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日本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1、海运便利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地带)。主要有京滨、名古屋、阪神、濑户内和北九州五大工业区。这种工业分布被称为“临海型”工业布局,无论是原材料的进口还是工业产品的出口都极为便利,减少运输成本,而且日本优良港湾众多也为海运提供了便利。
2、工业基础雄厚
日本工业虽然在二战中受到严重破坏。但是战后日本先后从美国等工业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确立了本国的技术体系,工业迅速发展。无论是轻工业和重工业,还是电子星系产业都形成完善的体系。
3、科技发达
日本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汽车,机床,机器人,计算机,金属冶炼等高科技行业在世界有重要的地位。
4、人口密集
劳动力资源丰富。日本地形狭小,人口众多,是世界人口密度很高的国家之一,劳动力资源丰富使使日本成为制造业大国。
5、日本国土狭小
日本国土狭小且多山地,平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少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条件,但由于为岛国,海运便利,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是其工业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
⑵ 日本是怎样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1,东部沿海的进口,出口和加工贸易的港口发展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人才发展高科技
2以上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行业
中西部长的边界线,利用丰富的资源,矿产资源行业的发展,贸易的发展
⑶ 日本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及其特点,并分析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一、自然环境特点
1、岛屿众多,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因此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2、海洋之国。日本东部和南部为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3、日本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大多数山为火山。
4、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峰,被日本人尊称为:圣岳。
5、纬度差异大。全国横跨纬度达25°,南北气温差异十分显着。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位于南部的冲绳则属于亚热带,而北部的北海道却属于亚寒带。
二、自然资源特点
1、海洋资源丰富。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2、鱼类资源丰富。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
3、日本自然资源贫乏,除煤炭、天然气、硫磺等极少量矿产资源外,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从海外进口。
三、有利条件
1、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着名的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其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北海道渔场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2、丰富的海洋资源使得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渔业国,于1989年创下1190万吨渔获,浅海鱼占50%总量养殖鱼则占33%以上,最受欢迎的有沙丁鱼、金枪鱼、螃蟹、牡蛎、秋刀鱼、鲔鱼和日本𫚕鱼。日本有世界最大渔船船队和全球15%的渔获量占有率。
3、因日本属于火山活动多发地域,所以埋藏的矿物资源种类丰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矿业比较发达。
四、不利条件
1、地震频发。日本群岛地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危害较大的地震平均3年就要发生1次。
2、耕地有限。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2924人/平方公里,为世界第26位。
3、火山频发。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
(3)日本多山地是如何发展经济的扩展阅读
日本自然资源的具体情况:
日本自然资源贫乏,除煤炭、天然气、硫磺等极少量矿产资源外,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从海外进口。但是,日本森林和渔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占日本陆地面积的69%,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北海道和日本海是世界着名的大渔场,盛产700多种鱼类。
日本的植物种类繁多。在日本本土生长着约5560种植物。约有1950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为日本本土原生植物,约占日本所有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35%。约有1600种被子植物和高裸子植物为日本当地的原生植物。截止到2011年11月,共有超过6万种生物在日本生息。
⑷ 初二地理题:日本是怎样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洋运输和加工贸易型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是日本经济的一大特点。由于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工业原料和燃料需大量从国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工业制成品需大量出口,经济发展对外依赖非常严重。日本根据本国的国情,发挥科学技术先进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利用多天然良港和航海业发达的有利条件,将工业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便于原料、燃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
⑸ 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为山地,丘陵,分析这种地形特点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不利影响:(1)内陆交通线建设难度大,经济落后;(2)平原面积小,不利于工业的布局;(3)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发展种植业;(4)人口和经济中心集中分布于沿海平原区,容易受海啸、台风的危害;人口和差异“饱和”,环境问题严重。
⑹ 从人文地理因素分析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并且日本资源匮乏,所以日本不适合农业和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而日本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占最大比重,而处于世界领导地位,首都东京不仅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
⑺ 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34为山地、丘陵,请分析这种地形特点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1)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
3 |
4 |
3 |
4 |
⑻ 说说日本是如何扬长避短发展日本经济的
一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历史条件历史赋予战后日本的条件是双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却在充分认识客观条件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其不利的一面,从而实现了经济的长期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大多数国民在饥饿失业的困境中几乎失去了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信心。但事过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请了许多专家,请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本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评估。专家们指出,日本面临的不利条件主要是:(1)国土狭小,总面积只有37.7万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总面积的75%。(2)矿产资源贫乏。虽有铁矿和煤矿,但储量极少,而原油储量则更少,只有900万吨左右。(3)人口相对过剩,人均耕地面积太少。(4)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20~30年。(5)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差,被视为劣等货。(6)战败投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7)企业资金不足。同时他们也指出,日本经济发展不光有不利条件,也有有利条件:(1)尚有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2)重化工业发展有较长历史,也较为先进,尽管已转化成了军工产业,但恢复民用并不难。(3)劳动力质量高,这是自明治维新以来重视教育的结果。(4)国民长期接受岛国意识熏陶,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场经济观念,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强,工作勤奋,集体感强,能够联合对外。(5)拥有大量高级技术管理人才,随着战后对日官僚财阀的整肃,他们脱颖而出,走上社会经济、政治主导岗位。(6)国家干预经济有经验,效果突出。(7)有美国的保护,军费支出少。(8)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进步显着。(9)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战中的军工技术大量转向和平经济,新的科学技术在和平环境中发展更快。(10)作为东亚经济强国,日本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均有着广泛的经贸关系,有利于展拓市场。
鉴于上述情况,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优势,克服社会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两方面的不利影响;(2)用联合的力量对外,吸收海外的技术、资源、管理,同时,为防御海外资本的侵入,组成各种贸易组合等;(3)建设加工贸易型经济,一方面进口海外廉价资源,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加工的产品出口到海外;(4)加强质量管理,创造出一整套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优质、低价、服务周到的产品占领海外市场;建立强有力的金融组织体系和相应的金融制度,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等等。
战后日本扬长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战后初期的困难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长之路。
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日本认识到自身在资源、能源供应方面极度依赖国外的严重性,决定实施“科学技术立国”新战略。出于这种认识,日本大力开发自动化产品,建立新的资源开发和供应相结合的体制,倡导开展全民节约资源、能源活动,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国内市场。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把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国际环境,作为其经济技术再次超越欧美国家的绝好时机加以利用。
8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实力的经济,有能力和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纵横驰骋。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需要外部资金输血补充;以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经济跳跃增长,需要外部资金技术支持;以中国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国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不断吸收海外先进技术。这些无不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活动场所。于是,日本大举向海外投资,从国际化的角度安排日本产业、企业发展结构,与美国、欧共体、亚洲“四小龙”、东盟等组成多层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国际分工体系,通过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绕过贸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广泛利用海外资本市场为自己眼务(这与欧美国家要借日本投资解决就业、经济衰退的愿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劳动力价格、产品市场方面的比较成本收益。
总的来看,日本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都能较深刻、较实际、较长远地认识自身及国际上的条件,进而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做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⑼ 日本的地理如何影响该国的发展
日本多山地、丘陵,平原狭小,造成人口集中分布,农业耕地不足,但其科技发达,粮食基本能自己。农业生产的限制迫使其目标转向海洋,所以说其远洋捕捞发达。其邻近大海且海岸线曲折,所以多优良港湾,海运发达。又由于矿产能源缺乏,市场狭小,经济对外依赖强
⑽ 日本经济来源主要靠什么详情资料.
日本经济来源主要靠以下: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次于美国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2004年末,日本在海外的纯资产达1.8万亿美元。日本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最大比重,而且处于世界领导地位,首都东京不仅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自二次大战后,日本的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尤其电子电气产业和汽车制造业。
日本国(日语:にっぽんこく、にほんこく),简称日本,位于东亚、国名意为“日出之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千米。主体民族为大和族,通用日语,总人口约1.26亿。
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是其固有基础、特殊条件和机遇等多种主客观原因、国内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国独占和美国将大量加工制造业搬进日本之机,大力吸收美国的资金,学习、借鉴美国的先进工艺、科技和管理经验,并加强仿制、模仿和创新工作,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对外国技术、工艺消化、吸收力最强的国家之一。日本从1950-1975年共引进了25000多项技术,并用不到30年时间、花了仅60亿美元左右,就把美国等西方国家用了半个多世纪、花了2000多亿美元的研究成果学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