还可以依赖江南的经济而持续复苏。自隋唐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为唐朝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⑵ 唐朝的经济为什么这么发达
首先来说唐朝的经济是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水平,它并不如宋明时代发达,但也比元朝秦朝这样的差等生强很多。
唐朝承接了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进步,却又没有南北朝的多国对抗的问题,这是原因其一,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唐朝的税制租庸调制和兵制府兵制相对于前朝都有了进步,降低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起码前期的几个“盛世”里的一些年头里还可以这样说,后期也不咋样。
唐朝武功强盛,特别是早期外战胜率很高,这就保护了人民的劳动果实不被游牧民族侵占,当然为了节约军费(部分目的吧)而实行的藩镇制度后来闯出了大祸。
长江流域在唐朝时期得到了更充分的开发,已经从上古时期的贫困边界,诞生了数个不亚于关中的富庶地区,从唐诗里就可以看出关于长江的诗句在这个时期是爆发性增长的。
唐朝继承隋的科举制度,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适合发展经济的人才,这个时期读死书的书呆子还不是主流,上升时期的科举制度给唐朝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活力,也不止是经济了。
⑶ 请简述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唐朝经济繁荣,唐朝当时像西边都打到行罗斯去了,然后反正是东西贸易比较发达
⑷ 唐朝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朝经济繁荣复表现在:
农业方面:1.水利事业发达。2.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3.新植物品种的出现。4.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
制手工业方面:1.丝织业发达。2.陶瓷业发达。
商业方面: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⑸ 从哪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一、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1、农牧业的发展。
①政府重视农田水利灌溉,在中央工部之下设置水部司,又设有事务机关读水监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发明了曲辕犁,筒车等灌溉工具也开始使用。
③唐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在京西北的草原地带建立了不少国营的牧场。
2、手工业。
唐设立了不同层次的政府机构管理门类众多的手工业,主要有工部之下的工部司。手工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
①纺织业-丝织品种类繁多,棉布产量增多;染色技术提高,发明了“绞缬”“夹缬”“蜡缬”三种染色方法。
②陶瓷业发展到新水平。刑州白瓷,越州青瓷最为有名。唐三彩代表了唐陶瓷业的最高成就。
③冶矿业和造船业也有显着发展,唐时远航印度和红海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
3、商业的繁荣。
①城市的发展,洛阳、长安是国际大都市,各国商旅云集。
②市场的发展。从京都到地方均有市场管理机构,农村的集贸也有了发展,在当时成为草市、野市。
二、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1、政治发展特别是政局统一稳定 。
2、经济发展主要是手工业技术和城市商业发展 ,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等。
3、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 ,各民族友好相处、平等往来,分别吸收民族文化的优秀特点。史实:吐蕃医书《四部医典》代表了少数民族医学对汉文化的丰富、唐朝乐舞吸收了少数民族乐舞的特点等等。
4、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政策 ,唐王朝和亚洲、欧洲甚至非洲一些国家往来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史实:莫高窟艺术对中亚和南亚文化的吸收、乐舞对周边邻国风格的吸收等。
5、前代基础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唐朝时期文化的影响,历史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对魏晋文化的吸收和改进。史实:火药发明、天文历法成就、建筑风格、诗歌特点等。
⑹ 唐朝繁荣昌盛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一、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1、农牧业的发展。
①政府重视农田水利灌溉,在中央工部之下设置水部司,又设有事务机关读水监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发明了曲辕犁,筒车等灌溉工具也开始使用。
③唐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在京西北的草原地带建立了不少国营的牧场。
2、手工业。
唐设立了不同层次的政府机构管理门类众多的手工业,主要有工部之下的工部司。手工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
①纺织业-丝织品种类繁多,棉布产量增多;染色技术提高,发明了“绞缬”“夹缬”“蜡缬”三种染色方法。
②陶瓷业发展到新水平。刑州白瓷,越州青瓷最为有名。唐三彩代表了唐陶瓷业的最高成就。
③冶矿业和造船业也有显着发展,唐时远航印度和红海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
3、商业的繁荣。
①城市的发展,洛阳、长安是国际大都市,各国商旅云集。
②市场的发展。从京都到地方均有市场管理机构,农村的集贸也有了发展,在当时成为草市、野市。
二、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1、政治发展特别是政局统一稳定 。
2、经济发展主要是手工业技术和城市商业发展 ,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等。
3、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 ,各民族友好相处、平等往来,分别吸收民族文化的优秀特点。史实:吐蕃医书《四部医典》代表了少数民族医学对汉文化的丰富、唐朝乐舞吸收了少数民族乐舞的特点等等。
4、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政策 ,唐王朝和亚洲、欧洲甚至非洲一些国家往来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史实:莫高窟艺术对中亚和南亚文化的吸收、乐舞对周边邻国风格的吸收等。
5、前代基础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唐朝时期文化的影响,历史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对魏晋文化的吸收和改进。史实:火药发明、天文历法成就、建筑风格、诗歌特点等。
⑺ 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唐太宗李世民在隋朝基础上创建三省六部制,采用科举选拔人才;武则天增加了科举录取人数,并开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李隆基任用高官主持科举,提高科举地位,促进了唐诗的发展。沿袭前朝府兵制;李隆基创建两税制。
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开始征收茶税,农业上水稻种植的推广,新型农业器具的发明应用,丝绸技术的进步,对外贸易繁荣,城市中的东市西市的划分等。
文化上:锐意经史,倡导儒学。民族关系上,采取 “华夷一体”等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慎征伐,重安边,以和亲代替战争。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神龙革命后恢复唐朝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是第一个未修建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
⑻ 唐朝的经济怎么样
唐朝时期开始经济主要集中在北方,但是后来经历的安史之乱,北方被破坏殆尽,所以经济从北方开始向南方转移,虽然安史之乱对当时的唐朝影响很大,但是并没有动摇到唐朝的经济根基,后来到了唐末的黄巢起义,严重影响了唐朝经济的发展,致使国力大减,最后促使唐朝迅速灭亡。
当时唐朝实行的是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的税务制度,就是按照人头来征收税收的,而不是按照田亩,庸是指可以通过劳动力来代替赋税,租就是说的田租。这样的制度对农民有田种起到很大作用,似的农业发展很快。
后来武则天登基,唐朝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很多地主,国家没有富足的土地来推进均田制,就造成了很多农民分不到地,生活负担不起,只能逃亡,一直到唐德宗时期,杨炎提出来新的改革两税法,扩大的纳税面,让贵族和地主都要按财产纳税。
古代时候国家发展主要靠的还是农业,在唐朝时候也出现了很多农业发明,包括水车、筒车、曲辕犁,农业水利的可以发展,使得农作物很丰收,到唐玄宗年间,十三文钱就可以买一斗米。安史之乱中,很多北方设施被破坏,南方就很少,江淮地区幸免于难所以修建水利工程,开始种植水稻,后来这里也成了唐朝量产盛产的地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朝时期比较富裕,所以喝茶就成了很普遍的生活休闲,而且唐朝的对外贸易也是相当的火爆,所以南方产的茶叶会销往海内外各地。当时他陶瓷唐三彩也是享誉世界的上品瓷器,南方手工业在唐朝中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外交:
唐朝经济发达,社会、科技、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朝鲜、日本等附属国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洛阳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等传入中国。
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东突厥汗国。公元630年,唐击败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却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
公元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勣在公元641年战胜薛延陀。
⑼ 唐朝经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1.农 业
推广铁器牛耕 唐朝的农业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在黄河流域乃至今甘肃、新疆地区,铁犁牛耕已普遍用于农业生产。关于这一情况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在一些墓葬和敦煌、榆林石窟的众多的壁画“牛耕图”中,都有反映。其中多数为二牛抬杠,用长单直辕犁;少数用一牛耕田,犁有双长直辕,亦有短曲辕。犁均为铁制,多使用犁壁(鐴土)。这时在江南地区也推广牛耕,并使用曲辕犁。(唐)陆龟蒙《耒耜经》中详细记载了江东(今江南)所用曲辕犁的结构和使用功效。曲辕犁比直辕犁轻巧,犁辕上躬,便于深耕;牵引点低,犁架平稳;犁辕缩短,回转方便。这是古代步犁中最先进的类型。惟当时使用此种犁者极少,以用二牛抬杠者为最多。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这时边疆地区也在推广铁犁牛耕。
兴修水利 唐代的水利事业有很大发展。唐前期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有一百六十多处。遍布于黄河中下游之南北,南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一般渠塘,可溉田数百顷。如开元时在文水(今属山西)所修甘泉渠等,溉田数千顷。在彭山(今四川眉县)、武陵(今湖南常德)所修堰渠,各溉田一千余顷。
所用灌溉工具也有进步,如辘轳、桔槔、翻车等传统汲水工具,已被普遍使用。此外,还在江南水田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其中主要的有水车和筒车。水车和筒车相似,都是用巨型木轮缚若干木桶或竹筒于轮上,随水流转动,将河水汲至高处水槽中,引入沟渠浇灌。水车在北方也有推广。水碓、水磨、水碾也在广泛的使用。
水利事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加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垦田与产量 唐初田地荒芜的很多,后来逐渐垦辟。至天宝年间,许多高山深谷地带也开垦出来,垦田面积达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亩产量也有增加。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青州、齐州一带,米价最低时每斗才五文。
2.手工业
唐代的手工业可分为官营和私营。
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在唐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央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机构是工部。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在市场上出售,只供皇室和官府消费。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有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官营手工业规模较大,分工较细,又有最好的工匠从事生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但官营手工业强制性劳动的特点突出,束缚了工匠们的劳动积极性。
私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主要是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其产品在纳税后自用有余时,也在市场上出售。手工业作坊大多集中在城市,有纸坊、毡坊、酒坊、铜坊、染坊、绫锦坊等。有的作坊规模很大,如定州(今河北定县)富豪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①由于政府征调手工业者到官营作坊服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主要手工业部类 唐前期的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等。
纺织业中以丝织业和麻织业最为重要。丝织品的主要产地仍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主要品种有绢、绫、锦、罗、绮、纱等,花色繁多,图案精美,色彩鲜艳,织造精巧。当时生产的布绝大多数是麻布,麻织品盛产于南方,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赀布是其中的上品。毛织品主要产于今西北地区。棉织品主要产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和岭南一带。当时棉布称为白叠布,已在内地销售。唐代的印染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夹缬、蜡缬、绞缬等印染方法都广泛流行,印染的花纹十分精美。
陶瓷业在唐代有很大发展,制瓷技术亦有很大进步。越州(治今浙江绍兴)的青瓷类玉类冰,邢州(治今河北邢台)的白瓷类银类雪,昌南镇(今江西景德镇)的青瓷、白瓷,四川大邑的白瓷,都很有名。陶器以唐三彩最为着名。这是一种造型生动、色彩艳丽的铅釉陶器,因主要是青、绿、黄三色,故名三彩。
唐代采矿业比较发达,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锡、铅、矾、水银、朱砂等。铸造业的规模以铸钱业为首。玄宗时,政府有铸钱炉九十九处,每年铸钱三十二万七千缗。另外还有许多私人盗铸钱。唐代的金属制造加工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武则天时曾在洛阳铸造高达一百零五尺的天枢,其下还有周围一百七十尺的铁山。盛唐的一些精美的金银器,采用了铸造、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当时可能已有了手摇脚踏的简单车床。
3.商业与交通
唐前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交通也迅速发展。
商业与市集 当时的城市仍以政治性城市为主,纯商业性城市极少,但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加商业城市的性质。京城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城市。长安城周围七十多里,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三部分构成。外郭城是居民区和工商业区,共有一百零八坊和东西两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工商业区。市内出售货物的店铺称“肆”,经营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同一区域,称“行”。东市有二百二十行,数千肆,四周还有许多为商人存放和批发货物的邸店。西市比东市更繁华,而且外商云集,“胡风”甚盛。当时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数县的治所都设有市。在乡村也有定期进行交易的场所,称为“草市”、“墟”或“集”。
国内交通 唐代的交通相当发达。国内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东至宋(今河南商丘)、汴(今开封),远达山东半岛;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成都;西北至凉州(今甘肃武威),远通西域;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南至荆(今湖北江陵)、襄(今襄樊),远达广州。国内水路交通有大运河贯通南北,黄河、淮河、长江与南方的许多河流湖泊形成纵横交错的水道网。国内海运也初具规模,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沿海航线。
唐代驿传制度也有很大发展。在水陆交通要道上,大约每三十里设一驿,全国共有驿一千六百四十三所,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二百六十所,水陆相兼驿八十六所。陆驿备有马,水驿备有船,以供官吏往来和文书传递。在水陆交通线上,还有私人开设的旅店,接待来往客商,供给食宿和马匹等。
国外交通 唐与国外的交通亦甚发达。主要交通线有西北的陆路和东南沿海的海路。陆路由洛阳、长安经河西走廊、西域,通往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丝绸之路”。东南海路从广州、扬州、登州(今山东蓬莱)、楚州(今江苏淮安)、明州(今浙江宁波)等港口可达东南亚各国以及新罗、日本、波斯、大食等国。
唐后期
唐后期,南方的造船业很发达。官府经营的造船业规模很大。刘晏曾在扬子县(今江苏扬州)造船二千余艘。民间造的大船也很多,着名的俞大娘航船,载重上万石。从事海外贸易的商船,大者长达二十余丈,载客六、七百人。在荆南一带,还出现了用脚踏动两轮前进的轮船。
唐后期的造纸业比唐前期更为发达,重要产地多在南方。益州的麻纸、浙东的藤纸、韶州的竹笺、宣州的宜纸、扬州的六合笺、临川的滑薄纸等都是着名产品。
制茶业在唐后期有很大发展。茶树的种植遍及南方各地,制茶业具有相当规模。如歙州祁门县有十分之七、八的人以种茶、制茶为业。唐德宗时,开始收茶税,后来茶税成为政府的重要税收。宪宗时,仅浮梁一县每年的茶税就有十五万余贯。在制茶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唐人陆羽写了《茶经》一书,记述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饮用方法及用具等,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茶专着。
唐后期的商业有很大发展,南方商业的发展尤为显着。长江流域的城市比以前更多,更繁荣。扬州是漕米、海盐、茶叶等的集散地;许多大食、波斯等国的外商在此经营珠宝等奢侈品,商业十分繁荣。益州(今四川成都)是西南的政治、经济中心,西南生产的丝织品、食盐、纸张、瓷器等,多由此运销外地,商业也很繁荣。所以当时谚称“扬一益二”。即扬州居天下第一,益州居第二。洪州(今江西南昌)、鄂州(今湖北武汉)都是长江流域繁荣的城市。苏州、杭州是新兴的商业城市。在沿海,除广州外,泉州和明州也开始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
由于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原来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被严格分开的旧制度,在扬州等一些城市开始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市。在扬州等大城市中出现了夜市,打破了日落闭市的旧制。在一些大城市中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经营钱物存付,代人保管钱物,向存钱物者收取一定的柜租、凭书帖或信物支付钱物。这种书帖类似于后世的支票。飞钱又称便换。商人在长安把钱交给某道进奏院(驻京办事处)或某军、某使、某富家,然后带着当事人付给的文券,到目的地凭文券取钱。这种文券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都是商业发展、交易频繁,营业额巨大的产物。此制产生后,减少了支付钱币的麻烦,避免了携带重金走远路的危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由于商业的发展,唐后期在各州县普遍设置管理商业活动的市令。在农村的交通要道上出现了更多的草市、墟市,这些市定期交易,交易后即散去。其中有些草市、墟布生意兴隆,迁来定居从事交易或谋生活的渐多,就发展成为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