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四大经济特区哪个发展得最好
楼主,四大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岛是后来加上去的),发展得最好的肯定是深圳经济特区了,因为深圳属于一线城市啊。。。这个依据应该够了
②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
(1)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总投资的29%,外资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涌现出了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 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2)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体制改革;社会保障,等等,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3)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③ 中国的五大经济特区是那五大特区
中国的五大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其中海南是经济特区里面面积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省级特区。
(3)经济特区形式中哪个影响最大扩展阅读:
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在于:
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4.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
5.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参考资料:网络-经济特区
④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
作为我们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特区的诞生不仅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而且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的历史重任。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经济特区是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没有“特”,就无所谓叫经济特区。这是因为,特区政策不等同于“地区倾斜”政策。从本质而言,特区政策是党和国家为了探索未来改革开放和发展道路而采取的一种带有全局意义的“特殊国策”。特区还要“特”,要“通过增创和充分发挥特区的新优势来发展特区的新特色”。这是因为,虽然我国改革开放迈开了大步伐,但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踏上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征程,但毕竟刚刚起步;虽然现代化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任重而道远,这些情况客观上要求特区在更高的起点上和更深的层次上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当然,我们讲的“特”,不只是指特殊政策,而是包括特殊区位、特殊体制、特殊作用等在内的一个完整的理念。今天讲特区的“特”,其要义就在于增创新优势,发展新特色。从深圳特区的情况看就是要增创体制创新、扩大开放、产业升级、城市功能和依法治市等新优势,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如何保证特区“特”下去,并发挥更大作用?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一、经济特区需要新的政策定位就是说在国家改革开放总政策中,特区标定的政策“基准”安放在什么位置上,位置准确,目标才能明确,作用才能发挥。尽管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场”、“排头兵”这个“位”早已定,但在政策上却有待进一步的明确,比如要明确特区现有的基本政策有哪些,把赋予特区的政策规范下来,不要搞一刀切,更不能朝令夕改。为什么在政策问题上总是有些磕磕碰碰,甚至有些回收,这与没有明确的政策定位相关。目前特区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全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央给予特区的减税让利政策已逐步调整,特区与内地的政策位差相对减少;随着特区体制变革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区已面临着与国际市场接轨运作、全面介入国际分工和竞争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等新问题,有必要从全新的角度、更高的层次制订出新的特区政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对特区是个挑战,但绝不是特区的句号。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因为加入世贸组织而取消特区政策、撤销其经济特区的。相反,有许多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和地区设立了经济特区并实行特殊政策。在世界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我国经济特区作为一种更高程度开放的模式,在引导中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在世贸规则的框架下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中,将起重要的沟通、桥梁和示范作用。首先,从开放层次看,经济特区处于全国对外开放的最高层次,并比较集中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与成果,这是其他城市及经济技术开发区所不能代替的;其次,从政策普惠面看,特区仍然保持着基本政策不变,某些政策也不是百分之百已在内地普惠,特区与内地在政策上仍存在着“时间差”和“势能差”;再者,从政策形成和制定过程看,任何一项改革的政策都要经过典型试验,总结提高逐步推广,这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一条重要原则。特区是试验场,无疑更负有重要的特殊使命,由特区率先试验,要较之其他地方“风险小”、“品位高”、“份量重”:最后,从政策效应看,一个成功的政策,需要有一批成熟的政策策划者和执行者,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在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特区能用好政策、出好政策,使政策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实现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正是得益于有一批对特区建设实践有深刻感受,对特区政策有深刻认识的建设者,不然的话,好经也会被念歪。三、经济特区要立足政策创新经济特区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靠发挥政策的作用,“中央只给政策不给钱”,使特区“杀出一条血路”,创造出“一夜城”的奇迹。创业之初如此,第二次创业亦然。一提到政策,有的同志总是把眼盯盯在上头,伸手向中央要政策,其实.特区的大政策、基本政策中央早就给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央还给特区一些率先试验权与创新权,让特区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释放出来。笔者认为,当前,特区面对的障碍主要不是全国全方位开放的政策压力,而是特区人自己的精神状态,说到底是有没有一股敢闯敢试的劲头,有没有构建新的政策支点的勇气。一项新政策的出台,都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和付出很大的代价。有付出才有回报,有勇气才经得起挑战。这是特区发展历史向我们昭示的一个哲理。在深圳要向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挺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地区的关键阶段,显然要求特区要有新的政策思路,要有政策创新的胆略。一是要继续发扬敢闯精神。敢闯——这是深圳的历史经验,也是历史的抉择。敢闯才能出政策,不敢闯,前怕狼后怕虎,即使中央给再多的政策,也难创辉煌,特别是今后,特区要再往前走,遇到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这面前,特区人只有继承敢闯敢试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大限度地释放现在政策的效力,才能制定出富有开创性的政策,让政策“支点”支起特区新的辉煌大厦。二是要不断总结经验,出好政策。特区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特区要把这些成功经验,上升为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和运行方式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它既不能采取过去那种群众运动的方式,也不能试图通过立法的形式简单地变旧体制为新体制,而是要依靠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借助作为对经济实行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政策,去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深圳的政策创新应着眼在政策体系上创新,力求互相配套、互相衔接,形成系统的政策整体;在与国际惯例接轨上创新,实现按国际规则打“篮球”;在开放力度上创新,真正做到“新事新办、特事特办”。三是要处理好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关系。深圳从建立特区开始,就按照中央“跳出现行体制”的要求,走市场取向的路子,形成了新体制。但这个新体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央这个“跳出”的大政策催生了这个体制。所以说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是相辅相成,相彰得益的。有了新政策才有新体制,反之新体制也可以出好的政策。
⑤ 五大经济特区排名
排在第一位的自然就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特区深圳了,深圳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航运有体系也有规划,特别是深圳毗邻中国特别行政区香港,作为珠三角的轴心位置,深圳的改革开发的几十年时间里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在华南地区仅次于广州,位居中国十大城市的第四位。深圳是中国最受跨国公司亲眯的城市之一。
排在第二位的是厦门经济特区,厦门位在闽南金三角,陆域面积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但是以厦门一个海区城市,200万的人口,却创造了1080亿的GDP,厦门的生活水平很高,高新技术企业在厦门落户的很多,国内的联想,国外的戴尔电子在厦门都有大型生产基地,厦门是和深圳一样经济发展迅速的特区城市,连续6年经济都以每年15%的速度发展。厦门最大的优势还是这里有华东地区最重要的国际空港之一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和中国十大集装箱港口厦门港,厦门的太古飞机维修中心是亚洲最大的飞机维修中心,2005年,厦门获得全国十大文明城市之一。
排在第三位的是珠海经济特区,珠海特区为在珠江三角洲,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隔江相望,境内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珠海经济特区也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在珠海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珠海还是台湾同胞最重要的投资城市之一,2005年珠海经济特区和厦门经济特区双双被评为全国十大文明城市。排在第四位的是海南经济特区,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经济特区,海南岛全省都被规划为经济特区,台湾岛作为一个岛屿经济体的崛起,刺激了海南的经济发展,海南岛作为中国南方连接东南亚各国最重要的省份,在未来的几十年必然崛起,这里还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岛屿。
排在最后一位的汕头经济特区,汕头特区在这里20年里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比其他四大特区,还显后劲不足,汕头特区的区位优势不是很大,有影响力的企业不多,在空港和海港上优势不足,汕头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还不足厦门港的2/1。
⑥ 中国的五大经济特区分别是哪几个城市
中国的五大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988年4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2年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模式移到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等国家级新区新的特区扩大改革等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重要标志。
(6)经济特区形式中哪个影响最大扩展阅读
中国经济特区的相关情况
据了解,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有以下的意义:
1、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
2、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3、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就业。
4、加快特定地区经济发展与经济开发的速度,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对全国(地区)经济发展形成吸纳和辐射作用。
5、获得更多的土地出售、出让和出租收益。
⑦ 中国的四大经济特区是哪四个
中国四大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夏门。
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中国大陆地区共有7个经济特区。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988年4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霍尔果斯、喀什设立经济特区。
⑧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是哪些
五大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
一、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广东省省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定位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
二、珠海:广东省地级市,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东南沿海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地处北纬21°48′~22°27′、东经113°03′~114°19′之间。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江门市新会区、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设有拱北、九洲港、珠海港、万山、横琴、斗门、湾仔、珠澳跨境工业区等8个国家一类口岸,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素有“百岛之市”之称。
三、厦门:隶属于福建省,别称鹭岛, 简称鹭,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 西界漳州, 北邻南安和晋江,东南与大小金门和大担岛隔海相望,通行闽南方言,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城市,与漳州、泉州并称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
四、汕头:广东省辖市,经济特区,亦是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粤东中心城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市,西邻揭阳市,东南濒临南海。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大陆海岸线长217.7公里,海岛岸线长167.37公里,有大小岛屿82个。下辖6个市辖区、1个县,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557.92万人。
五、海南:简称“琼”,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海口。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对望, 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省内的三沙市是中国地理位置最南、总面积最大(含海域面积)、陆地面积最小且人口最少的地级区划。海南省下辖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截至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925.76万人。
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共有7个经济特区。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988年4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2年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模式移到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等国家级新区新的特区扩大改革等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