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的确立时间
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初步确立。当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确立的时间都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的时候。
Ⅱ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
D、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什么时候确定扩展阅读:
三大改造的历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主要包括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9月开始到1957年底基本完成,经历了三个互相衔接、逐步发展的过程:
即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首先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然后发展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最后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手工业经济的初步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合作社的调整整顿和社会主义初步改造、手工业生产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转厂过渡三个基本阶段,逐步完成了资本主义个体、私营手工业向社会主义手工业合作社及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转变。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以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为主要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改造原则。到1955年底,国营经济已在全省占绝对主导地位。
Ⅲ 新中国建国初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是通过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的吗
是。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形式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形式,如果仅从社会主义改造过程来考虑,进行得顺利,没有出现农民、手工业者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公开对抗,没有出现社会震荡,基本上在和平中完成,那么完全可以说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
如果从社会主义改造具备的条件来看,个体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局限性,农民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经济恢复时期已经开始尝试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这些似乎可以证明社会主义改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什么时候确定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
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由国家或者公私合营企业投资并由国家派干部,同资本家实行合营的工业企业,是公私合营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合营企业)对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应当根据国家的需要、企业改造的可能和资本家的自愿。 企业的公私合营,应当由人民政府核准。
Ⅳ 公有制经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国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
1.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即使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里,我们也仅将非公有制经济当成是一个补充成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推进、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随着财政体制向公共财政体系的转轨、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融合的成分,并将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发挥一些特殊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国民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远远超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增长率,对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相对困难的几年里,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由于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强劲稳定的发展动力。 3.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将是各级政府的一个较为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过去几年里,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就业人数持续减少,而正是非公有制经济每年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不但吸收了新增的就业人员,也吸收了从国有企业分流出来的人员。以后,非公有制经济仍将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 4.非公有制经济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尽管国有经济目前在整体上仍然是政府最大的税收来源,但非公有制经济直接和间接创造的税收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增量上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5.非公经济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我们尽管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平等竞争、厉行法治等基本规则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Ⅳ 什么时候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
1946年
拓展资料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制度层面讲,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五四宪法确定的经济制度都基本体现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从实践层面讲,共和国建立后到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并存,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主导地位。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逐渐进入了纯公有制时代,几千年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几乎退出历史舞台。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逐渐改变纯公有制,恢复、发展、完善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又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并存,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主导地位。
二、深刻认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探索不断深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及有关中央全会都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和不断丰富完善。
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实践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规模实力明显提升,活力进一步增强,主导作用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014年,全国国有企业(不包括金融类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02.1万亿元,净资产35.6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5万亿元,上交税金3.8万亿元,分别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41倍、73倍、38倍、65倍,进入世界500强的94家大陆企业中有84家是国有企业
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税收超过50%,新增就业达到90%,在支撑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对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Ⅵ 建国初期 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建国初期 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没收官僚资本。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对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立夫)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实行社会主义国有化的过程和政策。
没收的必要性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但是极为集中,最大的和最主要的资本集中在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手里。官僚资本主要不是依靠生产积聚发展起来的,而是利用国家政权,采取经济统制、通货膨胀、商业投机等办法,掠夺劳动人民和排挤民族资本聚敛起来的。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相勾结,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腐朽的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在抗日战争前已经形成,抗日战争结束后,由于国民党政府接收了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和财产,发展到最高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官僚资本约占全部工业资本的2/3,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提出取缔官僚资本的要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应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进一步提出,要没收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和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并把它列为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之一。1949年 4月25日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中曾具体规定:“凡属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官僚分子所经营”的企业,“均由人民政府接管”。
没收的过程 没收官僚资本的企业和机构,是随着各个地区的解放逐步实现的。人民政府对待官僚资本的经济机构与对待国民党政权机构不同,不是打碎它的组织和机构,而是改变它的生产关系,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时,先按系统把它完整地接管下来,实行监督生产,再逐步地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并对企业进行调整和改组。人民政府在很短时间内,就把全部官僚资本企业转移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手中,在工矿企业方面,如资源委员会所属的钢铁公司8处、煤矿43处、电厂38处、油矿2处,连同其他机构,共290个单位;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所属64个工厂,拥有棉纺锭200余万锭,织机近4万台,都先后被接管。到1949年底,没收的官僚资本工业企业共有2858个单位,拥有生产工人75万多人。在金融业方面,没收了庞大的“四行二局”(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银行系统及各省市地方银行系统,共官办银行2400多家。官僚资本的铁路、公路、航运、邮电等交通运输企业,也陆续转移到人民手中。1951年 1月人民政府公布《企业中公股公产清理办法》,对隐匿在一般私营企业中的官僚资本股份也进行了广泛的清理,并予以没收。
没收的性质和意义 由于没收官僚资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掌握了最大的银行,几乎全部的铁路,绝大多数钢铁工业,其他重工业的主要部分以及轻工业的某些部分,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奠定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两重革命性质。一方面,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没收官僚资本从消灭它们的封建性和买办性来看,是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另一方面,没收垄断资本归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有,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又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Ⅶ 那部法律确定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我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