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经济危机,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影响大吗有哪些
虽然从表面上看对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影响,可是仔细分析以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企业融资困难,企业的资金链断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企业倒闭,企业倒闭了也就不需要员工了,所以我们也就下岗了;
2.经济不景气,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买不到好价钱,企业的利润降低了,发到我们手中的钱也就少了;
3.经济危机使我们手中的财富急剧缩水,最明显的就是股票投资.
Ⅱ 经济危机下,哪个阶层的人最容易受伤
一、根据经济能力划分阶层
1、贫穷阶层:是指那些家庭年收入在10万以下,没有房、没有车、没有贷款,每天为了生活朝九晚五的工作奔波的人,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在城里买房安家,每天工作12个小时,几乎全年无休。但是一年到头省吃俭用,可能也只是攒下了几万块钱,能遇到生病或是遇到一些突发的一些事情,可能这个钱就有全部的撒出去了。
3、小康和小富这个阶层就不一样了,收入降低对于他们的威胁会非常非常的大,而且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事业会造成致命的打击,更可怕的是他们自己却无能为力。所以在经济危机下,这类阶层的人群大部分的财富会大幅度缩水,房贷、车贷或者各种贷款可能都会成为压死他们最后的一根稻草,所以这一类阶层的人群应该及早的去做好风险预控和资产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中年才不至于焦虑,中年才能够风生水起,中年才能够活得更好,活得更轻松。
好了,姐妹们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如果这篇大家能够看到的话,希望大家去收藏起来。
Ⅲ 经济危机对那些人影响最大
我比较喜欢用一个词来形容经济危机的影响:波及。经济危机,就像在水面投了一块石头,波纹慢慢往四周扩散。
这场危机,这块石头就投在了房地产业,楼价狂跌,这个时候叫次贷风波。随后往金融业波及,银行大量倒闭,这个时候叫金融风暴。这个过程,几乎全部是在欧美完成的。
美国金融风暴发生了,次贷的人们无家可归了,投行倒闭了,随即波及投资和消费;美国和欧洲的投资和消费减少了,才真正波及到了中国。原来依靠欧美市场的出口企业就被波及了,整个外贸行业也被波及了。要说影响,这两个领域是受影响最大的。
然而,整个国民经济链是彼此密不可分的,所以,经济危机就在中国境内开始了新一轮的波及。从目前来看,经济危机对金融、房地产、冶金影响都非常大;对农业、旅游业影响还稍小一些。
前几段说的美国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这个波及模式也必将在中国验证。而且,经济危机同时严重损害了人们投资和消费的信息。随着波及时间的延续,个人以为,没有哪个行业不受影响的。
楼主是打算创业吗?如果是,我感觉也没有完全受到经济危机的恐吓,放手一搏,大胆去干。同时,给楼主一个创业小建议,同时也是我想做的,那便是,根据现在失业人员增多的情况,创办就业中介或劳动力密集型可能会有前途。
Ⅳ 经济危机个人了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1、因经济危机而失业的人比较多,如沿海城市许多大中企业破产关门,造成许多工人失业。 2、农村的影响也比较明显:粮油价格下降是取明显的例子。农村产品适当调整,生产受市场影响不是太大的产品,保证收入。 3、最基础的农民工影响相对小一些,他们做工一般是季节性的,有事做出去做,没事伺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4、在目前情况下,最好不要急躁,经济危机会过去的,日子会一天天变好的。
Ⅳ 经济危机对普通人有什么影响
收入不稳定甚至减少
Ⅵ 关于经济危机对人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一、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行为
相对于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危机时期不但会对消费者造成诸如收入减少、失业等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消费者的预期:比如收入会继续下降,就业机会将更少,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偏好,导致消费者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消费策略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1. 消费者的产品偏好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的产品偏好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消费者会注重节约,减少奢侈品的消费数量。据统计,亚洲金融危机时期,80 %的消费者减少了他们在休闲、购买衣服和请客的花费。在泰国,58 %的泰国人不再购买时装,45 %和46 %的人不再购买whisky 和杂志。除了有形的奢侈品的消费数量下降以外,消费者还会减少在诸如旅游、休闲等无形服务的花费。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某些奢侈品消费可能并不是消失,而是转移到次等的奢侈品上。比如,经济危机时期,奔驰、宝马这些豪华车的销量会遭到严重冲击,而那些二线的产品比如现代、丰田等的销量反而会上升。或者,人们会从一些别的奢侈品中去寻找安慰,比如高档香烟和啤酒等。
相对于奢侈品而言,实用油、盐等必需品的消费并不会减少,甚至有可能因为产品的替代性,某些必需品的需求还会上升。另外,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父母比较注重家庭和对孩子的培养,即使牺牲自己的一些需求也愿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 需要的一些消费品,即使是奢侈品对父母来说也是必需品。同样,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在泰国进行过一次品牌忠诚度的调查发现,营养品和牛奶的品牌忠诚度最高,分别为89 %和97 % ,而这两者都是儿童食品。这也就是说,即使在经济危机时期父母给孩子提供的食品也没有改变和降低。
第二,消费者会转换产品品牌。这有两种可能。(1) 从外国品牌转向本土品牌。一方面,大部分消费者都会认为本土品牌比起国外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而价格却便宜很多;另一方面,经济危机会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消费者认为购买本国产品会挽救本国的经济,因而会倾向于购买本国的产品。(2) 从相对高档的品牌转向普通品牌。这个过程一般会有两个阶段,首先转向竞争对手的品牌,然后才是购买相对低档的品牌。当然,对于某些产品转换品牌并不那么容易。比如,对于那些具有关键作用的产品,如果出现失误则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那么转换品牌的可能性就不会很大。
第三,消费者对产品的包装大小会有偏好。在 1990~1991 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的消费者都喜欢买大容积和大批量的产品,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比较省钱。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金融危机后的亚洲国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响仅限于那些经济受影响不大的家庭,而那些受经济危机影响比较深的家庭却比较偏好小型包装的产品。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析:一方面,消费者只买得起那些小型包装的产品,而大容积的产品对他们来说太贵了;另一方面,从心理学上来讲,人们认为买小型包装的产品能减少使用时的浪费。
2. 消费者的价格偏好
一般来讲,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冷静,对产品的价格(包括购买价格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的维护费用) 会更加敏感。1973 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8. 6 %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关注产品价格(Shama ,1978) .他们在做出消费决策前,会进行特别仔细的调查和比较,而在购买过程中还会有特别激烈和反复的讨价还价行为。同时,也会重点考虑到产品的功效、耐用性等,即产品的性价比。具体来说就是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会比单一功能的产品好卖。而那些耐用而且比较容易维修的产品更会受欢迎。比如,美国经济危机时期,有厂商推出一种新式口红,这种口红两头都可以用,可以涂两种不同颜色,结果很受欢迎。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和价格的感知和判断受经济危机影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经济危机不是特别严重,消费者会比较注重产品的性价比, 并且受自身的偏好影响比较大;如果经济危机特别严重,比如俄罗斯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极度贫困,因而消费者对产品的惟一判断标准就是价格,对于耐用性、功能可能根本不会去考虑,因而很多购买行为都是考虑性价比以后才实现的。
3. 消费者的促销偏好经济危机时期由于严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消费者对于厂商的一些促销方法的反应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比如,对于广告,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非常努力、非常紧张地收集购买方面的信息, 因而会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用途、耐用性和方便性等等,而对于那些仅仅是为了提升产品形象方面的广告,消费者会认为那是一种浪费,进而怀疑其产品的性价比,甚至会由此激发一种逆反心理:认为企业缺乏对消费者的一种必要的同情,使得其产品形象大打折扣。
而对于企业的一些具体的促销措施消费者的偏好也会发生变化。此时的消费者特别理性,在购买某个产品的时候,总是会仔细地计算厂商可能从他那里获得的利益,如果厂商不能够让消费者很有信服地感受到产品的价值时,消费者就不会购买。比如,此时的消费者可能会宁愿用较低的价格买某个产品而不用较高的价格买一些能够获得赠品的产品(MarkPlus International ,1998) .在金融危机下的印尼消费者的这个比例是92 %.而对于一些抽奖机会,消费者可能兴趣也会减弱,因为他们不喜欢这样的不确定性。
4. 消费者的渠道偏好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的渠道策略有两个明显改变。(1) 消费者购物的频率明显增加。1973 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3 %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经常地购物(Shama ,1978)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消费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另一方面,购物本身也是一种相对比较便宜的娱乐活动。(2) 消费者购物的渠道发生了变化。因为此时的消费者相对偏好一些低价格的品牌,因而购物的地点一般来说也会由以前相对高档的商店转向比较大众化的商店,比如,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销店等。1973 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79. 7 %的消费者去批发商和折扣店购物的次数明显增加(Shama ,1978) ,而那些位于市中心的高档购物中心就不会太受欢迎,即使有人去逛,但真正购物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少。
1. 企业的产品策略经济危机时期市场疲软,产品(尤其是奢侈品) 的需求量下降,大部分企业会出现利润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那么这部分企业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1) 从薄弱的市场退出, 缩减产品线的宽度,巩固和加强企业已有的强势市场。企业的强势市场指企业的产品拥有领先或强力挑战者地位的市场,对该市场来说,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最好的品质和最低的价格等。一般说来,企业的强势市场获得的利润占了企业经营利润的大部分,而且相对稳定。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会凸现,因而更加容易增加市场占有率,这对于企业渡过难关是相当重要的。因而此时企业应该从自己的弱势市场退出,把自身有限的资源(人力资源、资金和营销渠道等) 集中用到维护和加强自己强势产品的推广上。而实际上1973 年的石油危机使得76 %的美国企业缩减了其产品线 (Shama ,1978) .(2) 管理好并保护好企业的核心品牌,适时地根据环境改变产品的定位,但必须要立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Zipoc 将其生产的食品袋的定位由经济危机前的“密封袋”转变为“保存剩余食物的密封袋”;Volvo 在经济危机时期将其生产的汽车的定位由“安全”转变为“将你的资产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这些都是很成功的例子。(3) 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会逐渐转向比较便宜的品牌,因而企业会陷入提高市场份额和保持品牌形象的两难境地。解决办法就是企业推出一些跟一线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但价格要相对便宜的二线品牌,这样既保护了原有品牌的形象,又有助于打击一些边缘品牌,保持和增加市场份额,一举两得。 1990 年南斯拉夫经济危机期间,24 %的企业推出了替代产品(Shama ,1992) .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将产品的包装改小,这样也可以降低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1998~1999 年俄罗斯经济危机期间,吉列公司为了适应消费者收入减少的实际,减少了每个包装袋的刀片
Ⅶ 经济危机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
我们老百姓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1.投资:在经济危机期间,你的资产能不缩水就是成功.股市这几年是不碰的,中国股市之前的这波超级大牛市纯粹是靠流动性堆砌起来的,而经济基本面,其实在2006年就开始变坏,所以这波牛市赚得狠的都是什么也不懂的傻瓜,当然,最后在6000点或者5400点懂得出来的人不多,其实对有判断力的人来说,6000点或许不好抓,5400点时的见顶迹象就很明显了.所以,a股的泡末之大是超出很多人想象的.我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当时对a股是看到1300~1500点之间见底,现在来看,a股很有可能会再破千点,至于到底什么时候会见底目前还不敢做判断,但如果以香港为参照来说真的很不容乐观,超级大盘的中石油在香港的价格目前只有a股的四成,香港垃圾股的价格目前只有a股一成到两成的价格,银行这类大蓝筹香港的价格基本在a股的五成到七成之间,而香港股市目前还没有见底的迹象,对经济来说,房地产这个大泡泡还悬在头上,房地产泡末破裂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会很大的,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银行.所以,从这些来看,a股什么点位能止跌见底真不好说.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资金不缩水,远离股市,等待黎明的曙光,只是此次熊市历时可能会特别长,跌幅会超过很多人的想象,而且由于受上次四年熊市死守后迎来大牛市再大赚的旧观念的影响,很多人最终会亏的血本无归.至于房地产,我想脑子没进水的人,这个时候应该不会想着去买房子.虽然目前还会继续买房的人不多,但估计在一年后一线城市的房价跌去一半的时候,会有很多人买房,就象a股3000点时,很多人都觉得很便宜了,但可以保守的估计,一线城市的房价在腰斩之后,三年内还会再腰斩一次.其实很多时候,生活观念的转变对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人这一辈子一定要买房吗?真要买,我也觉得四十岁以后买比较合适,那时候基本你的事业和生活都稳定下来了.房子能保值吗?我觉得就是房价两次腰斩后也都还是个问题,其实目前很多人的判断都是以中国经济每年以10%的速度发展为基础的,事实上可能吗?而且你再去城市的角落看看十年二十年前修的房子现在是个什么鬼样,再去看看四川地震灾区的一些商品房就会明白,就是房子价格没有泡末,你的房子能否保值其实都是个问题.至于那些什么古董啊,兰花啊,珠宝啊之类的投资品种,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基本上都只有跌这一条路的.对于办企业的朋友,除非你是高科技或者特殊的垄断行业,这两点其实对普通人来说是不适用的,所以大部分的公司老板这时候该干什么?那就是停止扩张,缩小企业经营规模,储备现金及核心的技术和人才准备过冬,对于一些小企业如果不能裁员,那就跟员工协商降薪,我想大部分员工都会理解,反正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就是要尽一切可能缩减开支.对一般人来说,我目前有个初步可行的资金规划,那就是一半资金放人民币,买国债或者保守的债券基金,我个人买的是华夏债券,或者存三到五年定期,一小半资金买美圆,存两年左右定期,另外买一点黄金现货存在家里,防战争或者社会动乱.对于靠小本生意谋生的,个人建议做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的生意,比如日常生活不得少的粮食,水果,快餐类的生意.
2.就业:这个时候当然是不能随便再跳槽了,而且不但不要想着跳槽, 还要尽一切能力努力工作,保住目前手上的饭碗,让老板觉得你是他企业里的核心人员,是可以依靠的员工.真有更好的公司愿意接收你,也一定要谨慎,方方面面都有所考虑,毕竟换个工作环境,会有很多你之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出现. 据了解,在职场最容易被裁减的人员包括:新晋职员(尤其是对工作还不能上手的职员)、边缘部门(例如生产企业裁员往往会从后勤和服务部门开始)、业绩不佳或者工作态度不好的员工,最后一类人在经济状况稍好的时候也容易被排除在外,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更容易成为箭靶子。很多人以为经济危机跟自己没有关系,其实,除了公务员及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单位不会受影响,其它绝大多数行业都会受到影响的.其实公务员都不一定,经济危机来了,国家财政困难了,为了缩减政府开支,说不定哪个铁腕人物上台就精简机构了.
3.生活:在经济危机期间,开源是很难的,这时节流就很重要了,这段时间要尽可能的节约,除了必不可少的生活开支外,其它的能节省的都要尽量节省,比如旅游花费,看电影等娱乐花费,少买衣服,少下馆子,能自己做就自己做,尽量少逛街,把手头多余的信用卡扔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超支,去超市一次就把一星期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都买齐,剩下的时间可以多看书学习,多参加体育运动,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中国, 看病吃药也是一项很大的开支.有车的少开没车的也别买了,车这玩意,耗钱而且从来都是贬值.有男女朋友的年轻人赶快结婚,婚礼能节俭就尽量节俭,谈恋爱花钱啊,结完婚就好好过日子.至于经济危机期间是否要生小孩,我觉得应该依各自的情况而定,对经济条件好的我觉得趁经济危机期间去学校进修或者利用这段时间生小孩子还是蛮合算的.
4.在乡下有房子有地的千万别卖了,非常时期说不定会有大用处.在乡下没房子没地的可以想办法买一点,另外,乡下有亲戚的跟亲戚搞好关系,说不定哪天就要去投靠人家.
总结:经济危机很大一个作用就是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破坏,在此期间我们如果能守住自己的财富,那你就是成功. 呵呵,写的有点晕了,乱七八糟的,大家将就着看,还没有想到的希望大家补充.
相关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09e780100b8qc.html
经济危机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Ⅷ 经济危机下什么样的人活下来了
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等。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主要是避免失业和物价上涨的风险。
经济危机对第二、三产业的冲击相对较大,第一产业影响相对较小。
中国的农民一般不太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股市、楼市、出口加工企业等最易受冲击。
黄金作为常用储备,一般可用于预防经济危机的风险。
在经济危机中,善于投机的人和与世隔绝的人都活了下来。
Ⅸ 经济危机对普通人会有什么影响
经济危机对于普通人而言往往是“温水煮青蛙”,当我们真正意识到的时候往往薪资水平、生活水平已经大受影响,甚至已经成为了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我们不妨想一想经济危机最为显着的特征又是什么呢?
1.企业关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2.社会消费力水平迅速降低,通货膨胀显着,经济萧条随之来临。
3.生活必需品为首的商品价格暴涨。
4.房产为首的资产价格大幅度降低。
5.企业债务危机频频暴雷。
6.央行为了应对危机大肆“开闸放水”印钞票,导致货币大幅度贬值。
经济危机往往对于我们普通人的打击更为严重,毕竟我们既没钱、也没势,危机一旦爆发除了一味地缩减开支也没有太好的应对方法。
真希望有生之年不要再遭遇经济危机呢,但是现实吗?
Ⅹ 金融危机对什么工作类型的人危害最大
自然就是金融行业的人了,全球很多的投行都大量进行裁员,其中花旗在全球裁员达5.2万人,其它的还有那些破产和濒临破产的投资银行也是在大量裁员,金融行业的人是此次金融危机失业人数最多的。
在中国情况可能有点不同,中国的出口行业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所受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很多外向型企业裁员比较严重,很多农民工也失去了工作,所以说外向型的企业员工失业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