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国目前各行业的生命周期、行业的竞争程度以及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是什么
由于所处行业不同,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行行业分析,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行业本身所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影响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对行业影响的力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行业的投资价值及投资风险。�0�2
1、行业与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的运行呈现周期性特点,一个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由于不同行业对于经济周期的敏感性不同,其业绩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根据行业与经济周期变动关系,可将行业分为增长型行业、周期型行业和防守型行业。增长型行业的运动状态与经济活动总水平的
❷ 判断目前我国的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国家机器,政府拥有很大的控制力,所以不存在这个说法。
此外,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是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情况的两个不同的维度。两者有以下几点区别:第一,看待经济问题的时间长度不同,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视角,经济周期要偏短期一些;第二,触发机制不同,经济增长主要考虑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资本积累这些因素,经济周期主要考虑一些导致经济出现周期性变化的因素,比如存货;第三,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把握经济周期变化意义更大,经济周期性的变化才意味资本市场的交易机会。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出清阶段,中国经济更多地把焦点放在了解决“经济出清”这个经济周期问题上。“三去一降一补”将加速中国经济出清,会促使中国经济加速走向底部。“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有利于将中国经济周期推向底部。中国经济周期所处阶段正在逐渐接近底部。
❸ 经济周期地各个阶段都有啥特点,目前处在那个阶段
。
5.经济周期波动出现长尾特征。在经济周期态势的转变和形成过程中说明了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强劲势头。
2.经济周期波动中收缩期大于扩张期的状况有所改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势头强劲,扩张力度大,很快到达顶峰,但这种高速增长都只能维持很短时间,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回报则是更长时间的经济收缩。在前三轮经济周期波动中,平均周期长度为50个月,而平均回落时间长达29个月。第四次经济周期波动与以往相比,这种状况有了较明显的改善,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期长达40个月,自国家实现宏观调控后景气回落时间也长达14个月。基本上实现了以“软着陆”的方式使国民经济从紧运行状态逐步趋向平稳发展。
3.经济波动的扩张与收缩机制发生了变动。宏观经济增长波动的扩张动力由“中央计划扩张冲动”转变为“多元主体扩张冲动”,而收缩动力则由“数量短缺约束迫使宏观被动调整、微观积极响应”转变为“宏观积极调整、通货膨胀迫使微观被动调整“格局。这种变动,是与改革开放以来利益激励机制强化、决策土体多元化、软约束竞争等变动相一致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五个宏观调控周期,调控的目标是为了维持中国经济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周期的趋势,将发生以下变化:(1)中国经济周期逐渐从过去的短周期向中周期过渡,周期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波动幅度减缓,波峰和波谷的位势从“高位型”向“中位型”转变。(2)中国经济周期仍以增长型周期为主,经济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不断完善,实际经济增长率难以越过潜在增长率水平实现超常增长,而会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3)世界经济周期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与过去几轮周期相比,掀起这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力量--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加快、全球产业转移和投资加速--具有更好的市场化特征,也更为有力和具有持续性。即使经历了非典、国际油价冲击和宏观调控,依然保持着良好状态。
首先,消费结构从吃穿向住行的升级,在中国刚刚启动。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这一阶段将在中国延续更长的时间,可以认为不低于30年。这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最基础的力量之一。
其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已延续了近8年。受巨大的增长惯性驱使,这种态势在短期内是其他因素难以明显改变的。与此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可以预见,这一进程将继续推进,并通过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提出更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等等,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第三,全球产业转移和中国制造业基地的快速发展将提供新的增长动力。这一态势在过去几年已初露端倪。在中国大市场和经济繁荣的吸引下,来华投资的FDI增势不减,一些新的领域如汽车、钢铁等的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不仅满足了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而且开始形成新的出口潜力。这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力量。它们都具有明显的中长期特征和巨大的推进惯性,将继续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除此以外,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将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周期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加。
2005年,虽然世界经济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日经济回落,将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但世界经济放缓属于复苏中的回调,不会出现趋势性改变,因而仍将保持稳定的外部需求。再者,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工业配套水平以及低廉的劳动力,将继续吸引大量外资流入,加速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种趋势不会因一些短期性因素而较快发生转变,而外资企业已占据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
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对之进口连年保持高速增长。而国际市场非能源商品价格自2001年以来不断回升,近期除了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稍有回落外,原材料、金属和矿好势头得以巩固和持久
❹ 分析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周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四个周期(刘树成,1996) ,最近一轮周期从1991年开始,历时10年,1993年以来,经济周期进入收缩阶段,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从1993年的13.5%,下降到1999年的7.1%。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8%,当时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拐点已经出现,新一轮周期就要开始,但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国经济增长似乎并没有出现进一步回升的迹象,经济增长率重新回到了8%以下。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进入收缩期,世界经济的领头羊美国经济接近衰退,日本经济低迷不振长达10年,中国经济是缘于自身周期波动的原因,即经济还没有彻底走出低谷,还是受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中国经济的上升势头遭到了来自外部的打压。这一问题不仅有现实的政策含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内涵。
许多研究者对国际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或同步性进行了研究。
国内研究者对中国经济周期的着述颇丰,刘树成(1996)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各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刘金全、范剑青(2001)分析了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经济变量周期成分之间的关联性等等,所有这些研究都只针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本身,并未考察国际经济周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虽然个别学者(刘乃全,1997)也介绍了经济周期的国际传递,但并没有考察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其他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本文将在介绍国外学者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相关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并介绍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分析中国经济周期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同步性,给出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同步性与发达国家之间同步性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给出结论。
关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相关性
首先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周期对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影响。根据Backus, Kehoe 和Kydland(1992)的结果(见表1),可以把美国经济周期与其他国家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分为以下四种情形,一是强相关(两国GDP的相关系数在0.7以上),包括加拿大和欧洲;第二是较强相关(GDP的相关系数在0.3到0.7之间),包括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奥地利;第三是弱相关(GDP与美国GDP的相关系数在0.1到0.3之间),包括澳大利亚、瑞典、法国;四是不相关或负相关(GDP相关系数在0.1以下或为负数),如芬兰为不相关,南非为负相关。
表1: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美国经济周期对其他国家经济周期的影响
相关系数
和美国指标的相关系数
国家 产出 消费
澳大利亚 0.25 0.13
奥地利 0.31 0.07
加拿大 0.77 0.65
芬兰 0.02 -0.01
法国 0.22 -0.18
德国 0.42 0.39
意大利 0.39 0.25
日本 0.39 0.30
南非 -0.15 -0.23
瑞典 0.27 0.25
英国 0.48 0.43
欧洲 0.70 0.46
资料来源: Backus, Kehoe 和Kydland(1992)
Kontolemis和Samiei(2000)的结果,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周期对其他国家影响的一些新特点,表现为美英之间经济周期的联系加强,美德、美意之间的联系则有所减弱。
表2:60年代至90年代末美国经济周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相关系数
和美国指标的相关系数
国家 产出 经济冲击
英国 0.58 0.19
加拿大 0.74 0.31
法国 0.31 0.13
德国 0.33 0.24
意大利 0.22 0.04
资料来源: Kontolemis和Samiei (2000)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与其他国家经济周期的相关性
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等,我们主要分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与这些国家经济周期的关系。我们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的季度历史数据,时间跨度为1987年1季度到2000年2季度,中国季度GDP的数据来自施发启、李强(1999)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先看美、日等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中国产出波动的相关性。我们采用Hodrick-Prescott (HP) 滤波(设定参数λ=1600)的方法对不变价格水平的美国、日本、中国季度GDP 进行处理,得到HP滤波的趋势项,不变价格水平的季度GDP扣除掉这个趋势项后的余额可以看作为经济的周期项,图1所示是美国经济与中国经济的波动情况。
计算中美和中日周期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45和- 0.254,中美经济周期的联系为弱相关关系,中日经济周期的关系为负相关。中美经济周期既不如美国、加拿大那样的强相关,也不如美英那样的较强相关,甚至不如美国和澳大利亚、法国、瑞典之间的相关性。超出多数人们的想象,中日之间经济周期的走势是逆道而行的。
还可以利用第二种方法考察中美、中日之间经济周期波动机制的联系,考察经济周期合拍的程度,即分析不同经济之间转折点出现的相关性,和中美、中日经济同处在衰退期或复苏期的程度。把美国、日本、中国的季度GDP数对时间趋势项T进行回归,得到GDP对时间趋势项的残差,残差为正定义为1,表明经济处在上升期(upturn);残差为负定义为0,表明经济处在下降期(downturn) 。根据不同国家经济处在不同时期的频率可以得到下表:
表3中美、中日之间经济周期机制的联系 N00 N01 N10 N11 Cramer-C 系数
美国 6 19 21 8 0.44
日本 14 11 11 18 0.17
注:N i j, i,j=0,1 代表所有样本中中国处在状态i, 美国或日本处在状态j的个数。
美国、日本季度GDP数字都经过季节调整,中国季度GDP利用X-12的方法进行了季节调整。GDP数字在滤波前已取对数。
这里对上升期与下降期的定义是与Kontolemis和Samiei (2000)的定义不同的。
可以看出,虽然中美经济周期之间在周期转折点上相关性较强,但这种相关性是一种负向的相关性,即中国经济周期与美国经济周期并不具有同衰退、同复苏的合拍性,不能认为美国经济处在衰退期,必然会把中国经济拖入衰退期。
关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发达国家经济周期弱相关的涵义
对国际经济周期的相关性,经济学家试图给出解释。有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国际汇率制度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的转变是造成国际经济周期相关性加强的原因之一,Ahaghil等人发现在美国和OECD国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的时期和浮动汇率时期,汇率机制对经济扰动的传导机制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供给因素的冲击对产生国际经济波动有重要影响,相对于国际供给因素的冲击而言,各国本国供给方面的冲击是造成产出波动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来自劳动力投入方面的冲击。在分析开放经济下的产出波动时,应对本国劳动力市场,包括自然失业率的变化给以更多的关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在实行汇率、贸易、资本帐户自由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国际经济周期的联系并非主要来自国际经济的冲击,而是源于本国的供给方面的冲击。对中国而言,经济开放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汇率机制本质上是固定汇率,国际贸易的自由度不高,资本帐户还在实行管制,中国经济周期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低是情理中的事,决定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关键力量来自中国经济自身,尤其是因投资者投资动力缺乏带来的失业率上升是中国经济周期不能继续维持回升势头的根本原因。投资者投资动力的缺乏,一是由于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保障不力,二是若干投资领域缺乏充分的公平的竞争。政府应尽早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专心致志地做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三是经济制度创新乏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强劲增长的源泉在于经济制度的不断创新,只有在企业制度、金融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中国经济长盛不衰。
结 论
既然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来自内部,美国经济的衰退期到来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周期的大势将被逆转,同样也不能把中国经济内部问题归结为国际因素的影响。与之相关联,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面对美国经济的低迷,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要否调整。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美联储2001年以来的11次降息,人民币利率还存在继续下调的空间。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很大,加之我国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余地已非常有限,宏观经济政策不应采取任何过激或强烈的反应,宜保持"等一等,看一看"的态度。利率要否继续下调并不仅仅决定于是否有下调的空间,还应看到利率对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号作用,如果央行继续降息,等于向公众发布这样的信号,即货币当局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景并不看好,降息对投资、消费的刺激作用远远不足以抵消因公众预期变坏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❺ 我国现处于经济运行周期的哪个阶段呢
呵呵,这个问题好难哦*_*
经济周期,早期是指国民经济绝对量扩张与收缩交替的过程,现代是指经济增长率上升与下降的过程。经济周期按起长度分5种:Juglar周期,Kitchen周期,Codrutieff周期,Kuznets周期和Schumpeter周期;按其动因分为:供给型,需求型和混合型。
LZ说的是古典资本注意型周期,也就是Juglar周期。它属于需求型周期的一种。它是由市场主导,由于市场失灵引发的周期。它从总需求不足开始,依次经历“衰退(危机)”“萧条(低谷)”“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在古典资本注意制度下,经济运行遵循“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也就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因此社会消费倾向趋于下降,进而投资小于储蓄,总需求不足,最终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后来马克思深入论证了这个周期。
需求型周期的另一种就是计划经济型周期。它是由政府主导的、由于“政府失灵”引发的周期。它从总需求膨胀或过旺开始,依次经历“膨胀”“紧缩”“低谷”“回升”四个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预算约束是软的,政府是经济运行中的主体,存在明显的“投资扩张”倾向,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国民经济运行在“资源约束”状态下。一旦条件合适,比如出现中央计划缺乏“理性”或某种程度“失控”等情况,便会发生投资膨胀,经济过热,进而发生周期性波动。
该回家吃饭了。明天继续。
GO ON: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的经济周期是属于计划经济型周期,也就是一次经历“膨胀”“紧缩”“低谷”“回升”四个阶段。与LZ所起到的“古典资本主义型周期即朱格拉周期”不太一样。
1953年开始,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政府主导着国民经济运行。进而,政府的投资扩张冲动主导着经济波动。主周期是计划经济型周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走的是“渐进”改革道路,市场经济只能逐步发育成长,直到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初步建立,但是国民经济仍未最终摆脱计划经济框架。(原因省略详见我的空间)所以,经济周期波动也仍然是计划经济型的。
改革以来,中国经历了如下四个经济周期:
周期I:1979年春-1984年秋
周期II:1984年冬-1991年冬
周期III:1992年春-2002年秋
周期IV:2002年冬-现在
这些经济周期的主要特点如下:
1.经济波动幅度趋于缩小,国民经济运行趋于平稳。
2.主周期仍是计划经济型的,但是策动者逐步由中央政府转变为地方政府。
3.促成经济周期波动的新因素在滋长。这个多说几句:这个新因素,就是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中国的基尼系数,20世纪80年代初约为0.30,80年代末约为0.33,到了1994年便达到了0.434,2000年更达到0.458,已经远远超过“中等程度不平等”的范围,并且目前还在继续上升。
中国贫富差距日益增长,是由于改革中实行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为提升效率而让资本焕发活力的同时,若无严格有效的控制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措施配套,那么经济运行势必遵循“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贫富差距增大的直接后果就是消费率严重偏低和通货紧缩阴影挥之不去。
❻ 我国现在的经济周期处于哪一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走的是“渐进”改革道路,市场经济只能逐步发育成长,直到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初步建立,但是国民经济仍未最终摆脱计划经济框架。(原因省略详见我的空间)所以,经济周期波动也仍然是计划经济型的。改革以来,中国经历了如下四个经济周期:周期I:1979年春-1984年秋周期II:1984年冬-1991年冬周期III:1992年春-2002年秋周期IV:2002年冬-现在这些经济周期的主要特点如下:1.经济波动幅度趋于缩小,国民经济运行趋于平稳。2.主周期仍是计划经济型的,但是策动者逐步由中央政府转变为地方政府。3.促成经济周期波动的新因素在滋长。这个多说几句:这个新因素,就是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中国的基尼系数,20世纪80年代初约为0.30,80年代末约为0.33,到了1994年便达到了0.434,2000年更达到0.458,已经远远超过“中等程度不平等”的范围,并且目前还在继续上升。中国贫富差距日益增长,是由于改革中实行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为提升效率而让资本焕发活力的同时,若无严格有效的控制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措施配套,那么经济运行势必遵循“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贫富差距增大的直接后果就是消费率严重偏低和通货紧缩阴影挥之不去。
❼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关系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又称商业循环,指“总的经济活动中的扩张和收缩的交替,这种周期变动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以及就业和收入等综合经济活动指标的波动而显示出来。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经济增长一般都有周期性。
❽ 请问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有什么关系
1、从1990年至1996年初,三个周期同步运行。而从1996年初至1999年政策周期、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出现了较大的背离走势。
2、背离的情况说明,1996年中国股市的大牛市完全是由政策周期由紧向松的转化支撑起来的,而不是经济周期支撑的。股市周期如果背离经济周期时间过长、空间过大,股市周期就有可能出现向经济周期的合理复归。
3、在未来三个周期运行趋势中,关键是经济周期的运行状况如何,只有经济周期良性运行才能使股市获得真正的支撑。
经济周期(BusinessCycle)一般是指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活动总水平扩张与收缩交替的现象。
政策周期是指宏观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出现周期性松紧变换的现象。
股市周期是指股票市场长期升势与长期跌势更替出现、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通俗地说,即熊市与牛市不断更替的现象。
这里所述的互动关系是指经济周期政策周期与股市周期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一)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
股票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宏观的经济大环境中发展,同时又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讲,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同时股市的运行状况也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1、经济周期对股市周期的决定作用分析
经济从衰退、萧条、复苏到繁荣的周期性变化是形成股市牛熊市周期性转换的最基本原因,而股市的周期变化反映了经济的周期变化。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经济周期对股市周期的决定作用是内在的、长久的和根本的,但这并不代表两个周期是完全同步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股市的波动也存在自身的特有规律,在实际运行中,股市周期反映经济周期有着独特的特点,从而造成了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甚至背离的现象。
原因在于,股市投资具有一定的预期性。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均包含着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因此,往往在经济过热还未滑坡时,股市先下跌,而在经济触底,还未回升时,股市先反转。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这一特性往往是从两个周期的同向运动与反向运动等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
(1)经济过热,股市下跌(反向);
(2)经济收缩,股市继续下跌(同向);
(3)经济触底,股市上涨(反向);
(4)经济回升,股市继续上涨(同向)。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股市周期背离经济周期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一般而言,股市周期背离经济周期的运行而大幅上涨,往往是由于股市中的赚钱效应吸引大量资金入市的结果;而股市周期背离经济周期的运行而大幅下跌,往往是股市中的赔钱效应使大量资金撤离而引发的。此外,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变化以及管理层对股市资金管理的松紧变化等等都会对股市的资金供给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股市周期的运行。这使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互动关系在实际中变得更为复杂,需要我们对具体的行情进行具体的分析。
2、股市周期对经济周期影响作用分析
经济周期是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集中表现,因而股市周期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股票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股票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要素市场之一,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既有微观的一面,也有宏观的一面。
微观方面,股票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来实现的。
第一,股票市场为企业提供了优良的直接融资环境;
第二,企业通过建立股份制,进入股票市场,客观上导入了高效的经营约束和监督机制,有利于企业的规范持久的发展;
第三,发展股票市场,有利于促进企业重组、并购,对于推动我国现阶段的国企改革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宏观方面,通过股票发行的一级市场,可以实施宏观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主营业务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优先上市融资,得以优先发展,从而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股票市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大众投资渠道,有效地提高了社会资金的运用效率,有利于资金合理流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而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的形式从中获取部分的财政收入。
以上分析了股票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然而,这种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与股市周期运行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股市周期不仅反映着股票发行与交易活动本身的具体状况和趋势,而且通过股市在国民经济中宏观与微观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最终影响经济周期的运行。
(二)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对我国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关系的具体研究
由于我国股市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从1990年年底发展至2001年,只运行了一个半周期,相应的经济周期仅有一个,可供分析的样本少,但是通过对两个周期十年多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特征。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991年至1996年,股市周期和经济周期的运行情况是基本一致的,即股市周期的牛市阶段对应着经济周期的扩张期,股市周期的熊市阶段对应着经济周期的收缩期。两个周期在1991乃至1992年运行的是上升阶段,1993年至1996年运行的是下降阶段。
从1996年开始,我国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在运行中产生了明显的背离,出现了反向运行的情况。即经济周期持续收缩,继续运行第一个周期的下降阶段,而股市却走完第一个周期,进入了第二个周期的上升阶段。
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在运行中出现这种背离现象的原因,从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自身是无法找到的。国内许多学者,仅仅从股市与经济的关系角度研究二者的相关性,无法解释1996年后二者的背离现象。实际上要想探明这一问题,就必须将二者与政策周期结合研究。 未完待续)
❾ 中国经济周期影响因素有哪些
中国经济周期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货币周期,货币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当银行体系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转而紧缩信用时,贷款减少,订货减少,由此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萧条时期,资金逐渐向银行集中,银行采取措施扩大信用,这又会促进经济复苏。投资,投资理论强调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投资过多。这种理论认为投资的增加引起经济繁荣。资本品生产过多必将引起资本品过剩,于是出现生产过剩危机,经济进入萧条。创新,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逐渐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引起经济衰退。
消费,消费不足理论把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归结为人们消费不足,这种理论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与危机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增长,而消费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
拓展资料:
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上的成功让人刮目相看,最近三十年的每年经济增长率都在百分之十左右。四年前,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按照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周一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国。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国内生产总值,即购买力平价计算。如果以名义GDP(也称现价GDP)算法,中国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不过很多人认为,按照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的算法更为公平。
美国自从1872年以来作为世界最大经济国的地位,在一百四十多年后被中国代替了。但是从历史长河中看,从14世纪开始三百多年里,中国也曾是世界的最大经济体。
现在中国再一次成为最大经济国,这对在国际组织上的权力制衡和话语权的分配尤其重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关于话语权分配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久。当现在中国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后,会为之带来政治的权力。
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一直强调和推动要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的话语权。新兴国家已经批判了该组织对发达国家,如希腊,葡萄牙进行经济支援。如果中国能够得到更多的影响力,将会改变现在的情况。权力的制衡也将出现变化。
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徘徊在每年百分之七左右。虽然较之几年前,增长率略微下降,但是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向成熟。如果没有不可预测的情况发生,未来几年中国将会一直处于世界经济的杆位。
❿ 中国当前的经济周期处于什么期
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其实就是判断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周期阶段。但是 ,在实践中要区分周期的四个阶段或转折点 ,是极其困难的。本文从两个层次考察当前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首先是产出缺口理论、总需求—总供给 (ad—as)模型这两种工具的综合分析 ;其次分析了价格指数这一重要宏观经济变量。通过这些工具和变量的分析 ,本文的最后结论是 :当前中国经济确实出现了转机 ,出现了复苏的明显迹象 ,但并未真正走出低谷或萧条
【参考文献】 共(1)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找到 1 条
1 陈乐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新特征 [j];财政研究; 2000年03期
【引证文献】 共(1)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找到 1 条
1 国涓; 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作用 [j];财经问题研究; 200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