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毕节织金洞带动哪些经济发展

毕节织金洞带动哪些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2-07-21 14:13:28

❶ 织金洞的开发模式研究 请用旅游经济学的知识专业回答 谢谢了

一、打鸡洞开发前后的回忆

1980年2月份左右,我听省外事办主任余志坚介绍织金县有一个溶洞,景观非常好,就在县城附近,叫樱桃洞,目前已由县城规划办的贺仕荣等同志组织开发。他已在1979年11月份看过,建议我能去考察一下。

1980年3月4日,我和吴实同志(原省政府副省长)赶到织金县,在毕节行署专员李效敬、织金县委、县革委的领导陪同下,第二天专门考察樱桃洞,下午考察织金县城东面的风景名胜,即织金的八大景八小景,经过一天的考察,当天晚上在织金县革委召开省、地县领导参加的一个座谈会,会议上,我提出要把织金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神奇的大理石地下溶洞,结合地面山水自然风光,有机地进行组合,把织金的旅游搞起来。这是发展织金经济的一条出路,要求织金县委、县革委要着重抓一下这项工作,组织一些人,再找一些洞,把这些洞联起来综合开发。

在此会议上,我听取了贺仕荣同志对开发樱桃洞和城镇规划的设想,认为这个年轻人对织金的风景资源比较熟悉,因此在晚上会上指定由他具体负责组织溶洞资源的评审并同我保持工作上的联系,及时将调查情况向我汇报。

在当时县委、县革委的重视下,织金县溶洞调查组很快成立并开展了工作。大概在3月中旬(17,日),考察组由贺仕荣和县委龙浩如(原县建委主任)、城建局郁忠鑫(原城建局副局长)等代表县委、县革委到省里向我汇报。织金溶洞调查组才短短的10天,就发现了10多个溶洞,我感觉到像织金这样的地型地貌,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溶洞。因此一方面鼓励他们,肯定了县里的调查成绩;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回县后,向县委汇报,说我要求县委继续组织调查。因我当时考虑到,省财政比较困难,因此开发要和交通结合起来,这样开发起来比较容易,投资也少,所以给他们提出下一步调查时要着重沿着有公路的地方调查,最好是在织金到贵阳、织金到安顺这两条公路干线上去找。

大概是在1980年的4月下旬,调查组经过1个多月的考察,调查了100多个溶洞,织金洞就是在这次调查中,由贺仕荣偶然发现,会同龙浩如、郁忠鑫、朱邦才、赵玉平等6位同志首次勘察的。经县委研究,就由调查组贺仕荣、龙浩如、郁忠鑫等同志带着资料,代表县委、县革委向我汇报。当我听了他们侧重地、兴致勃勃的介绍打鸡洞整个情况后,当时就要建设厅吴继武总工程师拨6000元钱给他们,迅速把此洞封闭保护起来,以免打鸡洞的名声传出去后,群众随意到里面去把资源破坏,并提出不管是任何人要到打鸡洞,考察也好、参观也好,都必须得到我的允许,才准放人进去。

打鸡洞发现和报道后,中央和省、地报刊陆续又刊登了一些省的着名溶洞。如四川“天泉洞”“神风洞”、广西钟山县“出水碧”、杭州“瑶池仙境”等等。一时溶洞发现和报道比较多,为了确定打鸡洞开发价值,1982年6月,我又建议织金县派贺仕荣到四川、湖南、广西等地考察比较一下,打鸡洞开发价值,当贺仕荣考察这几个省的溶洞回来后,进行了全面的汇报,增进了我开发打鸡洞的信心。1983年2月,我通知省科学院地质工程师汪朝阳同志和摄影师金德明同志前往打鸡洞考察和拍摄资料,并将拍摄的资料幻灯片和照片向省的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宣传汇报。通过很多间接的资料,使我对打鸡洞资源的基本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但为了掌握打鸡洞的第一手资料,决定开发价值,我还是决定亲自考察打鸡洞的资源。在交通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1983年3月4日,我与省政府吴实、省委李庭桂等同志亲自到打鸡洞内考察,通过这次考察,促使我们对开发打鸡洞下了很大的决心。
为了有计划宣传打鸡洞,1984年7月我提出将贵州溶洞资源在北京组织一次大型的宣传展览活动,同时,重点宣传打鸡洞。通过这次展览,把打鸡洞的知名度推向全国,推向了世界,这是打鸡洞开发前后的简单回顾。

二、打鸡洞开发的一点感想

打鸡洞的发现至今10年有余,目前开发已初具规模,几年时间,接待了近百万客人,受到中外专家、学、广大旅游爱好者的高度评价。1988年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又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40佳之一,可以说目前他的名声已名扬中外。但回顾打鸡洞开发的历史,道路是曲折的,它除了因所处地理环境是在一个偏僻落后的贫困地区、交通闭塞外,还因对开发贵州风景资源发展贵州旅游,有些人对它的作用和意义,理解不了,接受缓慢。有的人把旅游当成是一种吃喝玩乐的事,看不到它的推动地方经济的积极作用,因而对风景资源的开发指导和管理,行动跟不上,组织领导不得力,开发投入纳不进财政开支的计划,使它的开发比较吃力。

到目前为止,像这样一个世界上罕见的地下资源宝库,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有的人还把它当成一般资源看待,认为无非是一个洞,看不到它的开发对地区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社会效益。所以对它的开发还满不在乎,体制未理顺,机构末完善,人员末充实,给这个景区的开发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是需要我们各级领导重视和关心的一个问题。

其次打鸡洞的开发最能引人联想和感动的是,开发贵州溶洞这是由一些不出名的普通工作人员、管理干部搞起来并把它宣传出去的,而我们不过是从群众中去集中群众的智慧,并把它加以提炼,发挥出来,离开这些普通的群众,我们的很多事业是难以成功的。共产主义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他要靠千千万万的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去实现人类伟大的理想;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善于从群众中去发现很多宝贵的创举,我们就很难建设一个新世界,共产党的事业是很难成功的。因此希望我们党的更多干部,要善于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善于发现、提炼群众中宝贵的意见,集中起来,具体指导,干部和群众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形成产生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❷ 毕节旅游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摘要 毕节位于贵州西北部。境内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深邃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清凉宜人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众多国家级、世界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❸ 织金洞外无洞天,贵州毕节凭什么成为“洞天福地”

金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地处乌江源流之一的六冲河南岸。资金洞现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之首,中国最美刘胜迪中国十大奇洞之首,中科院下辖的《中国国家地理》等国家级地理研究部门也给予高度赞,誉称其为“中国溶洞之王”。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

作为世界六大名洞之首的织金洞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域,地处我国乌江上游缔底河峡谷南岸,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地块隆升,河流下切溶噬岩体而形成的高位旱溶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织金洞能成为世界六大名洞之首。

❹ 织金的经济发展800字作文

贵州交通发展60年:从地无三尺平到村村将通公路来源:贵州日报 2009-09-01 10:57:11 浏览次数: 【打印】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麓,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7%,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贵州交通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新中国成立以前,贵州封闭、半封闭的交通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60年励精图治,6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以后,贵州交通立足实际,紧紧抓住各种有利于交通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逐步走上了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交通落后面貌实现历史性突破。固定资产投资跨越式增长从1949年到2008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194.91亿元。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就达1190.52亿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完成投资总和的271倍。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步大的跨越:1988年完成投资上亿元(1.29亿元),1996年上10亿元(11.87亿元),2004年上百亿元(105.3亿元),2008年上200亿元(208.83亿元)。2008年完成投资是1978年完成投资1799万元的1160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每年新增投资均达到数十亿元,年均增幅为16.39%,年完成投资额占当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以上,为拉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公路通车里程大幅增加建国时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仅3943公里,其中能够维持基本通车的仅有1950公里。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开始,贵州先后改建黔桂、黔滇两条国道,建成一些通往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公路。1964年,全省实现县县通公路。197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30558公里,公路密度为17.9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为等外级公路,近5000公里公路晴通雨阻,不能正常通车,路面主要是泥结碎石路面,仅有高级、次高级路面2473公里。改革开放后,贵州公路建设高潮不断掀起,通车里程大幅增长,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几年,每年均以10000多公里的速度递增。到2008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536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比1949年分别增长121422公里和70.06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里程大幅增加,全省64044公里等级公路基本均为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建成,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达到29040公里,2001年全省实现了县县通油路,2006年消除了全省国省干线公路上的所有等外级公路。全省公路通行条件显着改善,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基本形成。高速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1986年贵阳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的开工建设,拉开了全省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新篇章,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设里程快速增多。到2008年底,全省已建成二级以上公路376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24公里,在建638公里,省会贵阳到各市州地政府所在地实现了高等级公路连通,国道主干线重庆至湛江公路和上海至瑞丽公路在我省境内路段全部建成,“一横一纵四连线”高速、高等级公路主骨架网成为我省公路运输的主动脉。公路快速通道的加快形成,缩短了全省城乡以及周边邻省间的时空距离,改变了山区地形地貌制约,更加凸现了贵州作为西部公路交通枢纽的战略位置。农村公路建设便民惠民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仅有沿国省道公路的农村连接公路,其他地区的物资运输基本依靠人扛马驮,没有公路与外界连接。到1978年前,全省农村公路的通达率也很低,即使已建成的农村公路标准也不高,抗灾能力很弱,晴通雨阻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群众运输出行非常困难。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依靠“以工代赈”、“民工建勤”、“民办公助”建设了一批农村公路。特别是2003年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每年农村公路建设里程均在10000公里以上,公路通达通畅率迅猛增长,2002年全省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到2008年,全省实现了79.11%的乡镇通油路、78.78%的建制村通公路、25.33%的建制村通油路。实施了渡口改造和渡口改桥梁工程。农村公路建设成为群众欢迎、社会满意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有力地支持了“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河航道成为黄金水道解放初期,贵州内河航道均为自然航道,航程短,通航能力差,安全系数低,只有1753公里的航道能通行小吨位的木船和木帆船。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全省开始对内河航道进行整治,炸开了赤水河中的吴公岩千年顽石,整治乌江三大断航险滩,结束了千百年来乌江、赤水河分段通航的历史。到1978年,全省通航里程2802公里,但全部是没有水运配套设施的自然航道,其中,能够通行机动船的航道里程只有1257公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航道建设突飞猛进,乌江、赤水河和两江一河(南、北盘江、红水河)三条出省水运主通道全部整治完工,其他航道等级全面提升,新增五级以上航道619公里,全省通航里程达到3625公里。港口码头客运通过能力达到1100万吨,货物通过能力1000万吨。2008年开工建设了我省第一条高等级航道--南、北盘江、红水河四级航道整治工程。水运建设工程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沿江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出行条件,加快了我省立体交通网络构建进程。大物流应运而生l949年,全省仅有各式汽车l269辆,公路运输简单分为交通部门以营业为目的的专业运输和厂矿企业自运自货的非专业运输,运输量小。1978年,全省民用汽车发展到32459辆。改革开放给贵州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公路运输市场的繁荣与兴旺。到2008年,全省民用汽车已增至771504辆,是1978年的24倍。其中,全省道路客、货营运车辆分别从823辆和2892辆增加到25534辆和120230辆,年均增长12.13%和13.23%。1978年前全省没有中高级客车,2008年,全省中高级客车已达8601辆,占客运车辆总数的33.7%,与周边省区和东中部许多省区均开通了公路直达班线。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和运输车辆的不断发展,公路客货运输量增长迅速,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3%、8.8%,2008年完成客运量73550万人和货运量26156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32倍和13倍。公路运输占综合运输体系的比例从1978年的69.39%上升到2008年的96.39%,公路运输逐步实现向快捷、舒适、安全、高效转变,成为各项运输方式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贵州航运历史悠久,但直到1961年,才组建了一支有两个水上航运公司、两个船舶修造厂、三个航道工程队等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水上航运队伍,运输工具以木船为主,仅有拖轮31艘。改革开放后,尤其“七五”以来,安全性更高、运输能力更强的机动船舶得到大力发展,曾经作为主要运输工具的专业木船全部退出运输市场。水运建设工程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沿江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出行条件。2008年全省机动船舶总数为1948艘,比1978年增长1841艘。完成水运客运量1507万人和货运量737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27倍和12倍。水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的加快形成,有效解决了沿江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出行条件。奋力实现交通的历史性跨越——解读贵阳三大交通工程“大交通”带动“大开发”,贵阳乡村游热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的2009年,在贵阳交通史上将是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建好环城高速公路,喜迎国庆六十周年”,9月27日,贵阳环城高速公路全线贯通;9月29日,贵阳市又有两大交通重点工程——贵阳市域快速铁路、贵阳市轻轨1号线市政配套工程会展中心车站紧跟正式开工,向祖国的生日献上一份厚礼。与此同时,连接老城区与金阳新区的重要通道北京西路、贵金线,连接老城区与花溪区的花溪二道,连接老城区与龙洞堡的油小线,连接老城区与乌当区的水东路,以及连接老城区与小河区的黔江路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有人形象地将这一年称为贵阳的交通建设年。这话并不为过,特别是随着环城高速公路、市域快速铁路、城市轻轨三大工程的建设,贵阳道路形态实现从“射线”形向“射线+环线”形的“裂变”,从平面走向立体,贵阳在西南地区交通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轻轨贵阳陆地交通 变“平面”为“立体”【基本情况】根据贵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0至2020年建设1、2号线,总投资239.72亿元。1号线全线长31.887公里,为南北向骨干线,连接金阳新区、老城区和小河区;2号线一期工程26.8公里,连接白云区、金阳新区、三桥马王庙片区和中心城区。【建设意义】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速度快的特点,单向每小时可运送2万至3万人次,修建城市轻轨是贵阳市作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大措施之一;城市轻轨还可以把快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连接起来,既能使贵阳市交通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实现近距离换乘甚至“零换乘”,又可以联络起外围组团,缩短各片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另外,建设市域快速铁路和城市轻轨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占地少,完全符合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有利于推动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环城高速公路 贵阳道路形态实现从“射线”形变成“射线+环线”形【基本情况】贵阳环城高速公路,全长121公里,双向四车道,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东北线(原东北绕城线),起于尖坡终于笋子林,长19公里,已于1999年建成。第二部分为西南线,起于贵新公路南明区小碧乡下坝,终于白云区沙文乡尖坡,长55.11公里,沿线设置下坝、牛郎关、花溪、金竹、金华、金阳、白云、尖坡共8处互通式立交,投资31亿元,于2005年12月动工,从2007年下半年起建设进度大大加快,2009年9月底建成。第三部分为南环线,起于花溪区牛郎关,经改貌、孟关、桐木岭,跨花溪水库库尾后终于小河金竹,长38.29公里,投资29.44亿元,于2007年6月底启动,3个月办完省级审批手续,半年办完所有审批手续,当年12月动工,2009年9月底建成。【建设意义】对于贵阳市域发展来说,环路是个纲,纲举目张,建成环城高速公路,具有多重意义。一是形成了交通循环的大动脉。环城高速公路使贵阳融入国道、省道大循环系统中,进一步形成了城市交通、市域交通与区域性交通有机衔接的现代化快速交通体系,提高了贵阳市公路交通现代化水平和贵阳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二是构架了产业发展的大走廊。一方面,扩大了产业发展的空间,成为贵阳的“聚宝盆”。沿环城高速公路,贵阳正在规划建设小河——孟关生态工业园、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带、龙洞堡食品工业园、花溪迎宾道大学城等一批新兴产业板块。同时,与全省打通两条贵广快速通道、更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相衔接,将大大增强贵阳经济发展后劲。另一方面,各个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区之间形成了快捷通道,改变了贵阳产业布局分散、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状况,提高了产业的关联度和协作化水平。三是打造了促进城市化的大杠杆。极大地拓展了贵阳城市空间范围和人口规模。城区面积由原来的37平方公里拓展为507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从180万扩大到320万。将贵阳老城区、金阳新区、白云区、花溪区、小河区、乌当区等8个片区通过快速通道连接起来,改变了城市布局结构分散、组团相对独立的状况,实现了各片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四是搭建了展示城市形象的大平台。环城高速公路,与贵阳环城林带有30—40公里平行或者交叉,改变了以往“有林的地方没有路、有路的地方没有林”的状况,充分展示了生态文明城市的理念和独特魅力;把天河潭、镇山村、花溪公园、青岩古镇、孟关林场、顺海林场、香纸沟等旅游景区以及摆贡等乡村旅游示范点联系在一起,展示了贵阳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示了贵阳作为特大城市的良好形象,提升了贵阳的知名度、美誉度。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夫人在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期间,就称赞环城高速公路说:“这是一条很棒的公路,在这条环城公路上,我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和满眼的绿色”。市域快速铁路“爽爽的贵阳”正快速驶向城市轨道交通时代【基本情况】贵阳市域快速铁路由“一环”、“一射”、“两联线”构成。“一环”即环城快速铁路,正线长度约为154公里,速度目标值为250公里/小时,功能为服务于主城区外围组团之间旅客交流的客运专线双线。“一射”即贵阳至开阳铁路,正线长度约为54.6公里,设计速度目标值为160公里/小时(预留200公里/小时),功能为近期服务于贵阳市主城区与卫星城镇之间旅客交流的客运专线,远期延伸至遵义,作为贵阳与遵义的城际快速通道。“两联线”即久长至永温铁路(正线长度约36.2公里),林歹至织金(新店)铁路(全长97.4公里);功能为服务于地方企业为主的资源开发型铁路。【建设意义】贵阳规划建设市域快速铁路,既利当前、又管长远,意义十分重大。从当前来讲,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据匡算,建设贵阳市域快速铁路总投资373.4亿元,需钢材130.69万吨、水泥507.82万吨,可直接、间接带动41万人就业;工程期间,可获得劳务性工资56.01亿元,建安营业税9.15亿元;如果工程以四年期计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3%。从长远来看,修建市域快速铁路,一是有利于缓解贵阳的交通拥堵。一方面,贵阳环城快速铁路建好以后,金阳、白云、乌当、龙洞堡、花溪、清镇等片区之间都有快速轨道交通相连,往返于各片区不用再经过中心城区,有利于居民出行和人流疏散;另一方面,贵阳环城快速铁路把正在规划建设的放射状轻轨各端头连接起来,形成闭合的网状结构,使贵阳城市轨道交通的内循环与外循环形成非常方便的换乘系统。二是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国家规划建设的渝黔快速铁路经过息烽和修文,依托这条线,解决了息烽县和修文县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的问题;修建环城快速铁路,解决了清镇市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的问题;修建贵阳到开阳快速铁路,则解决了开阳县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的问题。这样,贵阳就真正形成了市域半小时经济圈,贵阳市所有的区(市、县)都能在半小时内乘快铁抵达。而修建久长到永温、林歹到织金(新店)的联络线,对于建设开阳磷煤化工产业园和清镇煤化工、铝工业产业园,带动开阳县、清镇市和织金县等相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市域快速铁路的建设,依托省会城市的功能,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密切协作,以贵阳为中心、辐射全省的“贵阳旅游经济圈”呼之欲出。

❺ 贵州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不足

贵州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比较优势分析

肖进原

(一)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旅游产业作为我省产业发展趋势而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其主要特点:一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文化内容和体验消费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二是具有“绿色产业”的鲜明特征。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化解我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问题,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家战略;三是具有就业容量大与拉动内需效果显着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增长,符合我省人口多、就业难度大的基本省情特点。四是具有覆盖面宽、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带动服务业和相关产业成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肖进源先生在罗甸旅游座谈会上谈罗甸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009年4月8日)

其发展趋势有如下几点:

1)旅游业将全面开放,旅游业素质将迅速提高
旅游业是一项开放性强的产业,它本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将向世界开放。旅游业的逐步开放,可快速根除旅游企业的“小、散、弱、差”现象,促使贵州旅游企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2)带薪休假将普及,国内旅游将升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将大大改善,全员带薪假期会实施并逐步增加,将促使全省旅游业快速升级。

3)知识阶层出游将成气候,旅游消费的文化要求逐步提高
随着国民素质普遍提高,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白领阶层形成并明显化,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白领阶层的旅游追求会明显化,形成一个独立的消费层面。因其文化素质较高,对全省旅游消费品的文化含量有较高要求,追求旅游供给精品化、高雅化。

4)旅游业的法制化将加强
为了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证旅游业管理,必需进行旅游业立法。2009年国家旅游局已着手制定《旅游法》及其相关法规,过不了多久,《旅游法》将会为我省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5)旅游业的全方位开发
一是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国旅游并举;二是国际旅游近程、中程、远程旅游并举;三是国内旅游开发多层次并举。届时将会出现豪华型、经济型并举,自然型、人文型并举,城市型、乡村型并举的局面。近期针对我省城市工薪阶层周未度假型和部分流动人口附带性观光型的一日游、半日游形式的开发,将形成全方位开发格局。

6)旅游业的高科技化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高科技化;二是旅游服务的高科技化。

罗甸大小井风景优美

(2009年4月)

(二)比较优势分析

1、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一是在宏观区位上,贵州处于大西南的东南部,属近海内陆省份,周边省市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快,旅游消费能力强,客源充足。既便于接待东南沿海和港澳台地区游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又是内地游客赴沿海开发地区旅游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发展过境旅游。特别是贵州省高速公路”六横七纵八联”交通骨架的规划和近期贵广高速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将使贵州的区位优势大大提升。

二是在旅游区位上,贵州处于广西桂林、云南石林、四川九寨沟、重庆三峡、湖南张家界等旅游热点的中心区,有利于加强横向联合,建立高端旅游网络系统。

2)资源优势

贵州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齐的特点,如在世界目前已开发的15种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中,贵州就占有山地、高原、洞穴、泉水、瀑布、野生动物等10种,且数量多,形态各异。目前世界已开发的历史遗址、革命胜迹、寺庙教堂等20种主要人文风情旅游资源中,贵州占了近80%。从贵州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状况等来看,旅游资源具有环境的多样性、景观的独特性、气候的宜人性、资源的丰富性、民族风情的多彩性、地域分布的广泛性、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性、同纬度上的原生态性、开发潜力的巨大性等特征。目前全省侧重开发的名山、民族风情、红色旅游、森林旅游、溶洞、气候、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存量还很大,增量更可佳,有较大的可持续开发潜力。

3)产品优势

全省旅游资源产品具有质量较高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世界级旅游品牌已初步形成。目前省内的荔波大、小七孔、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已成为世界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作为自然景观一流品牌的地位已不可动摇;二是拥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景区、景点,这些景区景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型,且具有迭加的作用,在国内外游客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游客呈现长旺不衰的态势;三是初步建立起了功能齐备、种类齐全的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建成的景区整体上构成了贵州旅游景点布局合理、品种多样和容客能力较强的格局。

4)资源整合优势

贵州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类别上、开发方式上具有地域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资源组合得体,便于高效开发;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在不同类型上的组合,地域上的组合,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景观的单一性和同质性;贵州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质量较高,民风民俗古仆,具备发展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探险旅游的良好基础,多种旅游方式的组合,能够加深资源开发的深度,丰富旅游产品,提高品位。

2、产业优势

1)从产业基础来看,贵州省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康、教”等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其规模经济效益已初露端倪。

2)从旅游业自身的产业特质来看,旅游业是一个关联作用强大的产业,能带动或促进其它相关部门、地区或市场的发展,从而间接影响整体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要完成食、住、行、游、购、娱、康、教”一系列活动,直接需要交通、住宿、饮食、商业、娱乐、咨询业等部门的支持,而这些部门本身的前后产业联系则构成了旅游业间接的产业联系。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增加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间接收入就增加4.3元。旅游业自身强大的关联能力增强了它的产业优势。
3)从旅游产业的发展态势来看,贵州省旅游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连年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升,预计到2009年底,我国人均GDP将达3000美元左右,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约为4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文化休闲旅游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我省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多样化和多层次性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将会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品位,更具旅游吸引力和生命力。所以,当前正是国内旅游急速扩张时期。这为贵州省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旺盛,会推动旅游产品价格的上升,从而进一步增强旅游业的产业优势.

阅读全文

与毕节织金洞带动哪些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背叛婚姻如何报应 浏览:849
城东餐饮健康证去哪里办 浏览:862
豫事办健康码黄码转绿码要多久 浏览:394
感觉没幸福感怎么办 浏览:330
什么是爱情大致分为两种 浏览:40
无交流的婚姻如何继续 浏览:774
旋挖钻和长螺旋哪个经济 浏览:598
预测故事结尾的依据有哪些 浏览:645
什么是合适自己的婚姻 浏览:7
大庆哪个区经济最发达 浏览:43
手上没事业线怎么看事业 浏览:904
丝路英雄美女头像有哪些 浏览:887
十四五经济发展的主线是什么 浏览:562
八闽健康码名字填错怎么修改 浏览:28
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做事业 浏览:59
因为爱情105等于多少 浏览:277
县政府内设事业单位待遇如何 浏览:146
变形计最幸福女孩现在怎么样了 浏览:675
莫问我是否幸福怎么读 浏览:60
农村要健康码老人怎么办 浏览: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