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州怎么样福州的经济好吗属于几线城市以后在哪里找工作好吗
福州很好!经济更加好!属于二线城市。福州是福建的省会。至于工作要看你自己做什么的咯。
B. 福州的经济
福州是中国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定位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全局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解放初到1978年,福州市经济先后经历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社会经济发展不稳定,人民生活停留在较低水平。改革开放后,福州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978-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2%,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6.8:47.2:26调整优化为2007年的10.9:46.7:42.4,形成福清百亿电子城、马尾百亿电子城、闽侯百亿汽车城、长乐百亿纺织城等特色产业带。现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化纤、汽车及配件、塑胶制品、光电、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产业体系。截至2012年,福州市经济增速已连续7年达到12%以上。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18.29亿元,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597.3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2.0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409.37亿元。 贸易、旅游
至2012年年末,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9.03亿元。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含一日游)3192.55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85.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0.12亿元。福州赴台个人游顺利实施,经福州口岸赴台旅游41277人次。《福州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福州市将整合山海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着力打造“都市、文化、温泉、江海”四大旅游品牌;到2015年,力争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4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数突破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
金融、证劵、保险
至2012年年末,全市共有金融机构(不含保险和证券机构)46家;各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292个;共有4家外资金融机构在福州设立分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本外币,下同)7909.63亿元;单位存款余额4193.35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054.33亿元;全市共有证券公司2家,证券营业部85家,股民资金开户总数156.68万户;保险业发展迅速,201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网点398个,外资保险机构在福州设立9家分公司和2个代表处。
对外经济
改革开放后,福州发挥自身的区位,政策、人文等各项优势打好“侨牌”、“台球”,积极引导海内外乡亲“回归”兴业,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和有效利用外资,拓展对外经贸,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有效形成。 2012年,福州市进出口总额310.60亿美元;出口总额211.31亿美元;出口地区以美国、欧盟、东盟、日本和香港等地为主;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9项,新批协议投资总额3.41亿美元,增长42.61%,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2.46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858.89万美元,年末劳务合作在外人员4367人。
(更多经济资料: )
C. 福建是很穷呢
不同的外省人对福建的评价,观点经常截然相反,有的人觉得福建很富,有的人觉得福建很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我认为与福建本身的地理环境有关,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多山的丘陵地带,山川与河流阻隔了福建内部经济、文化与语言的融合,所以相比北方大部分省份来说,福建在各方面都更复杂,更具多样性,了解福建比了解北方大部分省份都要难得多。
先说说为什么福建穷,福建山多平地少,可耕种土地面积少,而且土地基本都很贫瘠,从农耕经济角度来说,福建绝对是穷地方。
既然在土地上找不到饭吃,福建人就从海洋找饭吃,福建森林覆盖率至今还是全国第一,历史上从不缺木材,所以福建历史上造船业特别发达,造船业发达,自然渔业与海外贸易就特别发达,从宋朝开始福建一直都是中央王朝对外经济交流的前沿,福建泉州港(古称刺桐)雄踞东方第一大港的宝座整整400年。从财富流通来说,福建历史上也曾经是一个富得流油的地方。
明朝后期与清朝实行海禁,禁止海外贸易,以海洋经济为主的福建的活力被扼杀,福建又被迫回到毫无优势的农耕社会,贫穷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福建人只能下南洋谋生,中国历史上经历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与闽粤人下南洋三次人口大迁移,只有闽粤人是从海洋向国外迁移。
民国时期国家动荡,全国上下没有一片净土,大家都穷,福建也不会例外。
1949年后,国民政府退守台湾,福建成了海防前线,为避免战争的破坏,国家层面的建设投资少得可怜,基础建设远落后于其他省份,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国家层面的投资,落后也是必然的。30年前因为政治原因闭关锁国,无法开展与外界的经济交流,福建的海洋优势无法发挥,经济发展几乎全国垫底,再加上戴云山脉与武夷山脉的阻隔,福建与内陆地区交通不畅,所以就成了全国最贫穷、最闭塞的省份之一。
改革开放后,福建才慢慢恢复活力,与北方一些省份不同的是,福建的发展几乎完全是靠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带动,特别是闽籍华侨的带动。与同样是沿海省份的辽宁做比较,两省的经济成分有很大的不同,辽宁有不少大型国企,国企所占的GDP比重较大,东北的年轻人找工作据说首选都是国企,不进国企相当于没有工作。而福建国企所占的比重很小,普通的福建老百姓对国企没有什么概念,除了国家电网、电信三巨头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几个单位外,根本不知道哪还有国企。
民营经济比重大,间接说明福建经济更自由,更具活力,自由的市场经济同时在城市与乡镇的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体现,外地人来到福建,会发现福建的城市规划比较杂乱,城市规模都比较小,也没有形成地区性的中心城市,这是因为福建的城市基本是自发形成,不是靠政策强力打造的结果(平潭实验区与厦门市例外),福建每一个城市规模都不大,但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优势产业,所以福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均衡,不像大部分省份都是省会独大,省会很强,其他地区经济则都非常落后,福建的省会福州应该是全国最低调的省会之一,在省内经济不如泉州,省外知名度不如厦门。因为福建的经济比较接近自由市场经济,所以各行各业发展相对比较均衡,产业结构比较健康,不像山西、内蒙过度依赖煤炭等能源产业,河北过度依赖钢铁等重工业,以及个别地区过度依赖污染严重的化工产业等。福建省是中国比较早注重环保的省份,多年前就致力打造生态模范省,虽然有紫金矿业这样知名的矿业公司,但是整体矿业在福建省的GDP里面占比不到1%,所以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好过国内大部分的省份。
那么福建现在到底穷不穷,让我们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判断:
一是看官方的数据,上图是2017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GDP排名情况示意图,从示意图上看福建2017年GDP为32298.28亿元,排在全国第10位,总量好歹也排在全国10名内,并不算太差,但是GDP排名在10名内的省份除浙江、福建外几乎都是人口大省,福建省的人口是10名内的省份中最少的,只有3000多万人,其他省份的人口几乎都是接近福建省的两倍甚至三倍,GDP总量并不能反映当地人民的平均富裕程度。2016年福建省的人均GDP为74288元人民币(2017年尚无可靠数据),位居全国第六位,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47.75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第七位(我实在搞不清楚这个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暂且相信它是可靠的)。同时福建也是全国六个实现财政收支盈余的省市之一。从官方的数字看福建经济在全国居于前列,对地无三尺平的福建省来说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天津市东丽区2016年GDP为93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2亿(数据来自政府工作报告),福建省福清市(县级市)GDP848.2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68亿(数据来自政府工作报告),东丽区财政收入与GDP的比率为8.41%,福清市财政收入占GDP的百分比为10.46%,财政收入与GDP的比率差异较大除了产业结构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不说大家也大致明白,我拿天津东丽区的数据作为对比,因为我觉得天津市东丽区经济发达,数字相对比较可靠。不少人说中国越往北的人越爱面子,这个爱面子除了热衷于修建不太实用的面子工程外,同时也热衷于制造数字景观工程。我在福建做了7年的财务工作,我认为福建省的GDP统计数字相对还是靠谱的,据我所知当时不少民营企业因为怕惹来税务上的麻烦报产值都会选择少报,统计局为了提高我们报产值的积极性,每年都要以开会的名义请我们这些财务人员吃一餐,过了这么多年,可能形势已有了变化,但我始终相信福建省的GDP数字相对还是靠谱的,不会像有的地方那样水份多到离谱。天津滨海新区去年已公开承认GDP数字造假,2016年GDP数字从一万多亿降到6000多亿,一下挤出三分之一水份。天津好歹是一个经济非常发达的直辖市,天津尚且如此,其他地方什么情况留给大家去想象吧。
从上面这些数据看,福建的经济在国内是比较好的,算不上穷,更重要的是,官方的数字所能体现的仅仅是福建人收入的一部分。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福建省注定无法成为区域商业中心,更不会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福建省内的经济规模与其他经济大省也没法比,但是福建省却是资本净输出大省,福建人在省外与国外创造的财富的数字相当巨大,以侨乡福建省福清为例,这个地处东南一隅名不见经传的小县级市,在两个行业却有相当大的规模,一个是能源行业,据说福清民间前些年向能源大省山西与内蒙两地的资本输出就达千亿规模,另一个行业是房地产,福清人拥有大量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公司,比较大的有融侨集团,金辉集团、名城企业集团、利嘉集团,冠城集团,融汇集团、汇成地产、福建中联集团、福建永鸿集团、凯景集团、龙旺集团、中诚集团、加州集团、旺福地产、融坤集团、巨成集团、润城地产、融辉地产集团、汉旺地产、新福兴地产,除这些公司外,还有大量不太出名的小型房地产公司,我在江西上饶市工作过一年,当时上饶市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老板几乎都是来自福建,其中来自福清市的就有四家(其中一家就是前面列出的汇成地产,另外三家都不在这个名单里面),非福清的房地产公司主要来自泉州与厦门,这些房地产企业与广东的华侨城、万科、恒大、碧桂园这些房地产航母比当然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来自福建的房地产公司数量大,而且几乎都是民营企业,甚至很多都是农民集资企业,受益者比较广。
福建不同地区的人都有不同的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产业不仅在省内经营,也大量在省外经营,打工的人就知道,不管在哪里找工作,总是能遇上来自福建的老板。除能源与房地产外,福建人的产业主要分布在水暖器材、阀门、建材、食品、运动产品、服装等,比如有名的建筑涂料立邦漆与北京最大的调味料品牌老才臣老板都是福建人(立邦漆是福建人与日本人互相参股)。
海外福建商会是华人第一大商会,福建经商人口比例高,福建商人不仅活跃在中国各地,更活跃在世界各国,连非洲刚果(金)那么乱的国家都有几千福建人在那里经商,其他地方更不用说了,福清市江阴镇农民几乎都在非洲与南美办企业或者从事贸易活动,我有一个朋友的家族就在非洲好几个国家办鞋厂,福清江镜镇的方则江家族甚至垄断了非洲小国莱索托的大部分商业。
大家都发现在国内遇到福建人出来打工的比例相对比较少,这不是因为福建人个个都当老板,而是很多当不了老板的、没有什么本事的福建人都跑国外打工了,付出同样的劳动,到发达国家可以赚更多一点工资,所以到了国外,你会发现福建人特别多,哪都能遇到。为什么福建人在国外名声差,就是普通话都说不好,没文化、素质低的底层人出去太多了。
如果算上投资分红、国内外经商的收入、国外打工的收入,福建人的可支配收入要远远高于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
上面提过,福建山水区隔,虽然各地区市发展差距没有那么大,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地方贫富差距还是相当大,哪怕一个县里面,不同乡镇贫富差距也很悬殊,比如福清市,如果你去了龙田镇,你看到豪宅林立,会觉得这个地方很富,你要是去了南岭镇,你会觉得这个山上小镇完全就是第三世界。在北方平原地区各地差距就比较小,你在天津从东丽区跑到西青区,你很难发现有什么不同。
福建山高水系杂,不利于发展本地的经济,所以给人感觉福建很落后,福建很穷,但是福建人又敢拼敢闯,在工商业领域颇有成就,掌握着巨大的财富,所以又给人感觉福建人很富,这就是很多人对福建的看法很矛盾的原因。
D. 福州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好吗在国内,有前景吗
区位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地位。
以前福建是属于对台作战前线,所以国家对福州的建设和投入很少。
这两年改变思想,从对台作战作前线改为对台经济工作前线,特别是平潭岛的建设,平潭原是福州最偏的一个县,其水平相当于隔壁百强县福清的一个乡镇而已,现在的定位可能比厦门更有政策优势甚至直追当年香港回归前的深圳。
最近比较热的十二五,福建各地市在部分将十二五的GDP增长定为翻一番由此可见发展前景。
另:2006年的时候福州的房子均价大概为3000多一点,现在已经达到12000左右,与厦门不相上下了。
E. 福建省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
网上搜的:福建经济全国排名第六
福建的发展向来比较少在本地媒体上曝光。但是福建多年来的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日福建投资条件更好,城市青年的消费能力处于高水平,30岁左右的青年已在计划数年后买车,这为福建的未来商机奠定了基础。
记者日前走访福建数个主要城市,遇到在福建投资和工作的新加坡人,个个都说,福建是在中国投资的最佳地点之一。
途中遇到一些福建青年,他们更以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为近日福建的经济繁荣下了注脚。28岁的福建女青年林丽玲说:“我高中时候的同学,大多数升上了大学,买了房子。而且都计划顶多4、5年内,就要买一部车子。”
林丽玲这番话,显示了福建青年对前途的信心,也展现了福建未来的商机。
今日厦门的市容欣欣向荣,繁忙街道两旁的购物中心高挂着沃尔玛、麦当劳、肯德基家乡鸡等招牌。购物中心内有各种牌子的电视机和DVD机,价格只有新加坡售价的一半。沃尔玛购物中心的楼面,大约比宏茂桥职总购物中心大上两倍,付钱时还排长龙,仿佛是周末在新加坡超级市场购物。
接着数天,记者浏览了泉州、福州、福清等地,也见到了许多十年前初次到这些地方时,绝对难以想象的繁荣市容。
10年前,和新加坡许多商家谈起他们在中国投资的意向,多数商家表示,福建地处边防,条件落后,投资回收慢,不如到上海或北京投资来得好。足见新加坡商家的主流投资早已移师北上。那么,福建是如何取得那么大的进展呢?
原来在世界各地祖籍福建的华侨有1088万人,这几年香港、台湾、印尼、菲律宾和美国等地的华侨在福建仍然投资不少,新加坡在福建的投资仅占2.4%,次于香港(43.5%)、台湾(21.5%)和美国4.3%)。
福建省近24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66亿元(人民币,下同),上升至4258亿元,上升了64倍,人均产值在1978年只有273元,在2001年已升至1万2735元,增加超过45倍。在全国的排比中,从第24位升到第6位。厦门也以人均年收入达11768元排名全国城市第六。
今日福建许多官员都有国外求学或工作的经验。接待我们的厦门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苏育群,就在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考取管理学硕士学位。他和记者们讨论发展福建旅游业问题时,也谈到英国到处设立旅游资讯中心的做法,并表示厦门将吸取外国先进经验。
成长于南安,却在福州工作的林丽玲说:“我们这代人对于将来生活的信心和憧憬,肯定是远胜于我们的父母。”
年轻人聚会话题:房子车子
28岁的林丽玲,是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刚新婚数月。丈夫来自小镇龙岩,毕业自华侨大学法律系。夫妇俩的收入是林丽玲父母最近退休前薪金的两倍以上。
由于福建的金融业正迅速开展个人消费品贷款的领域,林丽玲的友人都在存钱付买车首期款,计划数年后购买汽车。他们聚会的话题,除了房子、汽车,也谈保健食品。
但是林丽玲也有遗憾,她说:“经济发展了,人人分散各地追求自己的专业。我在福州,我老公在泉州,我弟在北京,我妈在南安,一家人要聚一聚还真不容易。”
不过,她承认,她这一代人坐火车、乘飞机,渐渐就如乘德士一样,一点也不心疼了。他们的消费模式,已为福建许多未来商机奠定了市场基础。
F. 福州在那个省,那里经济条件好吗
福州在福建省,是福建省的省会,在这里开过第一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经济条件很好。
满意请及时采纳,Thanks♪(・ω・)ノ❤
G. 福建现代社会经济概况
福建现代社会经济概况 摘要: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西宽约540千米,南北长约550千米,面积12.38万平方千米。 全省有17个粮食生产基地县。水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81%,闽北、闽西北水田多为浸冬田型,宜种双季稻与单季晚稻;闽东南大面积水田多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稻-稻-麦水旱轮作制。福建是中国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 80年代以后,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合理利用侨资和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先后建立厦门经济特区、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地区和台商投资区。经济迅速起飞。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农村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工业以轻型为主、门类齐全,形成以福州、厦门、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邵武、永安、龙岩、漳州等为中心的工业区,以轻工、电子、食品、水产加工为骨干的沿海工业和以原材料、纺织、森工、化工为骨干的内地铁路沿线工业配置的格局。 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了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福建排行第六,位居上海(7650.76)、浙江(7458.89)、北京(6490.24)、广东(5745.41)、江苏(5553.8)之后。 福建经济呈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不断探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鼓励国有、集体、私营、外资一齐上,并从重点战略上调整了国有经济的布局,使福建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近年来,利用外资已成为福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牵动力量。每年实际利用外资相当于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左右,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当年全省工业产值 60%左右,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59%,涉外税收占全省税收的25%,安排就业人数约为全省就业人数的1/4。外商投资促进了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电子行业2/3就是通过利用外资改造发展起来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是通过利用外资逐步成长起来的。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6.1%下降到2000年的16.3%;第二产业比重由42.5%上升到43.6%;第三产业比重由21.4%上升到40.1%。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化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1110亿元。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新格局已逐步形成,非政府投入资金比重超过3/4。 闽江等“五江一溪”洪水预警报系统建成,中尺度灾害天气预警系统二期工程基本建成。顺利完成一批国家和省储备粮库。“九五”期间新增铁路369公里,新增公路2482公里。“两纵三横”的公路交通主骨架已基本改造建成,厦漳、福厦高速公路已开通,福州至福鼎、漳州至诏安、漳州至龙岩、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福建段等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至2000年底,福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5公里。横南铁路、漳泉肖铁路建成通车,福建第三条铁路出省通道--龙岩坎市至广东梅县的铁路全线贯通,厦门海沧大桥建成通车;厦门嵩屿火电厂、福州华能火电厂、水口水电站等大型电厂先后投产,电力已不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以福州、厦门、泉州三个港口枢纽的海上运输网络初步形成,厦门、福州跻身全国吞吐量超千万吨和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名大港行列。福州、厦门、武夷山、泉州机场已开辟国内、国际航线一百余条。邮电通讯发展迅速,2000年全省城乡电话装机容量突破600万门。 福建省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共有65个,其从地域分布看,开发区主要集中在沿海的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及莆田。 (1)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福建省最早出现的一类开发区。目前全省已有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它们可以比照经济特区享受某些优惠政策。其中的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福建省以台商投资密集型为特色的,成立最早、取得成效最大的一个开发区。 (2)保税区。在全国现有的15个保税区中,福建省有福州保税区和厦门象屿保税区,二者均于1992年成立。自保税区开关运作以来,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仓储展示等保税区的三大功能得到了一定拓展。区内生产资料交易活跃,已成为福建省及东南沿海“三资企业”免税物资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同时,各类外商投资企业,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及兄弟省市的独资合资企业也纷纷到保税区落户。 (3)台商投资区。福建省目前共有马尾台商投资区、海沧台商投资区、集美台商投资区、杏林台商投资区等4个经国家批准的台商投资区。投资区发展势头良好,到1999年上半年为止,4个台商投资区共批台资项目569个,合同利用台资五十亿美元,接近全省合同利用台资总额的一半。 (4)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福建省有福州高科技园区、厦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泉州、莆田、南平、永安等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农业综合开发区。目前福建省有福州(闽侯)农业科技园区、宁德宝洋农业综合开发区、泉州马甲农业综合实验区、建阳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园等几个省级农业开发区。1997年,国家还批准在福州、漳州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6)旅游度假区。福建省有武夷山、湄洲岛两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及石狮黄金海岸旅游经济开发区、东山旅游经济开发区、武夷山旅游经济开发区、泰宁金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永安桃源洞—石林旅游经济开发区等5个省级开发区。这些开发区为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找到了经济突破口。 (7)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开发区。成片土地开发区是福建省利用外资的一大特色,主要集中在沿海的泉州、漳州等地。外商成片土地开发区不断发展,成为当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龙头,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各类开发区成为福建省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内已动工投产项目两千余个,1998年实现工业产值623多亿元,出口33.4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外资企业的16%、51%和全省出口总数的25.6%。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58.3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2.4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904.21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76亿元,增长9.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375元,比上年增长7.0%。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持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3%、43.7 %和40.0%调整为15.3 %、44.7%和40.0%。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45.6%,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5526元,比上年增长7.5%。 市场物价略有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3%,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2.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7%。分类看,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烟酒及用品上涨0.5%,食品、衣着、交通和通讯等价格有所下降。工业品价格稳中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9%,能源、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3%。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省从业人员1676.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1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19.00万人,增加2.93万人。年末全省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6.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86万人;个体从业人员94.89万人,减少0.97万人。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771.00万人,下降0.7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10.00万人,增长0.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96.30万人,增长4.1%。2001年1月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不进再就业中心。年末全省国有企业再就业中心还有下岗职工0.3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72万人。全年通过各种途径使5.56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65.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仍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投资软环境仍需改善;企业适应市场能力还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较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等。
H. 福州是的特色经济是什么
福州形成福清百亿电子城、马尾百亿电子城、闽侯百亿汽车城、长乐百亿纺织城等特色产业带。
福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中心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综合实力五十强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宜居城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城市”等称号。
I. 福建经济怎么样呢
广东与浙江经济的发展强劲,而福建经济疲软,相对落后。鄙人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1、水系分布、水运能力方面。
经济的发展与大江大河的分布有着强大的关联,广东有流量仅次于长江的珠江水系,支流更是遍布全省,运输能力不错。珠江出海口(珠三角地带)更是对广东经济腾飞功不可没。
浙江紧靠长江水系,与长江出海口的大上海毗邻,而自身的杭州湾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型优质深水港。这在大型水运充当经济的推手的今天,无疑拥有着极优厚的资源环境。
福建在这方面是望尘莫及的。福建境内的闽江水流量远远低于珠江、长江,通过水路深入的腹地远没有广东、浙江广阔。缺乏大型优质码头(修建成本高),除了厦门、漳州、泉州(即厦漳泉三角区),基本没有拿得出手的城市。泉州的航运盟主的地位早已是远去历史了,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疏浚。再说,国际货运的中心早就转移了。福建除了厦门,在优质深水港和大型码头建设方面,无力与粤浙的沿海城市抗衡。
2、经济腹地和相互提携方面。
广东的经济腹地是广西、江西、湖南、以及水陆交通日趋发达的海南岛。关键是广东毗邻港澳,---港澳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广东真正意思上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对话。浙江自古就是占全国赋税三分之一的江浙富地。江浙自古就密不可分。历史基础雄厚。现在更是依靠强大的上海,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浙江是长三角、沪宁杭经济圈的重要参与者。浙江的“老大”----上海,是全国第一大城市。而其亲密伙伴---江苏,有什么好事,总是惦记着它。
福建的腹地撇去粤东与浙江南部,充其量只有江西,而且在越靠近江西的地方就越穷,江西本来就是有名的穷省,根本起不了相互提携的作用。福建的工业基础不够扎实,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另外,福建缺乏与广东、浙江在经济上的来往。
3、招商引资方面。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吸收的外资一直高居国内榜首。浙江在招商引资方面得益于得天独厚的长三角的强大辐射。福建的引进资金绝大多数是近年来兴起的台商投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单一性的经济和缺乏多元化的国际竞争,使得福建在外资引进方面远远落后与粤浙两地。另外,受目前台海关系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台商投资还未能完全放开手脚。政治上的分歧掣肘着经济的发展。
4、交通、教育、人才流通等配套设施。
交通密集度、完善程度最高的当数长三角!珠三角近年来也加大对交通方面的投资,不断完善软硬件投资环境,多条出省大通道已经铺就。与周边联系更进一步加强。
珠三角与长三角高校林立,人才济济。广东与浙江都有拿得出手的着名高校。比如响当当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关键是靠近上海这庞大的龙头---强大的高校是随便一伸手就能抓到一大把的。而福建,除了厦门一地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基本上没有在全国打响品牌的高校。省会城市远远比不上厦门。
在招揽全国人才方面,长三角与珠三角永远是老大!沪宁杭、珠江口一带是全国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在智力支持、技术创新方面得天独厚。
5、经济圈区内合作与辐射力。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京津唐、长三角、厦漳泉、珠三角等经济圈。珠三角与长三角一直是领跑者,经济的飞速发展自不必说。厦漳泉是最小的一块经济圈,其辐射力和效益远远落后与其他经济圈,缺乏后劲。在国际经济浪潮冲击的大背景下,金融与证券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中国大陆只有两个证券交易所,深圳就占了一个;另一个在上海,离浙江较之福建,更有亲缘感和促进作用。
6、经济特区的优越性和经济特权早已丧失。
当初,我国划定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上下 一盘棋,无所谓特区不特区了。除了深圳在特区时代赢得了发展的先机外,其他的都不那么理想。现在,本来特区数量就不及广东的福建,当全国上下一盘棋时,厦门没有了特区的优势,要取得突破性发展更是困难重重。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福建会是战斗前线!中央没有大项目的支持,只能靠福建人自身自灭!而且福建是外向型的经济很多人都喜欢往福建以外的地区国家发展
综上所述,福建经济落后于粤浙两地是必
然的,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