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圈一体战略是指什么
成都市域三大圈层的划分,既是一个地理分区,也是一个经济分区。中心城区6个区作为第一圈层,区位条件好,发展起步早,是市域经济的“头雁”;紧邻中心城区的6个区县作为第二圈层,区位条件适宜,发展势头强劲,是市域经济的“中雁”;第三圈层8个市县,区位条件较差,发展水平滞后,是市域经济的“尾雁”。成都提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升对外辐射力,前提是要把市域经济的“三圈”融成完整的“一极”,形成对内聚合力。
② 什么是经济地
是一个与经济中心或中心城市相对应的概念。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
如果没有经济腹地,经济中心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没有经济腹地,也就无所谓经济中心。以上海为例,其狭域经济腹地是上海市域,而其广域经济腹地则是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腹地是产业链赖以形成的基础,二者唇齿相依。
③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什么意思
从字面表述上看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组合,体现的是国家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在市域范围内的落实。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央文件用社会治理的概念取代了以往的社会管理概念后,政学两界对其已有深入的探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法逐渐深入人心,其概念要义也较为清晰,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关键在于对市域的理解和把握。
(3)什么叫市域经济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的领导者,也是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的实践者,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构建党建引领新格局。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和环境更为复杂。
④ 什么叫做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市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
1,区域中心城市是中国大陆官方对城市依据城镇体系规划进行的一种划分方式,是指具有重要区域意义的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2,地区性中心城市是指,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是一定地域内的经济聚集体。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一般城市而言,中心城市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⑤ 市域范围内是什么意思
市域范围内的意思是: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范围内。市域规划是指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和战略需要,对中心城市的整个行政管辖区域或与其有直接社会经济联系的周围地域的国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市域规划是区域性国土规划的一种类型,其性质、任务、内容、原则、方法与其他区域性国土规划基本相同。市域规划是在充分研究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趋势的基础上,对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对其社会经济各部门发展的地域空间布局所做的长期性、战略性、综合性规划。
⑥ 什么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念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树立“五大导向”,优化“四大体系”,提升“七大能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城市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新的概念。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关键在于对“市域”的理解和把握。具体而言,需要抓住以下三个着力点。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三大着力点
市域社会治理的治理单位主要以设区的城市为载体
我国按照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原则,形成了由上至下的“金字塔式”地方政府层次结构,治理体系的运转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层级“势能”推动。
目前,就中国的地方行政层级设置而言,主要存在两级制、三级制和四级制三种形式。虽然我国的行政区划体系和城市行政等级较为复杂。
但从中央政法委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的谋划布局来看,这里的“市域”应该主要指的是设区的城市的行政区域和层级(包括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这也是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
当前,新型社会矛盾风险的传导性、流动性不断增强,从酝酿发酵到集中爆发周期不断缩短,牵涉的利益群体、资金往来、具体诉求等各类矛盾要素不断超越传统县域层级能够解决的职权范围。
而相对于以“县域”为重点的传统社会治理体系而言,以设区的市为单位的社会治理具有更大更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地方立法权优势和资源统筹协调优势。
市域社会治理强调市级层面的“主导者”角色定位
从行政层级关系看,国家和省级层面是政策的研究者和制定者,区县层面是具体的执行者,在职能定位方面十分明确。但市级层面则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位置,既是上级政策的执行者,一定程度上又是的政策制定者。
市域社会治理突出“以城区为重点”的空间治理取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并向城市集聚,形成了“以人口由乡村向城镇、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徙为主的特征鲜明的人口流动大潮”。
与之相伴而生的现象是城市人口规模的迅速增加。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已经发生逆转。
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城市由此也就容易成为各类矛盾风险的产生地、聚集地、爆发地。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就是希望能够将社会治理的工作重点转到城区上来,通过发挥市一级的统筹协调以及资源和技术优势。
更为有效地应对城乡区域发展过程中各类新型社会矛盾风险的挑战,从而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⑦ 市域范围是什么意思
市域范围是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范围。
在市域范围内,正确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建立合理的生产和生活体系,是市域规划的基本任务。具体说,它至少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1、进行市墟综合条件评价和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在对全市资源、经济、享十会、环境等重要因素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与全省、大经济区的对比分析,明确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2、合理布局生产性建设项目。包括全市工业结构莅地域上的合理分工,确定主导工业部门的地点指向,重大建设项目前期论证,工矿点和城镇建设的协调;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各项用地,使工、农业生产在地域上分布合理。
3、在预测城市化进程和合理分布人口的基础上,规如同工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市域城镇体系,以便为城乡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和生活环境I并且以各级中心城镇为依托,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
4、统一规划区域性的交通运输,能源、水利,给排水,邮电,生活服务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使基础设施的梅成与布局,同工农业生产和城镇的发展协调配套,又要使各单项工程的建设,既能形成本身的完整体系,又同其它专项工程设施的建设相协调。
5、编制科技及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统一规划,合理进行地区布局和力量配置,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建设的保证作用。
6、制定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确定市城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划分环境保护区,防止城市水源地、风景游览区污染,协调生产建设、居民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市域生态系统。
7、从全国、全省和全市的整体利益出发,综合平衡,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与比较,选择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建设上可行的最优方案,以求达到最佳的综合社会经济效果。
市域规划的基本原则
1、根据社会化生产和现代化商品经济发展趋势,注意引导人口与生产力在市域内合理布局。
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根据本地优势和制约条件,以省市发展战略为指导,正确确定本县(市)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布局和结构。
3、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统筹安排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与整治。
4、要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大城市郊县在安排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安排好农副产品基地和园林绿化系统的建设。
5、沿海市县的规划,要充分利用当地有利因素,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其他省、市的县(市)域规划也要扬长避短,以近期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为突破口,分期做出安排。
6、要体现减少层次,提高效益,有利于基层政权和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调整。
⑧ 私域经济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所谓“私域”, 是指运营客户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和品牌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目标是要从产权的高度上真正去重视和拥有“客户”这个最有价值的资产,并不断提升自己为每个客户创造更丰富价值的能力。
⑨ 经济腹地的概念是什么
经济腹地是一个与经济中心或中心城市相对应的概念。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如果没有经济腹地,经济中心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没有经济腹地,也就无所谓经济中心。以上海为例,其狭域经济腹地是上海市域,而其广域经济腹地则是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
经济腹地是产业链赖以形成的基础,二者唇齿相依。
现在,我们可以以淮河流域淮河流域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淮河流域经济作为一块区域经济,只能是经济地理上的概念区域,而不是运行和管理上的实体区域。在这种格局下,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构建流域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首先,区域经济有三大构成要素,即经济中心、经济腹地、经济网络。其中,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会有效地优化资源与要素的空间配置,沟通城市与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从广度到深度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表明,淮河流域必须以城市为中心,构建流域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其次,从区域经济的增长规律看,在农业社会,区域经济增长是以农村为主导,在工业社会,区域经济增长是以城市为主导。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已发生由农村为主导向城市为主导的根本性转变,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率先实现了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淮河流域要走出“经济谷地”,也必须推进这种转变。
第三,淮河流域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城市体系,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城市已成为不同空间范围的区域经济中心,不同程度地发挥集聚与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程必定认为,以城市为中心构建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地级市起着关键作用。淮河流域有33个地级市,每个地级市平均管辖5个县、500万人口。要充分发挥地级市的作用和功能,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以地级市为中心的流域经济发展新机制。根据经济中心的辐射强度与区域经济空间边界相适应的原则,淮河流域的一些地级市适度调整行政区划,也是很必要的。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还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的区域空间现象,就是城市经济圈或城市群经济圈的出现。在淮河流域,已形成了三大城市经济圈:一是以蚌端口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二是以徐州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三是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蚌端口市位于淮河干流与京沪铁路的交汇点,是淮河流域皖北地区的首位城市,向来就是淮河中游两岸和皖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徐州市位于淮河流域中部的苏皖鲁三省交汇处,为京沪铁路与陇海铁路的交汇点,是南京与济南之间的首位城市,向来是淮海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和经济中心,位于淮河流域的西北部,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在此交汇,河南省境内的淮河流域地区都在郑州市的辐射与吸引范围之内,是淮河上游流域的经济中心。蚌端口、徐州、郑州三大中心城市各与相邻的中小城市乃至小城镇形成了联系密切的经济网络和经济圈。淮河流域要走出“经济谷地”,必须培育三大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拓展三大城市经济圈的经济联系、产业联系和市场联系,优化淮河流域的资源与要素配置和区域经济空间秩序,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⑩ 什么是中国“都市一小时经济圈”
中国“都市一小时经济圈”指以主城为核心,在交通一小时可通达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具备竞争优势的地区。例如长三角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一小时之内交通可以到达的地方;重庆经济圈是以重庆为中心,一小时之内交通可以到达的地方。
起源:
随着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的迅速崛起,“一小时都市圈”的说法风靡全国,其中以重要城市为核心的小型“一小时都市圈”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提一小时,是根据人们出去办事到一个地方所花时间以不多于一小时为宜, 是由人的适应性决定的。人的适应性对经济适应性起决定性作用。就是从中心城市出发一小时可及地域。
事例:
武汉经济圈
武汉经济圈指以武汉为中心的100公里半径内,包括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在内的地区,是中国中部及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但在具体范围的确定上,可能是泛指市域,也可能仅指市区。还可包括汉川、大冶、应城、云梦等市(县)在内。它包括城市经济圈、城市旅游圈和城市农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