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
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2.实现较快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量度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
(2)我国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现在我国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有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逐步赶上并最终超过它们。
第二,我国人民现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质量比较差。只有实现经济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较快地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三,我国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没有较快的经济增长也难以解决。
(3)我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在于:
第一,资源条件比较有利。(可以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积累的潜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制度条件良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为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根本性条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第三,国际条件有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的条件,为我国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Ⅱ 经济增长的要素有哪些
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变量函数,决定经济增长、经济产出的至少有以下四个要素:1制度架构(或称制度资本),如产权保护、民主、法治等等;2自然资源禀赋,如离海岸河流的远近、石油、各种矿产的储藏情况;3劳动力,它的数量、成本、素质等;4土地。
Ⅲ 下列不属于经济增长精神要素的有
C根据所学可知,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率。一般情况下,当人口数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时,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必将会刺激;当人口数量超越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消费总数后,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必将受到遏制。因此选C。
Ⅳ 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
外部因素主要有: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人口政策等。
还可以从人力资源要素、资本要素、自然资源要素和技术水平要素来分析:
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资源要素。其经济增长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从经济增长数量上来看,涉及可投人的劳动力人数.及劳动工时数。从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看.涉及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培训状况。
资本要素。即经济增长以往生产活动中积累的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资产。这些资产与劳动力结合起来可以为经济社会提供大量的产品和劳务,以满足经济增长人们的消费需求。同时许多资本品还是生产其他资本品的机器设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生产的迁回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自然资源。其包括土地、石油、矿藏、森林、水力等资源.经济增长是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投人物,它是经济增长生产各种产品和劳务的必要投人品,当然对经济增长一国来说。它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投人,可以通过贸易方式从世界其他国家获得。
技术水平。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往往最终体现在劳动力技能提高经济增长以及各种资本品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效率上来。当前,发达国家的高经济增长,主要是建立在经济增长持续不断的发明和技术创新上。
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有: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现代经济体系;强化创新引领,加速转换经济增长核心动力;布局先导产业,培育世界级的先进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
Ⅳ 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不同的。
(1) 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制度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2)资源。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存货等的存量。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经济增长中必然有资本的增加。
(3)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Ⅵ 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统计师考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常常受总供给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地说,它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1)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由于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因此,劳动和资本常常被看作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生产要素。如果其他条件是一定的,那么一个经济社会投入的劳动数量和资本数量越多,产出就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劳动的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人数和劳动时间,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人口的增长。资本的数量则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包括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资本积累的速度,也包括引进外资的数量。(2)生产要素效率: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而且与生产要素效率的高低相关。如果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不变,那么生产要素的效率越高,总产出的增长就越快;反之,生产要素的效率越低,总产出的增长就越慢。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物质资本形态存在的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结合方式的改进.影响生产要素效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①技术进步。即指通过技术革新、改造、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②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指可以用于生产过程的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的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指掌握料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源的增加。③制度创新。通常是指对现存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例如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税收制度、教育制度、经济体制等等以及对现存的企业制度的变革。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都会极大地促进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经济学在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时,常常把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视为除劳动、资本之外的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第三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则把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的供给、教育、纪律、激励)、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资本(机器、工厂、道路)和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等四个要素视为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则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生产要素投入量包括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和土地投入量。其中,土地投入量是不可变的,而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都是可变的。丹尼森把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看作是产出量和投入量的比率,即单位投入量所实现的产出量。据此,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7个。这7个因素是:①劳动者的数量以及劳动者的年龄和性别构成;②包括非全日制劳动者工作的时数;③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④资本存量的规模;⑤资源配置状况;⑥规模经济;⑦知识进展。上述7个因素中,前四项基本属于生产要素投入量,后三项属于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库兹涅茨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发达国家100多年来的统计资料进行分类研究,从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中探索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他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①生产率的提高;②经济结构的变化;③知识存量的增长。实际上,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增长因素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程度和贡献是不同的。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劳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这时,人口的增长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就成为经济增长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在工业化进程开始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大。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资本积累曾一度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尽管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正是由于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因素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所以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出现了多个经济增长模型。
Ⅶ 什么是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资本、劳动力素质、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基础
Ⅷ 什么是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增长的因素有:
一、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二、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经济增长的度量:
度量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度量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负数,即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往年减少,就叫做经济衰退。
Ⅸ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自经济学产生开始,经济学家就不断探索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以及经济增长的途径。不过,尽管早期的许多经济学家,如A.Smith、K.Marx、D.Ricardo等,均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但真正建立起经济增长理论现代形式的却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济学家Harrod与Domar。Harrod与Domar将Kenyes所发展起来的宏观经济学动态化,从而将经济增长理论引入了所谓的现代经济学。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造成生产逐年扩大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长;其二是资本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在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小的改良日积月累,最终促成生产的整个模式完全改观。也就是说,资本在改良中逐步积累,生产力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发展。可见,马克思特别强调生产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分析了一国财富增加的途径,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实现财富的增加。而社会财富的增加则会导致由人均国民产值的提高表现出来的个人财富的增加。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生产劳动时间占全部劳动时间的比例是决定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如何实现国民财富增加的途径问题上,他强调了资本积累和资本的正确配置,这实际上也是强调了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关于资本的内涵,亚当·斯密认为不仅包括机器和工具、建筑物、改良的土地,而且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所学到的有用才能,这种才能对个人和个人所属的社会都是财产的一部分。可见,亚当·斯密的思想中已经隐含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关于人力资本的雏形。 假定Q是上一年度的国民收入,a为上一年度国民收入中用于雇佣生产劳动者的比例,w表示生产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则本年度生产劳动者的人数为aQ/w。再假定本年度每个生产劳动者的产出为p,则本年度的国民收入为p(aQ/w) 。所以,本年度的经济增长率为(ap/w)-1。可见,雇佣的生产工人在全部劳动中的比例a越大,劳动生产率p越高,工资水平w越低,经济增长率越高。 大卫·李嘉图(1817)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也涉及经济增长问题,他也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动力作用,认为如果没有投资产生的资本积累,经济就不可能增长,增长过程就会停止。 李嘉图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将大规模增加,从而导致对谷物的需求日益增加,最终使得耕地趋于贫瘠。假如没有生产技术进步抵消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则主要生活资料(谷物)的价值(进而价格)将趋于上升,货币工资随之增加,利润率相应下降,但实物地租与货币地租将日益提高。利润率的下降会打击资本积累的意愿,储蓄从而资本积累的降低会导致经济的衰退,最终整个国民经济会进入年复一年地以土地等自然资源为主要资本进行简单再生产的静止不增长状态。 马歇尔(1890)认为,投资者对于当前消费的延迟以及企业家对于工商企业的组织管理导致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工资会随之提高,劳动者借以分享财富增长所带来的福利。 熊彼特(1912)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是推动社会财富增加的基本因素。所谓创新就是新的生产技术、新的产品、新的市场、新的材料以及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发现过程。而创新精神及其创新成果的枯竭就是经济增长的末日。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主流源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或称就业理论)本是一个短期静态的分析体系,他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处于萧条状态的经济体,因此他更为关心经济的稳定(即供求的平衡)而不是经济的增长,他企图解决的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企图在这个基础上将凯恩斯主义的分析体系长期化、动态化。 我之所以强调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以凯恩斯的短期静态(或比较静态)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基础,是因为假若我们有必要谈论经济增长问题,那一定是由于我们已经充分地发挥出现有资本存量的生产能力,已经不存在凯恩斯所苦恼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了。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储蓄、投资、要素投入数量、不同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关系、要素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进步的效应等。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用(宏观)生产函数来刻画特定经济体当中的产出量与生产要素投入量及技术水平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考虑储蓄的影响,则可以说,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具体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资本投入的增长率×资本的产出弹性+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 从短期来看,储蓄的增加是实现经济均衡的累赘,因为它会造成有效需求的萎缩。但从长期来看,储蓄的增加乃利好,因为没有投资不可能有经济增长,而投资源于储蓄。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tvn,1958)认为,处于传统社会的国家,只要把它的国民收入的15%至20%储蓄起来用于投资,经济增长率就会迅速提高,该社会就很可能顺利地渡过起飞阶段,进入现代化社会。 在短期里,投资的作用仅在于以乘数的方式增加有效需求,我们称之为投资的需求效应。这时可以忽略投资对于资本存量从而生产潜力的影响,也即假定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都保持不变。但在长期里,扩大投资势必增加资本存量从而增强供给能力,我们称之为投资的供给效应。这就意味着,在长期里,有效需求必须持续增加才有可能维持经济的均衡。实际上,就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来说,不能指望增加投资或消费,因为消费与投资双低迷正是经济萧条的基本特征,这个时候,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拓展出口可能是解决需求不足问题的唯一选择。因此,投资量的调整其实是一个应该在长期分析中考虑的问题。 总而言之,归纳经济学当中不同学派的观点,我认为,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资本积累(投资)和技术进步乃经济增长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