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政治经济及赋税制度有多少页

政治经济及赋税制度有多少页

发布时间:2022-07-22 18:26:13

‘壹’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TXT

链接:https://pan..com/s/1uLcV7qY3dsFEXvCoyKJXAQ

提取码:y0b3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创作的政治经济学着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817年,分析了社会中三个阶级,即地主、工人和资本家在社会产品分配方面的规律,发现商品的相对国内价值决定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必要劳动量。断言利润与工资是互成反比例而变化的,而工资是随必需品成本的变化而变化的,还论述了其他许多问题。

‘贰’ 中国古代史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有哪些

在把握上述各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还需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若干问题进行横向的归纳、概括,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重大变革。一、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习 从宏观上看,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原始经济→夏、商、周奴隶制经济→春秋战国转型期经济→秦至清朝中期的封建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学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应注意如下问题:(1)认知经济史领域的基本知识。如两税法、一条鞭法等。(2)思考一些史学基本现象。如:中国古代经济为何会取得辉煌成就?从中可以得到那些启示?明代中后期以后,又为何会落伍?从中又能得到哪些教训?(3)掌握一些史学基本原理。如: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同时又受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反作用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叁’ 《李嘉图着作和通信集(第一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李嘉图着作和通信集(第一卷)》(彼罗·斯拉法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Nh4pb3vU9-pRgJG04Bd_Ow

提取码:1etv

书名:李嘉图着作和通信集(第一卷)

作者:彼罗·斯拉法主编

译者:郭大力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1997-04-01

页数:377

内容简介:

大卫·李嘉图(1772—1823),英国着名的政治经济学家,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价值、地租等领域都很有建树,在比较优势理论和等价定理问题上更是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彼罗·斯拉法(1898—1983),着名经济学家,新李嘉图学派的建立者。

本书是李嘉图的代表性着作,集中体现了李嘉图的主要经济思想。李嘉图在本书中对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原理做了比较透彻的表述与发展,奠定了劳动价值学说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分配问题。

‘肆’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是什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刺史制度;郡县制和封国制;推恩令;察举;编户齐民。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讲述“汉承秦制”的内容,对比秦汉政治经济制度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从而获得历史知识的能力。2.通过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培养学生进一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综合归纳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秦亡汉立,汉初统治者基本上承袭秦制,目的是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其主流是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经济,推动历史的进步。应当看到,秦虽第一个实现国家统一,但并不巩固,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才真正巩固下来。2.两汉时期出现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们关于治国理财的方针、制度和经验,值得研究和总结。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珍贵的历史遗产。3.要求认识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两面性,客观上有进步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其本质是封建剥削的制度。编户制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教学要点一、刺史制度1.西汉的刺史制度
2.东汉的刺史制度二、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1.西汉的郡县制与封国制
2.推恩令三、察举制1.西汉的选官制
2.东汉的选官制四、编户制度1.两汉的编户齐民
2.农民生活的贫困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课的重点: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在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很多没有提到,学生比较生疏,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重点是抓住中央集权制度和编户制度进行讲述,从而加深认识封建社会的本质。本节课的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汉承秦制”的含义。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说明两汉是指西汉(前汉)和东汉(后汉)。然后回忆一下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汉的制度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问题,是封建时代的必然产物。从秦末到西汉建立前,历经8年战乱,社会经济残破不堪,一片荒凉景象,即使统治阶级也无法搜刮更多的财富。司马迁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这是关系到西汉政权存亡的首要问题。刘邦认识到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的道理,定都在渭河之滨,名为“长安”,其意是注意长治久安。这说明统治者在认真思考如何治国的问题。汉初的几代皇帝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制定统治制度,因为只有明确的制度为依据,才能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两汉的统治制度,基本上是符合当时国情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希望和平、统一、安居、温饱的愿望。汉初,基本上是承袭秦制。所谓“汉承秦制”,不能理解为照抄照搬,一成不变,而是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两汉的制度,范围广,课文只讲几个主要方面。这些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社会、发展经济具有进步意义,使西汉达到鼎盛的局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三、“刺史制度”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1.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在各州均设置刺史,即监察官。西汉时,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权力很大。这样,就形成一套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东汉时,刘秀把西汉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到成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又把刺史改称州牧,让其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这些州牧后来又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就失去监察官的作用。四、“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一目,需讲明三个问题:1.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权组织。西汉承袭这种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刘邦建立西汉前后,又实行封国制。被封的异姓王有7个,还封了一百四十多个列侯。这就是王国和侯国的由来。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又分封9个刘姓子弟为王,即“同姓王”。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国中之国的大量存在,是造成分裂局面的隐患,对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不利。2.西汉王朝前期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方面,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方式。直到汉武帝时,他软硬兼施,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又制定“附益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从此,王、侯不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才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封国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郡国并存,不利于国家统一管理,且有分裂危险,这是历史教训。五、“察举制”一目,需讲明: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西汉的统治基础,汉武帝颁行了新的选官制度,注意选拔人才,充实官僚机构。选拔人才有几种渠道,最主要的是察举(选举)制。汉武帝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开拓型的人才,不论出身,只要是“有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他就破格任为“将相”或“使绝国者”(出使外国)。因此,在他统治时期人才济济,比如破格录用了出身贫寒的主父偃和朱买臣,从牧羊人中提拔了卜式,从商贾中擢升了桑弘羊,在奴隶群中发现了大将卫青,在降虏中任用了金日。加上公孙弘、韩安国、郑当时、董仲舒、苏武、张骞、司马相如、司马迁、霍去病、霍光等,形成了“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局面(《汉书·公孙弘传》)。正因为有这样一批文才武将,才使汉武帝时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辉煌时代。2.东汉时期,继续推行西汉的察举制。那时,虽然名义上,被察举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乡党舆论所推崇。但不少士大夫为了博取高官厚禄,采取贿赂请托,营私舞弊,特权横行,“以族(门第)举德,以位(权位)命贤”(王符《潜夫论·论荣篇》)。这些世家大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同时,那些所谓举主、府主和门生、故吏互相勾结,又形成一个个官僚集团。这些官僚集团在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中,乘机扩大了武装力量,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六、“编户齐民”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1.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秦始皇统一后,对赋税制度进行了统一和改革。公元前216年,命全国各地自报占有田亩数目,即文献记载的“令黔首(百姓)自实田”。这是我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登记制度的开始。秦朝还规定田租十税一,人民有服徭役、兵役的义务。汉代,承袭和发展了秦朝这一制度,一套完整的封建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正式形成。教师要给学生讲明什么叫做编户齐民制度,然后指出西汉政府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口,剥削农民。编入户籍的民户,主要是广大农民,但也包括无爵位的地主和小官吏,其中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2.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国家对农民征收赋税。那时,农民的主要负担有四项,即田租、人口税、兵役、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3.教师应指出,汉初的赋税制度,对农民的剥削较轻,但随着汉王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侈腐化。国家、地主和官吏对农民的剥削也日益加重,汉末,终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资料和注释刺史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秦朝设御史台,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供内廷差遣,又握有监察行政官吏之权。西汉初,承袭秦制。至汉武帝时,就建立一套严密的监察系统,表现在:①分全国为十三部(州),置刺史巡视以监察郡县长官;②采用“以小驭大”的原则,位卑而权重,派用秩六百石的刺史去监察二千石的郡守,是典型的例子;③制定对地方监察的“六条”标准,包括住房超标、违法乱纪、以权谋私、以权代法、制造冤狱、任人唯亲、纵容子弟为非作歹、收受贿赂等内容。这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借鉴。不过,封建的监察机构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自外于官僚主义的种种恶习,也不可能摆脱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约,从而导致监察部门的腐败,这是必然。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部)西汉初,郡、国并存。郡直属中央,王国的独立性较大。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把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这样,郡、国基本上是一样的。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削减王国封地,增设若干内郡,又开疆拓土,增设若干边郡。全国约有一百二十多个郡国,都由中央直辖。公元前106年,除近畿7个郡以外,他把全国郡国分为13州(部),每部置一刺史,监察该部的官吏和强宗豪右,定为常制。13部中有11部采用了《禹贡》和《职方》里的州名,都称某州刺史部。习惯上以一部为一州,合称13州。据《汉书·地理志》载,共有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等13个刺史部。附益之法附益之法,简称附益法,是汉代法律名,汉武帝时制定。《汉书·诸侯王表》:“作左官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又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和非法活动。察举和征辟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朝主要采用“察举”和“征辟”两种方法来选拔官吏。所谓“察举”,是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定期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朝廷。这些被推荐的人,经过考核授予不同的官职。“察举”之外,皇帝和高级官员也可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来做官。由朝廷征聘为朝廷官员的,称为“征”,由高级官员征聘为自己属官的,称为“辟”,或称“辟除”。因此称为“征辟”。孝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孝廉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科目之一。凡是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人,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孝”就是孝悌的人,“廉”就是廉吏。例如《二十四孝》中的孝子郭巨(今属山东长清人)“为母埋儿”的故事说:东汉时,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得。”这种残酷的“愚孝”,当时被渲染为大孝至孝的典型,郭巨遂被荐举为孝廉。后来,所谓以封建伦理为标准,实际上多由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以图被荐举孝廉入仕,博取高官厚禄。例如邓禹一家,“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附】练习题答案提示一、C二、“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置刺史,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④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伍’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于哪一年作者是谁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着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着作。它的出版被人们称为"李嘉图革命"。该书多次再版,成为经济学说史上一部真正的辉煌巨着,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经典研究方法的基础。这部巨着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图的全部思想精粹,成为《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在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他的比较成本学说早已脍炙人口,形成了19世纪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性税收的讨论基础,而他的货币理论,则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

‘陆’ <国富论>与<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着作"。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图的全部思想精粹,成为《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着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个人觉得《资本论》很有必要看一下,主要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另外再看一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主要涉及到西方经济学
看过之后,就可以大致了解了什么是经济学。

‘柒’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资料简介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英语原题目: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继《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着名的经济学着作
作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04.18—1823.09.11):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
首次出版:1817年伦敦出版,1819年和1821年分别出了第2版和第3版。
全书名:《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被誉为:
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着名的经济学着作
经济学说史上一部真正的辉煌巨着
本书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着名的经济学着作。这部伟大着作所阐述的思想至今仍然让人们受益无穷。当代着名经济学家丹尼斯·奥布莱恩在1975年出版的《古典经济学家》一书和1981年发表的名为《李嘉图式的经济学家和李嘉图的经济学》一文中,仍对他的分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捌’ 关于《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有哪些介绍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共32章。第一章讨论价值问题,第二至六章是李嘉图的分配理论,第七章是外贸“比较成本理论”。第八至十九章是探讨各种赋税及其对商品生产、交换、流通、商品价格和各阶级收入的影响。从第二十至三十二章则主要是对以往众多经济学家观点的评述,并对前19章的内容作理论补充说明。

‘玖’ 夏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1、土地制度:为井田制;
2、赋税制度:夏代的公社农民在耕种自己的五十亩“份地”外,还要耕种五亩“共有地”.

政治制度:奴隶制、分封制
(说明)夏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可概况为奉“天”罪罚.
奉“天”罪罚的法制观表现为; 一方面统治者的统治依据来自于天命.另一方面打着天的旗号实现统治.
夏代的国家制度
夏奴隶制国家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的过程
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它的一种对抗力量.而奴隶制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
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由于奴隶制国家组织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国家形成
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联系,严格区分姓氏.王室分封诸侯,除保持
它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国建立新氏,大夫以邑为氏.在各级贵族之间,就依姓氏
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
这种宗族关系,虽然沿袭了旧的氏族组织的遗制,但在实际上是以父权家长制为核
心,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的.

‘拾’ 中国古代史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有哪些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产生于北魏,继之后的北齐、北周以及隋唐都承袭了这一制度。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均田制形同虚设;到了唐代中叶,均田制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
均田制实行的先决条件:均田制是授田给百姓,户籍正确为实行的先决条件,因此,实行之初先清查户籍,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以便于授田与征税 2.意义: (1)均田制鼓励耕者有田,部曲.佃客自国家领得土地,向国家纳税,转为国家编户,政府收入增加,以自耕农为主的农业社会逐渐建立起来 (2)均田是授田给人民,有为民置产的精神,授田的原则是依劳动力多寡,所以男女授田数量不同,而奴婢.牛也可授田(丁牛一头授田30亩),每户牛限4头,北魏时期奴婢授田人数不限制北齐才加以限制 (3)由于奴婢也授田,豪强之家可藉畜养奴婢获得更多的田地,他们的利益并未被完全铲除,或许因此使均田制的实行并未遭遇强大的阻力 (4)政府授露田与桑田,可说是土地公有与私有的折衷措施 (5)劳动力与土地结合,奖励人民到人口稀少的地方开垦,耕地面积增加,有助于中原农业的恢复 3.沿用:北齐.北周.隋.唐继续实行均田制,隋代所受露田加倍(丁男80亩.妇女40亩),唐代改称口分田与永业田,数量与隋相同,但妇女不授田.
---------------------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1.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是怎样演变的?
2.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
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而立”。

阅读全文

与政治经济及赋税制度有多少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变形计最幸福女孩现在怎么样了 浏览:673
莫问我是否幸福怎么读 浏览:57
农村要健康码老人怎么办 浏览:648
龙和羊婚姻怎么样不顺怎么化解 浏览:4
配偶背叛婚姻怎么办 浏览:233
什么算纯洁的爱情 浏览:218
鼠猴人的婚姻怎么样 浏览:873
哪里有给女朋友讲故事的软件 浏览:736
期末经济业务有哪些 浏览:188
如何创造出新型经济 浏览:461
梦见有婚姻是什么意思 浏览:601
最常见的经济犯罪案件有哪些类型 浏览:400
天秤男与狮子女婚姻如何 浏览:297
废墟中的爱情电影又名什么 浏览:357
美女up主怎么画 浏览:672
幸福霞姐是干什么的 浏览:997
央视什么台播古代小故事 浏览:433
21岁年龄哪个地区美女好看 浏览:625
如何修改健康宝快捷方式 浏览:876
幸福快乐美满是什么意思 浏览: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