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俄罗斯的经济水平
GDP总量: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8年俄罗斯GDP总量为1.65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11位。
亚洲前五大经济体分别是: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印尼。印度2018年GDP总量为2.72万亿美元,韩国GDP为1.62万亿美元,那么俄罗斯GDP就介于印度和韩国之间,排名亚洲第四。
【拓展资料】
简单地说,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指一个家庭的财产管理,宏观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在这一动态整体中,生产是基础,消费是终点。
经济(英语:Economy;日语:__;平假名:けいざい;俄语:экономика )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含义分别有:
1.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如我们农业经济的急速发展。
2.生活用度;家境。如经济宽裕,经济拮据。
经济,人有着自身的消耗需求,物质资源因而得以认知与定义,而同时,货物有着其自身的界限与范围,因人的需要而产生作用。这样的一种基于人体需求而存在的时效性用途,在人的思维认知之下,而给予了它一种表面性的客观价值,从而在人的一定的思维下被普遍接受,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思维常识。
如此,货物得以确定规格,在人的相互认定之下继而得以流通,人与人之间也就有了置换与交易而同时,人有着自我意愿上的偏向与取舍,这也就决定到了所需物质的每个方面或许,这样的一种以货物的客观价值为共知,以人的自我意愿为前提,由此而产生的合理有序的人类活动,是为经济。
经济之下,由人的意愿和对货物的价值认定,而产生公平自由的交易原则,而同时,各种各样的意识、行为、交易的出现和发生,都在人的理解之下,或许,这样的一片、整体的意识思维的承载,就是场,随着人的意愿而自由伸展。
Ⅱ 苏联的经济
苏联在冷战期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是经济强国,80 年代后期被日本超过。但与实行资本主义及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不同,其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 1928~1932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 48% 上升到 70%,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这也导致了解体后俄罗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国轻工业的严重不足。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莫斯科、列宁格勒、顿巴斯、乌拉尔山脉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波罗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窝瓦河)中下游。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和国家调控,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和价格都由隶属于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规定。20 世纪 30 年代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汽车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由于占农业人口 95% 以上的人翻身做了集体农庄的主人,焕发了巨大的积极性。大块连片的土地比起小块分散的小农,显然更利于机械化的开展,效率也更高。很快实现了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持续上升,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农民已经和城市人一样享有养老金等多种福利。
苏联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高加索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对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殖民地式的掠夺性贸易,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售制成品。这也是导致东欧国家的人民对苏联产生不满(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产国之一。1983 年能源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 23% 和 19%。能源工业是苏联重点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1971~1984 年占全国工业总投资的 31.3%。能源生产由 50 年代以煤炭为主逐步过渡到 60 年代煤炭与石油并重、70 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1983 年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为:石油占 43.4%,天然气占 30.8%,煤炭占 24.2%,其他占 1.6%。
煤炭工业是传统的能源部门。1984 年全国煤炭产量 7.12 亿吨,其中硬煤占 78%。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顿巴斯、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卡拉干达、坎斯克-阿钦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 年合计占全国煤炭产量的 77.5%),其中顿巴斯和库兹巴斯均为世界大型煤田,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27.7% 和 20.5%。
石油、天然气占一次能源产量的 74.2% 和消费量的 64.5%(1983年)。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俄罗斯、北高加索、图兰和东西伯利亚5 个地区。1984 年全国原油产量 6.13 亿吨,天然气产量 5874 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其中西西伯利亚是最大的油气储集区和产区,含油、气面积达 170 万平方公里,原油探明储量 48 亿吨(1980年),天然气 17.1 万亿立方米(1976年),分别占全国原油及天然气探明储量的 46% 和 68%。
苏联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提出加速发展化学工业和实行国民经济全面化学化的方针以来,化学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仅次于机械工业。1984 年化肥产量为 3080.8 万吨(按有效成分计算),居世界首位;硫酸、纯碱、合成橡胶产量仅次于美国。但有机合成工业起步较晚,主要产品产量及生产水平均落后于美国、日本及西欧工业发达国家。
纺织工业为最主要的轻工业部门,产值占轻工业的 60% 以上,1984 年苏联棉、毛、麻织物产量居世界首位,丝织品产量次于美国和日本。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远离中亚产棉区的西部消费区。中央区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生产的棉、毛、丝、麻织品分别占全苏产量的 70%、50%、45% 和 65%。其次为伏尔加河流域、西南区、西北区和中亚。主要纺织工业中心有:莫斯科(棉、毛、丝、麻纺织)、伊万诺沃(棉、丝、麻纺织)、加里宁(棉、丝纺织)、弗拉基米尔(棉、麻纺织)、科斯特罗马(麻纺织)等。 苏联是世界上的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1987 年,粮食产量为 2.114 亿吨,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 10.9%,仅次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小麦产量为 8331 万吨,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主要经济作物中的棉花、糖用甜菜、向日葵籽、长纤维亚麻的产值均占世界第一位。各类牲畜存栏数中,牛占世界的 9.4%,略少于美国;猪占世界的 9.6%,仅次于中国,羊占世界的 9.8%,居首位。1988 年,其肉类产量为 1920 万吨,次于美国和中国,居世界第三;奶类产量 10595 万吨,居世界之首;鸡蛋 465.6 万吨,次于中国和美国,也居世界之三。
苏联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多样,拥有发展多种农业经营的各种有利条件。其人均耕地为 0.86 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 2.4 倍;人均牧草场为 1.41 公顷,比世界人均数多 85%。主要的农业区,也是耕地最集中的地区,约三分之二的耕地集中在水、热、土条件配合较好的森林草原带和黑土草原带,这些地带宜于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但交替频繁的自然灾害经常使这里的农业遭受巨大损失,致使农业生产不稳定、丰欠无常。农牧业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现代化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单产较低,农业生产效率只及美国的 20~25%。再加上农业方面经营管理不善及其他一些原因,影响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发展了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体农庄商业三种经济成份的国营商业是全民所有制商业,是城市主要商业系统。
1976年底全国共有零售商业网点21.3万个,零售商品流转额为1397亿卢布,占全苏商品流转总额的69%;合作社商业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商业,是农村中的主要商业,1978年有社员54万人,零售商业网点约占全国零售商业网点的一半,1976年零售商品额为599亿卢布,约占全国零售商品流转额的29%。
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各有自己的批发和零售渠道。而集体农庄商业则对城市副食晶供应起重要的补充作用,1980年其销售额为57亿卢布,占苏联零售商品总额的2%。集体农庄商业在可比较的食品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平均占8%以上,而象马铃薯、新鲜蔬菜、水果、浆果、青菜、蜂蜜等产品则占30一40%。但在组织国内商业方面,国营商业始终掌握着商品流通周 转命脉,居主导地位。 苏联的国庆节就是“十月革命节”11 月 7 日 ,传统的全国性节日。每年的这一天,苏联都要在莫斯科红场上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 1941 年 11月 7 日的阅兵式最具历史性。德军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形势非常严峻。为了鼓舞士气,苏联政府在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胜利 24 周年。
这次红场阅兵显示了正义之师必定战胜邪恶的魄力与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苏联官兵的斗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莫斯科保卫战以胜利告终,它粉碎了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在 1990 年的十月革命节,威武雄壮的苏联武装力量再次通过红场,这是苏联历史上最后一次阅兵式。
Ⅲ 俄罗斯经济已走出衰退,连续30个月增长,普京为何却高兴不起来
也许唯有俄罗斯的经济实力能够和其军事实力相匹配,普京才能高兴起来。2018年俄罗斯经济总量约1.693万亿美元,连世界前十大经济体都没能进入,他又如何能够高兴起来?
虽然俄罗斯在普京的带领下,实现了国家经济连续30个月的增长。但是要想重现俄罗斯昔日的辉煌,实现普京的梦想,那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正是因为看到了俄罗斯在发展经济上的困难,普京也就很难高兴起来。
Ⅳ 前苏联的经济实力怎么样
苏联的经济在战后是世界第二,是GDP.美国是毋庸置疑的经济老大,日本是到了80年代后才跃居世界第二,但那时候的苏联已经开始衰弱了。
苏联的成功在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优势就在于能似国家特别是后起国能够快速完成工业化,建立独立完整且底子雄厚的工业基础,成为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强国。战前帝俄时代,俄工业产值仅占世界1%,轻纺工业为主。苏联30年代左右,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占世界10%,拥有完整独立的大批基础工业,重化工业为主,并建立完备的国防工业和科研体系。
苏联的失败在于,当国家工业体系,国家工业化已经完成的时候。掌权者抱着计划经济,并仍不注意加紧发展下游轻工业或消费品制造业。在这种工业化已经完成的阶段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核心就是“高积累低消费”,这种思想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嗤之以鼻。因为这种体制后遗症和日后的弊端很多。而且计划经济从来要的就不是经济景气与繁荣,而要的是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国力。所以经济学家一般都持批评态度。
世界上对再好的东西的利用都得有个度。计划经济有它的适用范围。
Ⅳ 苏联经济怎么样
苏联只是个军事强国,但是经济上是很失败的。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后,重工业高速发展,而完全忽视了农业与商业等其它行业。当时,依照全世界来看,除了苏联,工业增长最快的是德国,从1913年到1940的28年间工业增长了31%,但是你知道苏联工业增长了多少吗?是660%。多么惊人的数字。
军事似乎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关系多于农业和其它行业,极度发达的重工业造就了苏联军事上的辉煌。制造武器需要需要重工业,而冷战时期苏联跟美国甚至北约对抗的唯一王牌——核武器需要重工业,苏联的胆子与霸气,美国的恐惧,都是苏联的发达重工业锻造的。
苏联国内的产业是严重失衡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重工业过度发达,而国民的衣食住行依靠轻工业制造,那时候,连肥皂、方便面、衣服都出现“荒”,国民的生活都不能保障,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说说苏联的经济。20世纪最令世人瞩目的要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这场恐怖的战争,彻底地搞垮了欧洲的经济,令亚洲变为一片废墟。
战前的苏联经济是很好的,仅次于美国,是当时的世界第二,由此可知,苏联的经济至少也有美国的八九成了。战后,苏联被搞垮了,铁蹄踏遍了欧洲,美国也为了太平洋战场付出了大量心血,苏联既上了欧洲战场,又踏足亚洲战场,战争的付出可知其大。西欧国家成立了欧盟,迅速发展了经济,而美国本土几乎没有受到二战的威胁,所以经济基本没有受影响,反而迅速发展。此后,经济上,美国就把苏联远远抛在后面了。苏联的鼎盛时期,人均GDP只有美国的60%多,而美国的生活条件远远比苏联好。
军事上,如果打常规战,苏联有可能赢美国,但是美国有核武器,苏联也有,两者都不敢轻举妄动,就形成了冷战的局面,
Ⅵ 苏联解体后,经济状况如何实行了哪些政策效果如何
苏联解体后经济一团糟,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萎缩
然后领导人全盘接受了西方和美国的私有制经济体制
公转私
结果大量的共有财产被高官以各种形式私吞了
也就造就了如今的俄罗斯的几个举足轻重的大富翁
这些政策对当时轻工业萎缩,食品衣物等严重缺乏的畸形体制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
但在此过程中造成的共有财产流失,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人民出现信仰危机,这却是实实在在的弊
至于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没权定论,因为各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争论了几十年都没有争出个结果来
回答完毕
出自原创
绝无抄袭
Ⅶ 鼎盛时期的苏联,社会经济是怎样的状态呢
苏联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收入分配模式与现在不同。在当时,工厂里的工人,其收入可以比工程师甚至厂长更多。而外交官、军人和航天员这类人群更是收入不菲。
公职人员中,外交官待遇不菲
在苏联是不存在、也不能存在真的百万富翁的,金钱也不是什么“资产阶级残余”,毕竟在社会生活里,工资还是要用货币来衡量的。在苏联,人们处于一个财政潜力平等的社会,比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里贫富差距是不太大的。首先,一些官员和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校长、集体农庄的主席、国有企业的主管、报社的总编辑等,享有不同程度的优待,比如,他们可以乘坐公务车,住国有别墅以及去条件很好的疗养区度假,吃美味可口的食物,等等。但是官员不能摆阔、不能讲究排场。
Ⅷ 苏联经济最好时人均GDP和GDP总量是多少
苏联70-80年代GDP由于人为汇率原因偏高,1980年左右大约是中国的3倍。由于当时中国的汇率也是偏高,因此1980年苏联的GDP应该在6000亿美元左右,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达到最高峰7500-8000亿美元左右,1990年退回6000亿美元。1991年苏联解体时俄罗斯继承了3000亿美元GDP,这时实际上已经低于中国;
1,1980年前很长时间,前苏联人均GDP大体为美国的30%左右(25-35%),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俄罗斯相对水平;
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但还没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
从人均富裕(还没达到富裕水平)和经济总体实力(为美国的1/3-1/2)程度看,和美国差距都很大。
2,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停滞并衰退,不仅相对水平衰退很多,自身绝对水平也衰退很多。
俄罗斯的叶利钦时期经济大副衰退;普京时期(至今),经济恢复性增长。
3,现在“前苏联“总体人均相对水平还没恢复到戈尔巴乔夫前时期的相对水平。
一些分离出来的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差不多恢复到戈尔巴乔夫前时期的相对水平。
4,估计,2015-2016年,中国人均GDP超过“前苏联”人均GDP水平。
Ⅸ 最巅峰时苏联的经济有多强
从1917年沙俄爆发10月革命,苏维埃建立政权以来,一直到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这个世界上第1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共存在了80多年的时间。这个由苏联共产党领导的世界上第1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的一刻起,就极为深刻的影响到了世界历史进程。
苏联领导人苏联时期,苏联驻扎在东欧地区的庞大钢铁洪流,更曾令整个欧洲瑟瑟发抖。能够威压个欧洲,苏联凭借的当然不仅仅是军队强大的战斗力,所倚仗的根本,还是强大的工业实力。苏联巅峰时期占据美国80%的工业实力,正是苏联能够作为世界两极之一,与美国长期对峙不落下风的根本之所在。
Ⅹ 现在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怎么样
好,而且是越来越好。
普京说他的目标是人均一万美元以上,假如没有充足的底气和实实在在的基础和数据,这个俄罗斯人心目中的救世主不会有如此的豪气。
【补充:二楼热心网友说的没错,俄罗斯确实依赖资源原材料出口 。但是诺大足够输出上百年,几百年的能源,有色金属,木材等资源保有量,潜力巨大的出口量,相对少得多得多的人口,给普京的目标保了驾。俄罗斯经济从1998年那么惨,国家濒临崩溃,国库仅仅有90亿美元的状态,普京治理下GDP几次翻番增长,至今是国际经济十强,外汇达到5900多亿美元,变化的巨大不亚于我们中国。2009年即使在经济危机状态下仍旧人均GDP8000多美元,我们这些华商就近看着这些巨大的变化,自然对普京的跻身世界经济五强目标信心十足。相对比起来,没有巨大资源储备,一味依赖国外供应,外部环境并不友好的中国,才是抗压力让人十分担心的。】
浅见,仍旧希望热心网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