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31省份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哪些省份GDP表现优秀
31个省份第一季度GDP排名出炉,有23个省市GDP超过了全国的平均线。
当前,世界局势日趋复杂和严峻,我国的疫情也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对我国的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当前形势复杂的形势下,各地、各部门努力稳定宏观经济,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国民经济持续复苏,开局总体平稳。
国内疫情的冲击仍在继续,一些突发事件也超过了预期。一些主要指标的增长速度减缓,经济下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变化,经济的持续复苏趋势没有发生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强、空间大的特征没有发生变化。
Ⅱ 2022年各省gdp排名表
4月28日,随着吉林省统计局发布吉林省一季度GDP数据,已有30个省份公布了当地的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从GDP数据来看,中国2022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70178亿元,同比增长4.8%,较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1.3%。今年一季度,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的省份仍然只有广东和江苏2省,分别为28498.79亿元、27859亿元,广东同比增长3.3%,江苏同比增长4.6%。二者经济总量差距由去年同期的1200亿元左右缩小至639亿元。
各省2022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排在收入榜第三位的是浙江,浙江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366元,距离2万元大关只有一步之遥。而重庆虽未超过“国家线”,但已迈过一万元关口,为10240元。
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来看,湖北、贵州增速表现亮眼,超过7%,福建、安徽、四川的增速约7%,此外,江西、湖南、重庆、河北、江苏、山东等省份增速跑赢全国,超过6.3%。
","force_purephv":"0","gnid":"9ff2d2c6bd3fbfa19","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1201","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e2af53227c9a8401.jpg","width":"744"},{"desc":"","height":"191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84f16b49cf433434.jpg","width":"642"},{"desc":"","height":"130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6032375caf7bccb.jpg","width":"659"}]}],"original":0,"pat":"piece_72time,art_src_1,fts0,sts0","powerby":"cache","pub_time":1651197544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redirect":0,"rptid":"3a7f3cef53347d9c","src":"大众网","tag":[{"clk":"keconomy_1:gdp","k":"gdp","u":""},{"clk":"keconomy_1:可支配收入","k":"可支配收入","u":""},{"clk":"keconomy_1:新疆","k":"新疆","u":""}],"title":"30省份一季度GDP出炉:22省增速高于全国,新疆增速领跑最新33个省的GDP及其增长率? - : 首先我想问一下是哪33个省?? 在我的印象里,中国是23个省,5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区,不知道对不对 中国各省2009年GDP排名(最新统计) 名次 省 份 2008GDP 增长 2008人均 2009GDP 增长(亿元) GDP(元) (亿元) ...
各省份GDP排名?: 省份 GDP(单位:亿元人民币) 1 广东 53477.408 2 江苏 48604.152 3 山东 45429.985 4 浙江 32000.445 5 河南 23598.975 6 河北 22674.262 7 辽宁 19530 8 ...
各省gdp排名 : 2018年各省gdp排名:广东(9.73万亿)、江苏(9.26万亿)、山东(7.65万亿)、浙江(5.62万亿)、河南(4.8万亿)、四川(4.07万亿)、湖北(3.94万亿...
中国各省gdp : 全国GDP十强省份已经尘埃落定:广东(9.73万亿)、江苏(9.26万亿)、山东(7.65万亿)、浙江(5.62万亿)、河南(4.8万亿)、四川(4.07万亿)、湖北...
中国各省份经济排名 : 2010年GDP总量排名省份亿元常住人口(亿)人均GDP(元)美元1广东45472.830.9746990.636941.522江苏40903.340.7952106.177697. 203山东39416....
江苏浙江广东这三个省哪个省比较富?: 浙江:就全省而论,因为人口少,面积小,山地多.反映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 哪个是大陆第一富省,GDP来说话! 中国各省2009年GDP排名(最新统计) 名次 ...
我国省市自治区GDP的排行 - : 2007年,我国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为上海,人均GDP为66110元(9259美元,以最新汇率7.14:1计算,下同),接近于世界排名第52的智利,排名最靠后的是贵州,人均不到1000美元,相当于排名133位的尼加拉瓜.GDP 总量前五位省份 ...
最新gdp过万亿的省: 2007年国内各省GDP总量排名名次 省区 GDP(亿元)人均GDP(元) 1 广东 29863 32142 2 山东 25326 27148 3 江苏 24738 32985 4 浙江 17633 35730 5 河南 14234 15056 6 河北 13387 19363 7 上海 11658 65473 8 辽宁 10418 24645 9 ...
预测一下2030年中国各省经济排行! - : 2009全国主要城市GDP排名1、上海市13698亿元增9.7%(沪)中国经济中心依然领先 2、北京市10488亿元增长9%(京)第二个过万亿的城市,首都的转型是成功的 3、广州市8215亿元增12.3%(广东1)副省级中最高 4、深圳市7806亿...
最新的各个省(直辖市)的经济实力排名 - : 展开全部2005年全国各省GDP排名 单位(亿元人民币) 台湾 28544左右 广东 21701.28 山东 18468.3 江苏 18272.12 香港 14000-15000(2004年为12820亿港元,2005年增长率8%左右) 浙江 13365 河南 10535.2 河北 10116.6 上海 9125 辽宁 ...
Ⅲ 证券投资学课程设计论文怎么写关于宏观经济分析的。。。。急~~`
3 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3.1 宏观经济政策连续稳定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根据形式的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其核心思想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连续实施6年的扩大内需方针和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已经发挥了累积效应,有效地克服了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不利影响,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高速发展。2004年黑龙江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49.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03年增长22.1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9.4亿元,增长19.8 ,地方财政支出758.5亿元,比2003年增长20.4 。其中一般预算支出697.5亿元,增长l8.4 。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教育、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农林、科技等支出分别比2003年增长31.7 、22.6 、44.8 、32.7 和37.3 ,均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2004年配合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黑龙江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国家鼓励的产业和建设项目,利用国家政策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投资重点放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国有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生态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上。
3.2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
2004年国家振兴东北新政策有四项:①按照增值税改革的方向,对东北的装备制造业等八大行业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金予以抵扣;②对具备条件的部分矿山、油田适当降低资源税税额标准;③按照所得税改革的方向,适时提高计税工资税前标准,以减轻企业税赋;④允许商业银行采取进一步措施,处置不良资产或自主减免贷款企业表外欠息。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以装备制造和能源消耗型企业为主要经济结构、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大量不良资产的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而言如沐春雨。
另外,国家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给予东北适当豁免历史欠税;适当降低资源税税额标准;对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企业新购进设备进行税收优惠;中央政府在一般转移支付时,适当倾斜于老工业基地,简化老工业基地审批程序;鼓励企业使用先进的国产装备。通过这些政策贯彻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甩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降低了资源型城市居多的我省经济转型所产生的改革成本,同时有利于催生新的成长性企业落户以及民间资本、外资的流人。鼓励使用国产装备,能够为改造的企业迅速回流资金,收回成本,为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技术升级与改造奠定经济基础。国民经济整体持续、稳定增长为国家宏观层面上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小康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4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4.1 农业基础地位加强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978年全省农业国内生产总值仅为41.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3.5 。2003年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502.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3 9,5。畜牧业总产值达294亿元;2004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 130亿元,比2003年增长18.5 。绿色食品种植面积166万hm ,增长31.5 ,绿色食品产业继续较快增长,有效的带动了农民的产业调整和收入的增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说明农业生产本身有了较大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4.2 粮食主产区扶持政策效果明显
2005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2004年、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减免农业税及对粮食直接补贴、对良种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4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964.67万hm ,产量为3 135万t,播种面积比2003年增加153.20万hm。,增幅为18.88 ;2004年粮食总产比2003年增加6 22.7万t,增幅达到24.79 9/6。农民纯收入也冲破了几年在低谷中徘徊的窘境。出现了恢复性增长,2004年达到了3 010元的历史新高。
5 农业国际化面临机遇和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农业问题是中国加入WTO谈判的焦点之一。经过谈判。我国在农产品关税减让、关税配额、出口补贴、农业补贴和农业领域的服务贸易等问题上,做出了相应的承诺,农业国际化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黑龙江省由于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和长期开发建设。造就了农业的庞大产出和持续供给,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内在的动力。2003年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双向增长,农产品贸易增长幅度居全国首位。进出口总额为8.04亿美元,其中出口7.56亿美元,增幅为79.13 ,占全省总出口额的26.34 ;进口0.4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9.12 。农产品贸易顺差为7.08亿美元。黑龙江省农业国际化同样面临着种种考验:虽然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但必须认识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正逐渐丧失、农副产品尚不具备规模效应的事实}农产品贸易的地理方向单一,主要集中于东亚、东南亚和俄罗斯 ;农产品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并没有消除,在一定程度上有加强和隐蔽的趋势。因此,今后应提高有生产优势的出口粮食质量,稳定和扩大粮食出口、增强畜牧养殖业的竞争力;同时采取多种贸易方式,降低贸易风险,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多元化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6 结论与评述
上述分析可知,黑龙江省无论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国家政策的倾斜,还是农业、农村政策的改进以及农业国际化的现状等方面都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实现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过程中,农业和农村依然是重点和难点,除了上述的宏观经济条件外,依然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由于人地矛盾并不十分尖锐,致使黑龙江省农民恋地情结较重,且短期内不可能有根本性改变。因此,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发展农业相关产业上,以保持持续的农业产出和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应顺应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倾斜的机遇,根据区域农业资源结构特点,优化和升级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建立起对粮食主产区农民补贴的长效机制,拓宽农业开放领域,加大开放程度,在开放、改革、交流、互动中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业经济,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03-205.
[2] 王树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果明显EJ].党的生活,2005,(3):Z2—25.
[3] 曲伟.黑龙江年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1-24.
[4] 李孝忠,周慧秋.黑龙江省主要农产品出口贸易分析EJ].统计与咨询,2005,(3)。10-11.
Ⅳ 福建,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哪个经济更发达
1、以GDP总量计
山东>福建>辽宁>黑龙江>吉林
2、以人均GDP计
福建>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
3、以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计
福建>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
2018年福建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804.04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1197元,比上年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21元,比上年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21元,比上年增长9.1%。
2018年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469.7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6267元,比上年增长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49元,比上年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97元,增长7.8%。
2018年辽宁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15.4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008元,比上年增长5.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42元,增长6.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6元,增长6.6%。
2018年吉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74.62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611元,比上年增长5.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72元,比上年增长6.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48元,增长6.2%。
2018年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61.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274元,比上年增长5.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91元,比上年增长6.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4元,增长9.0%。
Ⅳ 2016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5年12月18日在北京举行。总结2015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部署2016年经济工作,重点是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贯彻落实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今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可以胜利收官,使我国站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同时,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国内外条件变化,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化解。会议认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必须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坚持辩证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加快改革创新,抓紧做好工作,就能顺利过关。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上作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会议指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会议指出,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会议强调,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等,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要坚持创新驱动,注重激活存量,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发展实体经济。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要做好为企业服务工作,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发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利益,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改善企业市场预期。要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第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要完善落实机制,把握好改革试点,加强统筹协调,调动地方积极性,允许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抓好改革举措落地工作,使改革不断见到实效,使群众有获得感。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会议认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第一,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要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要提出和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资本市场要配合企业兼并重组。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第二,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要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要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第三,化解房地产库存。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要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第四,扩大有效供给。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要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使劳动者更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第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信用违约要依法处置。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改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法。要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抓紧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会议强调,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抓住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性问题加快推进。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抓紧研究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加快推进银行体系改革,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发展绿色金融。要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个人账户,坚持精算平衡,提高统筹层次。要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保基本、强基层的基础上,着力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会议指出,要继续抓好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推进外贸优进优出、积极利用外资、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自贸区及投资协定谈判、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工作。要改善利用外资环境,高度重视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对内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要抓好“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发挥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融资支撑作用,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会议强调,要坚持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科学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坚持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深挖内需潜力,持续扩大消费需求,发挥好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抓好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要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要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要保住基本民生、兜住底线。要健全督查激励问责机制,促进各方面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会议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要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善于把握本质、主流和趋势,善于把握社会心理,善于把握时、度、效,深度分析,主动发声,澄清是非,更有针对性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会议号召,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是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全面部署,也是对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部署。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握正确方向,脚踏实地推进,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Ⅵ 各地经济数据出炉具体情况怎么样
各地上半年的经济数据相继出炉,勾勒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轨迹。
各地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继续领先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回升势头较好,一批经济发展增长极加快形成。
今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半年GDP超过万亿的省份达到16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两个。
与此同时,一系列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也陆续落地。在山西,严格规定了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一系列约束性指标;在江苏,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启动实施。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潘建成:如果我们坚持这样走下去的话,整个中国的经济向前发展,向高端迈进,也是我们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健康运行的一个坚实的保障。
Ⅶ 22省份一季度GDP,哪个省份的增速最快整体表现如何
在最新公布的22省份的第一季度GDP,湖北省的增速最快!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由于疫情造成的冲击,已在今年得到有所恢复。
截至5月9日,31个省公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2个省的GDP增速超过全国6.9%的增速,占比超过70%。其中,西藏以11%的增速领先;辽宁在底部,GDP增速2.4%,而北京的增速和“国线”持平。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胜勇解读一季度经济数据时表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平稳发展,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取得良好开局。如果用四个宏观经济指标来概括,中国经济正呈现出经济增长复苏、物价总体稳定、就业规模扩大和国际收支改善的良好格局。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所要分享的内容了。你最看好哪一省?
Ⅷ 请分析一下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好的追加30
对当前宏观经济和就业形势的分析2007-06-03 17:40 2002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回升势头。2002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8%;高于2001年7.3%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下,就业问题仍表现得较为突出。从目前来看,虽然总体上劳动就业状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登记失业的人数依然在去年年底的700万左右的水平;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7月25日发布的信息显示,2002年下半年下岗失业人员总量可能还会有所增加。经济增长似乎并未带来就业的“同步扩大”。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角度,如何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通过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是需要引起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就业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的趋势仍未改变
通过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在解决失业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重要手段。联合国开发署将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的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高经济增长、就业机会扩大类型;二是高经济增长、低就业或无就业类型;三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下降类型;四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机会有所扩大。根据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基本上属第一种类型,即经济在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态势下,就业机会是不断扩大的。
从改革开放后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变化趋势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是较为明显的。我们通过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非线性函数关系式:L=f(Y)=aYa(L代表就业人数;Y代表总产出水平;a代表就业弹性系数。中国科学院,1998)构造的两个回归方程:LnL=a+bLnY+e,LnLna=a+bLnY+e(Lna代表二、三产业就业人数;e代表随机误差。赵建国,2001),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结果是令人满意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就业机会的扩大,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扩大基本保持了“同步”的态势;而二、三产业就业弹性要高于全部就业人员的就业弹性0.15个百分点。
但从一些年份,尤其近些年的变化情况看,在经济仍保持着较高水平的条件下,就业问题表现得特别突出。有人对我国就业增长是否仍取决于经济增长产生了怀疑;有人据此认为,中国进入了低就业弹性阶段。我们以为,从总体来看,就业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的趋势仍未发生改变。
首先,从经济增长表现的特点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在总体上处于正常增长区间的下沿,这会在总体上抑制就业机会的扩大。1997年以前,我国保持了近20年的每年9%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1997年以后降到9%以下,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和2001年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8.8%、7.8%、7.1%、8.0%和7.3%。一般认为,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为9-10%,因此目前“7上8下”的速度总体上处于正常增长区间的下沿。2002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8%,虽是近期的一个较高水平,但总体上仍是一个向潜在增长区间“恢复”的速度;而大多机构和人士认为,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7.5%左右。具体分析2002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状况,在7.8%的速度中,工业上电子通信类产品和汽车类产品的高速增长、外贸表现远远超过预期等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内需主导型的持续增长机制尚未有效形成;或者说,我国经济的潜在因素还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2002年上半年7.8%的经济增长速度会使就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还难以带来就业机会的有效扩大。由此看,目前就业问题突出,与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处于正常增长区间的下沿是有密切关系的。再者,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第三产业和小企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也加剧了近一阶段的就业压力。有人测算,如果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增长保持与GDP同步的增长速度,那么按现有的二、三产业容纳能力,就可多增加就业人员1022.5万人,可以减轻目前的就业压力一半以上。如果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增长保持与1980年代相同的增长速度(12.2%),即使GDP的增长速度不变,则可多增加就业人员3758.7万人,不但可以消除目前的城镇失业现象,而且有可能实现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此外,1997-2001年集体经济投资比重由15.9%下降到14.1%,而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则快于小型企业的增长速度,也加剧了当前的就业压力(祁京梅、徐连仲,2002)。总起来看,目前经济的较高增长与就业压力并存,与我国经济增长在增长水平和增长结构上的特点都是有关系的。但总的来说,就业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
其次,从就业状况看,我国的就业问题表现得较为复杂。从业人员在数量上不断增长的同时,在就业结构上也不断发生变化。在失业问题上,目前我们只通过城镇登记失业率来反映失业状况,这显然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存在低估就业增长的因素,如相当部分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未计入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有人估算,“八五”就业增长会因此低估0.7个百分点(张本波,2002)。再如隐性就业问题,据国家统计局1998年的调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隐性就业率达到32.3%。另一方面是就业增长的“高估”问题,这里突出表现在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上,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这种因素终究会以下岗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体现出来,总体趋势上不会导致就业弹性高估。目前状况下,对我国就业状况进行准确把握是较为困难的,难以得出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结论。总起来看,就业机会会随着经济增长而扩大,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会长期存在。这也要求我国经济增长要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二、从就业的角度分析,就业问题也会制约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会带来就业机会的扩大。但从就业的角度分析,就业问题也会制约经济增长;或者说,如果就业问题解决不好,会拖累经济增长。就业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在目前已有所显现。
从这几年的情况看,就业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居民收入难以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从近一阶段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中看出,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从表2的数据分析,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与城镇平均收入水平的比例,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尤其自1996年以来,下降速度陡然加快。与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增长比,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速率要缓慢得多。不难得出的结论是,近些年来,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对下降了;低收入群体问题也愈发突出了。某种程度上说,目前不断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中,要在很大程度上由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速率缓慢来解释。
而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速率的相对缓慢,首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加。在对一些地方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下降,是由于其家庭主要成员下岗或失业造成的。对天津市的调查结果是(关信平,1998),个人的就业状况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收入水平,而且与家庭的人均收入、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住房水平也有一定的相关;而下岗人员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均明显低于总样本的平均水平。调查中还有一个现象是,下岗人员中继续就业者占到了40%,而这对其家庭的收入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据国家民政部公布的信息,截止到2002年7月10日,全国有1930.8万名城市困难居民领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而这些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员中绝大部分是特困职工、失业人员及其家属。其中,特困职工981万人,占50.8%;失业人员299.3万人,占15.5%;特困职工和失业人员家属等其他人员554万人,占28.7%。
另一方面,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还突出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上,农民收入相对低下,使农民成为相对最大的低收入群体。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农民人口过多,人多地少、农民就业不足有关系的。
低收入群体就业不足,使其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直接的后果就是压缩消费需求的扩大。这会最终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及收入预期、消费习惯等,而低收入者就业不足引起的收入差距扩大会使相对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预期趋于悲观,直接导致其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就业问题最容易影响到信心和预期问题)。从一般的原理看,如果是由于低收入者收入增加的相对缓慢而导致的收入差距拉大,会使部分居民的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他们的消费支出相应地也会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中低收入层无力负担费用较高的消费支出及教育、文化娱乐、健康保健等的投资,生活质量会低于社会一般水平,最终导致人力资本难以实现全社会的大规模积累,这会影响到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会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增长。而目前的情况是,农村居民收入低水平直接抑制了其消费需求,城镇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低下而消费不足等特点表现得较为突出。
而从投资需求角度讲,低收入者就业不足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会使得储蓄不能顺利转化为投资。经济增长并不完全取决于储蓄水平,关键取决于储蓄能否顺利转化为投资。产品销量及利润是影响投资的重要因素,它们反映了对产品当期及未来的需求量,会直接决定投资量的大小。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通过影响消费需求而间接作用于投资需求,从而会使巨额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这最终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从2002年上半年的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呈加快之势。2002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5%,明显高于去年同期5.5%的增幅;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12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9%,同比加快1.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2001年增加工资政策的逐步到位和“两个确保”的实行;增加工资政策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因素,一是去年工资提高的翘尾。2001年4月份及10月份,国家两次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今年上半年仍有翘尾影响。二是实行年底双薪制度。一些以前受财政等因素影响而实际上没有实行双薪制度的省份,在2001年开始实行年底双薪。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月人均收入中,来自工薪的收入为491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1%,其中人均工资及补贴收入47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而由于离退休金、捐赠和赡养收入以及其他转移性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月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6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9%。而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售农牧产品收入增长较快。不难看出,建立在较为充分的就业基础上的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机制还没有形成,而在这种机制下,居民收入增长是稳步的,是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的。这里尤其城镇居民收入的大跨步增长,从长期来看是否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有利,还尚待观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大大拉大了,这对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显然是不利的。
三、解决就业问题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调整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
当前一个阶段,不少人呼吁,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优先考虑就业问题,更有学者撰文说要“以就业为国家重要责任”(杨宜勇,2002);我国的高层也公开承诺: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行就业保障,用3—5年的时间基本解决他们的再就业问题。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正确的。但我们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似应调整。解决就业问题,并不是要政府对就业大包大揽;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创造解决就业问题的环境。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民间投资,降低民间资本对一些行业的准入门槛,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发展。这些问题解决好了,解决好就业问题就有了保证。
2.注意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及机关事业单位分流人员的变化趋势
目前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很重要地表现在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持续增加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是,截至2002年6月底,我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64万人,其中89%进入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与上年底基本持平;而与此同时,平均100个下岗职工中只有9个多一点实现了再就业;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又有所下降。
从城镇就业结构的变化看,截至2002年6月底,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1007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397万人,减少3.5%,减幅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国家、党政机关减员人数为1998年以来最多的一次。从城镇单位就业情况分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国有、集体单位仍在减少,其他单位在增加。2002年6月底,国有单位就业人员7524万人,同比减少457万人,减少5.7%;集体单位1259万人,减少184万人,减少12.7%;其他单位2223万人,增加243万人,增长12.3%。而从就业的行业结构变化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减少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农林牧渔业、采掘业等行业,与上年同期比,分别减少210万人、126万人、36万人和34万人。而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减人幅度较大,其就业人员为1085万人,与上年同期比减少13万人,减幅为1.2%。这是继1998年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以来,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人员减少最多的一次。分地区来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减少较多的省有辽宁、江苏、湖南、湖北、黑龙江和安徽。而据有关人土分析,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继续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城镇单位富余人员释放及中小单位关闭、企业停产、开工不足及进行破产清算使职工进入社保、终止劳动合同等;二是市县乡机构改革的实施,精简了大量的工作人员,从而导致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减少。
从未来一段时间看,城镇下岗失业问题仍会表现得非常突出,下岗失业人员可能会持续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也会不断加大。一方面,企业改革会进一步深化,现有的相当多的企业富余人员必须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实际中,企业停产、半停产现象大量存在,破产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多);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市场开放、关税降低和竞争加剧,现有产业结构必须加快重组,一些行业大幅度裁减员工在所难免;同时在入世初期,外资进入和货物、服务进口的转移效应会大于出口的创造效应,这也会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再有,目前正在开展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涉及到更大范围的人员分流问题。这个因素已开始显现。初步估计,地方政府机构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合计的分流人员可能会达到数百万人的规模,而全国事业单位改革,也会分流出大批人员。这些因素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甚至可能带来更大范围的下岗预期和收入下降预期,最终可能影响到消费的增长,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3.从发展战略高度,充分重视城乡就业冲突问题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现阶段面临的就业压力是改革开放初期以来最大的。而在现阶段及未来阶段时期内,具有庞大数量的每年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近阶段不断增加的城镇失业人员尤其下岗人员带来的城乡就业冲突问题,会更为突出地表现出来。
我们以为,城乡就业冲突主要表现在庞大的城乡劳动力供给对有限的就业机会的争夺上。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变化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会持续增加。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规模在1.5亿左右,而随着劳动力数量的持续增加,剩余劳动力的绝对量也将不断增加。尤其入世后,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可以初步估算的一个数据是,21世纪初期,按照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平均甚至是略快的速度进行转移,至少在21世纪的前2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难有根本缓解。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是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也会不断增加。从我国的现状来说,城乡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大超过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还有一个特点是,我国城乡劳动力供给几乎是刚性增长的,而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却有着巨大的不稳定性。这也就是说,我国城乡就业对就业机会争夺的冲突和矛盾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并有可能不断加剧。
事实上,城乡就业冲突已经对现有就业制度提出了挑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构建新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就业制度已是大势所趋。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就业机会有限的条件下,户籍制度的松动、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城镇劳动力就业条件的放宽,在某些地区有可能加剧城乡就业的冲突。从对广东等地的调查看,户籍制度改革后,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明显增加了,对稳定的就业方式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长期的制度扭曲之后,城乡劳动力就业渠道一旦开始融合,是必然会带来城乡就业的摩擦。现实的情况是,为了缓解城乡就业可能带来的摩擦,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城乡分开、分而治之的办法。尤其在一些大城市,面对不断涌进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出台限制农民进城的措施;通过行业限制、文化要求、限期清理等政策压缩农民工。应该说,城乡就业冲突对现行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提出了挑战,我们以为,只有打破这种分割,才能真正解决城乡就业冲突问题。而一些地方政府所谓为缓解城乡就业冲突而对农民工进行压缩和限制的政策,是不会真正解决城乡就业冲突问题的;某种程度上反而会加剧城乡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战略上统筹解决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最终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
Ⅸ 大庆为什么有石油还穷
因为就现在的城市经济架构来说城市产业经济需要均衡发展,虽然大庆有石油,但是单仅仅凭大庆一己之力不足于支撑起大庆市整个城市的经济。再者,大庆属于传统重工业区,而现在以数字经济为引导的新型城市经济正在崛起,大庆这种以传统工业经济城市优势不复存在,还有就是,经过多年的开发,大庆石油经济已经出现瓶颈,一时还难以快速转型。
大庆经济特点:
大庆是黑龙江第二大经济城市,石油化工产业较强,而20年全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宏观经济顶压前行,尽管全年主要指标复苏回升态势,但GDP总量不及上年,同比增长0.7%,经济表现呈现稳定恢复向好,在不平凡的年份,GDP增长率由负转正实属不易,而且市场活力动力逐渐增强,因此,全市经济韧性也得到体现。
Ⅹ 2018年上半年各地经济数据态势如何
2018年8月9日报道,近日,各地上半年的经济数据相继出炉,勾勒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轨迹。
各地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继续领先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回升势头较好,一批经济发展增长极加快形成。
今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半年GDP超过万亿的省份达到16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两个。
与此同时,一系列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也陆续落地。在山西,严格规定了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一系列约束性指标;在江苏,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启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