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宏观经济稳定
宏观经济稳定,有四个前提条件,分别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
下面分别介绍宏观经济这四个前提条件及其如何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可以说,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前三个,是国内宏观经济所追求的目标。第四个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稳定的条件。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充分就业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二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失业意味着稀缺资源的浪费或闲置,从而使经济总产出下降,社会总福利受损。因此,失业的成本是巨大的,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就常常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它包括:一是维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二是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一致的。经济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会增加社会福利,但并不是增长率越高越好。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受到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增长,尤其是对于经济已相当发达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要付出代价,如造成环境污染,引起各种社会问题等。因此,经济增长就是实现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符的适度增长率。
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价格指数又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NPdeflator)三种。物价稳定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而是允许保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所谓低,就是通货膨胀率在1—3%之间,所谓稳定,就是指在相当时期内能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具体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自主平衡与被动平衡。静态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年的年末,国际收支不存在顺差也不存在逆差;动态平衡,不强调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而是以经济实际运行可能实现的计划期为平衡周期,保持计划期内的国际收支均衡。自主平衡,是指由自主性交易即基于商业动机,为追求利润或其他利益而独立发生的交易实现的收支平衡;被动平衡,是指通过补偿性交易即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而采取调节性交易而达到的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不是消极地使一国在国际收支帐户上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相抵,也不是消极地防止汇率变动、外汇储备变动,而是使一国外汇储备有所增加。适度增加外汇储备看作是改善国际收支的基本标志。同时由于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以上四大目标相互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也有交替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的实现有促进作用。如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水平,就要维护必要的经济增长。交替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有排斥作用。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就存在两难选择。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必须刺激总需求,扩大就业量,这一般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由此就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紧缩财政和货币,由此又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又如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因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已难以避免的。再如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这里的国内均衡是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国际均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内均衡,就可能降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㈡ 总体平稳是什么意思关于国民经济的
包括国民经济的各方面的经济指标,如CPI指数、失业率、GDP增长率、PPI指数、外贸进出口总额等,都呈现出平衡状态,不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㈢ 为什么GDP一直在增长,虽然同比增长下降了,但怎么也叫经济不平稳。
因为GDP的增长低过8%,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失业,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了,
一只盛了半杯水的杯子,是空还是满,这或许也是当下中国经济的现实处境。
继6月份CPI创29个月新低,中国央行两次减息之后,GDP季度数据终于出台。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7月13日)公布,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6%,环比增长1.8%,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8%。
7.6%的增长,足以羡煞不少国家,但却是中国经济三年来首度低于8%,也低于第一季度8.1%的增速,无助于稀释人们对于经济是否会硬着陆的疑惑。
经济转折时刻,一片风声鹤唳。数据是引导还是误导? 官方评价这一数据“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不少机构在数据出台之后随即表示符合预期——事实上,这一数据虽然大致符合市场预期,但也平复市场之前7.5%或者更低的集体隐忧,情况看似乐观,不少经济学家表示经济已经开始出现企稳信号。
我们在年初已经多次强调今年中国经济放缓的严峻性,但是年初普遍预计偏于乐观;此刻中国经济的放缓已成为业界共识,不少宏观预测开始重新调整,下半年经济何去何从?
本周初,中国总理温 家宝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不少经济学者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场景在官方媒体黄金时段出现,引发网络诸多揣测解读。
作为温 家宝的继任者,中国副总理李 克强也出席这些座谈会。关于中国经济数据,他曾经表示评估经济增长时,他主要看重“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信贷总额”三个指标。如今,这些指标增速均低于过去数年平均水平,而最新公布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环比增长0.76%。也正因此,对于汇总数据与分类数据之间的矛盾,也引人思考。你可以网络搜索一下九个头条网, 那有关于这一季度GDP的详细解读, 看了你就明白了
㈣ 经济稳定包括哪些方面
经济稳定的含义通常是指要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还包括有经济增长的内容,就是指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㈤ 国家统计局: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这组数据说明我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方针,而且也能够说明我国能够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转,并且加快经济恢复的速度。更重要的是,这组数据能够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证明,而且也能够说明国家对人民的重视和保护。
经济发展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体现国内人民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即使是在特殊时期,我国仍然需要坚持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而且也需要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总体平稳,这值得深入剖析。
最后,这说明我国能够共同防控疫情,并且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若要发展经济,做好疫情防控是必要举措,而且也是关乎祖国未来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经济一季度的总体局势较好,也就说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小,而我们能够在精准防控的政策指引下复工复产,并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的经济。
㈥ 2018年7月经济数据彰显中国经济是否平稳
中国官方8月14日公布2018年7月宏观经济数据。一系列迹象显示,中国经济继续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
数据显示,1至7月份,中国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中国旅游收入增长12.5%。7月份,中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长了37.9%,环比增长超过90%,反映出文化娱乐方面的服务性消费增长势头迅猛。
在投资方面,亮点更多。中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已连续4个月回升,1至7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3%,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同期,民间投资增长8.8%,连续两个月小幅回升。刘爱华称,这两项指标增速回升,说明投资结构正在优化,内生动力结构也有所改善。
此外,民生指标保持稳定,是经济平稳的另一重要注脚。1至7月份,中国城镇新增就业已实现全年计划的80%。7月,中国主要就业人员群体25至59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继续保持在4.4%的低位,说明就业形势比较稳定。
㈦ 中国经济“稳增长”是什么意思,是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速度吗(经济增长速度还不能太高,是吗)
中国经济“稳增长”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增长速度要平稳,要把控风险,在保持稳定的状态下增长。经济增长速度还不能太高,意味着风险也高。如果有把握的话,也可以高速度增长。
就比如开车一样,要平稳的开,不能猛踩油门,否认容易翻车或者出车祸。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7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定调。“六稳”方针的出台,意味着稳增长取代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去杠杆,成为中国经济的首要目标。
不懂的话,欢迎追问。如果满意,请点击左下角的“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