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经济地理学产品周期理论有哪些

经济地理学产品周期理论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7-29 22:29:40

Ⅰ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有哪些

第一个理论就是地域分异理论。旅游资源的特性、区位和环境共同组成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域条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分异规律是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形成的背景条件。在《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这篇文章中,就探讨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和我国自然地理地域差异的关系,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旅游的地域分异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区划分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之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我认为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性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区划,寻找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可以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二个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基础:其一,旅游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因子,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旅游资源的强度与可利用的潜力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本动力,以资源为导向的旅游开发应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要协调自然、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实现。

第三个理论是系统性理论。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整体布局出发,进行系统的规划,分析资源、基础设施、客源市场和投资条件等,分步骤、有重点,循序渐进,依次进行。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明确重点、分清主次,使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周围环境和其他地区相和谐,在整体上具有层次感和完整性。

第四个理论是区位理论。运用最多的就是点-轴开发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资源开发的基础,它是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根据中心地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提出的。《南疆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点—轴”开发模式研究》就是以“点—轴”开发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南疆地区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空间分布特点,从而提出了开发旅游资源的构想。我国旅游资源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地带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小区域层面分布严重不平衡,旅游资源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通过点轴串联,可以优化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第五个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旅游地所处的阶段,“对症下药”,考虑对旅游资源是深度开发,较小规模改造,再调整
还是考虑关闭等等。一个地区的旅游生命周期特点源于资源特点,二资源开发也应以此理论为基础,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与改造,从而促进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个是旅游者行为理论。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身心需求,在开发当中必然需要考虑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充分了解旅游者的身心需要,在此基础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购物,专门层析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此外,还包括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等等。只有充分考虑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才能设计开发出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这样的旅游资源开发才更为有效,更为合情合理。

Ⅱ 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有哪些

1) 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1) PRED 指标体系选定问题 (2) 区域发展质量的科学认定 (3) 微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 区域生态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 。
2.) 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3) 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 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5)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

Ⅲ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和题

【第一章绪论】

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是什么?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地理学侧重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或区位)

(2)经济地理学侧重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 (3)经济地理学侧重对人地关系的研究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产业部扪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区位研究。 (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3)产业部扪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7)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4)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8)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章研究。

二、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以及人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两大类,前者由气候、岩石、土壤、水文、动植物等所组成,后者由人口、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基础、民族、宗教等所组成。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通常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技术地理学三大类。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而且是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中最重要的分支学科。因为在地理学研究过程中,技术地理学提供研究的手段,自然地理学提供研究的基础,人文地理学才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与目的。在人文地理学所研究的各种人类活动中,经济活动又是最重要的,因为人口、城市、政治、民族、宗教等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什么是区位?什么是区位理论?

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据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据场所的理论。区位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如何选择其活动场所,二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如何使各种人类活动有机地组合起来。

二、什么是区位条件?什么是区位因子?两者有何区别?

区位条件是区位(某一场所)所持有的属性与资质。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别:区位条件指的是在不同的场所生产条件方面存在的差异,而区位因子指的是对于生产者而言,在区位条件的影响下表现出的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如一个区域劳动力丰富廉价,这是这个区域的区位条件,如一个企业布局在该区域,企业在劳动力费用上的节约则是影响该企业的区位因子。

三、影响人类经济活动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要素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等方面因子的影响。

2、市场条件。包括市场规模、市场战略、市场特性等方面的影响。

3、区域环境。包括产业环境、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进入性的影响。

4、交通运输条件。包括运费、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是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用地。二是作业经济活动的场所与空间,如工业、交通与城市建设用地。前者土地的自然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非常突出,后者土地的区位影响非常突出。

2、由于地价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收益)不同,城市内部的利用在空间上出现圈层分化。

3、大规模的工业(大型企业)要求面积大、平坦且承压力高的土地,多在郊区布局,如钢铁、生化、汽车等工业企业。而城市区位型工业,用地少,收益高,市场在城市内部,多布局在城市内部,如服装、出版、印刷等企业。

城市区位型工业指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只有在距离城市中心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能获利的工业部扪。

《读图p19》:由于地价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收益)不同,城市内部的利用在空间上出现圈层分化。如图所示,商业与轻工业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创造的收益最大,但随着区位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转移,收益迅速下降。工业用地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创造的收益最低,但随着区位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转移,收益下降最慢。住宅用地创造的收益与收益随着区位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转移而下降的速度居于商业用地与工业用地之间。由于商业、住宅、工业用地收益大小不同,收益因土地区位变化引起的变化不同,从整体效益出发,商业用地多选择大城市中心区域,工业用地多选择在城市外围区域,住宅用地选择在商业用地与工业用地之间。

五、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品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1、原材料按原料来源分为初级原料和加工原料两大类,前者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或人工培育的原料,后者是指经原材料工业加工后形成的原料。使用初级原料的企业因原材料分布的不均衡性及开采成本的差异,将造成不同的区位生产成本不同。使用加工原料的企业其区位受原材料加工企业区位的影响很大。

2、按加工过程原材料重量向产品的转化情况,原材料分为纯原料与减重原料。从节约运费的角度考虑,使用减重原料的企业区位应尽可能地接近原料地。使用纯原料的企业区位选择在原料地或是主要市场地,运费的差别不大,应根据其他因素来确定企业的区位。

3、不同种类的原料,运输难易程度不同。有些原料易变质、易燃易爆、具有腐蚀性,不便运输。使用这类原料的企业,其区位应接近原料地。原料容易运输,产品不易运输的情况下,企业的区位则应接近主要市场区。

4、使用多种原材料的企业,布局在港口与交通本枢纽等原材料集散区位可降低原料获取成本。

5、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价值大、重量轻、消耗原料少等特点。这类产品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在产品总成本所占的比挢低,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受原材料因素的影响很小。

供应商园——在如汽车制造等零部件需求种类繁多、且要求即时供应的厂商周围,形成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六、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能源的分类: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

2、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不同的区位能源供应价格的差异将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差异。

3、产品耗能不同,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高耗能工业,如电解铝、电治金要求布局在能源供应充足廉价的区位。

4、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及产品的节能性能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及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

七、为什么发达国家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其环境标准比较低,因此同是高污染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将环境污染的成本内部化的代价较小,因而产品的总成本低,在与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中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增强,所以它在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环境标准越来越严,将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代价也高,这就意味着企业的污染处理费用越来越大,产品成本也越来越高,这样产品的竞争力在不断下降。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他们在这些产业处于比较劣势,为了追逐利润,降低成本,他们的企业必将高污染产业转移出去,这样既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到低价的产品,从而增加公司的利润,又可以不对环境污染负责,减少环保方面的支出。

八、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不同产业部扪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同,投资的周转速度与投资回收期有很大差异。流动资本所占比例大的行业,资本周转快,投资回收期短,如轻工业部扪;而固定资本所占比例大的行业,资本周转慢,投资回收期长。

九、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资本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2、固定资本存在地理惯性原有固定资本的沉淀区对企业有巨大的吸引力。

3、固定资本,特别是工业用地费用不同的区位差异很大。

4、成熟产业、大型企业的融资易于得到金融业的支持。

5、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受风险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影响很大。

6、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总是流向最具获利机会的地区。

十、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劳动力的数量: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企业要求布局在人口密集地区。

2、劳动力的素质:现代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求布局在科技与教育发达的区位。

3、劳动力成本:不同的区位劳动力成本存在着差异,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多,劳动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例大,因此要求接近劳动力廉价的区位。

4、劳动力的移动:从落后的国家与地区进行劳务输入,能够维持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从而对企业发展产业吸引力。

劳动力的迁移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劳务输入与输出: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利于解决国家之间、国内各地区之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对经济不发达地区而言,可减轻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对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而言,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等到解决。其次,从落后的国家与地区进行劳务输入,能够维持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从而对企业投资产业吸引力。第三,劳务的输入与输出,可以促进管理经验、技术与文化在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传播。第四,由于大量劳工的涌入,城市产生交通拥挤、城市环境恶化、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增大等问题。

2)人才流动:人才流动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通过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优越的发展平台是很多企业的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主要策略。另一方面企业区位接近教育发达区域和技术工人的集中分布区也是有效的途径。例如,日本九州岛成为日本最大的集成电路生产基地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九州岛拥有因传统重化工业衰退而形成大量的、廉价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资源。

3)智力倒流:智力资源由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向经济发达国家与地区流动力的现象称为智力倒流。战后南亚、东南亚、东亚的经济发展中国家的大量高级知识分子流向北美、西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我国自80年代以来,高级知识分子大量的流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

十一、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一,巨大的市场规模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和形成产业部扪的集聚,产生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第二,市场规模与市场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

2、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一,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通过低价销售产品来扩大市场,——要求生产的低成本化——寻求生产要素最廉价的区位——区位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的区位会发生变化(如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第二,市场需求日益的个性化条件下,使经济活动的区位趋向信息业发达的市场区,这样有利于与客户联系。

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指的是不同区域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消费偏好与消费习惯,从而形成不同的市场需求特点。如不同的收入阶层有有同的消费层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习惯。满足各市场我特性的需求,扩大市场要求企业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及时掌握各地市场信息。

4、其他市场条件:包括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秩序与管理、市场意识。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市场秩序与法制环境、市场意识强的区位对企业,特别是外来企业与外资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

十二、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产业环境(集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第一、产业集聚区有利于产业间的协作与联系。

第二、产业集聚区产业间的互补产品会产生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扪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如学校、医疗等机构。

第四、产业的集聚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第一,政府是一个消费者。

第二,政府通过规划与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的区位。

第三,政府通过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

第四,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三)环境保护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首先,不同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程度与方式不同,其区位选择应根据部扪特点来进行。

第二,合理的区位应充分利用环境的的自净能力,减轻对环境的损害。

第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大的企业选择在不同的国家生产在,成本不同,发达国家趋向把污染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第四,优美的环境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可进入性指的是企业与外界联系的方便与快捷程度。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社会可进入性。

地理可进入性指的是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取决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经济可进入性指的是对外交往成本的高低,它取决于运费与通信费。

制度可进入性指的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社会可进入性指的是由社会因素(语言、文化因素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可进入性好的区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十三、交通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什么?交通线、交通流、地域。

什么是交通网?怎样评价交通网的发达程度?

交通网是同点、线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可以域炻列指标进行评价:

1、交通密度:单位面积交通线的长度。

2、交通网连结度:指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的数量之比。连结越高交通网越发达。

3、交通网的通达度:表示交通网中点之间移动的难移程度。可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表示。通达度薷的是交通网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分散指数指的是交通网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

十四、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的区位有何影响?(P50图)

1、运费方式不同,运费不同。公路、铁路、水运各具特点。

2、定价制度不同,运费不同。运费定价制度分为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均一定价。区段定价与远距离中递减定价制度下,选择端点区位可节省运费,降低成本。

3、需要采用两种运输方式时,则中转站是理想的区位。

4、航空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航空运输一特点:速度快、运价高。适宜于长距离旅客运输、高新技术产品的运输以及对时间要求及时快速产品的运输。(机场产业分为两大类:一是与机场业务关联的产业,二是利用空运的产业。)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一、杜能圈的结构及形成机制(P61图)

(一)地租形成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两点结论:在“杜能条件下”,同一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有关;运费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方式。

2、地租曲线:指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范围)连结的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由此,形成了经典的杜能圈层式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如图6.1)。

(二)杜能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模式

1、配置基本原理: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是新鲜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少的作物。

2、配置模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

2)第二圈——林业圈: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建筑用材。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放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产更粗放

6)第六圈——畜牧业圈:距城市远,运费高,生产不易腐烂或直接养活畜,谷物只能自给。以外则为无人荒地。

讨论——杜能带的分布说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谷物比挢等的变化有什么乖瞪呢?

二、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P71图文)运费最小企业区位的讨论:

(1)考虑一个市场和一个原料地时的区位:

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原料地;

原料指数

Ⅳ 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新经济地理学又名空间经济学。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主流经济学理论在解释现有经济现象时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以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 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又重新回归到经济地理学视角,以边际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与路径依赖为基础,拓展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全球化等经济现象,借此开创了“新经济地理学”。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全面介绍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的理论、思想及其巨大影响。
克鲁格曼通过建立各种模型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引入国际贸易,指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从而成功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变化的新格局,建立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同时,克鲁格曼考虑了运输费用问题,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运输成本为零的假定,提出了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克鲁格曼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为出发点,将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分析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开创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时代,被誉为“新经济地理学之父”。
本书把高深的理论进行通俗解释,使读者能轻松领略经济学大师的思想理论,同时学会用大师的智慧来观察和指导生活,借助巨人的肩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按照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世界,比较利益决定国际贸易模式,而人口增长等外部因素则决定经济的增长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贸易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现实表现展示出一个与新古典理论所预测的相当不同的经济图景。以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理念为基础的新的方法开始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将张伯伦垄断竞争形式化之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补充。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
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所采用的报酬递增假设及赖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但是,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内不能完全解释的问题。比方说,新增长理论虽然对投资促进长期增长的时间动态机制——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时间版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释,但它却缺少空间维度,并不涉及要素流动,不能对集聚现象——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空间版本——提供解释,亦不能预测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化规律。新贸易理论(Krugman,1980)虽然聚焦于市场结构,但它与传统理论有一个相似之处,即通过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来说明生产结构上的差异——它一开始就假定有市场大小不同的国家存在,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大小差异,特别是为什么原本非常相似的国家会发展出非常不同的生产结构;它也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一个部门的厂商趋向于群集在一起,导致区域专业化。此外,它将工业发展描述成是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逐渐且同时发生的,而事实上工业化常常采取快速的波浪形式,在工业化的波浪中产业从一个国家依次向另一个国家扩散。

Ⅳ 经济地理学:简述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与梯度转移理论相类似的是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将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列为不同的发展梯度,并冠之以第一、二、三、四批大雁等。雁行形态论在生产按比较优势在国际间转移这一问题上,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有相似之处。 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梯度推进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难以科学划分梯度,实践中容易扩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该理论忽视了高梯度地区有落后地区,落后地区也有相对发达地区的事实,人为限定按梯度推进,这样做就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区发展的位置凝固化了,把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使发达的地方更发达,落后的地方更落后。

Ⅵ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和采用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假设的传统经济理论和经济地理研究不同,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以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理论假设为基础。按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预测,在区域之间不存在基本差异的情况下,经济活动最终将沿空间均匀分布。产品和市场的竞争为厂商舍近求远的区位抉择提供了解释。但是,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在现实世界却屡见不鲜,甚至连20世纪初的马歇尔也不曾回避这厂现象。由于规模报酬不变是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说的基本假设之一,他只好用“外部经济”一词来笼统地解释各种生产活动的集聚。这种外部经济表现为公司水平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性的报酬递增。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用外部经济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产业集聚,但是,人们却仍不清楚这种外部经济来源于何方。而且,问题并不仅仅在于用外部经济解释产业集聚本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感到,对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设的有效性其实大有进行一番反思的必要。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对经济学家们来说都是难以驾驭的。直到1977年狄克斯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概念用数学模型形式化之后,关于报酬递增的研究才真正在经济学界掀起一场实质性的革命。按照D—S模型的假设,消费种类和生产分工程度内生于市场规模。一方面,一个经济中的消费者喜好多样化消费,因而,消费品种类越多,效用水平越高;另一方面,消费品的生产具有厂商层次上的规模经济,而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如果人口规模或可用资源增加,则有更大酌市场空间来平衡上述冲突,厂商为满足消费需求实行进一步分工既能实现规模经济,消费者又能有更多的品种选择,效用亦随之上升。D—S模型也为解决复杂的经济地理问题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分析框架。在一个引入了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世界,经济活动的演化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由非线性动态所支配的。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所呈现出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非线性的蛛网图吗?假定存在足够强的规模经济,任何厂商都会选择一个单个的区位来为一国的市场提供服务。为使运输成本最小,他无疑会选择一个有大的当地需求的区位。然而,恰恰只有大多数厂商都在那儿选址经营的某个区位才会有大的当地需求。因此,一个产业带一旦建立,在没有外部扰动的情况下,这一循环将会长期持续下去,这就是布赖恩·亚瑟所谓的集聚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t)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集聚很可能始于一种历史偶然。如果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是由报酬递增而非比较利益所驱动,则什么样的产业在什么样的区位形成集聚一般来说是不确定的,而是“历史依赖(history—dependent)”的。但是,不管属于什么样的原因,某种专业化生产与贸易格局一旦建立,从贸易获得的好处将累积循环,从而使得这一格局因进一步强化而被锁定(locked—in)。因此,在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中采用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假设乃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Ⅶ 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是什么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生产发展与生产分布相互作用。
2、在市场经济下,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如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建立增长级理论,中心—外围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等,都能从空间上解释经济增长的问题.。
另外,经济地理学中一些理论对其他学科的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Ⅷ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对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多年来一直是各国经济地理学者探讨的一个理论问题。在欧美各国,大致认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的广义的经济活动,这种研究是在地区基础上或以一定的地区为单位而进行的;不仅研究经济活动的分布,而且联系到经济的空间结构;在联系有关因素时,把地理环境摆在重要地位,着重探讨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即包括各经济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联系。因此经济地理学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具有综合性特征。经济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关,因此经济地理学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因此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工作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点。经济地理学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联系一定地区的各种有关条件来论证经济活动的地域布局系统,有助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经济建设。 由于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具有自然、技术、经济相结合的特点,可以认为它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科学范围内的边缘科学。
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同人文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如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有互相交流观点、方法和资料的密切联系,研究领域也有部分重叠。经济地理学和新兴的国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也有许多共同的研究对象。
此外,由于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与有关学科互相渗透,在地理科学体系内部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边缘科学,如资源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建设地理学、数量地理学、发展地理学、预测地理学等。
经济地理学根据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综合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3类,主要是对经济地理学中一些带普遍性的综合问题和基本理论、方法论等问题进行规律性研究,如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远景需求及进行地区间平衡的可能性、生产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经济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经济地理学方法的革新、经济地理学史等。

阅读全文

与经济地理学产品周期理论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婚姻中什么叫虚透 浏览:828
查84年男与92年婚姻如何 浏览:623
事业单位青岛哪个岗位好 浏览:251
健康卡的行程轨迹怎么写 浏览:716
甲寅日出生的人婚姻如何 浏览:319
美女在哪里开的厂子 浏览:922
谁知道美女薄情馆哪里下 浏览:84
漂亮美女怎么发朋友圈 浏览:242
有个是非婆婆的婚姻如何维持 浏览:539
我乃一介草民何敢高攀爱情怎么接 浏览:171
事业单位生活费多少 浏览:115
通宵如何影响健康 浏览:819
小肠怎么检查出健康 浏览:613
健康早餐代餐有哪些 浏览:330
幸福树浇水后怎么修剪 浏览:652
毛绒玩具哪个经济实惠 浏览:118
行为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有哪些 浏览:603
怎么写自己的故事八百字 浏览:93
英语小故事软件哪个好 浏览:772
爱情开始阶段是怎么样的 浏览: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