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宇航员在太空执行任务中,一般都会遇到哪些困难
一说到宇航员,几乎在所有人心里都是“太空英雄”一样的存在,但是在太空环境中变幻莫测,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也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太空中执行任务时,宇航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一般情况都会遇到些什么困难呢?
众所周知,在太空中是不像地球上有重力的,没有重力就造成了日常生活成为了宇航员必须要克服的首要难题。
对于宇航员来说,太空环境极为恶劣,长时间的外空工作,更会使人体肌肉出现萎缩,对于身体的要求非常高,再有就是太空环境中缺氧,宇宙辐射等等因素,更是会给人体带来损伤。
2. 航空航天资料
神州七号是中国航天的重要阶段,现在神舟七号运载火箭已经开始研制,按照计划是在2008年实现发射。届时,神舟七号将重点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太空行走)技术。原计划2007年发射,但由于部件的技术问题被推迟了半年,计划2008年发射.
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枚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使火箭的工作状态更直观。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征二号F型火箭担任。荆木春表示,十一五期间,他们要把载人航天二期工作基本完成,最后完成有人的交会对接工作,预计还有五六枚火箭的发射任务。 与神五、神六不同的是,“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神七发射时间基本敲定 .
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研究员、现任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宋征宇在重庆透露:“神七”飞天的时间定为北京奥运会之后的2008年9月,将搭载3名航天员。 “神七”的准备工作非常顺利,火箭的准备工作今年年底就可完成,目前正进行3名航天员的选拔、训练。与“神六”不同,“神七”增加了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包括行走、操作、拧螺钉、安装设备等项目“神七”将继续在酒泉基地发射。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为下一步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神七”之后,我国航天的另一大目标是建立自己的一个20吨重的太空站 。你凑合看看吧
3. 航天人曾经经历过哪些艰苦环境的挑战
摘要 首先是身体素质的挑战。长期失重环境对人体的肌肉骨骼、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累积效应显着增加,出舱活动任务对航天员的上肢力量也有更高的要求。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才能确保航天员长达半年左右的工作生活。
4. 宇航员应具备哪些条件
1、基本条件
包括政治思想表现、飞行技术、身体素质等等。要求航天员不仅具备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心里素质,而且对航天环境要有高度的耐受和抗压能力,同时还应具备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等。
2、临床医学选拔
要详细检查身体的各部位、各器官有没有毛病。选拔宇航员的体检,与普通人的体检大为不同,要住进医院检查近一个月的时间,心肝脾肺、耳鼻喉咽一个都不能少。体检医生不仅要看他现在有没有病,还要追查他有没有潜在疾病,有没有遗传性疾病。
3、生理机能选拔
主要是检查中枢神经与呼吸循环系统对航天特殊环境的适应性与稳定性。
4、心理功能选拔
富有经验的心理专家会与被检者谈话,观察言谈举止,了解个性心理,还要测试应急决策能力。
5、特殊耐力选拔
通过本阶段的检查,可以排除有器官疾病或功能障碍的人,发现心理素质和智能有缺陷的人,以及那些对特殊因素耐力较差和过于敏感的人。
(4)航天员经济过哪些艰苦环境扩展阅读
宇航员的训练
第一阶段基础训练中,宇航员要学习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解剖生理学基础、火箭和飞船的设计原理、飞行动力学、气象学、天文学、设备检测等航天基础知识。
第二阶段航天专业技术训练中,宇航员要熟悉飞船的结构、组成和飞船各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模式,还要熟练掌握各种航天任务的操作动作、飞船上的设备操作和空间试验的操作等。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中,宇航员要在与真实飞船相同的训练模拟器上,通过实景仿真,掌握处理各种问题的办法,知道应该注意观察什么,什么时候与地面联系。
第四阶段则是到发射场、回收场实地演练,熟悉各种程序及行走、逃逸、救生的路线。
每个学习、训练项目结束时都要进行考核,考核及格才能转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训练。不及格者只有一次补考的机会,如果还不及格只好淘汰。
此外,在训练中,宇航员还要奔赴沙漠、寒区、雨林、海上,配合搜救部队进行救生演习,要学习在陆地和水面上如何使用烟火器,如何在野外生存和自救。至于体能训练、特殊生理功能训练等则一直伴随在4个学习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首批宇航员选拔训练解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宇航员
5. 中国航天发展中遇到哪些困难
航天事业发展初期,我国经济实力有限,无论工业基础还是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各方面都面临着困难,如技术力量薄弱,物质条件匮乏,试验设施简陋,人才奇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封锁、苏联又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断绝援助。
从中国首次发射火箭,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准备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神州一号,再从神州一号发射到中国第一次真正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杨利伟飞天,到现在准备发射并将首次实现宇航员太空行走的神州七号,中国的航天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已经跻身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
中国的第一代航天人是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海归派。想当年钱学森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不顾美国的重重阻挠,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并克服种种困难,从零开始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像钱学森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为了发展祖国的航天事业,为了实现祖国的强盛,他们做出了非常非常大的牺牲。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从荒芜的沙漠开始起步的,在起步阶段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从最简陋的住沙窝喝碱水开始了航天事业。
中国航天事业虽然起步艰辛,但中国的航天人却不怕困难,并克服种种的困难,真正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最终从一无所有骄傲的站到了世界的前列。在以前,所有的中国航天人都是默默奋斗的无名英雄,他们没有名没有利,他们也不图名不图利,一心想的只是如何能更好的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许许多多的航天人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正是他们的努力才换来中国航天业现在的辉煌!
6. 航天员在太空中遇到的挑战有哪些
主要是生活问题,如吃饭、洗澡、大小便等,都是挑战。
另外,在太空,因为失重原因,肌肉容易松驰,骨头钙物质容易流失,所以要经常锻炼,而且不能在太空停留时间过久,不然回到地面,身体容易出问题,一般航天员最多一次在太空停留6个月。现在NASA正在实验宇航员在太空停留一年的试验(只有两人)。
另外的挑战就是,太空是一个高辐射的环境,处理不好,航天员很容易受到伤害。
7. 宇航员在太空中待一个月,能有多少工资
宇航员并不是常年在太空中的,他们平时也需要在地面上做大量的训练。因此宇航员们在地面上的工资与在太空中是不一样的。我国的宇航员都是军人出身,他们的工资基本上是与自己的军衔相挂钩的。宇航员的普通工资大约在一万元人民币,加上补贴大概3-4万元之间。
宇航员的工资,能够高到年入千万,也能够低到年入几十万,这和普通人是一样的,其实,根据身份的不同,领的工资也不同,但是,他们的工资和危险程度是真正对应的,所以不要羡慕他们,也许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他们羡慕的。
8. 神十二航天员已在轨一个月,这一个月来出现了哪些艰难时刻
神十二航天员这一个月来没有出现那些艰难时刻。这是个好消息,我们应该替他们高兴。但话又说回来,航天员在宇宙中本身的工作就很辛苦。具体是哪些辛苦,我在这里给大家解析解析。
三:面对各种突发事件。
撇开这一次不谈,这一次没碰到什么大的危险和突发事件,但是不是每一次都是这么幸运,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可能会碰到太空垃圾,形成阻碍,又或者是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因为太空环境的因素,可能任务会出错,从而导致一连串事故的发生。而且不是各种突发事件,宇航员们都有解决的办法,他们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所以在这里我向无私的宇航员们表达真挚的谢谢,谢谢你们为我们的中国所献出的一份力量。
9. 航天飞船里面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气候”,包括座舱温度、湿度、气流等方面。为造成与地球相似的生活环境,宇宙飞船设计时采取了一系列十分可靠的技术手段。其一模拟大气的混合比例,造成大气条件。太空的空气异常稀薄。在200千米的近地轨道,大气压力仅为地面的六百万分之一。人若无保护,就会造成体液沸腾,失去意识。因此,座舱大气的确定,是载人航天的一个重要考虑。为保证座舱内有近似地球的大气环境,座舱采取一个大气压的氧、氮混合压力制度,用罐装气体或电解供氧的办法使座舱中氧气占80%,氮气占20%,保障宇航员每人每天所需的576-930克氧气。对每人每天呼出的约1000克二氧化碳,采用分子筛吸附等方法处理,规定其浓度不大于1%。其二,保持座舱内适当的温湿度。座舱通过自动调温、调湿和通风系统来实现温湿度的控制。座舱热源首先来自人体热,每人每天大约产生75~150大(314~628千焦)卡,占总热量的三分之一;其次太阳辐射和各种电子仪器散发的热量,亦占三分之一左右。除座舱壳体采取隔热措施外,还采用专门的热交换器,把多余的热量吸收和辐射出去,使温度维持在18~25℃。人体每天呼吸、出汗和皮肤蒸发排出水分1.5升,对座舱内形成水蒸汽,不及时除去,会使电路造成短路,座舱采取冷凝和化学吸收办法,使相对湿度控制在30%~70%之间。其三,经常保持座舱卫生。人体代谢物达400种,和各种垃圾、废物混合在密封舱内,会造成环境污染,给宇航员身心带来危害,座舱采用物理吸附、化学吸收等方法排除空气污染。其四,在轨道上,飞船因处于失重状态,气体自然对流现象消失。为维持人体热平衡,采取气体人工对流的方法,使气流速度保持在每秒0.3~0.5米左右。特别是头部,吹向眼睛的风速不宜过大。其五,种植植物和喂养动物,造成鸟语花香的世界。如前苏联先后在“礼炮6”和“礼炮7”号空间站设置了特别温室,栽种了小麦、豌豆、葱、郁金香和兰花等多种植物,已证实在空间开辟绿洲的可行性。在太空作长期旅行,开辟空间绿洲,既给空间站提供生态环境,又可供给宇航员蔬菜、果晶。
宇宙飞船座舱的小气候,是宇航员生命保证的至关重要问题。无论是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和前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其座舱的温控问题,一直是宇航工程设计攻克的难题,在以往的载人航天中,都曾发生过这样或那样温度失控的现象,使宇航员的心理和身体受到威胁。除了在工程上完善温控设计,目前航天医学又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在宇航员训练中,适当扩大身体对宇宙飞船座舱环境的适应能力,作为缓减宇航员对太空环境不适应的辅助手段。用双管齐下的办法,使宇航员适应座舱小气候,使小气候服务于宇航员。座舱微小气候的调节,目的是保证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和工作期间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飞行中作为卧具使用的是活里睡袋,活动的里子起床单和被褥的作用。宇航员于睡前拉好拉链,只留下可让头部露出的开口。因为宇航员及其卧具均处于失重状态,睡袋要用带子栓牢在固定点上。
睡袋应轻便(重量不大于2.5~3千克),叠起时占地方要小(约10分米3)。睡袋只有一个尺码,故其长度应满足身高为185~190厘米的人使用,其宽度应不小于70厘米。
睡袋须选用卫生性能好的材料(毛、棉、亚麻)制造。
睡袋的保温性能应满足15℃环境温度下躺在里边睡觉的要求。
宇航员睡眠时的产热量约为80瓦,或相应为45瓦/米2(设体表面积为1.8米2)。
为“礼炮-3”号轨道站乘员制造的睡袋用拉夫桑人造棉作保温材料,面料采用体轻的卡普纶。睡袋长度约1900毫米,宽700毫米。其质量约为2.5千克,棉套厚度为5~6毫米。
1975年,在“礼炮-5”号上采用了改进的睡袋。该睡袋系以浅蓝色毛料制造。
此睡袋设有供伸出手臂的开口,足部设有通风口。其质量约为3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