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1、全球化。
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范围内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讲,全球化背景下各类要素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重新配置,但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看,要素流动格局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和不对称性。
具体而言,高端人才的流动性远远高于中低端人才;资本的流动性远远高于劳动力的流动性;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消费模式、生产模式、产业结构、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影响,总体而言大于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2、技术进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带动了上一轮全球范围内的高速增长。2008年底发达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展望未来,能够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仍然是新的重大技术突破。
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普及和应用,清洁能源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生物技术的发展等,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技术突破点。目前有学者提出,人类社会正在启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是能源和信息技术发展所带动,也可能是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制造业升级所带动。
3、全球治理模式和治理议题的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许多议题越来越超出主权国家的治理范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协调,才能够有效解决。诸如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政治、经济和金融稳定、控制传染病等全球性公共产品,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新的重大议题,相应的全球治理结构也在孕育着新的深刻变化。
4、各国民众权利和平等意识的普遍增强。
美国着名战略思想家布热津斯基把这种现象称为“全球政治觉醒”()。这种趋势对于一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难以预计、难以把控的重大影响,对国际关系也有重要影响。
(1)影响城市化的经济因素有哪些扩展阅读:
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2]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5、经济全球化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日益紧密运动的进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度报告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互相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
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城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当分散(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贰’ 城市化的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城市化进程是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也是生产发展的过程。
这是因为:
①城市化是有条件的。生产发展,非农产业的形成和聚集,要求一定数量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发展水平决定了为这种转变提供多大的可能性。国家经济实力和政策,是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②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有深刻影响。
③城市化进程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定。
‘叁’ 推动英国城市化的经济因素
(1)发展特点: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迅速;20世纪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此后较为平稳发展。主要经济因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或工业化进程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 (2)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城市化起步晚;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措施:对原有城市进行彻底改造;改变城市产业结构和发展类型(或:变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采取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3)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推动经济发展;但城市化的发展应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会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
‘肆’ 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化现象原因有些什么
为了更好地发展。具体原因如下
1、城镇化是农村发展到城市的的必然过程。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2、城镇化的发展建设主要是解决人的城镇化,实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中国之所以要搞城镇化,其实就是为了促进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以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健的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改善了小城镇的居住、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环境。吸引企业到小城镇投资、发展,带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小城镇的就业机会,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小城镇生活、居住、工作、学习,促进小城镇的经济繁荣、稳定,就地就近城镇化,有效缓解大城市的压力。
3、其实,提出“城镇化”也反映出党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发展小城镇也曾经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被列入未来农村发展的大战略。即使现在提出的乡村振兴政策中,小城镇的发展,城镇化问题也是工作内容的重点之一。支持小城镇的发展,不仅说明中央 对农村工作的支持,而且也是对农村人口转移选择了适合国情的低成本道路的支持。
4、更好的发展城市发展好,乡镇发展落后,这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也不好的。中国要搞城镇化发展,能够减少大城市发展的压力,也能促进资源调节,让乡镇发展更加好。所以,国家要搞城镇化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内所有地方平衡发展,提高百姓的收入。
5、减少人口流动。城镇化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人口流动,使得春运成为了一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东部地带城镇化水平较高,除山东、河北外,大多数省份都属于人口净流入省份。四川、重庆、安徽、广西、河南、贵州等省份人口流出比例较高
6、城镇话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城镇化是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城镇化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而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过度城镇化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最终都会影响城镇化的发展。
‘伍’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是否有正确的经济增长点,是否利用好现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否有长期的规划,是否正视现有发展障碍并设法弥补。
‘陆’ 影响城市化的经济的因素有哪些
1、城市化滞后严重影响农村改革和发展。从1996年至去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幅分别为9%、4.6%、4.3%、3.8%和1.8%,逐年下降而且已连续三年降到5%以下。其中,出售农产品收入的绝对额在近两年来也是下降的。我们告诉农民;增加收入必须调整结构。但现在除了牛奶和水果外,我国人均占有的粮食、肉类、禽蛋、水产品和蔬菜都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农民占70%,人均肉类消费是城镇居民的60%,人均禽蛋、水产品、水果消费是城镇居民的40%,城镇居民的副食品确实不少。调整结构,确实面临着农民讲的“生产什么什么多”的问题。 2、城市化滞后直接影响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从1980年起的近20年内,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从34.6%上升到48.2%,我国从21.4%上升到33.9%,起点低(13点),发展慢(2点)。就业比重,1995-1999年,我国一产下降2.1个百分点剩下50.1%,二产保持23%不变,三产增加2.1个百分点达到26.9%,占新增就业岗位的63%,成为主渠道。可见,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生活的社会化”,就没有第三产业和就业的快速发展。 3、城市化滞后会形成消费断层。从1990-1999年,我国城乡消费品零售额的比例由0.89:1变为1.58:1。69%的农村人口只有38.7%的零售额,今年8月份只剩下37%。更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彩电生产能力过剩一半,价格一降再降,但农村的彩电普及率却只有10%。我们所说的需求不足,主要是农村需求不足,我们所说的贫富差别,也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别。这不仅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会从整体上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协调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住宅建设和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在30%-70%时,是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现在,我国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已经进入这个起跑线。据此,权威部门预测:未来10年,我国城市人口将由3.7亿发展到6.3亿,城市化水平达到45%。打破城乡分割,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会成为一个大规模、多层次、多区域的经济系统重组过程。专家预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再高速发展20年最基本的动力之一。
‘柒’ 影响城市化水平的因素
一是农村的生产力状况,决定是否有剩余劳动力,是推力
二是城市的发展状况,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还有城市的生活工作条件,是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