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经济学解释下为什么剩女这么多
剩客的标准:24-27岁,为初级剩客,这些人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故称:“剩斗士”;28-31为中级剩客,别号:“必剩客”;32-36为高级剩客,尊称“斗战剩佛”;36以上,就是特级剩客,到了“齐天大剩”的境界。
爱情是看缘分的,着急也没有用,而且你现在年纪还这么小,不用急啊,结婚是人生大事,一定要看清楚,想清楚,不要因为怕成为剩客就随意选择了额
2. 请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有剩男剩女问题
我觉得可以用微观失业理论来分析。把女男的任何一个当做选择者,剩余那个是被选择者。失业有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剩男剩女问题也一样。自愿形成的剩男剩女,原来以他们的条件,可以找不到,但因为对方的条件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所以他们自愿成为剩男剩女。非自愿的正好相反,他们的条件愿意接受大多数的人,但是却没有那么多人愿意选择他们,所以成为了剩男剩女。
3. 当今社会,农村的受教育程度也蛮高,也存在剩女,是不是也可以用城市剩女的观点来解释呢
2017年1月8日,第18届粤港万人相亲会在东莞樟木头观音山景区举行,吸引了3000多名单身青年报名参加。图为一名女子在填写资料。
“剩女”在中国,似乎是一个被各种偏见裹挟的标签:外表光鲜,却内心空虚;事业有成,却生活苦闷;恨嫁心切,却挑三拣四……最近,美国诺顿出版社出版了《剩女的自白》一书,作者罗思安·雷克宣称要通过此书为中国“剩女”正名。这再次引发了关于“剩女”的讨论。
消灭“剩女”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罗思安·雷克是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记者,有过5年在北京担任自由撰稿人的经历。在北京的日子里,雷克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剩女”朋友,这些女人各种被催婚、被相亲的故事,成了《剩女的自白》一书的主干。
近年来,“剩女”现象在中国炒得沸沸扬扬,在国外也广为流传。“剩女”一词甚至有了专属的英文版维基网络词条,并有了对应的单词:Leftover Women。
美国《纽约时报》指出,“剩女”一词最早出现于2007年,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认为的“适婚年龄”(27岁)但仍未结婚的女性。此后,“剩女”正式走进公众视野,并通过各种渠道传递这个词携带的焦虑感。
一篇文章如此“吓唬”知识女性:“美女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就可以嫁给权贵,但长相普通甚至不好看的女孩子则很难,所以,她们希望通过提高学历来增强竞争力。可悲的是,她们不知道女人越老越不值钱,等她们硕士、博士毕业时,早就人老珠黄了。”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了专栏作家刘裘蒂为《剩女的自白》写的书评。文章称,“剩女焦虑”的炒作背后是性别失衡。
据新华网报道,2015年1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打击防控采血鉴定胎儿性别行为的通知》。卫计委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波及人口最多的国家。另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资料,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每出生100个0至4岁的女孩,相应会出生123.26个同年龄段的男孩。如此发展下去,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
刘裘蒂提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洪理达曾在其着作《剩女时代》一书中指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家庭自古就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游离”在家庭之外的男女会被视为对现行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威胁。由于未婚女性的婚配数量不足,把不愿意进入婚姻的女性即所谓“剩女”赶入婚姻便“势在必行”。
刘裘蒂还在文中指出,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和广州25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中,处于同一年龄段和相同教育程度的未婚男性都比未婚女性多。在北上广,不管在哪个年龄段及教育程度,未婚男性基本都比未婚女性多,大城市并非“剩女”的“重灾区”。
“剩女焦虑”背后是市场逐利
为了占领婚恋市场,一些婚恋网站很早就开始了行动,除了举行大型相亲活动,还提供婚恋调查。从2007年起,百合网连年发布婚恋调查报告。在2010年出炉的报告中,百合网以年龄为标准,把其会员分为“剩斗士”“必剩客”“斗战剩佛”和“齐天大剩”,一时间,单身男女纷纷对号入座,人人自危。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剩女调查》一书中指出,婚恋网站是市场逐利者,其调查结果不可能完全客观。有些网站为了商业推广,还聘请模特假扮“剩女”,利用“恨嫁”的噱头博取关注。2010年,几名自称“剩女”的女郎在闹市边跳脱衣舞,边向男性发放传单。两个月后有报道称,这些女子是某婚恋网请的模特。
电视节目、文学作品也纷纷瞄上了“剩女”。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
在《非诚勿扰》之前,同类节目如《玫瑰之约》等因如“白开水”般温吞,收视平平,一度遭停播。《非诚勿扰》则故意制造话题,靠特例和个案吸引眼球。《新民周刊》曾评论称:“《非诚勿扰》以‘剩女’为诱饵,作为节目收视率的催情剂。”与高收视率形成对比的是惨淡的配对率。《非诚勿扰》推出多年,走进婚姻的男女嘉宾寥寥无几,很多台上配对成功的嘉宾甚至“一下台就分手”。
商家除了消费“剩女”,还驱使“剩女”消费。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女性已经成为网购市场的绝对主力,且投诉量不足男性的一半。该中心分析师姚建芳认为,单身女性情感空虚,更倾向于用购物代替恋爱。对商家来说,“剩女”是所有女性客户中最易掏出钱包者。《金融时报》指出,妇女节原本是一个庆祝女性争取经济权、参政权和文化认同的节日,然而,和许多节日一样,如今的妇女节已经几乎沦为购物节。
《中国剩女调查》认为,“剩女”已被塑造为某种刻板印象:择偶标准高,并为这个标准付出了长期焦虑的代价;不是把自己锁在小圈子内,就是孤傲地品味生活。关于“剩女”的大众议题几乎完全侧重于情感方面,忽略了她们的工作和生活,并未完整呈现出真实的“剩女”形象。
“煽动‘剩女焦虑’扼制了女性追求适合自己的轨迹,也阻止了男性成长”
“中国‘剩女’是受过教育的女性,她们以与男性相当的数量进入职场,成为中国崛起的中坚力量。她们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不仅定义了当代中国,也定义了这个时代全球最大的人口流动。”雷克在《剩女的自白》中写道。
刘裘蒂认为,中国女性已经能够撑起半边天,却不得不面对社会的双重标准——如果在“保质期”内没有得到婚姻“掩护”,她们就会被视为“不完整”。
《中国剩女调查》指出,“剩女”遭遇的只是情感迷雾,对已婚女性来说,高发的家庭暴力、沉重且毫无回报的家务劳动……却是现实而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美国,离婚率随结婚年龄增大而减小。20-24岁结婚的人,离婚率为38%,35-39岁结婚的人,离婚率为6%。“与单身职业女性孤独可悲的定式思维不同,一些年轻女孩正是由于过早步入婚姻殿堂,才导致麻烦不断。”
洪理达在《剩女时代》中写道,从国外一所法学院毕业后,25岁的吴梅回到北京,匆匆与一个“般配”的男人结了婚。“那时候我在北京的朋友大多结了婚。”被问到她是否爱他时,她耸了耸肩,“他是我当时能找到的条件最好的人”。
结婚后,丈夫像变了个人,经常拳脚相加。“我每天下班都是一路开车哭着回家。”回想起那段黑暗的婚姻生活,吴梅痛楚犹在。
作为律师,吴梅深知离婚耗时伤神。她没有选择法律程序,而是放弃了包括房产在内的所有财产,在最短时间内摆脱了这段婚姻。目前,年薪百万的她在北京买了房,但一直不愿再婚。
并非所有女性都有如此底气。“我有几个闺蜜婚姻都不如意,但她们都没有勇气像我这样,她们赔不起。”不过,她们后来还是离了婚。
据民政部2017年统计,北上广离婚率连年上升,北京已近40%。究其原因,第一是出轨,第二是家暴。
婚姻未必能给女性提供温暖的港湾,不结婚的人生也可以精彩。中国妇产医学奠基人林巧稚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是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甜歌皇后”邓丽君的歌曲在她去世多年后仍被一再翻唱;作家简·奥斯汀在文学史上“可与莎翁齐名”;波伏娃的女权主义作品唤起了法国和世界女性的觉醒……她们都终生未婚。
“我周围有许多优秀女性,她们有不同的婚姻状况,但这并不是我评价她们的标准。”刘裘蒂认为,“她们的成长和自我实现,需要更多的自觉和社会认知。煽动‘剩女焦虑’,不但扼制了女性追求适合自己的轨迹,也阻止了男性成长。”
婚姻不再是人生必选项
“剩女”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婚姻是不是人生的必选项?
雷克认为,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女性必须服从社会婚俗公约,几乎没有被“剩”的机会,“剩女”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正如刘裘蒂所言,社会的发展造就了单身的可能,却不表示社会环境对单身身份宽容。正因为许多人把结婚当作必须完成的人生任务,才有了公园“相亲角”这类“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
不久前,一段“海归男猛怼相亲角”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一位帅气的男性和友人来到上海公园“相亲角”闲逛,并和那些替子女征婚的父母闲聊了几句,没想到这一幕被拍了下来,他因此成了“网红”。“结婚很多是给别人看的,在一起是自己的事,”这位名叫孟常的男子在视频中说,“这里很多女性都非常优秀,但对中国男人来说可能太优秀了,因为中国男人大多喜欢傻白甜。”
这与《剩女的自白》中的案例不谋而合。“我希望伴侣像平淡无味的奶酪一样,让我随意调味。”一名中国投资银行家曾这样告诉雷克。
不管中国父母如何为子女的婚事着急,婚姻在全球范围内遭遇挑战都是不争的事实。美国《赫芬顿邮报》指出,2014年,美国16岁以上的单身人士数量占总人口的50.2%,而1976年这个比例为37.4%;过去这种现象只在非裔和底层家庭出现,如今正向中产阶级蔓延。
“婚姻制度危机背后的问题很复杂,”孟常认为,“我们应该诚实地分析现代生活带来了哪些变量,承认婚姻制度进入现代社会后面临危机和挑战,以开放的心态推动婚姻观、婚姻制度的多元发展。
4. 知道“剩女经济学”吗
剩女经济是在剩女现象催生的一种消费经济,如商家针对剩女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制定出相应的经营模式和项目,如婚介、美容、投资理财等。相当一部分单身女性对消费都不太有规划,她们消费的自由度和潜力都很大,消费活动是许多大龄女青年的一大乐趣。
5. 用经济学解释为什么单生男女越来越多
一、供需的悖论
这些年社交媒体一直有个论调,因为在中国这些年重男轻女堕女胎的缘故,男性比女性多了3000万。
供需是第一生产力,男多女少,供需优势在这里,男屌丝们都必须跪舔啊。
这个论调能流行起来,说到底是因为大家和上面的采访一样,搞不清楚自己的状态。男多女少是不错,但地域和需求上并不匹配。
城市剩女多,农村剩男多,才是真实的情况。
为啥呢?这是个经济学现象。
在全球任何国家,能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地方都在大城市或者人口密集的都市圈。
每一年都有天量的年轻人涌入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如果条件允许,就会留下来变成这个城市的一员。
最后能留下的,一般是个人能力强或者家庭支付能力还不错的那批。
除此之外的年轻人,基本属于贡献了青春,年纪大了被榨干精力滚蛋的干电池。
滚蛋的这部分人里面,男性的比例更多,他们工作几年,一旦意识到自己在大城市买不起房没法安家,就会选择回老家。而女性更多的会选择拼一下,争取留下来,毕竟在传统的婚恋市场,买房这个问题对女性的压力会小一点。
所以诞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靠自身收入和家庭支付能力永远买不起大城市房子的男女,多数男生只能老老实实攒钱,到年龄回老家买房定居,女生却多了一条通过婚姻在大城市立足的可能性。
正因为多出的这一点点可能性,太多女孩子不愿放弃希望,挣扎着想留下来,使得大城市择偶市场的雌竞比小地方要激烈得多。
穷的底层男性因为迟早滚蛋,从开始就被从备选剔除了。
所谓的男多女少,在大城市根本就是扯淡,因为多出来这部分男性从开始就根本不存在。
可条件不错的适龄男性总数就那么多,而且每个周围都不缺姑娘,要是长得再不错,嘴巴再甜点,又在大城市,二婚都可能被抢。
所以中国城市里就算再多几千万女性,农村的底层男性还是找不到老婆,地域和需求根本就不匹配,而且女性嫁给他们没啥好处,只会降低生活质量。
看明白了么,所谓的供需根本是个伪命题。
本质上和男多女少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二、标准的错配
其实不分男女,只要条件不错的,这么多年都一直都处在稀缺状态。
男性更少的原因是,社会对男女优秀的定义不太一样。
优秀女生的标准:
优秀男生的标准:
上一次看到这样的21条,大概还是在初中课本里的《辛丑条约》。
大城市里很多被评价优秀的女生,多数人收入除去房租吃吃喝喝玩玩之外,剩的钱还够买点化妆品打扮下自己显得经济状况不错,再好一点的可能还有少量存款。
优秀的男生,得是有房有车有不少存款。
女孩子:不差=优秀
男孩子:很棒=优秀
如果性别互换一下,把这些优秀女性的收入房产存款性别都换成男性,就知道到底她们是优秀还是很普通了。只不过这些年舆论和媒体习惯讨好女性,评价一直有个惯性。
男性从来都不是数量少,是符合“优秀”这个要求的少。
符合要求的又被好几个姑娘盯着,也不怎么缺女孩子,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如果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根本没办法解释为什么城市婚恋市场一直女多男少,统计数据上男的却多了3000万,多的人又都哪儿去了。
看过个网友写的段子,数据有点瞎编的味道,但是大概意思没有错,符合身高+财富+学历+情商+情趣+会玩的优秀男性在绝对数量几乎可以用稀缺形容。
多数时候,女性对男性的要求是比较全面的,身高,长相,家境,三观,精神共鸣,相处体验。都会有要求。
单拿一点都不高。但综合很高。
你可以提出很高的综合条件,但请你相信我,万物最终都符合对等原则。
男人并不是傻逼,就如同我相信女人不是傻逼一样。
现在剩男剩女的主要矛盾在哪里呢?
没有经济地位的这部分剩男,多数剩女不会看。心底觉得应该看上自己的那个优秀群体,多数又看不上她。
你自己各方面都一般,却希望对方有车有房有户口,月入几万+,还希望嫁给他之后提升生活质量和品位。
还希望那个优秀男生能够有真情,不出轨不劈腿,对自己一心一意,不嫌弃自己普通的颜值和能力,不要被外面那些妖艳贱货勾引。
不是这样的优秀男性数量少,而是能蠢成这样的一般都不可能有多优秀。
通常从世俗的角度看,大城市的婚恋市场一般都是经济条件好的一方更有优势。
因为优秀的标准差异,所以按优秀男女的绝对数量计算,是绝对的优秀男性市场。
聪明的女孩子心里也明白,优质对象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抢的。
这就造就了即使人群整体数量上男多女少,但在以结婚为目的婚恋市场里,多数时候依旧是女性去争抢优秀男性。
自由恋爱的市场,从来不是一个公平的市场,而是一个白富美和高富帅赢者通吃的市场。
在这个市场里,底层男性被无视,因为他投入到这种竞争里压根不是被人看不起,是直接当做空气看不见。
普通女性则自动成为高富帅、白富美们的点缀和绿叶。
但男女的不同是,同阶层、同档次的男性可以向下兼容,女性却只能向上。
所以同样是中产,相比同阶层男性,即使自由恋爱,女性在择偶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
到了后面,一个尴尬的事儿可能发生,以前看不上的同阶级男性,现在不一定能抢得到。
三、门当户对的误区
很多大龄男女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相亲,这个阶段里面,大家最反感的是老被长辈说起的条件问题。
总觉得像是去集贸市场买猪肉,摆在那边任人挑选。
可相亲这事儿,是让你在条件和你匹配的人里面选一个自己有感觉的 ,又不是条件合适就娶(嫁)了。
走到相亲这一步,根本目的就是结婚,所谓条件,就是结婚涉及到的门当户对问题。
很多人说,我们结婚不是因为门当户对,而是因为相爱啊。
可从婚姻的起源来说,婚姻是两个人的财产契约,也是私有制的产物。
如果仅仅是两人相爱,并不需要那张婚书,喜欢就在一起,不喜欢就不在一起。
一但签订了财产契约就完全不同,就有了法律和责任的束缚。
又有人说了,还是国外好,大家坦荡荡,从来不考虑这么多。
可能是因为过去我们宣传口径不对,所以很多人对涉外婚姻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觉得老外不大重视这个问题。
在私有制的起源地欧美国家,真正以结婚为目的相亲前提就是俩人条件和状况匹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门当户对。
相差太多的两个人在完善的婚姻和法制体系下结合实在太过艰难。
因为协议一旦签署,意味着两个人在没有具体协议的前提下成为经济和利益的共同体
6. 如何从经济学角度剖析越来越多的“剩女”问题
现在剩男剩女是越来越多了,虽然他们每天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避讳,或者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但是他们不愿意走进婚姻殿堂,其实对于剩余得越多,从经济学上也是能够找到一些原因的。
很多媒体都在说剩男才是真正的问题,但是对于任何时代一部分男人结不了婚都是存在必然因素的,比如生育自然因素以及男人从事了一些比较高危的职业,或者是伤亡率比较高的职业等这些。但是如果把剩女的问题解决了,是否也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了男性的问题呢?毕竟男女搭配才是婚姻的关键,所以从经济学上来考虑剩余的问题好像会更加专业一些。
而对于女性如今接受的高等教育,本身就已经比较普遍了。对于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来说,从事工作年龄已经不小了,而没有任何思想方面准备的情况下,面临婚姻这种重要的经济学问题,即便是那些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女孩儿也会难免犯难,毕竟又要考虑到工作和自己的收入,甚至还要考虑到两个人的性格收入,爱好家庭等等多个方面。
7. 仕的碎碎念:用经济学解释“剩女”为什么越来越多
1/婚姻
是由需求和供给为先决条件的
从1953年到2010年 ,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男女出声性别比例从107.56上升到117.94,在最夸张的2004年,新出生男女性别比例甚至达到了121.20。
联合国曾经曰过,一个国家的男女性别比正常范围在102-107之间。我国极不正常的男女出生性别比意味着,从1980年至今的30余年将产生约3000万男性光棍。
但是,事实是,剩女的比例也在显着增加……
所以,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来说,剩女越来越多,并不是因为男性的数量供给不足,而是女性的需求产生了变化。
这个需求是什么呢?从接下来的解释中可以一探究竟。
2/婚姻
是一个收入产出和收入再分配的过程
这要从婚姻的动机开始说起:婚姻的行为决定于婚姻的动机,婚姻的动机不仅是以社会认可的方式满足于夫妻双方的性需要,继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而且还包括经济方面的考量。所以,婚姻的动机一般来说有三种。即,经济、繁衍和爱情(包括性)。
在古代和近代,男女在婚姻中的分工有别,以“男主外、女主内”为主。即,男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比如从政、教书、做生意、卖苦力等收入。男人的收入拿回家供整个家庭支出。而女人呢,专职从事家务活动来让家庭正常运转,比如洗衣做饭、生儿育女。在有钱人的家庭,女主人还要指挥家丁们的各种工作。男女通过家庭中的这种分工合作,促进男人专心多赚钱,促进女人家务更卖力。
换句话说,男人被皇上、被老板雇佣,女人被丈夫“雇佣”。这个时候婚姻动机的经济的重要性要高于繁衍和爱情。
但是,在现代社会,女人赚钱能力越来越强,女总统、女CEO、女专家、女技师比比皆是,妇女能顶半边天已经成为现实。有研究数据显示,男性结婚率会随着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而明显上升,女性却呈轻微下降趋势。
现代社会中,女人赚钱越来越多,能够很好地支付“居住、养老、赡养父母等家庭开支”,女人对婚姻的经济需求就会显着降低,爱情和繁衍的需求重要性就会显着提升。所以,除非遇到让自己非常心仪的男人、让自己渴望与之生活在一起、渴望与他繁衍后代。否则,女人不会为了经济原因而随随便便把自己嫁掉。
△左为单身与非单身男性年收入核密度分布,右图为单身与非单身女性年收入核密度分布-----代表单身,——代表非单身
PS:该数据来自于壹读君(ID:yiiread)的文章《为什么明明男人多3000万,剩女还越来越多?》
3/婚姻
的交易成本越来越高
在日益扩张的大城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中,男人女人从相识到相爱的交易成本也在显着增加。
第一个交易成本是金钱成本:两人约会吃一顿100多,看场电影100多,购物几百块……如此昂贵的约会成本,相亲和频繁约会其实是很费钱的投资。所以男女双方对前期的约会都是需要考虑的。为什么女人也要考量的?这个时代,女人也会主动在约会中花钱的,好吗!!!
第二个交易成本是时间成本:这么大的城市中遇到一个合适的男人、了解一个男人,都是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的。比如相亲路上一来一回至少2个小时时间,两人看对眼了,约会路上又要一来一回至少2个小时。最要命的是,在即将启程赴约的时候,老板来了个指令——加班!这个时候是选择违抗老板呢?还是选择放弃约会呢?虽然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但是终究还是有人会选择放弃约会的。如此这般的时间成本增加,也让一部分职场女性损失了一部分认识男人、了解男人的机会。
既然女性择婚的成本越来越高,那么剩下来的可能性增加也就是必然的了。
4/婚姻
的沉没成本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所以,当女性单身的时间越长,其沉没成本就会愈高,“我都等这么久了,还没有等到特别心仪的结婚对象,这个时候草草结婚了,那岂不是之前那么多年都白等了吗”?这样的心理会让我这样的齐天大剩越来越不想凑合着结婚了。
剩女现象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当女人不再为了经济原因而结婚,繁衍也不再是第一要务的时候,爱情成为婚姻的第一要因,这本质上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所以,无论是越来越多的剩女,还是幸福生活的已婚女性,其实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都是女性自己选择的结果。既然是自己的选择,旁观者就应当理解、尊重。
这种理解和尊重,也必将体现在社会对待剩女们的方式上。而且也会因为社会对于剩女们的方式不同,社会经济效益也会随之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