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有企业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振兴东北经济的排头兵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二、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三、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1、农村发展,守住绿水青山底线。
2、工业项目,坚持清洁环保理念。
3、城市开发,传承历史文化脉络。
4、项目建设,充分评估生态风险。
⑵ 东北的经济还有救吗怎样振兴东北经济
从国家发展战略看,作为我国最早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无论从历史、现实发展看,还是从地缘环境看,东北地区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如何制定有效的区域发展政策,积极推进东北地区振兴发展,逐步激活地方增长动力,实现东北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和再度崛起,不仅对东北地区,而且对全国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⑶ 如何振兴东北
非常难,东北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人口流失,每年外流200万劳动力,要知道多数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东北总人口也就一个亿。加之生育率全国倒数,东北地区面临的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社会危机。
所以要振兴东北,首先就要解决人的问题,但是我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东北从清末才开始开发,东北的社会也是近100多年建立起来的。具体影响就是农村人口比关内少,城市化率高,普遍不存在中原地区那种农村大家族。因而东北城市无法像北京、上海那样通过吸纳周边省份农业人口来发展壮大。现在就算国家投入再多的钱,东北的四大城市也无法发展成上海深圳那样的一线城市,因而对关内人才的吸引力无法和东南沿海比。
如果能降低东北地区个人所得税,或许能有些作用,或者通过提供免费住房的方式吸引人才,用放开计划生育、发放育儿津贴等办法挽救人口灾难,避免养老金过快破产。但是中国很快将迎来历史上最严重的老龄化危机,整个国家发展都面临问题,全国都会出现劳动力不足和养老难的问题,国家支援东北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弱。
我本人不是东北人,但是东北是中国人走出长城后开发的最成功的地方,发展成今天这样我觉得真的很可惜。
⑷ 东北经济应该如何发展还有出路吗
第一,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森林覆盖率高、农林牧渔和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且与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如木材、石油)的俄罗斯接壤,因此具有发展资源开发及深加工产业的天然优势,如农产品加工和制造、中药、木材加工和家具、旅游休闲健康等服务业。目前这些产业在东北都有一定的基础,主要问题是产业链短、加工度或开发度比较低,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第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东北由于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错失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高速增长的机遇,但并不意味着东北就要回过头去再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课。东北虽然也出现了以辽源袜业集群为代表的轻纺工业基地,但整体上来看,东北并不具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条件。东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来看并不低,要高于许多中西部省份。东北三省总人口合计1.09亿,其中农村人口4231万,农村人口规模大致相当于山东、四川,低于河南,但东北地区土地肥沃、人均耕地多,农民外出打工的动力不强。而且现在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随着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纺织服装行业正加快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将纺织服装行业的加工环节保留在国内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重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就是一错再错。
第三,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重工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东北已经形成以机械装备、汽车、石油化工等产业为代表的重工业部门,不但具有技术实力国内领先的龙头企业、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而且积累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吉林报告》中的数据表明,2015年吉林省装备制造、汽车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对标省份中(浙江、江苏、广东、上海、重庆)明显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例如,吉林省的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58.8万元/人,仅低于广东(336.6万元/人),分别是浙江、江苏和上海的2.3倍、1.5倍和1.4倍。东北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不缺乏技术和人才,但是缺少市场意识,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比如,东北虽然有一重、哈电这样技术水平全国领先的企业,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性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曲高和寡,开发的产品市场接受程度低、竞争力差。因此,对于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根本上是要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增强企业的市场意识。同时,鼓励在这些领域大众创业和吸引外部投资,形成一批更具活力的民营企业。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由于后发国家在新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比较接近、而且没有沉淀投资的锁定,每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是后发国家实现“弯道超车”的契机。对一个国家如此,对一个地区同样如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集中力量,在某个(或某几个)新兴产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确立技术标准、建立产业生态。对于东北而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两条路径。一是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原有的石化化工、冶金等产业可以延伸产业链,为新兴产业提供所需的新型原材料、元器件;汽车、装备等产业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二是培育新兴技术并使其成长为未来的支柱产业。这方面贵阳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贵阳除了气温低、电价低的优势,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技术、产业基础并不好,但通过率先布局大数据产业,快速成为国内大数据产业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同样,东北三省也可以选择具有某些方面优势(不是全面优势)的新兴产业加以率先布局,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⑸ 中国东三省经济沦陷的出路在哪
东三省经济沦陷后出路在哪?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速,东三省是节节败退,黑龙江依次分别是12.3%、10%、8%、5.2%,辽宁相应是12.2%、9.5%、8.7%、6.2%,吉林相应是13.8%、12%、8.3%、6.5%。从连续三年的经济下跌缺口估计,东三省2015年经济平均下跌1.5个百分点左右,但是,去年东三省经济均下跌2.2个百分点以上,而且黑龙江、辽宁下跌点位在扩大,笔者预测,东三省今年经济下跌2.2个百分点是有可能的。那么东三省经济就全面进入奔4时代了,黑龙江将是3%、辽宁将是4%、吉林将是4.3%。问题是,这个数据未必是东三省的底部,东三省经济沦陷了。那么,出路在哪?
黑龙江经济2015年趋势如何?
黑龙江经济60%来自石油和煤炭,现在,石油价格下跌,煤炭价格也是下跌,这让黑龙江经济被拖垮。问题是,黑龙江不仅能源崩溃,而且大豆、玉米、大米也是崩溃,而大兴安岭的木材从2014年开始被禁止采伐,面临每年21亿元的损失。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而国有企业里面60%是央企,地方政府管不了,而且对地方经济反哺不了,但是,对地方粮食价格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问题是,大庆油田从原来年产原油5000吨下降到4000吨后,2015年将下降150万吨,因为开采越来越困难,很明显这是4%的产量减少,而去年的石油价格平均在90美元,而今年的价格估计是63美元,下降30%的收益,两项相加,就表明黑龙江今年石油收益下降三分之一。问题是,今年油价平均比去年下跌27美元,那么,今年美国的生物燃料就没办法上马,那么美国大量转基因的大豆、玉米将大量进口中国,黑龙江今年的粮食面临的冲击比去年还要大。现在上海超市大豆油每桶已经从60多元下降到30多元了,预计今年还要下降价格。
很明显,黑龙江今年在能源和粮食的双层打击下,会面临沦陷。
笔者建议,黑龙江不仅是通过深加工、科技化角度来丰富经济,还要从别的方面来进一步开发粮食,把粮食开发通过各种创新做深做透,这才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另外,从周边国家的需求上有征对性的发展刚需产品,这是巨大的机会这是第二个出路。第三个出路是利用笔者的第四驾马车和综合创新给黑龙江各行各业、各大产业区、商业街、产业集聚区等改造,能够带来这些被改造产业增长5倍以上的业绩。
辽宁经济2015年趋势如何?
辽宁经济历史上主要依靠工业拉动,主要是偏重型工业。发展投资密集型经济,但是不利于消费。依靠产能扩展,技术投入较少。主要通过钢铁、水泥、造船工业反复投资,结果,现在产能过剩,价格一年比一年低,利润率越来越差,加上今年国家限制三成钢铁出口,辽宁钢铁面临新一轮的打击。
辽宁国企比重大,负担重,央企有1751户,地方国企数量很少。央企不改革、改革不到位,辽宁没有权利过问,问题是,央企是独立的,没有很好地融入地方。
沈阳抚顺本来想同城化发展,现在沈抚新城融资难度大,建设资金不足,对企业管理不够,人气不够,2014年80%的土地没有人来买导致出让金80%没有完成指标,而土地虽然规划好了,但是企业没有用户,也就没有能力来买地了。问题是,今年地方政府在融资上的能力进一步下降,全国缺口将达到一万亿元左右。沈阳市政府演变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不仅新城如此,就是老城的沈阳步行街中街,也面临客流量增加而销售额这是跟不上的局面,因为消费层次降低了、数量下降了。比如中街某大型购物中心,2014年客流量增加23%,但是销售额至增加了15%。过去一铺难求,现在空出铺面没人要了。毕竟大量央企雇用的是辽宁省本地人就业,那么,工资上就会被拖累,自然就影响消费了,能省就省,能降低要求的就尽量降低要求。
很明显,央企的产能过剩影响了辽宁经济发展,问题是央企是辽宁没办法过问的,所以,今年央企在辽宁到底能够带来多少反哺经济呢?这是听天由命了,辽宁经济的命运在央企手中。可是,对于产能过剩,辽宁乃至中国各省各市并没有找到好办法。如果依靠技术创新,没有5年以上是没有效果的。
很明显,产能过剩、央企扎堆没有能力反哺经济,也没有投资能力,产能过剩影响企业税收、利润率和工资,进一步影响消费。这是恶性循环,沈阳乃至辽宁并没有能力化解这种恶性循环,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承受经济硬着陆了。
笔者建议,加强从商业、刚需产品与技术结合,这才是突破口。抛开央企,把其他产业区、开发区、商业街、民企等纳入系列整合和综合创新的范围,然后等待与央企混合制打成一片,顺势借力打力,这才是有效对策之道。
吉林经济2015年趋势如何?
虽然珲春已经在2012年4月就是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但是,港口太浅,大船进不了,而且港口之外15公里遭遇日本主权大桥的阻挡,一直开花不结果。2012年吉林省进出口总量占全国的0.64%,出口仅占全国出口总量的0.29%,而GDP却占全国的2.3%。吉林省外贸依存度只有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
现在,珲春借助70公里外的俄罗斯扎鲁比诺万能海港,预计2018年一期工程完工,很明显,这是远水救不了2015年的经济。问题是,黑龙江要打造输欧列车,从广州深圳起步途径福建沿海城市和上海、苏锡常,进一步到达南京、济南、石家庄、天津、唐山、沈阳、抚顺、长春、哈尔滨,直通俄罗斯西部,再进入欧洲各国。如果是这样,那么,珲春的借助俄罗斯港口的意义不大了。
很明显,吉林省经济发展前景是空洞的,没有给人振奋的东西,没有激情。
笔者认为,吉林依托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珲春出口加工区来发展自贸区形式,不是理想的方法。笔者建议,还是从发展出口俄罗斯、朝鲜、日本、加拿大、韩国特色产品为突破口,才是正确之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2015年东三省经济有可能只有4%左右的增速,要想摆脱沦陷的命运,把责任归结于央企是地方政府掌控不了的,是不理智的。实际上只要通过笔者的第四驾马车和综合创新先整合、创新来改造好管辖范围内各行各业企业、产业区、商业街、购物中心,然后等待央企混改方案出台,进行配套发展,借力打力,就能化被动、孤立的央企为地方政府所用了。另外,发展出口周边国家的特色产品刚需产品,发展国内销售的东北特色产品、刚需产品、名牌产品。这才是东三省经济沦陷后的出路。
⑹ 东北因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怎样才能发展起来
东北三省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辽吉黑是理所当然的。影响东北经济发展主要原因就是,无论国外还国内的大型企业投资的眼光都放在了山海关以内。这就是投资不过关的说法和根本原因。关内和关外是以山海关为界,恰恰这三省在山海关的关外。关外自古以来在关内人的眼里,野蛮不讲理山高皇帝远,而且恶劣寒冷的气候虎狼出没。过去的印象已代代相传,而且至今的南方人一直认为东北三省的人们大多都是野蛮的蒙古人和满族等少数民族的后人既使是汗族也是,与这些野蛮人通婚后人。就像人常说的谈虎色变一样,在心里就有恐惧感,再加上随着打工潮流的南下许多东北人,在南方持刀斧头打死打伤的现象频繁出现,给南方人没留下好印象。记得有一个南方机关招聘工人的内容里就有,东北人免谈的字样。没有大企业的投资,国有企业的倒闭给广茂的以种粮为生活来源的东北三,面临的是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
⑺ 你认为东北该如何留住高校毕业生
现在很多东北的本地人外流的现象严重,为了东北经济的发展,要制订更多的吸引人才的政策,比如在当地上学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如果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能够有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补贴,可能就会让外地去东北上学的人会考虑留在当地发展。这种方式可以适当的增加东北当地的人员。
对于大学生而言,毕业之后有稳定的工作,收入不错,而且能买得起房子,这就完成了安家立业的理想。对于买房而言,虽然东北的房价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要偏低,但是刚毕业的学生还是压力很大,所以当地如果能针对刚毕业的学生给予购房补贴和购房优惠,相信会吸引一部分留下来。
⑻ 东北经济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加快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
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意见要求,要明确主体责任,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组织协调,切实抓好组织落实。
⑼ 东北经济为何低迷,怎么破
东北曾经是共和国的长子,确实在建国初期,东北很多能源的输出,使得国家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东北的经济在最近几年却下滑严重,最大的原因就是企业转型困难。在东北有很多大型的工业化城市,比如说辽宁的鞍山,抚顺黑龙江的大庆,鸡西,吉林的长春,都是这样的工业化城市。
而我觉得东北现在经济需要做出一种转型,那就是不能够完全依靠传统行业,应该向旅游方面进行发展,其实东北有很多适宜旅游的地方,但是由于旅游管理不得当,所以东北的旅游并不是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旅游经济的活跃,势必将带领地方的经济大幅度的增长,所以大力发展旅游也是一个正确的经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