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山东特色经济是什么

山东特色经济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7-28 20:43:15

① 山东的主要产业是什么

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主要在沿海;机械制造与加工业,胶东和鲁中一带;农业,山东是农业大省,其中包括蔬菜业、果业;矿业,金、铝、煤;

石油与化工业;纺织业,主要在西部北部;旅游业,一山一水一圣人,产值不错,服务业建筑业也在持续发展中。

山东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也是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2007年以来经济总量居第3位。

2018年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GDP)7646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50.5亿元,增长2.6%;

第二产业增加值33641.7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37877.4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为6.5:44.0:49.5。人均生产总值76267元,增长5.9%,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1525美元。

(1)山东特色经济是什么扩展阅读:

第一产业

山东耕地率属全国最高省份,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增加值长期稳居中国各省第一位。山东不仅栽培植物、饲养畜禽品种资源丰富,而且可资利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

山东省的粮食产量较高,粮食作物种植分夏、秋两季。夏粮主要是冬小麦,秋粮主要是玉米、地瓜、大豆、水稻、谷子、高粱和小杂粮。其中小麦、玉米、地瓜是山东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

第二产业

山东的工业发达,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增加值据中国各省前三位,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较多,号称“群象经济”。

此外由于山东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肉蛋奶的产地,因此在轻工业特别是纺织和食品工业相当发达。

重工业企业发展迅速,重点工矿业企业有齐鲁石化、山东电力、山东钢铁、山东海化、胜利油田、兖矿集团、中国铝业山东铝厂、南山集团、晨鸣纸业等。

第三产业

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8.8%。其中,餐饮收入增长10.9%,商品零售增长8.6%;城镇零售额增长8.6%,乡村零售额增长9.8%。

限额以上单位主要商品销售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8.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7.3%,日用品类增长7.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4%,家具类增长9.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9.9%。

网络零售快速发展。网上零售额3513.6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849.3亿元,增长29.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

2018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1%,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2.4%。

生产性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8.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4.1%,商务服务业增长25.1%,研究和试验发展增长18.8%。

生活性服务业中,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营业收入增长71.8%,娱乐业增长15.5%。

山东的自然资源:

淡水资源山东分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根据山东1956—2000年实测资料分析, 山东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79.5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3.07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98.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65.4亿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59.8亿立方米)。

黄河水是山东主要可以利用的客水资源,每年进入山东水量为359.5亿立方米,按国务院办公厅批复的黄河分水方案,一般来水年份山东可引用黄河水70亿立方米。

海洋资源山东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5%。近海栖息和洄游的鱼虾类达2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有一定产量的虾蟹类近20种。

浅海滩涂贝类百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20多种。其中,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有藻类131种, 经济价值较高的近50种,其中,海带、裙带菜、石花菜为重要的养殖品种。

山东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为山东盐业、盐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外,山东还有可供养殖的内陆水域面积26.7万公顷,淡水植物40多种,淡水鱼虾类70多种,其中主要经济鱼虾类20多种。

土地资源山东土地利用类型按一级分类共有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8大类,其特点是垦殖率高,后备资源少。

因受生物、气候、地域等因素影响,山东省土壤呈多样化,共有15个土类、36个亚类、85个土属、257个土种。

适宜于农田和园地的土壤主要有潮土、棕壤、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粗骨土6个土类的15个亚类,其中尤以潮土、棕壤和褐土的面积较大,分别占耕地的48%、24%和19%。

矿产资源截至2010年底,山东省已发现矿产150种(贝壳砂、球石、彩石不在全国统计范围内),查明资源储量的有81种,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炭、地热等能源矿产7种;

金、铁、铜、铝、锌等金属矿产25种;石墨、石膏、滑石、金刚石、蓝宝石等非金属矿产46种; 地下水、矿泉水等水气矿产3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2560处(不含供伴生矿产地数)。

生物资源山东境内有各种植物3100余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645种。树木600多种,分属74种209属,以北温带针、阔叶树种为主。

各种果树90种,分属16科34属,山东因此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中药材800多种,其中植物类700多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山东



② 分析山东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港口:烟台 青岛 日照大港口,小港口无数,并且渔业资源居全国第一。
高速公路里程全国最多
飞机场:山东全省目前有9个机场,其中有7个分布在半岛城市群区域,按旅客吞吐量大小依次是:青岛流亭国际机场、济南国际机场、烟台莱山机场、威海机场、潍坊机场、济南张庄机场和东营机场。
我想区位因素和地理位置因素是这个地区发展的关键,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上海,现在亚洲的经济中心由香港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转移到日韩,很多产业都嫁接到山东,在加上山东发达的路海空立体交通网。。。。。
上面是主要优势,至于其它什么资源啊,水果啊,蔬菜啊,黄金啊,人口劳动力啊,省内特色啊,这个不是主要,因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优势,各有千秋,但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点就是山东的自然灾害是比较少的,现在的广州,珠三角地区正在饱受大雨的洗礼,雨水泛滥。同为沿海的福建,浙江,江苏每年因台风的经济损失抵消了很多的经济收入。

③ 山东三大经济圈是什么

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

“三圈”的提出,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山东区域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基础禀赋、长项短板和未来趋势任务的更深刻的研判;是山东省从单纯承接国家战略,向从自身实际出发,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山东区域发展实际需求相结合。

形成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自主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变;是中央顶层设计与山东自身创新的有机融合,标志着山东通过与多项涉鲁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机结合,成功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区域一体化发展道路。

“三大经济圈”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时说,省会经济圈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七市,定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动能转换区域传导引领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

胶东经济圈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五市,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航运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教核心区和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鲁南经济圈包括临沂、枣庄、济宁、菏泽四市,定位是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

关兆泉说,三大经济圈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产业创新协同共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外开放携手共赢、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社会事业共建共享等,确定了年度重点任务。

④ 山东济南市经济上有什么好的发展优势


加之在这三年之间,济南陆续推出了不少对应届毕业生等高新人才极具吸引力的政策。所以,济南在21世纪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已经完全处在一个不弱于青岛市的局势了。当然,济南想在经济总量或是其他方面超越青岛,在短时间内还是难以成功的了,但是济南堪称是我国崛起最快的省会了。

⑤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9大核心区

结合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坚持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的原则,构筑我市“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一带”:就是以环胶州湾为核心,东西两翼展开,形成一条蓝色经济带,分为南部(胶南、黄岛)港口和现代制造业集聚带、中部(胶州至崂山)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北部(即墨)旅游度假和科技研发集聚带,重点发展现代渔业、临港工业、滨海旅游、海洋生物、海水利用、保税物流、滨海商务等特色经济。“五区”:就是加快建设胶州湾西海岸新经济区、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鳌山科技会展旅游区、董家口临港产业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等五个新的核心带动区,带动全市蓝色经济加快发展。“多支撑点”:就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建设一批现代渔业、滨海旅游、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科普教育、海岛开发等各具特色的聚集区,形成蓝色经济发展的多点支撑。
一、打造五个核心带动区
(一)西海岸新经济区
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保税港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海西湾临港工业区,抓住经济技术开发区纳入全省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充分利用好优惠政策集中的优势,发挥好保税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搭建国际一流的自由贸易服务平台,培育壮大港口物流、船舶及海洋工程制造、汽车、石化等优势产业,发展成为高端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期货交割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二)胶州湾北部高新区
规划面积41.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效节能设备、海洋科技、新型环保产业、国防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交通装备、精密机械、专用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成为全市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
(三)鳌山科技会展旅游区
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深海基地等重大科研项目,打造我国海洋领域最主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优秀科学家汇聚地、国家学术交流中心、海洋科技创新基地。依托港中旅海泉湾旅游项目、温泉旅游度假区、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温泉度假、疗养康复、商贸流通、会展业和房地产业,为周边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服务和支撑。
(四)董家口临港产业区
港区规划面积60.2平方公里、码头岸线长约35.3公里,泊位数112个,发展成为国内干散货重要集散中心和能源运输中转基地。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拓展物流、商贸、信息、综合服务等功能,引进钢铁、能源、重化工等一批临港产业,形成以港口为龙头、临港产业和港口物流为支撑、港口服务业为保障的临港产业区。
(五)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
将市南区团岛至李沧区西部环湾区域打造成以集旅游观光、商务办公、港航经济、金融、休闲娱乐、居住等服务业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区。

七大临海产业集聚区如下:
(一)现代渔业聚集区
——近海生态渔业区。以建设人工鱼礁区为依托,坚持保护与修复并重,建立具有自我繁衍能力的渔业生态系统,培植“黄金渔场”。
——优势水产品养殖基地。以胶州湾为中心、沿海岸线为基线,向海陆两翼拓展,推进优势品种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优势水产品规模化建设,培植优势水产品养殖业。
——优质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科学化管理,建设以水产品加工制造为主导产业的环保型高聚集的生产园区。
——现代渔港经济区。以胶南积米崖等四个中心渔港和胶州东营等四个一级渔港为依托,以渔业经济为主体,形成海上运输、船舶修造、精深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聚集、优势互补的特色经济区,辐射带动渔区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水产品交易中心。依托城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临近渔港、渔业加工区的资源优势,建设综合性水产品交易中心,提升水产品集散、储运、交易功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整个渔业产业效益和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滨海商务旅游度假区
——前海商务旅游聚集区。进一步发挥该区域在文化科教、金融商务、信息中介、滨海旅游、商贸流通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创意产业,培育后奥帆赛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高端商务旅游聚集区。
——温泉旅游度假区。充分利用鳌山湾西岸的山、海、岛、泉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建成新的休闲旅游胜地。
——崂山及石老人国家风景旅游度假区。深度开发崂山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旅游度假、科教文化、会展和商贸流通业,建成重要的服务业聚集区。
——凤凰岛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业,同时发展影视创作、艺术传播、策划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建成国内重要的影视传媒发展和交易基地、影视作品传播中心。
——琅琊台和灵山湾旅游度假与风景名胜区。重点发展水上休闲娱乐和海滨民俗度假,开发海岛观光、大型海上实景演艺、游艇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以先秦文化和秦汉文化为特色旅游度假区。
(三)现代装备制造业聚集区
——胶州湾新产业基地。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船舶零部件、石化装备、轻纺专用设备、电力电器装备等产业,成为我市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在海西湾、女岛和董家口建设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大型油轮、散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化学品船、高档游艇、军用船舶以及浮式储油船、钻井船等海洋工程设施。建设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临港经济开发区、华侨科技区为载体的船舶零部件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中低速柴油机、曲轴、传动部件、齿轮箱、船用机械、船用锅炉和船用材料等。
(四)石化和海洋化工产业聚集区
——石化产业基地。在黄岛和胶南董家口建设以炼油、乙烯、芳烃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以有机化工、合成材料为主链,以密切关联的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环保等高新技术产品为延伸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
——平度新河化工基地。规划核心区面积1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盐化工、化肥、精细化工,承接青岛市区及各区市化工企业转移,成为我市重要的化工基地。
(五)海岛开发示范区
——推进以田横岛岛群、麦岛为主的度假旅游区建设,发展以三平岛群、大小管岛岛群、竹岔岛群、灵山岛、斋堂岛为主的休闲旅游业。有选择地低强度开发海岛旅游,形成多元化的海岛旅游产品结构,发展海岛渔村渔家风情体验旅游、海岛地质生态旅游和海岛游艇旅游目的地,完善海岛旅游码头、海岛旅游航线,适度建设增殖养护区,开展海岛垂钓和游客参与的海上渔业生产、养殖、捕捞活动。
——推进以田横岛、大管岛、小管岛、灵山岛、竹岔岛等为主的风能、潮汐能和海水资源利用,建设海岛风能-海水淡化项目,丰富海岛景观,保证海岛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和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六)海洋能源开发和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区
大力发展风电,重点建设即墨东部海岸、胶南西南部海岸两个风力发电区。积极推广海水热能利用技术和装备。利用海洋科研资源和生物质能源技术优势,加大海洋生物质能源开发力度,力争突破巨藻制氢、海洋生物质柴油制备等新技术。积极开发潮汐能、波浪能。大力开发海水微量元素和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技术。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化。
(七)海洋科普教育服务区
依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海洋世界、海军博物馆、奥帆基地和银海大世界等科普资源和海洋特色景点,发展以海洋地理、海洋地质、海洋气象、海洋生物、造船、航海等海洋科普知识为主题的参与性、趣味性海洋文化科普旅游,进行海洋国土观教育。规划建设一处大型海洋科普综合教育基地。

⑥ 山东各地市的经济情况特色详细最近的

山东的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也是东中西三种不同的发展水平,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最为发达,山东的经济总量在全国仅次于广东省,略高于江苏省,省会济南,淄博,潍坊等城市经济实力也比较强,但人均GDP要低于山东沿海的城市,菏泽等山东西部城市相对来说要贫穷一些。

⑦ 山东的经济怎么样

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产值仅次于江苏和广东,位居全国第三。在2018年山东工业增加值3.4万亿,占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工业增加值的8.9%。

在一般工业部门中,山东的纺织服装、造纸与印刷产品、化学与医药产品、金属及其制品的产值分别占全国31省市自治区总产值的15.6%、14.3%、16.2%、10.6%,分别位列全国第三、第二、第二和第二。

从出口依赖来看,山东的纺织服装、造纸与印刷产品、化学与医药产品出口分别占全国总出口的11.7%、7.0%和13.5%,位列全国第四、第三和第三,在制造业上,山东的机器装备、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其他制造业的出口分别占全国总出口的5.1%、2.5%、0.2%和2.4%,位列全国第五、第六、第十八和第八位。因此,若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进口需求大幅降低,山东的纺织服装、造纸与印刷产品、化学与医药产品等一般工业产品因出口依赖为严重而直接受到冲击,出现产品“滞销”问题。

虽然山东制造业出口依赖程度相对较小,受到的贸易直接冲击相对较低,但是由于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制造业出口大省的出口受阻,通过国内产业链的传递,也将对山东制造业造成显着冲击,出现较严重的产品“滞销”问题。

⑧ 山东省五大特色经济区

蜂业、烟叶、茶叶、桑蚕、中药材是山东的5大特色产业。

⑨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今年4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明确提出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委书记、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强调,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殷切期望,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各级党委、 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意义,着眼全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推进。

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精神和省委要求,本报今天起推出这组报道,以期能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崛起提供有益借鉴。

机遇当前,山东得天独厚

大于陆域面积的海洋国土,绵延310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旖旎的海滨风光、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大自然赐予山东的宝贵财富。山东半岛因海而生、依海而存、靠海而兴。海洋经济能否走在全国前面,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山东省能否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占得先机。

这种认识在山东省沿海各市正在付诸行动。5月26日,在烟台采访,市委书记孙永春兴奋地对记者说:山东省在1991年就提出建设“海上山东”发展战略,这些年来海洋强省成效很大。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要求,不但是对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成绩的首肯,也意味着国家寄望山东半岛在全国经济区域发展大格局中有更高的定位。无疑,这是把山东半岛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的一个很好的机遇。对烟台来说,机遇千载难逢。

曾几何时,提到“蓝色经济”,让人们联想到的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而今,我们重新面向大海,现代“蓝色经济”已经成长为一个立体的产业集群,涉及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型高技术产业,是一个跨地区、 跨行业、 跨部门,需要多产业、 多学科、多领域通力打造的新兴经济群。海洋不但是解决人类资源问题的新选择,也为“蓝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依托浩瀚的海洋,“蓝色经济”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前,新一轮蓝色经济浪潮兴起。北望京津冀辽,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辽宁“五点一线”建设如火如荼,态势强劲,已经和正在进入国家战略;南眺闽粤桂,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圳海洋强市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箭已上弦,蓄势待发。从北向南,沿海各省,均着力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谋求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大战略位置,以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赢得大发展的空间和活力。

海洋是山东省的最大优势,突出表现在区位、资源、科技三大方面。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是沿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全省海岸线、海域面积、海洋资源等条件位居沿海省市前列;依托中央驻鲁海洋科教单位,山东省拥有全国最强大的海洋科技阵容。山东半岛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翼。 半岛经济与日韩俄远东地区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条件优越。

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经济,山东得天独厚。

陆海一体,区域协调发展

一个浦东再造了一个新上海,一个滨海新区让天津展翅腾飞。因成为国家科学发展试验区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位于渤海之滨的曹妃甸,一个昔日默默无闻的荒芜沙岛,短短几年间,已发展成生机勃勃的新兴产业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使山东省海洋强省战略找到了抓手,如果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它必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要成为这样一个增长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当如何定位?

在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看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应该是以海洋经济为特色、以海陆统筹为基础、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以海洋优势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临海经济区,具体可分为主体区、核心区和关联区三个层次。主体区为沿海七市陆域及其临近海域;核心区为沿海36个县市区的陆域及毗邻的领海以内海域;关联区为全省陆域和所有管辖海域。而省海洋与渔业厅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初步构想》中,在对山东半岛海洋经济的区位、资源、科技和基础设施等各种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作出了这样的战略定位: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

显然,半岛蓝色经济区虽立足于半岛,立足于山东,但它既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概念,也不是完全的行政区划概念,而是在全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自己的定位:它以海洋为重要特色,但又不局限于海洋,目标是推动陆海一体,区域协调发展。以这样的视野、这样的理念审视、规划半岛的未来,可以说切中了山东半岛未来发展的关键,使之有了更清晰、前景更可期待的战略定位。

这一定位,从开放的角度看,就是要把“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山东乃至整个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使之成为外来投资的承接地、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接续带,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强力引擎,推动沿海与内地的良性互动。从地缘角度看,有助于将山东半岛无可替代的区域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和产业融合优势;成为崛起于环渤海南部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增强向周边腹地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的同时,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和天津滨海新区形成优势互补、 良性互动的环渤海区域发展新格局,为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对接整合、联动共赢奠定基础。

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共赢

除了大海,蓝色还意味着什么?

走访沿海各市,无论是地方政府领导,部门官员,还是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大家形成共识: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绝不仅仅意味着向大海要空间,要资源要效益。蓝色,既和海洋有关,还意味着生态和环境,要求环保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刘洪滨教授指出,不是向大海伸伸手就“ 蓝色”了。在对海洋的利用上,发展必须和保护并重。 没有保护的发展,就如同又来一次大跃进,大铺摊子,乱上项目,后患无穷。

潍坊市委常委、滨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苏立科提出,蓝色,意味着科技含量、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陆海相连,是人与自然、长远与现实、产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韩立民教授说,打造蓝色经济区必须牢牢把握这样四个特征:即陆海一体与海陆统筹、海洋科技先导与外向辐射、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开放互动(向海、向陆)与城乡一体。

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不单单是引来投资、承接产业转移,也不仅仅是山东自身经济增长模式的提升,而是在探索一条新路—— 经济增长、 统筹协调、环境友好区域发展新模式;不单单是重复建开发区,开辟几个示范窗口,而是在建设海洋强省战略目标指引下,通过制定科学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各地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整合资源、找准突破口,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海洋产业持续发展;也不是沿海各市单兵突进,各地在经济区功能定位方面,既要体现自身特色,又要与其他经济区形成互补,错位发展,在沿海和腹地的关系上,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也要优势互补、互为依托,实现共同发展。

记者在青岛采访时了解到,目前该市正组织实施老企业搬迁,计划用5年时间,把100 多家市区老企业改造升级或搬迁。这是该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这一战略,传统的工业岸线将变身为现代化经济岸线、生活岸线和生态岸线,传统产业也将让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就意味着,青岛正在用发展的力量,将胶州湾的保护推向新的平台,同时其自身的产业发展和升级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而放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大背景下,定位于半岛龙头的青岛,主动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地,必将对实现半岛地区的产业错位、优势互补和经济一体化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眺望二:寻求产业发展新优势

从一滴水到一个产业

海水有哪些功能?

昨天:海水浴,海水养殖……

今天:海水冲厕,海水空调,海水蔬菜……

一滴海水,从远古到现代,从表象到内涵,已发生质的变化。新型海水产业,正在形成一条产业链——在青岛黄岛发电厂海水淡化生产线,客人饶有兴致地品尝海水“变来”的“海泉水”牌饮用水;在胶南市海水景观小区——隆海·海之韵小区,已实现海水冲厕、海水景观布设;海水源空调、海水源热泵,在青岛发电厂、奥帆中心大规模应用。海水植物、海水蔬菜、海水作物,甚至滩涂粮食生产,已有技术上的突破。

从一滴水到一个产业,不仅是概念的区别,也标志着山东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的进化方向和品质。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洪滨认为,如何让海洋经济从“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走向高质高端高效产业,如何实现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打造,是一个重大课题。

传统产业,如果注入高技术含量,也就成了产业高端。

过去鱼类加工剩下的鱼皮、鱼骨等下货都当饲料卖掉。但在烟台东方海洋公司的生产线上,记者看到的是,这边进去的是鱼皮、鱼骨,那边出来的是价格不菲的胶原蛋白。胶原蛋白的现价是500 元一公斤,是原料的百倍以上。目前,山东省水产品产量、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但附加值高、加工程度精的水产品,比如深海鱼油、胶原蛋白以及各种方便的水产食品,开发和生产尚有欠缺。

海洋产业大的门类有十几个,在山东省海洋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海上交通运输、海上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等皆成规模,在全国位列前沿。这些传统产业是我们的优势,但优势弄不好就成了劣势。刘洪滨说,比如,山东的海洋渔业在全国顶呱呱,全国海水养殖掀起的五次蓝色浪潮,皆发轫于山东沿海,但五次浪潮带来五次教训。由于每次都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乱,损失惨重,教训深刻。每一次都是在问题爆发后,才考虑产业结构调整。所以,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开发中,千万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

众所周知,山东省海洋学科人才济济,相当于大半个“国家队” ,但80% 的人才集中在海洋基础科学和生物学等方面,海洋工程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产业发展缺乏人才技术支撑。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目的之一就是打造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和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如何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是一道必须逾越的门槛。

从到处开花到重点突破

采访中,记者发现,山东沿海从南到北,造船厂星罗棋布,但造船最核心的两项技术——船用发动机和导航设备全部依赖进口。专家指出,海洋科研装备、产业装备、工程装备是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技术,目前90% 以上大型科研设备依赖进口,海洋产业装备的自动化程度非常低。

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说,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而要做到这些,关键是要找准突破产业和产业突破口。突破口可能是一点,也可能是多点。但不管怎样,突破口的选择,必须根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根据我们的资源情况、优势和不足来找。而且产业发展必须落在项目上,落在产品上,要有产品目录和政策扶持。

山东省部分海洋专家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东最有发展潜力的是海洋装备制造业,尤其是深水钻井装置。从全球市场看,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钻井船、海上作业机械、大型港口机械设备、集装箱、海洋工程模块等生产潜力很大。目前全球深水钻井装置供不应求,而国内的石油公司现在还没有国产深水钻井装置,严重制约着我国三大石油公司进军深海的步伐。我国3000家船厂,目前具备设计制造深海钻井平台的主要有三家,即烟台来福士、大连重工、上海外高桥,其中来福士实力最强。山东省应发挥好这一优势,采取得力措施,抢占海洋装备制造业制高点。

为突破造船及海洋机械制造业,烟台引进世界造船巨头来福士、大宇等,仅来福士就手持国外订单200多亿元,几乎相当于 2007年全省造船业总产值。抓住船舶制造业加快转移和国家出台《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机遇,他们加快建设开发区、蓬莱两个船舶及海洋机械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海洋工程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艇等特种船舶和高技术新型船舶。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日照市以日照港为依托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仅经济开发区目前就有华能日照电厂二期、威亚发动机二工厂、 亚太森博浆纸二期、中储粮油二期、凌云海糖业二期等7个大项目,总投资 230 亿元。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克军说,大项目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使开发区产业层次不断提高,竞争力显着增强,实现了从政策招商向产业链招商的转变。

变单打独斗为优化布局

打造海洋产业集群,发展高端产业,建设龙头大项目,成为沿海各地的追求。

海洋专家、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认为,海洋经济追求的目标不是单纯的效益,而是集成绩效。发展产业的基本原则是产业集聚,突出特色,即按照产业集群的理念,结合各自的优势,搞好产业布局,合理确定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强化企业和项目的技术创新,形成技术水平较高、各具特色的蓝色产业集群。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海洋特色的经济区,概莫如此。

北看,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和辽宁“五点一线”开发战略都坚持了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点和突破口都选取了沿海重点发展区域,划定产业功能区,集中力量,从“点”上突破,以点带面,促进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目前集中力量开发建设 670平方公里的八个产业功能区。 河北曹妃甸依托矿石码头和首钢搬迁,大力建设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发展大型船舶、港口机械、发电设备、石油钻井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大型重型装备制造业。

东望,韩国在西海岸建立的黄海经济自由区,根据当地资源、区位和产业现状,进行重新整合,优化布局,把主要产业区域划分为松岳地区等五个区域。各区产业发展都有不同主攻方向,目标直指“主导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尖端技术产业中心、东北亚的物流中心”。

虽然中外各区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发展重点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把发展现代产业集群作为推进区域经济升级的关键,同时,依托各自现有的产业特色构建符合区域特点的新的产业结构。

目前,山东的海洋产业总体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 5346 亿元,占全国的18% ,不少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一。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海洋经济产业布局分散,传统产业低水平重复,配套水平不高,延伸链条不长,规模聚集不强。各地发展大都仅限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突出表现为区域间的产业结构重复建设、产品多表现为劳动力密集型的粗浅加工以及资源消耗型的,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因此,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形成具有山东省沿海地区行业和区域特色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夯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支撑基础,乃当务之急。

⑩ 山东经济的支撑点是什么 也就是 山东为什么能成为 GDP全国第二。他凭什么这么有钱。靠农业不会

加工制造业发达,外向型经济,沿海地区经济都比较好,去年GDP青岛第一,烟台第二,这两个城市加工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都很大。。

阅读全文

与山东特色经济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毛绒玩具哪个经济实惠 浏览:117
行为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有哪些 浏览:602
怎么写自己的故事八百字 浏览:92
英语小故事软件哪个好 浏览:771
爱情开始阶段是怎么样的 浏览:66
默克尔的婚姻是什么 浏览:80
美女和丑女哪个吸引男人 浏览:443
没有房子怎么看待爱情 浏览:752
怎么委婉的夸别人是美女 浏览:533
圈里的爱情是什么 浏览:284
红色故事指的是什么呢 浏览:187
如何预防头号健康杀手 浏览:871
事业编考过后多久上班 浏览:166
美女热舞软件视频有哪些 浏览:286
97年农历八月初八出生婚姻如何 浏览:561
有哪些事业心强的女性人物 浏览:552
油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浏览:555
九九年女儿婚姻怎么样 浏览:968
vivo安卓手机如何快速打开健康码 浏览:852
县科局级事业单位有哪些 浏览: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