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急于变现是什么经济学理念

急于变现是什么经济学理念

发布时间:2022-07-24 06:16:12

❶ 变现指的是什么

变现,是指把非现金的资产、有价证券等换成现金。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8-10,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❷ 知识变现是什么

互联网是信息和知识的网络,随着互联网生态的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式发展和消费观念升级,曾经的"免费知识互联网”,在内容创业、知识电商和互联网分享平台的裹挟下,渐渐升级为"付费知识互联网”,主张"为知识付费、为价值买单”的知识电商,风口已至,我们看到一些传统的媒体人、知识网红和内容制造者,已经借助这股东风,顺利完成转型,占据了知识侧入口,收获了大量忠实粉丝和客观的经济收益。
说到知识变现能力强的例子,你可能知道
《李翔商业内参》在得到APP正式上线,上线48小时后订阅金额超过400万;上线两周就获得了5万+的订阅,吸金超过1000万。
马东的《好好说话》音频课程在喜马拉雅FM上线,第一天销售突破500万,10天之后达到1000万。
Spencer的写作课,在自己的公zhong号上出售,第一期课程就卖出了过百万的销量。
唯链通在淘淘课精选商城上架音频《区块链技术》,一天里就销售5万。
简单的说知识变现就是各类技能人才,通过平台以知识产品(课程)的形式,实现知识的传播和分享,用户为获取知识内容即课程的阅读,收听,收看权限进行付费的交互过程。

经济学第三个阶段的特点

摘要 经济学的三个阶段的特点,嗯,不好说什么叫经济学呢,就是你在你手中的东西变现,使得通用的一个货币,这叫做经济学。

❹ 高分:求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与通货膨胀有关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传统的货币政策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不再设立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依靠定期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团政府或中央银行根据预测提前确定本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中长期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在公众的监督下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和预测目标相吻合。
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的条件主要有: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2.货币政策的高度透明度。
3.利率的市场化。
4.浮动汇率制。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承诺维持一个具体的长期通货膨胀水平,长期价格稳定将是压倒一切的首要的政策目标。
第二,在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值的约束下,为达到产出稳定等其它目标,中央银行短期内拥有采取灵活政策的权力——这就是“弹性通货膨胀目标”这一术语的真正含义。
第三,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货币政策决策者保持实质性的开放和透明,例如,应定期公布通胀形势报告,并让公众参加政策讨论。公布通货膨胀目标,不仅包括通货膨胀的目标值及其决定它的依据,而且还包括价格指数、目标期限和目标区的类型;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如何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偏离通货膨胀目标的原因。
希望采纳

❺ 什么是变现原则

实现原则(realization principle) 收入实现原则亦称实现原则、变现原则,是 会计核算 的又一项重要原 则,但是却同样遭到资本保全理论的部分否定。是指 资产 在销售之后 取得 现金 或收取现金的权利时才被确认收入。其理由是:

❻ 新货币经济学的货币理论

新货币经济学与货币数量论
法马(1980,1983)和胡佛 (1988)就货币和金融资产共同作为交易媒介的条件下,价格水平是否惟一地和货币供给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讨论。法马认为,金融资产的交易媒介是对实际资产的要求,这种情况下莫迪尼亚尼一米勒定理(MM定理)是有效的。当代理人简单地将一系列实际资产用来交换其他一系列实际资产,这种资产的交易只是一种物物交换的高级形式。资产交易可能影响相对价格,但一般不会对绝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所以,法马认为,由于私人金融中介不会影响价格水平,所以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是惟一有效的因素。货币根据记账媒介而具有固定的名义价值,提供了流动性补偿,并且受到了名义供给的控制。对法马来说,当货币供给由政府定义的时候,货币数量论是有效的,价格水平的控制问题只是对流通中货币数量的控制。然而,胡佛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由于一种“最终清偿媒介” 的必要性,所以金融资产影响了价格水平。对胡佛来说,交易中的金融资产是对货币或一些其他清偿媒介的要求权,它和交易中使用的货币一样最终影响了价格水平。持有金融资产可以获得一些交易能力的货币补偿,并且这些资产是可以偿还的或者获得股息和利息。而法马则认为,这些资产没有交易能力补偿。
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继续了这方面的讨论。他们认为,金融资产是完成某种交易过程的便捷工具,同时有利于获得了流动性报酬。如果金融资产提供了一种交易能力报酬,金融资产的名义数量影响了一般价格水平。金融资产通过作为交易媒介而获得流动性报酬使之具有了“货币”因素。所以考文和克罗茨内赞成胡佛结论的同时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价格水平和金融资产之间关系的不同机制。考文和克罗茨内假设,在一个初始均衡位置,商业票据的供给受媒介成本和对各种资产服务需求的影响。当发行可交易债券的成本降低时,企业就通过发行这种债券来为自己融资。这些债券与支出高昂、缺乏流动性的债权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商业票据数量增加,相对非流动性投资工具 (如风险资本)的数量将会下降。价格向上的压力导致了商业票据供给量的增加。同时,商业票据将存在一个真实余额影响。
由于商业票据供给的变化必须伴随着实际经济和实际混合投资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价格的增加并不需要商业票据供给按同比例直接增加。货币和真实要素的综合暗示了货币中性论将不成立。虽然如此,商品价格上升形成了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恢复了持有商业票据的实际价值和在商品上支出这些商业票据的实际价值之间的投资组合均衡。
商业票据和一般的金融资产的边际流动性报酬可能很小,但是金融资产的任何报酬的存在都会对价格水平产生向上的压力,甚至一个很小的流动性报酬就可能使价格上升,这个价格上升足以恢复资产组合均衡和边际等值替代。然而,在相似的领域中,传统的数量论对于货币交易能力收益的大小却没有特殊要求。通货膨胀压力与交易速度和交易媒介资产流动性之间是正相关的,这种交易媒介资产处于货币供给的现代迪维西亚指数(Divisia indics)所代表的习惯之中。如果那些资产存在不同的流动性报酬,那么高流动性资产对价格的影响要比低流动性资产的影响大得多。
虽然金融资产交易媒介的数量影响了价格水平,但是货币数量论在新货币经济学描述的世界中是不成立的。考文和克罗茨内 (1994)考虑了可能会构成货币数量论相关联的三个命题一一 “货币”供给(这里的货币按新货币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交易媒介)的长期中性、交易媒介名义供给的变化使价格水平发生同比例的变化、货币需求相对稳定。他们经过讨论后认为,这三个命题都是不成立的。更一般地说,过去用于理解货币数量的思想试验已不再适用。由于使用了金融资产作为交易媒介,所以我们不能定义交易媒介数量的垂直下降,而只能定义货币数量的垂直下落。交易工具的增加促使了金融资产交易媒介的名义数量增加,同时导致交易工具数量增加的因素,诸如交易工具的低成本和由此导致发行债券数量的增加,都必然地对真实变量产生影响。从原则上讲,不能外生地增加金融资产交易媒介的数量或者使实际变量定位常数,这消除了货币数量论成立的条件,也就使货币数量论变得无效。
新货币经济学与弗里德曼定律
弗里德曼(1969)有关“最优货币量”的学说是现代货币理论中最着名的命题之一。根据这一学说,最优的货币政策是保持一个稳定的货币供给紧缩比率,而这个比率要足以使名义利息率 降至为零(W00dford,1990)。新货币经济学认为,弗里德曼的 “最优货币量”学说对于政府货币来说,是通过使每种工具所支付的收益相等来消除货币和债券之间的差别的一个可供选择的尝试。弗里德曼自己在由政府还是私人提供货币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这一观点在弗里德曼的文献 (弗里德曼,1969;弗里德曼和施瓦茨,1986)中表现出来。新货币经济学认为,只有私人之间的竞争才能得到货币最优数量的结论。
由于最优数量的目标是尝试消除货币和债券之间的差别,所以最优数量经济使实际和货币两个部分实现了一体化。然而,弗里德曼的政府最优数量公式在完成货币和实际部分相结合的过程中成本很高。在私人供给金融资产交易媒介的情况下,经过对货币和实际部分的准确结合消除了货币和债券之间的差别,这里交易媒介的发行者一一私人企业拥有经济中的资本品。由于政府政策的弗里德曼法则是以政府的货币作为统治地位的交易媒介为基础的,所以这就要求政府控制经济的实际部分。
最优数量的政府形式特殊地位导致了货币的垄断状态,并且要求价格使货币供给下降到无风险债券的真实收益率水平。最优货币数量最终原则是获得一个价格紧缩率,使名义利息率等于零 (弗里德曼,1969)。一旦这个原则被实现,货币将提供一个零边际交易能力收益。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真实利息率的紧缩将导致实际余额增加,直到货币的边际流动性收益为零时停止。此外,由于假定货币余额的社会成本为零,所以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如果在零名义利息率的情况下,货币收益和产生利息的资产的收益不相等,社会就会存在福利损失;名义利率为正时,个人在节约货币余额时将会发生携带成本。
新货币经济学在流动性饱和是可行的假设基础上分析后认为,政府紧缩真实利息率要求政府承认全部私人资本品的所有权 (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如果流动性饱和是可行的,实际余额将增加到资本的边际流动性收益等于零时的那一点,并且私人部门对持有货币还是资本都已经漠不关心。在这均衡点,政府必须成为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剩余债权人。流动性饱和暗示了没有个人将金融资本转化为货币过程中发生携带成本,这样在流动性饱和的均衡点也就没有个人持有资本。如果法币代表了私人持有的财富的全部,同时政府占有基本的资本,私人财富的携带成本就可以避免。政府作为一般剩余债权人,以税收的形式拿走资本品,再通过通货紧缩的形式归还给个人。实际上,弗里德曼的最优数量法则导致下面的命题:如果政府在将资本转换为流动性资产的过程中,比私人能花费更低的成本,政府将会自己占有资本并且监督资本转化为流动性的形式(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
因为如果流动性饱和存在,掌握在私人手中的资本品不可能转化为消费机会,所以存在资本的政府所有权是必须的。事实上,资金紧缩也要求政府成为全部资本品的剩余债权人。这就要求政府将私人收益的一部分国有化。但是政府不可能每期都国有化资本品,同时也不能期期都将资本品卖给私人,并且退出作为资本品来进行支付的资本。
如果在真实收益率处发生紧缩,最优数量规则的政府版本和经济分权是不一致的。新货币经济学认为,如果政府拥有全部资本资产的所有权的成本是高昂的,虽然紧缩的瞬时管理成本为零,但创造实际余额的成本不是零。如果保护分权经济,政府就不应该在真实利息率处采取通货紧缩。若资本品是由占优势的交易媒介资产组合而成,私人竞争将产生一个最优的数量结果,而且经济分权不必消失。交易媒介发行者用由实际资产支持的金融要求权支付货币收益,从而代替了政府的通货紧缩。与紧缩的零边际成本相比较,交易媒介发行的零边际成本暗示了依据实际资产发行的流动性要求权是无成本的,并且交易媒介持有者喜欢产生零成本的边际流动性服务。所有的资本品拥有者成为交易媒介的发行人,所有的商业企业成为发行工业企业,最终形成了真实票据学说的一种极端形式(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
新货币经济学与凯恩斯货币理论
新货币经济学认为,在所有的交易媒介产生弹性的货币收益的情况下,流动性偏好理论是不适用的。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流动偏好是其基本概念。它的含义是,人们为持有现金而不愿意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能生息但较难变现的资产所产生的货币需求,是一个心理法则。凯恩斯指出,货币可以充当流通手段用于现期交易,也可以作为贮藏手段。由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种动机的存在,所以人们在即使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是不能生息的情况下,都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愿意购买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而在金融资产作为交易媒介的经济条件下,交易媒介的收益率就是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流动性需求的变化影响了利息率在不同金融资产之间的分配,但是不同利息率之间的差额对一般利息率变化的影响却不明显(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
例如,流动性需求的表面变化将会增加相对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之间利率的差额,而不是体现所有利息率沿一个方向移动。
凯恩斯从流动性偏好心理法则出发,认为利息不是储蓄的报酬,而是在特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一项资产,如果其名义价值不变,而且能够直接用作支付手段,则称这项资产具有流动性。货币是最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它不存在货币受益,但是它提供了一个等于短期利率的流动性报酬(考文和克罗茨内, 1994),流动性报酬增加暗示了利率的增加。因此,凯恩斯指出,利息率是一种比例,其分母是一特定量的货币,其分子是在一定时期中,放弃这些货币控制权换取债券所能得到的报酬。他甚至认为货币的利息率是产生一切的根源,并且阻止了产生利润的资产投资。
凯恩斯集中地讨论了资本真实利息率下降以及货币流动性报酬存在的情况下,均衡调节受到阻碍的情形。假设存在一个粘性的货币利息率。由于货币资产的利息率下降得最慢,资本真实利息率的下降使货币利息率和非货币资产利息率之间产生了矛盾,导致个人抛出资本而持有货币。如果货币的边际流动性收益对持有的真实余额变化反应迟钝,原有的均衡将不再恢复。货币利息率下降得最慢,这暗示持有货币的利息率将高于持有资本的利息率。进一步说,持有货币的利息率粘性表明了贷款的名义利息率也是粘性的。真实利息率将高于资本的边际效率。除非向下调节真实余额的收益率,调解了真实余额的收益率也就调节了真实利息率,即最终使资本的边际效率大于真实利息率,否则新的投资将不会发生。由于上述原因,资本边际效率的负面冲击将降低资本投资。除非利息率同步下降,那么就会到达生产这些资本不再有利可图之点,这一点就是流动性陷阱。当没有任何一种资产的资本边际效率大到足够等于利息率时,资本资产的进一步生产将会停止(凯恩斯,1936)。然而,货币流动性报酬缓慢下降阻止了贷款利息率的降低。凯恩斯也承认,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在那点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加了,但是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是其存在的主要原因。
新货币经济学认为,如果交易媒介产生弹性的货币收益,前面所讨论的凯恩斯问题将不会发生。此外,资本收益率变化也导致了交易媒介的货币收益率发生变化。所有资产货币收益的存在给了价格系统额外的自由度。竞争性收益最大化中介能够调节货币收益使交易媒介的货币收益率与经济中其他领域中的收益率保持一致。如果所有的交易媒介都产生弹性的货币收益,产生货币收益的交易媒介的实际收益率由于费雪效应将保持不变,从而避免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实际收益的相等暗示名义利率的变化消除了预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变化。但由于不产生利率的货币存在,[[蒙代尔一托宾效应]]部分地抵消了费雪效应,从而影响了真实收益率。预期通货膨胀暗示资本将代替真实货币余额,相反,预期通货紧缩将暗示真实货币余额替代资本。由于金融资产的存在,交易媒介支付的名义利率反映了预期通货膨胀或紧缩律的变化,同时费雪效应的蒙代尔一托宾批判也不再成立。
此外,新货币经济学还指出,在金融资产交易媒介使用的条件下,由于IS—LM分析遇到了与数量理论同样的问题,所以 IS—LM分析也将不成立(考文和克罗茨内,1994)。金融资产的交易媒介造成了货币和实际部分的一体化,使得IS—LM分析中 “商品市场”的超额需求独立地定义“货币市场”的超额需求的情况将不复存在,LM曲线也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性。LM的消失导致了IS—LM分析的不存在。

❼ 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有何特点

宏观经济学具有四个特点:
1.宏观经济思想与经济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
3.向古典经济学传统复归;
4.出现了融合化的趋势。

❽ 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凯恩斯从事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使经济理论能为现实经济服务。

凯恩斯之所以有如此创造性思维,是与他所处的背景及个性有关。凯恩斯的父亲是剑桥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其母亲也是早期剑桥毕业生,曾任剑桥市长,因此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有机会同一些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接触,并接识一些有文学艺术才能和创新精神的朋友。后进入剑桥大学专攻数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到剑桥皇家学院任经济学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征召进财政部工作,曾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并因对德国赔款问题的意见未被接受而忿然辞职回到剑桥。以后担任权威刊物《经济学杂志》主编,先后出版过几本名着,从事证券投资获利数十万英镑,兼任不少公司的顾问或董事,开办过艺术剧院,担任过皇家学院总务长。1930年代,他已是国际知名人物,二战期间担任了英国财政部顾问,战后又积极参与筹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开发银行的工作,后因操劳过度,于1946年60岁时心脏病突发而逝世。

从凯恩斯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一方面是才华横溢的思想家,思想敏锐且具辩才,精力充沛而绝对自信,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崇拜个人,更不崇拜传统教条;另一方面他又善于吸纳新知识,喜欢反省自己,一旦发现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就能很快放弃旧观点而提出新观点,故有人说他是“多变的凯恩斯”。在《通论》发表以前,他的这种性格的最重要体现是1919年出版的《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这本书使当年33岁的凯恩斯一跃成为知名人物。巴黎和会期间,很多人都想使战败的德国支付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以惩罚德国而治愈自己的战争创伤。凯恩斯从货币经济理论角度坚决反对迫使德国支付过多的赔款,认为赔款国大量支付赔款必然使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价值相对降低,从而有利于赔款国的出口,其结果反而使赔款国所支付的赔款从进出口贸易中得到补偿,最后不仅是那些获得赔款的国家实际上代替德国支付了赔款,而且还不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并有可能引发又一次战争。可惜他的这种主张在当时条件下是很难被人接受的。

之后,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着作和论文,其中最为着名的有三部,即《货币改革论》、《货币论》和《通论》,前两部名着可以看成是为《通论》作的铺垫。从所有这些学术成果中可以看出,凯恩斯从事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使经济理论能为现实经济服务。他的广泛阅历、反叛精神、正视现实的作风、不断反省自己的勇气都为他的巨着诞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论》出版的消息传出后,美国各大学的青年学者等不及当地书店的发行,就急于联名写信到英国函购。尽管《通论》的篇幅还不及《国富论》的一半,而且还存在着体系不够严密、理论概念前后不一致,是公认的历来经济学名着中条理最不清的着述之一,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它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力。它的问世,不仅使现代宏观经济学得以形成,更重要的是使西方经济学理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追随者无数,并以标榜为凯恩斯主义者为荣。凯恩斯去世后,众多经济学家总结并发展了凯恩斯理论,形成了炫耀一时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

20世纪50至6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了战后高速增长期。政府对经济的介入及调控使经济保持了比较平衡的增长。这些实践都证明了凯恩斯理论的正确性,从而使凯恩斯主义占据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同时,经济学家们也开始围绕凯恩斯理论存在的缺陷,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修正与改进,形成了一大批对经济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学术成果。在众多经济学家的修正与补充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变得更为完善和成熟,并在60年代达到顶峰。

❾ 如何用经济学的知识来分析多收了三五斗这篇文章里的内容

从供给和需求来说当多收时(丰收),供给增加,粮食价格下降。从供给弹性来说,农民的粮食只能卖到那里,急需将粮食变现,购买其他用品,弹性小,极易受市场势力影响。可以谈谈垄断和寡头或规模效应。收购粮食一方,便于连接整合势力操控价格,分散的农民很难联合起来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单一的粮食买卖市场,谈谈市场竞争的重要性。
其实,对于小说中故事的描述,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粮食属于一种缺乏弹性的商品。换句话说,如果你的价格高,我们每天都吃这么多。如果你的价格低,我们仍然每天吃这么多。到了丰收的时候,粮食供大于求,价格自然就会下降。这种说法是“粮价低伤农”,这在任何地方都无法避免。所以现在中国对农产品要有“支撑价格”,否则丰收年的结果也是一样的。
拓展资料:
1、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叶盛涛先生在“三五多收”中所描述的“粮价伤农”现象。本来是说农民的收入要高一些,农业丰收就应该快乐。但由于各地农业丰收,粮食增产,供给急剧增加,供大于求。这样,粮食价格就会下降,农民收入就会减少。这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由于农产品储存、加工、保鲜等特殊问题,农产品不能存放太久。这样,在市场交易时,给农民带来天然的讨价还价劣势。消费者会想,“反正你一定要赶紧卖,不然就坏了。那你交易的要求比我还急”,于是消费者就会利用这种心理,想方设法压低价格。在供给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农户的交易需求会更加迫切,价格也会被压低。这其实是谈判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2、船上装满了新米,这使船体压得很低。赤裸的树叶和垃圾被白色油腻的泡沫包围着,填满了船与船之间的缝隙。这句话说明环境很脏,反映了农民的地位低下。第一个解释了故事和人物的发展环境。 “五粒糙米,三粒五谷”。这说明粮食丰收是一场灾难。占卜:写下他们希望和担心的矛盾心理。几顶旧毡帽:结实,是苏南农民的样子,用转喻手法。农民情绪变化:希望-愤慨-恳求-失望。米星先生的语气变了:冷笑——无聊——不屑——恐吓。造成丰收灾难的原因有;大量倾销洋米面;投机者“与同行议论”,相互勾结压价。
3、遍布全国的“局”让农民别无选择。从业主的房子里租,道路被切断。事实上,对于小说中故事的描述,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粮食属于一种缺乏弹性的商品。也就是说,如果你的价格高,我们每天吃这么多,但如果你的价格低,我们仍然每天吃这么多。收成好的时候,粮食供大于求,价格自然会下降。这个理论是“粮价害了农民”。在任何地方都无法避免。所以现在中国对农产品会有“支撑价格”,否则收获年的结果是一样的。小说以1930年代初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毡帽老友“丰收之灾”的经历,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真挚同情。农村和农民,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怨恨。
4、正文“三五桶”为原文节选,删去部分在文末。在那部分,作者用散文的方式描述了城市各界的看法。对这一事件的反应描绘了地主、金融资本家、工业资本家等人物的面孔,描绘了农民的悲惨结局。破产后,如舍不得卖农牛、借高利贷,或因拒租入狱,或沉迷赌博,或逃往上海。原文也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使顾不便宜,他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构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民也受到了伤害。虽然后半部分被删掉了,但摘录本身就是一个很完整的短篇小说。

阅读全文

与急于变现是什么经济学理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婚姻中背叛该怎么挽回 浏览:314
爱情怎么投资最好 浏览:517
鹤岗婚姻登记怎么预约 浏览:772
江苏健康码是叫什么 浏览:852
美女漂亮你去哪里玩啊玩的好开心呢 浏览:810
为什么说父母爱情是最美的婚姻 浏览:728
对于这份爱情你是什么感受 浏览:213
事业单位退伍安置人员怎么办 浏览:927
经济学与政治学哪个学校好 浏览:808
幸福是什么感人视频 浏览:712
世界惊悚故事讲的什么 浏览:674
什么都没穿的美女全身照 浏览:135
有核酸证明如何在健康码上显示 浏览:144
婚姻律师代理哪些流程 浏览:786
打不破的爱情是什么 浏览:26
在武汉办健康证怎么办理 浏览:536
婚姻配对猴子和什么合适 浏览:805
什么样的情况是健康 浏览:542
婚姻中吵架该怎么做 浏览:464
两性之间的婚姻该怎么选 浏览: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