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温铁军懂什么经济

温铁军懂什么经济

发布时间:2022-07-23 21:15:41

Ⅰ 温铁军为何说西方只教你如何花钱,却不教你如何挣钱

所以一个国家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国情,创建出一套独立的,只属于自身的经济体系结构,走只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通过自身的方式将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同时,也要适当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取长补短,不断探索,不断推陈出新,努力跟上时代变迁,只有这样才能够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Ⅱ 温铁军的人物简介

1968年插队起,有11年工农兵生活经历,大学毕业后有11年农村试验区基层调研经验;20年来,先后在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从事政策研究;为多个国际组织提供研究和咨询,并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考察、交流。曾任《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2004年被校内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和农林经济管理分委员会主席。2005年被校外聘为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农业部、国家林业总局、卫生部等部委研究中心特聘专家;2007年当选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2008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任为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 2012年支援西部高校建设兼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2013年列入福建省百人计划兼任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建学院执行院长。此外还受聘为两个大型涉农企业独立董事 。

Ⅲ 温铁军的人物简历

1979-8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学习期满,获文学士学位。
1987年公派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银行进修,获抽样调查专业结业证书。
1991年,自费公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到康奈尔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讲学交流,其间参加密执安大学夏季学院量化分析培训,获ICPSR(国际社科联)颁发的统计分析专业结业证书。
1995-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和经管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96年7月-97年2月通过硕士研究生必修课考试和教委外语统考后转修博士课程,1998年7月修满学分通过各科考试获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
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
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
1987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组建后调入,1988年任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
1998年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2004年-2013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2012年兼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
2013年列入福建省百人计划兼任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建学院执行院长 。

Ⅳ 请问您怎样评价温铁军

如何评价杨振宁?
温铁军都有哪些着作呢?
很少人知道刘国光和温铁军 他们是大经济学家么?
如何评价司马老贼
温铁军说他们有一篇文章分析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不打了,请问是他的那篇文章?我很想看看。

如何评价杨振宁?
杨振宁博士,世界着名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邓稼先对杨振宁的成就给予极其高的评价不止一次说,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可以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相媲美,比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有更深远的意义可以和牛顿相提并论这是毋庸置疑的,或许这是这对一个物理学家来讲是最高的评价。
我们不是太关注杨振宁博士的成就,因为他的理论和学术价值,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只是一个对牛弹琴的样子,我们看不懂,听不懂!我们能知道的就是他与妻子的爱情故事,这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因为这才说明我们与波时间有一个联系,就是他的择偶标准,可能与我们是一样的。2004年12月24日,82岁的杨振宁教授与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研究生翁帆在汕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面对这场“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式的婚恋,杨振宁表示,青春并不只和年纪有关,也和精神有关。他虽然岁数上已经年老,但精神上还是保持年轻。这也是翁帆觉得他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
我无意评价对错,毕竟,子非鱼。我觉得喜欢谈论其婚仪,不是为了评判其婚姻,而是为了找一个与之有联系的节点而已,仅此而已!
温铁军都有哪些着作呢?
温铁军,北京人,我国着名“三农”问题专家。他常年扎根农村基层做调研,坚持为农民的处境大声疾呼,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
作为“三农”问题最权威的专家,温铁军先生的研究成果几乎都和“农业、农村、农民”有关,主要着有《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八次危机》、《“三农”问题的认识误区》、《当“三农”遭遇WTO》、《半个世纪农村制度的变迁》、《我们到底要什么》 、《去依附》等。
下面对温铁军先生部分影响较大的着作进行简单介绍。
1、《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
该书主要讲述了我国”三农”问题存在的历史原因,以及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变迁与发展。
对于不懂农村经济和制度的人来说,该书是非常适合读的入门书籍。书中很多观点相当深刻,对于建国前后土地改革的资料分析得也非常到位,引人深思和启发。
2、《“三农”问题的认识误区》
温铁军所写的绝大多数论述“三农”问题的文章,都是经过长时间扎根农村基层,细心地调查,认真地研究,然后结合第一手材料写成。这篇《“三农”问题的认识误区》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篇论着,通过具体例证,结合相关调查数据,从多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三农”问题的认识误区。通过这篇论着,我们可以看出温铁军先生对中国“三农”现实问题的深刻体悟。
3、《八次危机》
本书讲述了作者独到的观点:中国自建国以来的60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
温铁军先生通过对八次危机的分析,给出了自己对中国如何避免现代化危机的建议: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总结:
对于温铁军先生,我个人是无比崇敬的。
不同于那些呆在研究室里闭门造车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先生的论着都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深入农村基层,用最真实的资料写成。用温铁军先生的话来说,他的文章都是用腿“写”出来。
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这样评价温铁军先生:“农民很多,但是真正关注农民的人不是很多,替农民说话的人也不是很多。而温铁军就是中国农民的代言人。”
像温铁军先生这样“为民请命”的学者,真希望中国还能再多些!
很少人知道刘国光和温铁军 他们是大经济学家么?
温铁军主要是搞三农的,以农业经济而闻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中宏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温铁军主要研究方向是三农问题,农业经济。西方在此并没有合适的理论与经验,因为中国农村经济的问题明显与西方发达社会所经历过的显着不同,不管西方提出了什么理论,如果没有在上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成功的经验,是明显没有说服力的。换句话说,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方面并没有影响显着的大家。2006年获诺贝尔奖的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诺斯有一定影响力。
刘国光不清楚。希望楼下补充。
如何评价司马老贼
天赋:不是那种天才少年型的选手,所以天赋没有那么高。
职业态度:努力。 马哥努力到什么程度不用说。勤能补拙大概是对他天赋上没有超强的弥补。
运气:很差。
温铁军说他们有一篇文章分析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不打了,请问是他的那篇文章?我很想看看。
“接前页”前苏联曾在北极新地岛上进行了一次五千万吨级的核试验,其威力大得可以引发海啸能淹没整个北美大陆。这是美国人所不想看到的,也是中国人所不想看到的。这不是人类生存环境和目标。所以如果说发生三次大战的话,那只能是所谓高科技条件下的多场局部战争。这也许是美国最拿手的和希望的局部战争。但战争一旦发生美国有把握能控制住战争的局面吗?!因为大战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让美国人耒投票表决一下?今后任何大国间的直接冲突,都只能是双方同败的下场。

Ⅳ 温铁军是个什么样的人

温铁军
职称:研究员
职务:中宏网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改革》 《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工作单位:《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
研究领域: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9-8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学习期满,获法学士学位。

1987年公派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银行进修,获抽样调查专业结业证书。1991年,自费公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到康奈尔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讲学交流,其间参加密执安大学夏季学院量化分析培训,获ICPSR(国际社科联)颁发的统计分析专业结业证书。

1995-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和经管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7月-97年2月通过硕士研究生必修课考试和教委外语统考后转修博士课程,1998年7月修满学分通过各科考试获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

温铁军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1987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组建后调入,1988年任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研中心科研处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课题与成果包括: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农村政治体制与税费改革、农业的稳定性等问题。曾经获国务院农研中心、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等中央五单位联合颁发的“农村改革十周年优秀论文奖”、农业部农研中心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1998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

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
执教之前曾经有11年基层工农兵经历和20多年政策研究经历。2004年起先后被校内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和农林经济管理分委员会主席。2005年以来先后被校外聘为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农业部、国家林业总局、卫生部等部委研究中心特聘专家;2007年当选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2008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任为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

温铁军 - 代表着作
《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解构现代化》、《我们到底要什么》、《认识与实践的对话》等。

温铁军 - 研究领域
国际方面——发展中国家比较发展研究;
国内方面——国情与增长、制度变迁、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及农村财政金融税费体制改革等。
承担了多个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科基金的重大、重点、一般、应急课题,以及教育部和其他部委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
是国家985计划“中国农村发展试验创新基地(I类)”首席专家、北京市重点“农村发展管理交叉学科建设”项目首席专家。
温铁军 - 成果荣誉
温铁军教授1998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级,第一获奖人),2000年获长江读书奖(优秀论文奖),2003年获 “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中央电视台),2005年获杜润生基金会农村发展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2006年获“中国环境大使”称号(环保部等7部委),“中国金融杰出贡献专家”;200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谐中国年度人物奖”;2009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第一获奖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

温铁军 - 倾情三农
他独到的视角、新颖的见解、深刻的思想以及充盈在字里行间的忧国忧民之情,让不少中国人牢牢记住了一个叫“温铁军”的经济学家。
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说过: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
农民是第一位的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温铁军都是一个低调的人。但谈到“三农”问题时,这个低调的知识分子却言辞犀利,不断为农民的处境大声疾呼。
温铁军强调“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而是应该将顺序调换过来,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农业问题只是派生的。他说:“这并不是我个人的独创。‘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是20世纪中国两个伟大的人物——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说过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众所周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我今天这样讲的时候,只不过增加了一点解释:20世纪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这是我个人在基层调查研究、向农民学习的体会。”
温铁军可能最早在1985年左右提出“三农”问题的研究思路。迄今,“三农”问题已经写入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足以说明其影响力和洞察力。采访中,他不断地变换着手势,分析道:“按照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现在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是5个亿。在这个正式公布的劳动年龄人口基础之上,恐怕还得加个30%——因为还有半劳动力,这么算下来,农村的劳动力就有6个多亿。我们的农业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条件大概需要1.5亿的劳动力,也就是说,还有将近5个亿的剩余劳动力。这怎么不是就业问题呢?”温铁军认为,无论上什么项目,只要能够带动就业,那就是好的项目。另外,应该为农民安排必要的保障。
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农村外部条件的改善,要让农民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
功夫在农外
“中国其实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农业的经济科学,没有单纯的农业问题,农业经济科学的一般理论解决不了中国现在的复杂的‘三农’问题。”温铁军认为,对我国的“三农”问题起制约作用的矛盾主要是两个:一是基本国情矛盾即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体制矛盾即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温铁军强调指出:从根本上讲,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由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耕地承担的对农民人口的福利保障功能远远大于耕地的生产功能。
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内在的基本矛盾制约下,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农村外部条件的改善,要让农民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温铁军说:“1978年的时候,小城镇的总量才2000多个,现在已经超过2万个。它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前我们分割两元机构的社会,进大城市非常之难,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旦大包干实现以后,首先就要解放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要就业,发展乡镇企业要形成规模,便都落脚到了小城镇。小康城镇在小城镇的实现,相对来讲,它就既能够使农民群众基本上享受到小康社会应该享受到的现代生活,又同时使它维持了自己传统乡土社会的这些基本的文化特征。”温铁军直言,破解“三农”难题,功夫在农外。
“我们中国不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是个农民大国。”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今天已成为现实。然而,作为一个整体的农民,这个特殊群体仍然相对贫困。解决“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之外下工夫,也要在“三农”之内找出路。温铁军坦陈:有些问题,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则需要“农内”与“农外”功夫双管齐下方能奏效。
“我不再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出身的小知识分子,至少,我懂得了农民,懂得了士兵、工人。”
尊重农民的情感
初中没有毕业,温铁军就赶上“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的时候,温铁军才十六七岁,被安排到山西汾阳插队。有一次,他带队进山搞副业,“想给大家搞点活钱,因为穷嘛。结果人还没有出发,那边的批斗会已经准备好了,批斗我走资本主义道路。批斗会正在进行的时候,当地的大队干部觉得那样不合适,就把我给保了。从那以后我就完全跟当地的农民们在一起了”。
之后温铁军又参军,当工人,“我就这样在社会的底层滚爬,滚出了一身泥巴——我不再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出身的小知识分子,至少,我懂得了农民,懂得了士兵、工人。”11年的工农兵经历形成了温铁军从农村基层出发看问题的角度,和关注农民的感情。
1979年温铁军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的是新闻,却最终选择了研究“三农”问题。也许是新闻专业的熏陶,温铁军一向注重社会调查,注重“用事实说话”。毕业后不久,1985年他发起并组织了首批记者团,驾摩托车沿黄河考察8省40多个市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至今,温铁军难忘自己的两位恩师在学术上给自己的影响,一位是自己的博士导师杜润生;一位是着名经
济学家吴敬琏。“上世纪80年代,我在杜润生老先生门下做农村调研。我私下有一个想法,不图别的,就图跟他学,图给他当一名研究生。如果你想跟他汇报什么问题,你可以推门而进,不用通过什么秘书汇报什么的。但是,他所问的东西,第一个涉及到你这次调查有没有到村到户,迫使你想跟他谈问题之前,一定要把基层弄清楚。他问你的问题会一个接一个地问,深入地问,问你调查情况。”温铁军庆幸自己碰到了一位好导师,一生受之无尽。“其次,杜老先生能博采众长,多方面的意见他都能听。除听老同志的意见外,还特别注重听取年轻同志的意见,在各种政策讨论的场合总是不忘给在基层调研回来的年轻人交流的机会。”
说到对“温三农”这个绰号的观点,温铁军说:“其实,‘三农’是千千万万从事农村调研工作者的总结,不是我的独创。说到我的农村情结,只不过是我们这代人与共和国一同成长,这代人责任感比较强,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只是认真地执行上级安排的任务。”说完,温铁军感叹自己“得之于认真,失之于认真”。这种复杂的心理,一般人或许难以理会,但身为局内人的温铁军自有一番品味。
正是穿着大裤衩、骑着自行车,寂寞地穿行在乡间小路上的多年农村调研经历,给了他今天纵论“三农”问题深厚的底蕴和自信。
他坐在田间
2004年,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在一个颁奖典礼上说:“中国的农民很不容易,我常常觉得,9亿农民就像希腊神庙里的柱子,他们托起了大厦。农民很多,但是真正关注农民的人不是很多,替农民说话的人也不是很多。而温铁军就是中国农民的代言人。”站在一旁的温铁军厚重中透出几分“腼腆”,很诚挚地表白:“我只不过是做了一点调查而已。”
为文不说民瘼苦,再作诗书也枉然。这些年来,咬准“三农”问题的温铁军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大部分农村,细心地调查,认真地研究,然后把第一手材料写成文章。我们只要看一看他文章的题目,就知道他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会令高层领导和国外学者这么关注。他写了《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认识误区》、《当“三农”遭遇WTO》、《半个世纪农村制度的变迁》……这位很少呆在研究室里的“研究员”成果多多。这些论着有具体例证、有抽样调查、有确凿数据,因此具有振聋发聩的说服力。温铁军把心贴向百姓,把脚踏在大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文章都是用腿“写”出来。
随和、亲切,没学者架子——这是周围人对温铁军的印象。尽管多年从事农村政策调研,为政府出谋划策,部分观点被决策层采纳,影响到中国农业政策的走向,但作为一位比较典型的“政府经济学家”,温铁军不乐意说自己是中国高层的智囊人物,更愿意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农村问题的普通调研员或实验者”。他说:“形成正确决策的惟一途径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聚思广益,才能形成的,而不是少数几个人捏出来的。”在注重实际的调研中,他找到了一种做学问的好方法。不管是与高官脚踏红地毯交谈,还是和农民坐在田埂上聊侃,他都是那么笑容可掬。多年的农村研究给他留下的理念是:“深入基层试验所得到的感性经验,比书本上那些精确漂亮的理论模型更能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他已经经历了一个从教科书式的专家到奏折式的策士、再到影响大众躬身实践从而最终也影响到决策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转型。
是的,只有在基层沉下身子,才能获得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深刻体悟。20多年田间地头的行走,温铁军对于中国农民的要义和处境有超乎寻常的理解。正是穿着大裤衩、骑着自行车,寂寞地穿行在乡间小路上的多年农村调研经历,给了他今天纵论“三农”问题深厚的底蕴和自信。他的大声疾呼“没有农民,谁能活在天地间”给人的醍醐灌顶般的警醒,他那发自肺腑的呐喊,唤起世人将视线重新投向其实一直张目可及的苦难,也令一度逡巡的决策者找到了果断的落点。
如今,“三农”问题已成为显学和传媒眼中的宠儿。温铁军反复称“三农”问题为中国的“世纪难题”,而更多的学者则称之为“结”。对此,尽管有人视为危言耸听,但是谁都不能否认,“三农”问题是中国近百年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目前“三农”存在的问题确实已到了一个相对比较严重的、亟须解决的关口。
“三农”问题,中国经济绕不开的坎。冬天快过去了,春天孕育着希望,温铁军期待着,中国的农村改革再次迎来沉甸甸的丰收……
温铁军认为,整个第三世界,本来就没有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孤立存在的农业问题。发展中国家首先考虑的是农民生计问题,其次才是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农业稳定问题

Ⅵ 温铁军的倾情三农

——着名经济学家、中国研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
他独到的视角、新颖的见解、深刻的思想以及充盈在字里行间的忧国忧民之情,让不少中国人牢牢记住了一个叫“温铁军”的经济学家。
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说过: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温铁军都是一个低调的人。但谈到“三农”问题时,这个低调的知识分子却言辞犀利,不断为农民的处境大声疾呼。
温铁军强调“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而是应该将顺序调换过来,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农业问题只是派生的。他说:“这并不是我个人的独创。‘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是20世纪中国两个伟大的人物——孙中山和毛泽东都说过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众所周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我今天这样讲的时候,只不过增加了一点解释:20世纪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这是我个人在基层调查研究、向农民学习的体会。”
温铁军可能最早在1985年左右提出“三农”问题的研究思路。迄今,“三农”问题已经写入了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足以说明其影响力和洞察力。采访中,他不断地变换着手势,分析道:“按照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现在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是5个亿。在这个正式公布的劳动年龄人口基础之上,恐怕还得加个30%——因为还有半劳动力,这么算下来,农村的劳动力就有6个多亿。我们的农业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条件大概需要1.5亿的劳动力,也就是说,还有将近5个亿的剩余劳动力。这怎么不是就业问题呢?”温铁军认为,无论上什么项目,只要能够带动就业,那就是好的项目。另外,应该为农民安排必要的保障。 “中国其实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农业的经济科学,没有单纯的农业问题,农业经济科学的一般理论解决不了中国现在的复杂的‘三农’问题。”温铁军认为,对我国的“三农”问题起制约作用的矛盾主要是两个:一是基本国情矛盾即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体制矛盾即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温铁军强调指出:从根本上讲,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由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耕地承担的对农民人口的福利保障功能远远大于耕地的生产功能。
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内在的基本矛盾制约下,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农村外部条件的改善,要让农民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温铁军说:“1978年的时候,小城镇的总量才2000多个,现在已经超过2万个。它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前我们分割两元机构的社会,进大城市非常之难,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旦大包干实现以后,首先就要解放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要就业,发展乡镇企业要形成规模,便都落脚到了小城镇。小康城镇在小城镇的实现,相对来讲,它就既能够使农民群众基本上享受到小康社会应该享受到的现代生活,又同时使它维持了自己传统乡土社会的这些基本的文化特征。”温铁军直言,破解“三农”难题,功夫在农外。
“我们中国不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是个农民大国。”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今天已成为现实。然而,作为一个整体的农民,这个特殊群体仍然相对贫困。解决“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之外下工夫,也要在“三农”之内找出路。温铁军坦陈:有些问题,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则需要“农内”与“农外”功夫双管齐下方能奏效。
“我不再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出身的小知识分子,至少,我懂得了农民,懂得了士兵、工人。” 初中没有毕业,温铁军就赶上“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的时候,温铁军才十六七岁,被安排到山西汾阳插队。有一次,他带队进山搞副业,“想给大家搞点活钱,因为穷嘛。结果人还没有出发,那边的批斗会已经准备好了,批斗我走资本主义道路。批斗会正在进行的时候,当地的大队干部觉得那样不合适,就把我给保了。从那以后我就完全跟当地的农民们在一起了”。
之后温铁军又参军,当工人,“我就这样在社会的底层滚爬,滚出了一身泥巴——我不再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出身的小知识分子,至少,我懂得了农民,懂得了士兵、工人。”11年的工农兵经历形成了温铁军从农村基层出发看问题的角度,和关注农民的感情。
1979年温铁军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的是新闻,却最终选择了研究“三农”问题。也许是新闻专业的熏陶,温铁军一向注重社会调查,注重“用事实说话”。毕业后不久,1985年他发起并组织了首批记者团,驾摩托车沿黄河考察8省40多个市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至今,温铁军难忘自己的两位恩师在学术上给自己的影响,一位是自己的博士导师杜润生;一位是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上世纪80年代,我在杜润生老先生门下做农村调研。我私下有一个想法,不图别的,就图跟他学,图给他当一名研究生。如果你想跟他汇报什么问题,你可以推门而进,不用通过什么秘书汇报什么的。但是,他所问的东西,第一个涉及到你这次调查有没有到村到户,迫使你想跟他谈问题之前,一定要把基层弄清楚。他问你的问题会一个接一个地问,深入地问,问你调查情况。”温铁军庆幸自己碰到了一位好导师,一生受之无尽。“其次,杜老先生能博采众长,多方面的意见他都能听。除听老同志的意见外,还特别注重听取年轻同志的意见,在各种政策讨论的场合总是不忘给在基层调研回来的年轻人交流的机会。”
说到对“温三农”这个绰号的观点,温铁军说:“其实,‘三农’是千千万万从事农村调研工作者的总结,不是我的独创。说到我的农村情结,只不过是我们这代人与共和国一同成长,这代人责任感比较强,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只是认真地执行上级安排的任务。”说完,温铁军感叹自己“得之于认真,失之于认真”。这种复杂的心理,一般人或许难以理会,但身为局内人的温铁军自有一番品味。 2004年,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在一个颁奖典礼上说:“中国的农民很不容易,我常常觉得,9亿农民就像希腊神庙里的柱子,他们托起了大厦。农民很多,但是真正关注农民的人不是很多,替农民说话的人也不是很多。而温铁军就是中国农民的代言人。”站在一旁的温铁军厚重中透出几分“腼腆”,很诚挚地表白:“我只不过是做了一点调查而已。”
为文不说民瘼苦,再作诗书也枉然。这些年来,咬准“三农”问题的温铁军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大部分农村,细心地调查,认真地研究,然后把第一手材料写成文章。我们只要看一看他文章的题目,就知道他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会令高层领导和国外学者这么关注。他写了《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认识误区》、《当“三农”遭遇WTO》、《半个世纪农村制度的变迁》……这位很少呆在研究室里的“研究员”成果多多。这些论着有具体例证、有抽样调查、有确凿数据,因此具有振聋发聩的说服力。温铁军把心贴向百姓,把脚踏在大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文章都是用腿“写”出来。
随和、亲切,没学者架子——这是周围人对温铁军的印象。尽管多年从事农村政策调研,为政府出谋划策,部分观点被决策层采纳,影响到中国农业政策的走向,但作为一位比较典型的“政府经济学家”,温铁军不乐意说自己是中国高层的智囊人物,更愿意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农村问题的普通调研员或实验者”。他说:“形成正确决策的惟一途径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聚思广益,才能形成的,而不是少数几个人捏出来的。”在注重实际的调研中,他找到了一种做学问的好方法。不管是与高官脚踏红地毯交谈,还是和农民坐在田埂上聊侃,他都是那么笑容可掬。多年的农村研究给他留下的理念是:“深入基层试验所得到的感性经验,比书本上那些精确漂亮的理论模型更能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他已经经历了一个从教科书式的专家到奏折式的策士、再到影响大众躬身实践从而最终也影响到决策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转型。
是的,只有在基层沉下身子,才能获得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深刻体悟。20多年田间地头的行走,温铁军对于中国农民的要义和处境有超乎寻常的理解。正是穿着大裤衩、骑着自行车,寂寞地穿行在乡间小路上的多年农村调研经历,给了他今天纵论“三农”问题深厚的底蕴和自信。他的大声疾呼“没有农民,谁能活在天地间”给人的醍醐灌顶般的警醒,他那发自肺腑的呐喊,唤起世人将视线重新投向其实一直张目可及的苦难,也令一度逡巡的决策者找到了果断的落点。
如今,“三农”问题已成为显学和传媒眼中的宠儿。温铁军反复称“三农”问题为中国的“世纪难题”,而更多的学者则称之为“结”。对此,尽管有人视为危言耸听,但是谁都不能否认,“三农”问题是中国近百年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三农”存在的问题确实已到了一个相对比较严重的、亟须解决的关口。
“三农”问题,中国经济绕不开的坎。冬天快过去了,春天孕育着希望,温铁军期待着,中国的农村改革再次迎来沉甸甸的丰收……
温铁军认为,整个第三世界,本来就没有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孤立存在的农业问题。发展中国家首先考虑的是农民生计问题,其次才是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农业稳定问题。

Ⅶ 温铁军是个什么样的人

温铁军,汉族,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市,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农村金融研究所等校属科研机构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

(7)温铁军懂什么经济扩展阅读:

科研成就

1、科研综述

温铁军教授1985-90年主要从事国家农村政策调研。1990年国务院农研中心撤销,试验区办公室划归农业部以后主要开展课题研究和国际合作项目。

另根据2020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官网显示,温铁军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以及农村金融等。

2、承担项目

温铁军教授1992-93年担任农村金融、企业股份合作制、小城镇建设等试验区项目总结评估课题组长;担任福特基金会资助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经济社会变迁”国际合作课题组长。

根据2020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官网显示,温铁军先后主持了国家985“中国农村发展试验创新基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教育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研究”应急课题以及20余项国家、部委课题;先后担任了8个首席专家。

Ⅷ 主流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温铁军的

温铁军的观点可能是错的,但他却达到了James March、Henry Minzberg、本庶佑等大家所赞赏的境界:不循规蹈矩,道前人所未道,行前人所未行。

另一个匿名回答写的很好。温铁军做的工作是跟主流不搭嘎,缺少主流的技术方法,但瑕不掩瑜。

目前主流经济学界非常注重技术方法,强调方法的严谨性,几乎到了方法必涉及准实验,审稿必谈内生性的地步。这种强烈的实证主义倾向当然有好的一面,但它非常容易使学者陷入其中,现在的经济学博士生都被戏称为“reg monkey”。这里我想援引管理学家Minzberg的观点:

“那些太过注重其研究方法正确性的人,往往无法富有洞察力地进行研究。”

在当今学界,我们不缺聪明的头脑和丰富的计量方法,但真的缺少像温铁军教授这样,做过大量微观调查,同时又具有宏观视野,不囿于计量方法的学者了。

Ⅸ 知道温铁军的朋友请跟贴!

姓 名:温铁军
性 别:男
出生日期:1951年5月
职 称:研究员
职 务:中宏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工作单位:《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
研究领域: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

个人简历:

温铁军,男,汉族,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9-8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学习期满,获法学士学位。
1987年公派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银行进修,获抽样调查专业结业证书。1991年,自费公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到康奈尔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讲学交流,其间参加密执安大学夏季学院量化分析培训,获ICPSR(国际社科联)颁发的统计分析专业结业证书。
1995-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和经管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7月-97年2月通过硕士研究生必修课考试和教委外语统考后转修博士课程,1998年7月修满学分通过各科考试获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
温铁军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1987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组建后调入,1988年任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研中心科研处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课题与成果包括: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农村政治体制与税费改革、农业的稳定性等问题。曾经获国务院农研中心、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等中央五单位联合颁发的“农村改革十周年优秀论文奖”、农业部农研中心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1998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
来源:
http://www.macrochina.com.cn/prize/brt/wentiejun.shtml

温铁军,经济管理学博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温铁军,一直坚持用"脚"做学问。他关于农民面临"上学、看病、告状"等三难问题的研究引起社会广泛重视。2003年温铁军倾力建造的中国第一个免费培养农民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在河北定州成立。同时,他还筹款投入"大学生支农调研"和"劳动者免费培训"计划,试图帮助农民提高合作精神和组织化程度。他因此被评选为CCTV2003年度经济人物。

阅读全文

与温铁军懂什么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婚姻中背叛该怎么挽回 浏览:314
爱情怎么投资最好 浏览:517
鹤岗婚姻登记怎么预约 浏览:772
江苏健康码是叫什么 浏览:852
美女漂亮你去哪里玩啊玩的好开心呢 浏览:810
为什么说父母爱情是最美的婚姻 浏览:728
对于这份爱情你是什么感受 浏览:213
事业单位退伍安置人员怎么办 浏览:927
经济学与政治学哪个学校好 浏览:808
幸福是什么感人视频 浏览:712
世界惊悚故事讲的什么 浏览:674
什么都没穿的美女全身照 浏览:135
有核酸证明如何在健康码上显示 浏览:144
婚姻律师代理哪些流程 浏览:786
打不破的爱情是什么 浏览:26
在武汉办健康证怎么办理 浏览:536
婚姻配对猴子和什么合适 浏览:805
什么样的情况是健康 浏览:542
婚姻中吵架该怎么做 浏览:464
两性之间的婚姻该怎么选 浏览: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