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说江西是中国最穷的省
原因
一,近代历史原因,古代江西经济是数一数二的,人口是全国第一的,不是所谓的随潮流“中国穷江西就穷的,富了就奇怪”,只是到近代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国共战争使人口急剧减少。所谓事成必是有财和有人,很多时候两者缺一不可。一个省也一样。
二,交通原因,1906年的京广铁路的修建,改变了一千多年古代去广东必走江西赣江水运的模式。这个是随着世界潮流改变。
三,是书院模式的改变,江西从宋朝开始就是书院全国第一,近代大学制的确立,改变旧有讲学模式,造成人才流失和流动。
Ⅱ 江西省地理区位和其他省份的不同
江西省;区位优势;空间发展模式;发展策略 1 江西经济发展的现状
1.1 江西省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2007年,江西省GDP总值54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2008年江西省GDP总量为6480.33亿元,增长12.6%,增速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江西省GDP连续六年保持12%以上增速,表明江西省经济仍处于平稳较快发展的上升通道中。
1.2 江西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起点低、任务艰巨
江西经济尽管发展较快,但是发展起点低,基础薄弱。2008年末,江西省GDP同比增长比率虽然超过安徽、山西、河南三省,但GDP总额仍然是最低的。人均GDP仅高于安徽省,同比增长11.8%,仅高于山西省,低于其它四省。(见图表)江西经济要赶上中部其他四省,实现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任务还相当艰
巨。
2 江西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2.1 区位优势的内涵
区域经济学强调从空间角度来分析一个地区的发展优势,特别是当一个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时候,更要充分利用其优势,采取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本文所研究的的区位优势主要是指自然地理区位的优势,自然地理是考察区位状况的最重要因素。 2.2 江西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位优势
江西的地理位置优越,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个与三个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
毗邻的一个省,具有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江西又是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的成员之一,是长江综合经济带和京九沿线经济带的交汇集中区,使其地位在中部地区不同于其他省区而突出出来。江西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构架中的区位优势明显。
3 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模式理论与江西区位优势分析
区域发展空间模式理论主要有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发展轴理论以及网络型发展理论。 3.1 江西在产业梯度转移中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梯度转移理论。
江西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方面相比较中部其它省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促进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建设仍然是实现江西在中部率先崛起的一条有效路径。
(1)江西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费用低。全省人口4400万人,2008年跨省外出务工农民工达680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40%以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江西省出现了外出务工人员大量、集中返乡现象。2009年9月,江西省有返乡农民工315万。大量农民工集中返乡及省内企业就业岗位减少给江西省就业局势增加了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外商企业的入注提供了丰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江西省土地、水电等要素费用都比发达地区低,全省每平方米房屋价格不到上海的四分之一,仅为广东的三分之一左右。平均水价只有上海的50%、广东的60%左右。 (2)珠江三角洲产业内移给江西制造业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
在国际产业转移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具备向中西部辐射的经济能量和产业转移的压力,聚集在珠江三角洲的众多制造业港资企业,也面临着向中西部转移的选择。分布在东莞、深圳、广州、惠州和中山的外资企业,其中有相当一部份面临二次转移压力。江西位于以珠三角为圆心的公路3—8小时经济圈内,是珠江三角洲港资企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3)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
长三角地区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导致土地、淡水、人力、能源等资源的供给紧张,房、地、电、煤、运、原材料、消费品以及用工等价格普遍上扬。与安徽、江西等中部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成本大约高出30%-40%。土地资源匮乏,其中浙江的工业用地已接近用完。而按照“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上海的工业用地缺口将达7.4万亩。特别是近年以来,受出口需求大幅回落,沿海地区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不少企业已经濒临破产倒闭的边缘。未来几年,在高成本的影响下,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将明显加快,部分产业将进一步向外转移。 (4)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对推动赣港产业全面合作带来重大机遇
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后,中央做出了促进中部崛起,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重大决策。最近,国家商务部又把江西定为“万商西进”工程的桥头堡。“十五”率先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的江西,在产业定位与国家关于中部的产业布局和定位高度吻合。江西在汽车、冶金、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旅游物流等优势产业的项目布局和产业集群方面,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将能够得到国家在土地使用、资金、税收等方面的重大支持。赣港合作将和国家中部战略产生巨大的联动效应。
3.2 增长极、发展轴及网络型发展理论与江西区位优势分析
梯度转移理论强调创新活动、技术、产业、人才等从高梯度向低梯度地区的转移。而极化理论强调双方的互相影响,辐射。增长极强调某一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从地图上看是某一点;而发展轴是由点发展到线,研究海岸线、铁路线等如何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最后由点及面,发展到网络型理论,强调整个面对周边地区的极化作用,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 3.2.1 增长极理论与江西区位优势分析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极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在政策选择上,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从增长极理论来看,江西上海、武汉、广东、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与上海、广东,香港等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促进江西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 3.2.2 发展轴理论与江西区位优势分析 (1)长江经济带对江西经济的影响
长江经济带以浦东为重点,以上海为龙头,重庆为龙尾,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而构建的经济带。长江沿岸经济带上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以重庆为首包长江上游经济圈,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主轴。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处于沿江经济带的皖赣经济区,成为经济发展内移的重心。沿江经济带把江西与沿海和沿边、东部与中西部地区联结起来,使江西具有东联西拓的枢纽作用,有利于推进江西经济的发展。
(2)京九沿线经济带江西经济的影响
由“京九沿线经济带”开发战略引起的南北大流通,需要江西更好地发挥“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新构架中,京九沿线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和形成壮大,既增强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又填平了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两个波峰之间的凹陷畸形状态,强化东中一体的西进力度和加强西进前沿地区的实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中部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枢纽作用。 3.2.3 网络型理论与江西区位优势分析
从面上看除了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对江西经济的带动、辐射以外,泛珠三角“9+2”模式的提出,与江西省制定的对接“长珠闽”发展战略不谋而合。江西通过制度安排、资源整合、产业对接以及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主动融入“泛珠三角”,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一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了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
“3+2”泛长三角模式的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随着泛化进程加快,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国际资本在长三角周边腹地寻找投资合作机会,人才、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也会在更大范围内流动,这无疑给江西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4 江西利用区位优势的经济发展策略
根据上述的区位优势及空间发展模式,得出发展对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1)政府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管理经济。要把着重点从行政审批、管理企业转到制定政策、制定规划、搞好协调、提供服务上来。要优化投资环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除中央给中部的相应优惠政策外,还应制定自身的外商直接投资政策,要切实抓好政策的落实,不折不扣地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杜绝任何部门为了小团体利益违背政策,真正让投资者感受到优惠、享受到实惠。
(3)要下大力气改善投资软环境,推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减轻外商投资不合理的负担,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4)打造公正的法制环境。执法部门对投资者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凡对外来企业执法检查,须事先通知企业并报县优化办批准方可开展。 4.2 大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
工业园区已成为江西省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一是加快园区规划。我们要着眼于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重新规划、定位工业园区,留足发展空间,提高综合功能。组织专门班子高质量、高标准做好园区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估等基础工
作,及时申报,争取尽快通过国家标准。
二是加快基础配套。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工业园区的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同时,创新投入方式,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切实解决园区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是加快产业集聚。整合园区内现有企业,推动全县规模企业向园区集聚,不断扩大工业园区规模,发挥集约效应,带动全县规模工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园区。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先行,江西省基础设施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完善交通网络,建立配套的交通运输系统来完善加工代理、仓储等服务功能,搭建合理的物流系统,全力推进交通、电力、通信、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力网络,为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 4.4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形成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
江西应依托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在这些产业、产品上形成优势,争夺市场。要改变传统工业进程中产业结构梯次演进的路径,缩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移的过程,或是更大程度地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金量,有选择地发展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突出加快发展新兴的服务产业,加大知识经济的比重,要利用科技进步迅速发展的机遇,以信息化为契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全省传统产业的升级,以此实现江西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跨越式发展,全面推动省内结构调整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国际结构调整的对接,打好产业转移承接的争夺战。 4.5 建立吸引优秀人才、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
首先要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特别是把江西藉的优秀大学生吸引回江西工作。
二是要允许和鼓励人才在机关、企业、院校之间流动,鼓励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兼职、兼薪,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参与分配。
三是要建立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对优秀科技人才,应予以重奖;同时,大力抓好职工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是建立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允许大中型骨干企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设立技术进步基金,专项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以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以加强科技培训为依托,尽快形成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务输出基地。
来自于网络
Ⅲ 江西的经济
20世纪50年代以前,江西为农业省,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2.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仅为2.16亿元;财政收入仅为0.8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仅有7元。5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较快,到了1998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2464.5亿元,财政收入145.66亿元,人均财政收入348元。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入全国前10位。并由部分调入转变为全部净调出,50年累计净调出商品粮1200多亿斤。工业总产值达1729.62亿元,比1949年增长800倍。同时,江西国防工业积极实行“军转民”战略,民品产值已占总产值的90%以上 。
2015年,江西省实现生产总值1672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4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487.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46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0.6:50.8:38.6。
江西境内的鄱阳湖平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江西是建国以来两个从未间断向国家贡献粮食的省份之一,华东地区木材和毛竹生产基地,中国淡水渔业重点省份之一,中国铜、钨等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基地。绿色农产品正成为重要增长点,共有绿色食品数量达916个,有机食品数量415个。同时建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3家,其中国家级14家。江西基本形成了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光电、高精铜材、优特钢材、特种车船、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特色化工、绿色食品、度假旅游、新型服务等产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 历史发展 西汉时,鄱阳湖平原和赣江、抚河沿岸谷地农垦逐步兴起,南昌、九江开始成为江西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西晋末年,北方迁入鄱阳湖周围地区的人口渐增,带来了北方的先进耕作技术。至南朝时,江西已有大量粮食东运。安史之乱以后,省境不仅北部平原及南北通道沿线地区农业兴盛,而且东北、西北及中部丘陵区也广泛开发,粮食、茶、麻等作物有很大发展。南宋及元初,省境陆续兴修了多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在农业较发达地区,农作物生产开始萌发专门化过程,北部地区小麦种植普遍,茶叶产地日增,婺源茶叶誉为绝品;朱橘、柑橘、金橘运销京师;明、清时期,省境民屯普遍,水利工程又有更大发。明初垦荒面积曾达43万余公顷;清末,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江西已有所发展的茶叶、粮食、烟叶、苎麻、蓝靛等的生产备受排挤减产。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西粮食产量较抗战前最高年产量减少60%,森林面积缩减30%,70%的油茶林面积及85%的茶园面积陷于荒芜 。 产业现状 江西是中国江南以水稻为主的重要粮食产区之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0-70%。其中水稻常年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5-90%,稻谷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95%。1957年以后双季稻面积不断扩大。小麦的分布以赣北为主,甘薯则以赣中、赣南最多,大豆则主产于鄱阳湖东岸、南岸及吉泰盆地。80年代以来,江西在鄱阳湖畔和吉泰盆地建设了一批商品粮基地县。
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在内的油料作物约占江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70%,其中油菜籽占40%以上。油茶是省内主要的木本油料,面积约100万公顷,略少于湖南,居全国第2位。棉花主要产于赣北、赣中和赣东北3大棉区。江西是中国南方九省(区)产蔗区之一。苎麻为江西具有全国意义和地方特色的传统经济作物。黄红麻以余江、金溪为主要产地。烤烟主要分布于赣南。茶园以赣东北的上饶市、景德镇市及赣西北的修水流域最为集中。柑橘栽培集中于新干、清江,抚河流域和赣南三大片。
江西是中国东南重要的木材、毛竹产地之一。全省活立木蓄积量达2.54亿立方米,竹材蓄积量为8.8亿株。森林以樟、楠、柏、栲、栎类等阔叶树居多,针叶树则有杉木、马尾松等。山地丘陵中还广泛分布有油茶、油桐、乌桕等多种经济林木。森林主要集中分布于三南、安寻、上犹江、遂川、幕阜山等11个林区。
畜牧业以养猪和水禽较有基础。赣江、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区为全省养猪业较发达的地区。全省有乐平猪、玉山黑猪、赣州白猪、兴国茶园猪和滨湖黑猪等优良猪种及杂种猪。养牛业以黄牛较盛,多分布于丘陵山区,滨湖及河谷平原地区则以水牛为主。此外有山羊和地方家兔等。水禽主要有肉用大余和宜春麻鸭及玉山大白鹅等。泰和武山的“武山鸡”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江西是中国淡水渔业重点省份之一。包括鄱阳湖在内的总水面达166.7万公顷,其中可供养殖的水面达26.7万公顷。省境长江沿岸一带水域,所产鱼苗除供全省养殖外,还运销国内许多省区。名贵鱼类有鲥鱼和婺源的荷包鲤、兴国的红鲤等 。
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5558.4万亩,粮食总产429.7亿斤,实现“十二连丰”。油菜籽总产量73.9万吨,单位面积产量首次突破90公斤关口,达90.4公斤/亩,总产、单产实现连续12年增长。猪肉产量253.5万吨,牛肉产量13.6万吨,羊肉产量1.2万吨,禽肉产量66.3万吨。禽蛋产量49.3万吨,牛奶产量13万吨 。 从汉代开始,江西就是内地重要的造船基地。龙泉(今遂川)郭氏父女创龙泉码,为传统木材贸易作出重大贡献 。“安史之乱”以后,江西境纺织、陶瓷以及银、铜、铁、铅等采冶业均有所发展。昌南(景德)镇瓷器则已名闻天下。南宋及元初,景德镇成为闻名全国的瓷都,渐为中国瓷器制造业中心之一。明初手工业以冶铁、炼铜铸币业着名;手工造纸遍布各地;制瓷业日趋发达,到明初官窑、民窑已近3000余座,年可产瓷器数十万件。
清末,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已有一定基础的纺织、造纸、瓷器等手工业遭严重打击。近代工业落后,唯煤矿和钨矿的开采略具规模。1898年萍乡煤矿大量开采,为便于煤炭外运,1905年修筑了萍(乡)株(洲)铁路,1908年又修筑了南浔铁路。省内丰富的钨矿资源亦深受帝国主义掠夺,从1917-1918年开始大规模土法开采赣南大庾、西华山一带钨矿,此后又扩及龙南、全南、崇义等县共30多个矿场,资源破坏严重。至1923年汉阳铁厂停办之后,萍乡煤矿产量大幅度下降。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西工业破坏无遗。5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门类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的工业体系,其中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制造、制瓷等居全国前列 。 工业体系 江西有色金属采冶工业较发达,逐步形成了“南钨北铜”为主体的国家重要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在赣州已建有钨冶炼厂。上饶、临川、九江、鹰潭等地正建设成为赣北铜业基地。贵溪冶炼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炼铜企业。江西钢铁工业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以省内铁矿和煤炭为原料,新余所产锰铁产量约占全国一半。龙南县为中国南方重要稀土生产地。
萍乡煤矿是开采历史较长、产量最大的老矿区,丰城煤矿为省内第2大煤矿,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建的现代化煤矿。
南昌为中国飞机制造基地之一;南昌、临川、上饶等地兴建了汽车制造工业;瑞昌、九江崛起为重要船舶工业基地。此外有拖拉机、柴油机、电机、机床、矿山机械制造、精密光学仪器和仪表制造。电子工业是省内新兴工业,80年代初期已遍及全省,以南昌、景德镇、吉安等地为着。
制瓷工业历史悠久,着名瓷都景德镇历来是中国着名的瓷器生产中心。1949年以来,瓷器生产逐步机械化,产品分色釉瓷、彩绘瓷、刁镶瓷3大类,并恢复了金星绿、匀红、霁红等产品的制造。
轻工业以纺织、造纸、制糖等为重要。纺织工业以棉纺织工业为主,主要分布于九江、南昌、临川3市;麻纺织和丝绸工业则以南昌为重点;化纤纺织工业以南昌和乐平为主。造纸工业以南昌、赣州、吉安为基础。制糖工业集中于赣南甘蔗产区的南康、赣县。
化学工业为江西新兴工业部门。九江已成为省内新兴的石油化工基地;南昌、新余以化肥生产为主;此外,还有九江、新干的制碱;南昌、鹰潭、德安的橡胶;南昌、于都、瑞金等地的塑料等。
木材加工工业以赣州、吉安、樟树、南昌为主 。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68.9亿元。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269.1亿元,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847.6亿元,私营企业增加值2992.2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1112.5亿元。分行业看,38个行业大类中33个实现增长,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655.2亿元,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7.7%。分产品看,350种产品中有207种产量实现增长,主要工业品中,十种有色金属167.8万吨,房间空气调节器372.9万台,太阳能电池560.5万千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333.4亿元 。 “安史之乱”以后,江西境商业渐发达。唐代为发展对外贸易,再度开辟穿越大庾岭、南达广州的驿道,各国使臣也沿此路线利用长江水运辗转抵长安。南昌、九江成为商旅汇聚的繁荣都邑。明、清时期,除南昌、九江外,清江、吉安、临川、赣州等自明代起亦成为较大都邑。九江商业尤为繁盛,被列为中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景德镇、樟树镇、河口镇、吴城镇号称江西四大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九江辟为商端口,1861年正式开端口通商。尤当长江航运兴起后,九江成为江西最大物资集散中心。
国内贸易:201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96亿元。其中,限上消费品零售额2272.1亿元。按城乡分,城镇4885.5亿元,其中,城区3118.7亿元;乡村1010.4亿元。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693.5亿元,商品零售5202.4亿元。另外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2014年上涨1.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2014年下降6.3%。
对外经济:2015年,全省进出口总值2641.5亿元。其中,出口值2060.9亿元,进口值580.6亿元。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1723.3亿元,加工贸易出口290.9亿元。分企业性质看,私营企业出口1526.7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出口433.5亿元,国有企业出口98.9亿元。分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872.8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26.5亿元。分国别看,对美国出口272亿元,对韩国出口109.3亿元,对东盟、欧盟分别出口380.3亿元、251.7亿元。
旅游业:2014年,江西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1134.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615.2亿元,入境旅游者人数171.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57亿美元。
邮电业:2014年,江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45.7亿元。其中,邮政业务量51.4亿元,电信业务量394.3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77.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2938.5万户,3G移动电话用户1150.7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34.2万户,移动宽带用户1914.6万户。
金融业:截至2014年末,江西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1537.7亿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9520.7亿元,个人存款余额11048.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466.1亿元。
证券业:截至2014年末,江西省有证券公司2家、期货公司1家、证券分公司11家、证券营业部239家、期货营业部30家。全省境内证券市场共有A股上市公司32家,全年证券经营机构累计成交2.9万亿元,期货经营机构共代理成交5.2万亿元 。
Ⅳ 为什么江西经济落后于所有邻省
江西的地理位置其实是比较尴尬的。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以来不沿海不沿边算不得好位置。虽然美其名曰是唯一一个既是泛长三角又是泛珠三角的省份,但是其实是既不是长三角也不是珠三角,长三角珠三角的优势和辐射都跟江西没有多大关系,辐射不了那么深远。东部沿海开放没有江西,西部大开发也没有江西,等到要开始中部崛起战略了,旁边湖南湖北蹭蹭蹭往上挤,江西始终不温不火。
湖北中部中心九省通衢交通优势武汉政治优势明显我们不比,被隔壁位置差不多的湖南大幅度领先,很大程度是交通问题。虽然东西走向的铁路交通大动脉沪昆线横穿江西湖南,浙赣线沿线的新余鹰潭萍乡丰城樟树等地也算是江西发展的比较好的地方,但是南北走向连通北京广东的京广线因为历史的原因绕过江西从湖南走,改革开放前期全国公路系统不发达,铁路交通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江西劣势明显。后来,直到1996年通了京九线贯穿江西南北,但是这条扶贫线在深圳和北京之间只有江西南昌这一个省会城市,其它基本上是路过老区山区,辐射区域本来就相对落后又被京广京沪夹着比腹地较小,经过的铁路车次和繁忙程度比京广线差距甚大,带动作用不明显。
Ⅳ 江西的经济怎么就成为了中部的经济洼地了
因为江西作比较的城市太强了。
在古代,农业是统治国家的基础,古代的造船业并不发达,经济中心都在内陆。相对于周边地区,古代江西相对较富裕。江西,尤其是现在的Po阳湖平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江西老百姓生活得很好,至少不比邻省差。谁记得那个时代有多少人来自周边省份?因此,内陆省市的衰落与世界大航海时代的来临相伴或多或少,而不仅限于江西。
Ⅵ 江西省究竟是属于华东地区还是中部地区怎么划分的
这个要看怎么定义了,如果是地理位置来看,江西其实是属于华东的,和安徽一样,只不过不是沿海省份,都是属于华东省份当中比较偏西面的位置,但是以经济发展来看,江西离华东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江西在经济上属于中部省份,中部省份包括了今天的湖北,河南,江西,湖南,并且现在江西也是属于国家中部发展的战略当中的一个地方,当然如果是江西本地人,他们对于华东和华中的归属感也是不一样的,可能在上饶等地他们对华东更有认可感,而像九江一带他们更偏向于华中,赣州人可能他们直接把自己当做是华南的。
可能在上饶这边大多数人更认可自己属于华东,因为他们距离浙江安徽距离都是比较近的,所以更愿意融入长三角都市圈,而在赣州,当地人去省会南昌比较少,但是去广州深圳的人却特别的多,他们似乎对珠三角更具有兴趣,加上赣州人以客家方言为主,所以说他们更认可自己属于华南,当然江西北部地区自然就认可自己属于华中了,像九江本身就是长江中游经济带。
Ⅶ 有人说江西经济不是很强大但农村都比较漂亮,这是为什么
我曾经在江西呆过。江西人爱干净整洁,江西是南方,雨水多,绿化好。农村漂亮有多个因素,我总结一下:一是自宋以来,江西状元进士出身多,江西农村重教育,农村人基本素质好,所以对环境要求高。
二是经济发达与农村漂亮不一定正相关,广东经济发达,许多农村环境乱,房子造得也乱。
三是由于工业相对落后,江西农村没有搞开发区,污染少,山青水秀。
四是江西外出做生意的人多,自古以来有传统,挣钱了回老家建漂亮的房子,光宗耀祖。
五是这几年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规划好,建设标准高,乡村因地制宜,结合田园风光搞建设。
六是江西农业是国家重点区,主要产粮区,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开花结果特别漂亮,成为乡村旅游景点。
江西人外出务工的只有邻近广东的赣州人比较多,其它地方很少人外出务工,不离故土建设家乡。绿水青山风光,日子在中上富裕,田地耕种没有荒芜现象,也不存在全家外出,房子没人住的情况。政府这几年补贴农村贫困,扶持农民脱贫盖新房子,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村村都是水泥路,煮饭大部分是烧煤气,也有烧蜂窝煤的,房子都是两层至四层的平房,白墙蓝瓦非常适眼,家乡物产丰富风光美,年轻人外出务工很少,能人都不离家乡筹办有很多实体,可以顾家并且比较富裕,守家待地自然盖的新房子要漂亮。代表了改革开放后新农村建设风貌。特色旅游非常有特点,凡是去旅游见过的人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确实发展得比较好。国家政策好,人又能干,
Ⅷ 江西是人口大省,为什么经济总是发展不起来
第一,交通,江西除了鄱阳湖平原以外(可惜有饱受长江水患)大部分是山地丘岭,交通极其不方便,这是制约了江西发展的一大原因。90年代好多地方都写着标语“要想富,先修路”。还好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