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的能想象盐在古代有多重要吗
盛产盐相当于盛产石油
粮、盐、布、铁、畜是古代贸易的主体。盐是第二大宗的商品,所以在古代,盛产鱼盐的地方就非常适合发展工商业贸易,这些地区在经济上也远比单纯的农业地区发达。
周武王平定商纣后就把原来东夷族所属的营丘(今山东淄博高青,陈庄西周遗址)封给姜子牙,“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 · 齐太公世家》。
Ⅱ 齐国在今天山东北部,地近渤海,盛产鱼盐,经济富庶。齐桓公任用将姜尚为相,积极
齐国在今天山东北部,地近渤海,盛产鱼盐,经济富庶。齐桓公任用将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扩充疆界。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王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号召的是陈胜和吴广。
Ⅲ 为何明清扬州多盐商扬州的盐商都来自何地
盐是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调味品,做菜的时候,最基本的一个步骤就是要放上盐,盐现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是非常便宜的,几块钱就可以购买得到,但是放在古代的话,盐还是比较宝贵的一种东西,而且有着专门的盐商,这些贩卖盐的商人几乎都是腰缠万贯。在明清的时候,盐商在扬州出现的最多,因为扬州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而扬州的盐商大部分都来自安徽。
徽商居多
扬州有如此多的盐商,除了有本地的之外,还有很多从外地进入到此地做买卖的商人,其中大部分商人都是从安徽引进的,因为安徽在地理位置上和扬州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关系,离扬州比较近,再加上徽商在经营的时候并没有急于求进,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立稳自己的脚步,所以在那个时候,徽商一步一步的成长,为了当时最大的商人,牢牢地把握着扬州的经济命脉。
Ⅳ 鱼盐的使用方法和用量 鱼盐有什么用处
1、鱼盐一般是根据鱼缸中鱼的病情,一般1米鱼缸一般加鱼盐约125g,1.2米鱼缸一般加鱼盐约250g,直接均匀的撒在水中就可以了。
2、鱼盐是可以消毒杀菌的,在平时的时候在水里少量的加入可以预防鱼类不同的疾病,还可以杀灭表面的细菌和车轮虫以及斜管虫,减少其对鱼的损害,从根本上预防疾病,减少病菌对鱼的伤害。
3、鱼类患病的时候用药可以搭配适量的鱼盐一起使用,可以提高一些药物的功效,使鱼好的更快,还可以防止疾病大量的扩散。
4、鱼盐还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加入到水中以后能消灭水中的病菌,还可以让水中悬浮有机颗粒以及胶质物沉到水底,减少氧气的消耗,净化水体,鱼类的生活环境变的更好。
5、鱼盐可以增加鱼的食欲,维持水里面的酸碱平衡,经常在水池里面加入鱼盐,可以使鱼快速的生长发育,还可以促进胃蛋白酶产生,Na+还能维持和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可以使鱼的消化能力提高。
Ⅳ 为什么齐国的经济那么发达是什么决定的呢
自然的“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活的资源,如土壤的肥力、丰富的渔产等;另一类是生产劳动的资源,如河流、森林、矿产等。在文明的初期,第一类资源很重要;在文明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资源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齐国拥有丰富的第一类资源,以及充足的第二类资源,这使得齐国人发展出不同于内陆地区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
齐国拥有多样化的自然资源,齐国之地形以平原为主,还有部分山地、丘陵。区域内的土壤肥瘠不一,并非全区域都适合谷物生产,因此从东夷人开始,齐国即以农业、畜牧、渔业并行。
《东周列国·春秋篇》管仲剧照
春秋之前,百姓就地而居,他们以群落方式生活,然而,在生产和劳动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从最少的消耗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这种客观条件下,管仲施行了“四民分业”的定居政策。
“四民分业定居”是将四种身份的人集中管理,限定其居住地,不使其杂处。“士”仍是原来的士,即统治阶层的下层人员;“农”则分为农奴与自耕农,国家要求农人按照时令,按时耕作,缴纳地租或田税;“工”也分为官方工奴和私人手工业者,他们主要从事纺织、刺绣、冶铸、工具制造、制革、制陶和其他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商”有的是以奴隶身份直接在官办工商业中工作的官工,也有平民身份、行动自由,具备经营自主权的“私商”。
春秋时期管仲首创的“定民而居”方针,有其跨时代的意义和必要性,他延续了齐国重视经济发展的传统,借由这一制度提高了“士农工商”的地位,使他们成为齐国发展的基石。
姜子牙“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至管仲的经济改革、重视商业活动,都显示出齐国拥有开放式的商业政策。经由姜子牙引路,管仲改革,再加上齐国历代君主的努力,齐国终于成为一个商业蓬勃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
Ⅵ 鱼盐有什么用
鱼盐的作用:
一是消毒杀菌
不同的比例能治疗和防治不同的鱼病,主要是对鱼体表的的细菌、车轮虫、斜管虫等进行消毒。
二是辅助药物的治疗
盐能促进鱼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达到增强药物的疗效。
三是平衡渗透压
我们都知道,鱼体内外的含盐量是不同的,有一定的渗透压,因此通过加盐可以补充因伤口而流失的一部分盐分,或因鱼只新到一个地方后对水质的不适应进行缓解,也就是调节渗透压。
四是净化水体
食盐在其中的作用机理是增加水中的离子浓度,使悬浮的有机微粒及胶体成絮状物而沉降到池底,既减少溶氧消耗,又净化了水体。
五是刺激食欲
在水产养殖中,常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食盐拌饲投喂,其功效也是很大的。这是因为在鱼类生理过程中,NaCL作为无机盐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Na+对维持机体渗透压、水体平衡以及酸碱平衡等至关重要,Na+还能维持和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而CL-是胃液中盐酸的组成部分,盐酸的作用在于它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供给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有助于消化
Ⅶ 历史问题
1.有利的条件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负山面海,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这就为齐桓公争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板书可简化为: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
2.雄厚的实力
有利的条件,只是为称霸提供了可能性,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够称霸。齐桓公能够称霸的根本原因,是他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倡导节俭,发展生产,还改革军制,组成了3万人的常备军。这些改革措施,使齐国很快就国富兵强,具有争霸的雄厚实力。管仲是我国奴隶社会杰出的政治家。课文小字叙述了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而信任管仲的故事,表现了他为建立霸业而惜才用贤的过人胆识。课文中的图画描绘了齐桓公听取管仲改革建议的情景。管仲胸有成竹地呈述,齐桓公聚精会神地听取。齐桓公双目远视,炯炯有神,右手前伸,似乎在对管仲说:“好,就照你说的办!”
3.成功的政策
在诸侯纷争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有了争霸的实力,还必须讲究争霸的政策和策略,否则,称霸的目的也难以实现。又是管仲根据当时的形势,为齐桓公制定了一项“尊王攘夷”的政策。为什么说这是一项成功的政策呢?第一,周王室虽然日益衰微,但周朝长期的统治使人们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传统思想,因此,周天子在政治上仍然具有偌大的号召力,骤然取而代之就必然树敌过多。第二,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乘着中原诸侯纷争政局动荡的局面,向一些诸侯国发动进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因此,在各诸侯国中,谁能制止少数民族的进攻,谁就能受到拥戴,就可能成为霸主。总之,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既可以减少争霸的阻力,又可以增加争霸的政治资本。
4.主要的活动
①北击山戎
公元前664年,山戎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击败山戎,维护了燕国的安全,阻了北方“戎狄”的南下。“老马识途”的故事,说明管仲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划地送燕的故事,说明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手段运用得极为成功。
②南伐楚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曹、许等八国军队讨伐楚国,指责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这次声势浩大的讨伐迫使楚国承认错误,阻止了南方:“蛮夷”的北上。
③拥立太子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太子郑的地位。不久,又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
④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
Ⅷ 为什么盐是古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小小的盐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在古代却曾是决定国家的生死和富强的关键。盐对农业社会的价值并不亚于石油对工业社会的价值。
盐相当于古代冰箱
作为现代人,你可能只看到日常做饭时用盐做调味剂,其实盐对古代老百姓的意义更像冰箱对现代人的意义。
盐是保存菜、肉、鱼、奶的最重要的防腐原料,因为这些食物容易腐烂变质,不像谷类一样可以长期保存。但如果用盐腌成咸菜(酸菜)、火腿、咸鱼、奶酪制品 ,就可以 保存数月甚至数年。古代的农民经常需要拿粮食去交 换盐,来制作腌制食品。
腌制食品除了老百姓长期自用,但更重要的是有了盐,商人就能够实现 远距离的食品贸易,这相当于古代版的冷链物流。
吃饭缺了盐就像汽车没了油
自从1万多年前人类发明农业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狩猎逐渐转变为农耕,粮食中缺少盐,人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通过动物来补充盐,转变为寻找含盐的矿物质。
而通过在食物中加盐,每天摄入少量盐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大部分食品消费中又都伴随着盐的消费。
在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一个人要满足温饱需求,大部分可以靠自己来解决,但唯独盐很难靠自己解决,必须依赖外来的商人供应。
商人通过盐的交换把大量孤立的社会系统建立起了相互连接,作为连接者的商人也自然获得了信息方面的优势,站在信息制高点上,商人能够发现系统之间可以套利的各种机会,而商人进一步的逐利行为又扩大了交换的种类和地理范围。
盐促进贸易系统的建立
古代内陆的人吃不到海鱼,但是做成咸鱼就可以运往内陆。农业地区的人吃不到北方草原的奶制品,但是用盐可以加工成奶酪运往南方。中原腹地的人也可以把牛肉晒成咸牛肉干运往四方。
商人的远距离贸易运输过程无意间构建了复杂的物流和数据交换网络,商人、货物和信息就是网络里传送的报文。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贸易交换网络可以极大促进工商业的繁荣。而工商业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要远远强于单纯的农业经济。因为贸易不仅可以创造大量财富,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思想的交流、物种的交换、商业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实现国家系统的全面升级。
在历史上,从丝绸之路、香料贸易、大航海时代、到现在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无一例外都激发了社会的大幅度的进步。
盛产盐相当于盛产石油
粮、盐、布、铁、畜是古代贸易的主体。盐是第二大宗的商品,所以在古代,盛产鱼盐的地方就非常适合发展工商业贸易,这些地区在经济上也远比单纯的农业地区发达。
周武王平定商纣后就把原来东夷族所属的营丘(今山东淄博高青, 陈庄西周遗址)封给姜子牙,“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 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 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
周武王对功臣太大方了,相当于把波斯湾给了姜子牙。当然东夷族做了几千年的高富帅,一直不太服管,需要让老姜整治一下他们。
不过营丘当时多是盐碱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人口不多。姜子牙到齐后,鼓励纺织等手工业,大力发展鱼盐等自由贸易,齐国的商品很快行销天下,而开明宽松的环境吸引了各国人才和商贾云集齐国。《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则人物归之,繈全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借助鱼盐之利,借助于古济水这条黄金水道(见上图),齐国人建立起大范围的贸易系统,向外出口鱼盐、布匹,从中原腹地进口大量粮食、物产,而齐国都城临淄也因为贸易,崛起为东方第一大都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婴曾对楚王说:“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临淄人口达到20万人,战国中期达到35万人,到了汉武帝则达到50万人。临淄就是当时像大上海这样的超级都市。
战国时苏秦曾经估算,不要说整个齐国,就是仅仅靠临淄城的7万户,每户出3个男丁,就可以组成21万大军。《战国策•齐策一》中苏秦对齐宣王说:“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
盐是政府用来控制社会的控制回路
古代社会人们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比重最大,粮食也是古代贸易系统中最大宗的商品,而盐流总是和粮食流形影相伴。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只要控制了盐流,就可以控制了农业贸易。
在系统控制中,我们可以用小电流的控制回路去控制、调节大电流的主回路。
在经济系统中,盐和汽油也可以充当控制回路的角色,以小博大,来控制更大的经济系统。
以汽油为例,工业、运输业离不开汽油的消耗。通过控制燃油价格,例如给汽油加价就可以向所有交通工具征收燃油税或养路费。政府再靠养路费来运营、维护整个交通道路系统的正常运行。
盐的生产非常集中,便于垄断管理,只要控制了盐的供应和价格,就可以向所有消费者征收食品消费税。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都非常倚重于盐税,是政府收入中最大的来源之一。
盐是代价最低的征税手段
政府可以跑到1000个老百姓家里每户征收1元税,也可以从1个盐商身上征收1000元税,虽然征税总额一样,但征税成本却有天壤之别。前者需要维护多大规模的公务员队伍?每个公务员需要跑多少路才能征到税?
而且每个人的盐消耗量少,即使涨价涨一倍,人们对价格也不敏感。最重要的是盐税可以隐藏在很多商品背后,绝大多数人不会意识到自己买的一只咸鱼里面,政府已经通过盐进行了征税。通过这种隐形的征税手段,盐还起到现代发票的作用!
征盐税既不需要花钱圈养庞大的征税公务员队伍,也不会因为征税引发官民矛盾,真是最佳的征税手段。《管子•国蓄》:“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通过盐向全天下征税
公元前685年,管仲将盐铁从私有转变为国有,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开辟了税收之外的另一个庞大财政来源。《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 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而齐桓公则通过砍柴煮盐,再借助于齐国商人在各诸侯国建立的庞大贸易网,实现了 全天下人向齐国交税。《管子•地数》“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于天下”。
现在来看,管仲就是国企之父,盐铁专卖央企就是齐国共和国长子啊!
盐是强国之本
春秋时代的齐国第一个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奋图强,国运蒸蒸日上。拥有充足财政收入的齐桓公,可以投入巨资用于扩军备战,不仅修建巨防和齐长城(比秦长城早400年),而且大量对外用兵。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没有庞大的后勤系统做支撑,是根本没法打仗的。《孙子兵法》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 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 七十万家”。
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对外用兵会引发经济崩溃、民怨沸腾,简直就是亡国之举。但齐国不仅没有经济崩溃,而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
没有盐带来的贸易系统提供财政支持,齐桓公哪有钱去组织多国维和部队、哪有钱年年开诸侯峰会、怎么维护周天下太平、又如何建立春秋国际新秩序呢?
春秋战国时代,又有多少国家因为没有这样的系统支持,惨遭齐国蹂躏,遭遇亡国之灾呢?
有了齐国的成功案例,诸国纷纷效仿。同样靠海的吴国也学去了,《汉书》:“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西汉吴王刘濞继续在淮南煮盐,富可敌国,但是后来因为造反(七国之乱)被汉景帝剿灭。
正是因为中国古代政府掌控了盐,才有财力来维持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的帝国系统。 不过同样因为有了丰厚的盐税,所以即使没有海外贸易的关税收入,国家也能维持正常运营,这也为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提供了支撑。
结论
从个人层次,盐是生理必须品
从家庭层次,盐是古代老百姓冰箱
从企业层次,盐促进古代贸易网络建设
从产业层次,盐促进制度、科技不断升级
从国家层次,盐帮助古代政府低成本的征税
从国际层次,盐是古代强国、称霸的坚实保障
盐还可以充当实物货币
因为盐便于保存和携带,而每个人生活又离不开盐,所以盐在很多地区被当作实物货币使用,古罗马有一个时期以食盐为士兵的报酬。
虽然古代各地政府不赋予其法偿性,盐不是法定货币,但是古人一点儿也不担心自己的盐卖不出去,因为盐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交换。
Ⅸ 古代为什么对盐如此的重视,还设立了盐税
古代重视盐税,原因有三:
首先,容易控制,征收成本低: 中国面积广大,但盐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相对集中的盐业资源使政府控制起来相对方便。大陆国家收税比较难,对比近代英国与法国,英国的税收是法国的2倍,但法国逃税率却是英国的数倍,因英国是岛屿,政府只要控制了港口,进出口便尽在掌握,法国则不行。 以传统农业税为例,征税成本要占到税收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二,且易激发民变,远不如盐税。
其次,盐税是间接税,民间感受到的痛苦比较小。 盐税是直接向盐商收取的,盐商再将其转化到盐价中,即使百姓有怨言,也是对着奸商去,政府相对安全,北宋时,盐税竟占到零售价的60%以上。
其三,税基大,收入快。 人人都要吃盐,这是生理决定,无法逃避,每个人头上收一点,聚集起来就很客观,南宋时,盐税一度占政府总税收的80%。 应该说,设置盐税不符合儒家的爱民、轻赋的价值观,所以古代盐税往往与战争相关。中国从周代起即已征收盐税,盐资源分布不均衡,可能也是早期商业的发端,有学者认为,商人本居西,善畜牧而少盐,不得不与齐鲁交易。 管仲时,采取食盐专卖,在短时期内实现了富国强兵,这为后代留下深刻教训。在相当时期,鱼盐之利犹如今天国际政治中争石油一般,产盐区成兵家必争之地。有日本学者提出,三国之所以分魏蜀吴,其实是三个产盐区,魏国食淮盐,吴国食海盐,蜀国食井盐,当然,此说亦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 宋代因内忧外患,盐税收入甚高。明代时,为了安定北方,大同沿线驻军较多,却缺乏军粮,明代被迫采取开中法,即商人运粮到边鄙,可得盐票,因此获得贩盐的资格。 然而,明代中后期因中枢纷争太剧,地方基本失控,导致明代食盐价格暴涨,大概是清朝的15倍、宋朝的6倍,可政府税收却没有增加(政府税收只占盐价的1/14,清朝时1/3,宋朝前面说了,最多时达到60%),中间部分尽被商家挤占。清代中央政府教强势,且惩前代教训,注意与民休息,大力压低盐价。 清政府的做法产生的副作用时,清代川盐制造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提升,一是用天然气熬盐,二是用热水入盐井,再抽取融入盐卤的水,这种采矿方式已和当代技术高度相近,效率大大提高。最顶峰时,自贡70%的人口从事工业,是极有可能走向近代化的。 但清政府对盐价过多管控,淮盐收到川盐冲击,便以减少交税为名要挟当地官员,而曾国藩剿太平天国急需经费,所以力挺淮盐,川盐出川不久便被禁,大量企业投资收不回来,自贡经济因非市场因素而受到重创。 到袁世凯时,烟草、酒开始收税,此后消费税的种类不断扩大,收入大大提高。盐税占比越来越小,所以对现当代人来说,已很少再注意盐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