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方经济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总结,西方经济学不能完全脱离市场的实践,正是这一原因,虽然西方经济理论体系或整体倾向性具有非科学的成分,但是它的经验总
结方面的部分内容并不完全脱离实践,其中有些地方是和实践相一致的。这些理论体系以及与实践相联系的总结部分显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参考的价值。更加具体的说:西方经济学中的部分观点、概念和方法值得我国加以借鉴。下面举出三点作为例子.
第一、整个银行制度能创造出货币的论点。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货币市场上,很有可能出现类似的银行制度多倍扩大或收缩货币数量的情况。当条件成熟时,我国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推动货币政策以便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事实上,我们在一定的程度上执行了货币政策。以此而论,西方经济学的银行制度可以扩大和收缩货币流通量的论点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消费函数的概念。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同样存在着不同数值的国民收入与其消费量之间的关系,即存在着消费函数。当消费函数得以确定后,根据预期的国民收入也可以求得与之相应的消费量和储蓄量。这两个数据同样对我国的经济计划和宏观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消费函数是值得引进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概念。
第三、数学方法。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寻求最大(或最小)值的问题,例如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产量、最短的运输商品途径、最大的客流量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数学上寻求最大(最小)值的方法无疑是有用的。此外,西方的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也能对我们起着类似的作用。其次,数学中使用的符号和公式往往具有比较精确的含义。从而,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述经济学中的概念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不会引起误解和导致无聊的争议。除此之外,使用数学也易于把语言表达的经济学的理论或理论体系化成为数学符号或联立方程,这种办法有利于学习
❷ 5、如何理解经济学理论的适用性
要探索传统贸易理论(或比较优势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或新贸易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问题,首先必须从一般理论意义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实践历程分析这两种理论的适用性。
(一)两种国际贸易理论前提假定
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质是自由贸易论,其基本理论立足点是古典和新古典经济思想,考虑的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最优配置经济资源的问题。比较优势论最根本的前提假定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新古典分析方法。尽管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理论史上遭到了众多的批评,但其理论大厦历经100多年的风雨却从来没有被摧毁过。比较优势理论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国际范围的延伸,它所倡导的是基于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贸易互利论。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说,这种国际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可以达到整体世界经济的帕累托最优。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具有坚实的理论根基。从理论的应用来看,传统贸易理论较客观地解释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但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不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如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作用空前加强、产业的规模经济明显等现象。
新贸易理论正是抓住了比较优势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对其进行否定,认为国际商品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两个基本特征,从而合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领域的新现象。以古鲁格曼、赫尔普曼、迪克西特等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其精髓和要义集中体现在规模经济理论中。规模报酬递增意味着厂商存在内部规模经济,也即大厂商比小厂商有成本优势,从而可形成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在这种前提下,同行业厂商数目少,各厂商生产有差异产品,从而每个厂商一定程度上都是价格制定者而不是价格接受者。这就是说,假定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异质的,那么即使在资源禀赋相似的情况下,各国出于规模经济考虑来专业化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也必然产生国际贸易。即除比较优势外,规模经济成为国际贸易又一独立动因,通常用来解释行业内贸易现象。由新贸易理论必然逻辑推演出战略性贸易政策,即一国政府借助研发补贴、生产补贴或出口补贴等政策手段,保护国内市场,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实现规模经济,抢占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或者通过进口征税攫取外国垄断利润。因此,战略性贸易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有限保护政策。
单纯就理论本身的适用性而言,两种理论的主要分歧点在于对国际商品市场结构的把握和判断上。如果国际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那么,比较优势理论就是绝对成立的;反之,如果国际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那么,攫取垄断租金必然成为各国或各经济主体追求的目标,因而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战略性贸易政策有其合理性。为此,我们需要从国际贸易历程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效果来进一步分析。
(二)从国际贸易历程看两种理论的适用性
反对比较优势论的观点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比较优势论的完全竞争假定不能成立,因而,比较优势论虽然在短期内有利于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长期内却导致各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具体来说,由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技术进步慢,需求弹性低,且规模收益递减,完全竞争特征明显;而发达国家主要出口技术产品,需求弹性高,且规模收益递增,这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就是一种“不平等贸易”,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日趋恶化,如果发展中国家一味奉行比较优势论,将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落入“贫困陷阱”(普雷维什,1950)。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情况看,确实出现了各国经济差异越来越大的特征,因此,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行有限的贸易保护政策存在合理性。问题是,实行有限保护政策是否就意味着完全否定比较优势论的适用性?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否可以完全替代比较优势论,并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基础?我们认为不可。
第一,尽管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论”早在50年代就已提出,但并没有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产生实质性影响。相反,国际贸易规模变得更大了,各国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更强了。以1996年为例,低、中、高收入国家外贸依存度分别达到了43%、52%和40%(世界银行,1999)。研究表明,自50年代以来,在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关的各经济指标中,要数出口活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最高;而且,至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长期使其经济增长率保持在高于出口增长率的水平上(瑟尔瓦尔,1983,第351~360页)。这说明,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表明,尽管各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程度不同,但均从中获益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第二,尽管国际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因素,但商品的竞争程度一般大于国内市场。一方面,世界经济的自由贸易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各国间贸易壁垒的解除,自由竞争的程度更大;另一方面,面对众多国际竞争对手的反应,某一经济主体要想在一个广泛的国际市场上长期控制某一类产品的价格变得非常困难,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因此,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相反,比较优势理论在指导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上更具有适用性。
第三,尽管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理论上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但实施的难度很大。从理论上看,这一政策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行业的不完全竞争特性,至少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规模经济,但发展中国家往往既面对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又面临条块分割的国内市场结构;而且,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还取决于单方面采取战略性行动,即假定外国没有采取相应报复措施。显然,这种理想状态不可能达到,日本在钢材业实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就招致了美国的报复。相反,比较优势理论不存在招致报复性的问题,它是一种“双赢”政策。
显然,无论从两种贸易理论的假定前提还是世界贸易实践来看,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具有更强的适用性,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前景并不乐观。更具体地说,探讨一种理论政策在某个国家的适用性问题,就是要研究这个国家是否具备这种理论或政策所要求的前提假设与实施条件。我们认为,中国现阶段尚不具备战略性贸易政策赖以实施的前提和条件。原因在于:
其一,行业及企业规模经济不明显。战略性贸易政策所实施的行业要求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这就首先要求这些行业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规模经济。据发达国家经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对象包括商业航空部门、半导体、电信设备部门、汽车部门等。而在我国,这些行业地理集中度偏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达不到最小有效规模,不足以与国外同类部门相抗衡;另一方面,企业“遍地开花”,重复生产,过度竞争严重。国内市场的行政性分割造成了这些行业的规模不经济。
其二,容易导致新的市场扭曲。战略性贸易政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对自由贸易的干预,它可能带来两种市场扭曲。第一,扭曲微观经济主体。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许多重要产业多属于国有企业,尚未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内部转制,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带有行政色彩,企业现有的垄断地位是一种行政性垄断,而不是由市场竞争中自然产生的,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无法实现规模收益递增,因而不能胜任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微观主体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强制性推行反而可能使行业或企业产生更多的政策依赖性,甚至引发大量的非生产性寻租行为,造成效率流失。第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全面实施必然需要政府的大量补贴或经济支持,这往往过多用稀缺经济资源,导致过高的机会成本,从而削弱我国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同时,对战略性贸易产业或企业进行垄断性保护,让其在“温室”中成长,也牺牲了市场竞争的效率,不利于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
除了以上制约条件及招致外国报复的可能性大等因素外,战略性贸易政策还需其他一系列苛刻的必要条件及应用领域限制。比如,鉴别战略部门需要大量、及时、充分、可靠的信息,而且政策制定稍有失误都将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由此可知,我国现阶段不宜采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不但是经济理论逻辑推演的必然,更是中国现实经济利益保护所必需。
二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现阶段对外贸易地位相适应
第一,中国贸易的伙伴国多为发达国家。克鲁格曼(1998)认为,“行业内贸易、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相似性”,而国家之间的相似性可以用资本劳动比率这一指标来衡量。他的基本观点是:国家之间若资本劳动比率非常相似,则行业内贸易占据统治地位;相反,若国家之间资本劳动比率截然不同,则所有的贸易都会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有资料显示,与我国贸易的伙伴国多为与我国资本劳动比率差别大的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欧盟是我国的四大贸易伙伴。以1998年出口为例,当年我国出口额为1837亿美元,对上面四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就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3.3%,而对其他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及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出口所占比重还不到27%。由此可见,我国的对外贸易理应并且必然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第二,中国出口商品更多地是面临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控价能力差。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判断市场结构是否属于完全竞争类型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进入市场的生产厂商数目;二是厂商是否为价格接受者。一般而言,生产者甚众且产品之间差异不大的属于完全竞争市场,最典型的例子是农产品市场;反之,生产者较少且产品之间差异大的归于非完全竞争市场,比较典型的如汽车业、飞机制造业等。虽然我国在“八五”期间已基本完成出口商品结构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但我国目前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绝大部分是粗加工的轻纺产品和一般机电产品,而精加工和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很少(徐复,1999),这意味着我国大多数出口产品仍属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不具备生产资料的独占性、规模收益和专利技术等形成垄断的因素,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控价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国的主要出口行业如纺织、服装、制鞋、加工装订业务等诸多产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产品雷同、产业相似、竞争角逐日趋激烈,但还是具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而这些产品都属于比较优势产品。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站稳和拓展国际市场。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仍具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比较优势理论伴随着这种转型而得以在外贸领域贯彻和适用。可以说,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外贸成就就是立足于比较优势而取得的。具体现现在:第一,外贸结构逐步反映了要素禀赋。从进口品的结构变化看,农业密集型产品大幅度下降,资本密集型产品增长最快;在出口结构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在1986年后较快增长,虽然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也在提高,但它的大部分生产是对进口原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其中进口零部件占到出口值的4/5,因而这类出口实质上仍属劳动密集型(张军,1998)。第二,加工贸易充分利用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将我国劳动力同外商的资金、技术、市场相结合,贯彻和体现了比较利益思想。近些年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由是观之,我国已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初步建立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模式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模式。
我们认为,目前,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模式在我国还远未发挥其潜力,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贸易形式的转换过程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劳动力成本未大幅上升以前,不宜转换成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充裕、就业压力巨大的大国而言更是如此。如此我们运用巴拉萨显示比较优势指标进行衡量,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具有明显比较优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约为3.5,远远高于系数值为0.5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香港地区、韩国、台湾地区1980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分别是6.98、4.95、5.24,这就说明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当前,世界经济正逐步走向全球化、一体化,各国的生产、贸易和投资日益融为一体。只有用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各国的对外贸易实践,才能顺应这股国际潮流。要言之,无论是从经济理论的逻辑推演还是从贸易实践看,以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现阶段贸易战略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瑟尔瓦尔.增长与发展,金碚、李扬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 世界银行.1998/1999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4] 唐永红.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M].国际贸易问题,1999(6).
[5] 徐复.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❸ 如何将经济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同时也是贯穿现代生活的一个热门话题,而说到经济学原理,很多人会觉得它晦涩、深奥、枯燥。但其实,经济并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媒体、经济学家脑海里的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就像经济学家们可以通过大街上女生裙子的长短,来分辨经济景气程度一样,生活中的不少事情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又是另外一番风景。
所以,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对此加以思考,就可以发现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的。
而《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这本书,就提供了一个用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日常生活的切入点。就拿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就有不少经济学现象和问题。
比如,为什么饭馆的餐食、星巴克的咖啡会按大小不同的分量收取不同的价格,而商场里的同款服装无论尺码大小价格却都一样?为什么大型超市和网购平台的商品能够保持天天平价,而街边小店所售商品却常常价格不同?甚至为什么会产生“孩子是自家的好,而老婆却是别人家的好”的生活感受等等。
这些都是一些十分有意思和司空见惯的生活话题,同时也是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的生活现象。
其实,说来也很简单,第一个例子涉及经济中的成本理论,第二个例子涉及规模经济理论,第三个例子则可以用边际效用的原理来解释。
由于人们大多是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来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我们自身的生活行为也会改变,也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因此,怎么通过成本与收益的激励来影响买卖双方的选择,就是一个大有奥妙的生活决策问题。选择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要决策有限的资源用来买什么、怎么买?对生产者来说就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这些问题就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的问题。
更加深刻一点来说,相对于我们无限的欲望而言,满足人们的欲望所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有限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稀缺性。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原理。而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断的无限的选择之中。…
供参考。
❹ 中国如何运用宏观经济学调配中国经济发展
宏观经济 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括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4-30,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❺ 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西方经济学及其理论
因为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是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计划经济],因此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我个人到是认为西方经济学是非常有道理的,并不能全盘否定,以下我提供一位网络网友的的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说实在话,我读了四年经济系,我觉得马克屎的经济学根本不能算是经济学。。。他们研究的对象方法啥都不同。
比如马克屎在找一大推理论(啊,抱歉,是马克思,我打错了)来骂人的时候,西方的学者早就抛出更实用的理论了,比如如何使利润最大,如何使产销平衡,如何税收最有效率,甚至如何分配最公平(罗尔斯主义、功利主义、公平主义等理论)……
身为经济学准硕士,我是觉得西方人的说法更适合经济学这个词汇。而马克思的理论,我个人认为不能说是经济学,而确切地说是经济哲学或经济政治学(强调政治)。而哲学或政治这种东西是世界上最无法证明的理论。客观地说一句,西方经济学理论很多都是有数学推理的,也有一些是靠分析历年数据而得出的规律性。马克思的理论则是自己想出来的。。。
“我们来证明一下资本主义是多么邪恶的……”但是从严格的理性角度说,这种信仰式的理论是永远无法证明的。
虽然政府是信马列的,但是从一个学者的角度看,我很反对把政治和学说联系起来。我们的教材上很多都是批判西方人的学说,包括亚当斯密,凯恩斯,萨缪尔森等牛人,只要和马克屎相违背的,作者就骂一通。我晕,作者你有才怎么拿不到个诺奖?马克屎并不比凯恩斯等人强多少,他的理论也非常不实用。充其量,他的理论就是一门哲学而已。
最后补充一句,西方学者的理论专注于解决实用的经济问题,比如股票、失业、政策等,我国的经济学家大部分也开始研究这些来为市场经济服务。他们出一百本书可能才有一本中的一行提到所谓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马克屎则是动不动就把政治挂在嘴巴上。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没人想读马克屎经济学的最大原因。
虽然言语偏激,但是个人觉得不无道理。
❻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经济学十大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曼昆经济学原理》的内容吧?我不记得除了这本书之外,还有谁提出过10大原理的概念。一定要分为三类吗?中国的老师就是有意思,喜欢做着一些愚蠢的事情。那就分吧:第一类可以是消费理论、第二是生产理论、第三类就是分配理论。还可以分为:个人经济理论、企业经济理论、政府经济理论。哎……郁闷,人家本身就是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偏要分类,有什么意义?举例子?算了吧,你自己看看就能根据这个找到例子。
❼ 西方经济学在现实现生活中的确应用
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总结,西方经济学不能完全脱离市场的实践,正是这一原因,虽然西方经济理论体系或整体倾向性具有非科学的成分,但是它的经验总
结方面的部分内容并不完全脱离实践,其中有些地方是和实践相一致的。这些理论体系以及与实践相联系的总结部分显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参考的价值。更加具体的说:西方经济学中的部分观点、概念和方法值得我国加以借鉴。下面举出三点作为例子.
第一、整个银行制度能创造出货币的论点。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货币市场上,很有可能出现类似的银行制度多倍扩大或收缩货币数量的情况。当条件成熟时,我国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推动货币政策以便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事实上,我们在一定的程度上执行了货币政策。以此而论,西方经济学的银行制度可以扩大和收缩货币流通量的论点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消费函数的概念。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同样存在着不同数值的国民收入与其消费量之间的关系,即存在着消费函数。当消费函数得以确定后,根据预期的国民收入也可以求得与之相应的消费量和储蓄量。这两个数据同样对我国的经济计划和宏观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消费函数是值得引进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概念。
第三、数学方法。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寻求最大(或最小)值的问题,例如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产量、最短的运输商品途径、最大的客流量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数学上寻求最大(最小)值的方法无疑是有用的。此外,西方的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也能对我们起着类似的作用。其次,数学中使用的符号和公式往往具有比较精确的含义。从而,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述经济学中的概念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不会引起误解和导致无聊的争议。除此之外,使用数学也易于把语言表达的经济学的理论或理论体系化成为数学符号或联立方程,这种办法有利于学习。
❽ 所学经济学知识在银行工作中怎样应用
首先,我们要活学活用,把书本上的知识学通透,才能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如果一个能成功地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建立自己的经营策略,并把它应用到日常商务管理中,将会给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好处。
其次,,在决定上要做很多市场需求的分析。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产品分析,以确定产品价格,来判断什么价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过定价策略,一个决策者,以改善状况,就必须明确产品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不足,不够灵活削减下来,否则,就是自我毁灭。预测价格弹性是发展市场营销计划的关键。通过价格的营销推广,交易折扣,产品抽奖等,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管理者,你必须了解不同客户群体
和特定商品的价格弹性的喜好。也就是说,要知道是否销售价格上涨抵消了单位收入的下降。从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从零产量开始,首先需要一个更高的价格,然后慢慢地降低价格,因为利润最大化的输出总是在适当范围内的需求弹性。显然,如果能够自觉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维的经济原则,我们就可
以得到利润最大化
再次,了解两公司之间的交叉弹性的产品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市场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竞争。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在市场上互补性商品,就是合作关系。其替代产品,配套产品应密切关注和应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补充了的产品。把握消费者的喜好,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关的程度。控制广告和营销支出,以刺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因此,运营商可以使用管理经济理论中的理性思考管理运作,将在的成功和生存中起到重要作用。有一些家仅凭着野心和热情,引导经营和决策,在经营上遇到问题仅凭自己的感情判断想法,尤其是如果他们有一些成功,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导致彻底失败,或误入歧途。这些同样可以适用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其开发的风险一直伴随着其日益复杂和难以识别、管理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