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全球化经济危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如何尽量避免经济危机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带给我国的重要启示: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储蓄和消费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三,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金融监管要始终与金融创新的步伐相适应;
第四,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立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第五,金融对外开放要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和安全相适应;
第六,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地区间贸易和投资的多元化。
金融危机带来六大问题:
1.央行降息,救助资金困难的企业。
2.加大国家投资,大规模建设有利民生的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一方面能增加就业,另一方面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还能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加国民收入,稳定物价水平,刺激消费,搞活经济。
4.通过国家补贴的方式,鼓励广大农村农民购买家电,汽车等商品,既能扩大国内消费,又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㈡ 如何摆脱经济危机
从下面几点去分析:
首先是经济危机主生的原因是经济危机可能是: 经济政策错误 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 自然灾害 全球化的后果 金融政策错误
再就是从原因中找解决的办法:国家的宏观控制,物流的控制等
经济危机的特征是: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在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
㈢ 怎样理解战胜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是科技创新谢谢!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不得不承认很有效-------这增加了搞科研厂家的竞争力,使他们容易走出危机,并进而对经济复苏和增长产生带动作用。
㈣ 怎样解决经济危机
“没有哪一个单一产业或者单一政策可以让产业升级,这需要过程。没有哪一两个国家能充当火车头作用,引领世界走出经济困境。走出经济困境需要每一个国家去努力。”昨日在中山大学中文堂,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与广东各界进行了题为《中国奇迹与广东创新》的对话。克鲁格曼表示,全世界仍未走出经济危机,各国走出危机需要依靠提升内需,而不能再依靠出口。
经济前景慎言乐观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非常严重,全球产品经济总量自1930年以来第一次下跌,其中美国降了3%,德国降了4%,日本降了6%。尽管中国可能还会向前发展,但是总体来讲全世界多数国家都是陷入低迷,全球贸易量也在萎缩,这是前所未有的。”在谈到经济危机,克鲁格曼表示要慎言乐观。他表示,要回到上世纪的大萧条时期才会看到如此大的世界贸易量的跌幅。
克鲁格曼认为,目前世界经济整体而言并没有指标能够说明现在世界经济正在增长,所有指标都指向“收缩”,唯一乐观的是,衰退的步伐和程度在慢慢放缓。
当被问到哪些国家可能充当经济复苏的“火车头”时,克鲁格曼认为,走出经济危机没有哪一两个国家能充当火车头。相反,需要全球所有的大国,乃至每一个国家共同努力。
中国急需提振内需
“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正在提高,我对中国的成就充满赞赏。”在赞赏中国的经济成就之余,克鲁格曼提醒中国人民不应为已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中国仍是相对贫穷的国家,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是美国工人的4%,跟1975年的韩国类似。目前,即使墨西哥生产工人的工资也是中国工人工资的3倍。”
中国怎样才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到生产资本密集型产业?克鲁格曼认为,中国必须更依靠提高内需,而不是出口。克鲁格曼表示,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都依靠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得成功,实现了国家的发展。但克鲁格曼认为:“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毕竟是有限的,其他国家也效仿的话,市场迟早会饱和,所以不可能说中国完全照这条路走下去。”
产业升级无法“计划”
克鲁格曼认为,中国发展必须走类似韩国的道路,发展高端产品。“中国已经能够出口一些精密的高端产品,我认为中国肯定会攀到价值链的顶端,她的企业家精神能够帮助中国成为一个薪酬水平较高的高科技国家。”
但克鲁格曼提醒,中国亦应该避免韩国犯过的错误。他举例说,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政策推动发展被认为是高端产业的重工业,但是那个政策却不怎么成功,反而带来过多的外债、过度的产能等问题。因此他认为中国发展步伐如果太快是肯定不合适:“要有基础设施,要有好的电信通讯,要有足够的能力才能够在技术杠杆上向上爬,如果速度太快话是不好。”
中国的对策:
1:改变对外贸易制度,设置价格极限,使用人民币结算。西方国家针对中国设置的经济殖民循环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形成了一套掠夺中国财富的国际价格机制,主要表现为:凡是中国卖出的都是低价,凡是中国买入的都是高价。中国买什么,什么价涨;中国卖什么,什么价跌。这主要是大大小小的买办里通外国,与外资合谋竞相杀价抬价造成的。要对大宗外贸产品、战略资源产品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产品设置价格上限下限,擅自“放水”者严惩不贷。美元的泛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必须结束美元的霸权体制,建立主权货币,对外贸易统一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有人担心人民币自由兑换是否会导致汇率风险,这个担心没有必要。目前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风险,是来自于美元结算,人民币完全是被动的;如果用人民币结算会立刻形成对人民币的巨大需求,导致人民币加速升值,国民的收入会大幅提高。人民币升值的危害同样来自于用美元结算,如果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升值越大就越好。
2:用经济民族主义代替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表面看上去好像完全一样,都是在保护本国利益,其实二者之间有根本区别,经济民族主义保护的是强势产业,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是弱势产业。只是这里的强势产业不仅仅是指本国的强势产业,更包括世界的强势产业,哪个产业在国家竞争中作用最大,就保护哪个产业。至于中国农业,可以作为特殊产业放在一般产业政策之外。保护强势产业,必然会遇到所谓国际规则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效法美国:世界上只有一个规则,就是国家利益。
㈤ 如何抵抗经济危机啊
下的措施很多公司将用来应付这个寒流:
1、控制人力总量:如冻结人力增长(停止招聘)、优化人力配置等(人员内部流动)
2、技术、组织创新:如减少管理层,使得组织扁平化等
3、竞争淘汰计划:大部分公司将可以采取绩效排队的方式进行人员削减、降薪
4、企业节流:省电、省水、省消费
5、重视招聘:选好人,选对人,降低招聘成本
6、加强培训:提升技能,人均效率提高
7、强化工时管理:如进行综合工时制等。
8、文化整合:在管理层达成共识,推行危机时期文化建设
9、员工关系整顿:宣传、教育员工经济危机动态,提高大家危机意识,塑造与公司共度难关的文化氛围。
其中有很多条应该是时下企业都在做的。个人觉得这九条,大致可以比较有效地增强公司的抵抗力。不过经济危机下,企业自己的努力能占到多大的比例,却是不得而知。
共勉。加油。共度难关。
㈥ 为摆脱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方式的创新之处是什么这种方式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吗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不能,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㈦ 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从企业角度来讲:
1、保证现金流。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企业倒闭的根本原因就是现金流断裂。反过来说,即使是资不抵债,只要有现金流量,企业一样可以生存。
2、中小企业要抓好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密切监视产品和原材料的价格走势,严格控制企业回款情况;还要积极进行库存盘查,适度提高资产流动性,以提高抗击风险能力。
3、通过多种方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与工作效率(生产材料定额发放、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边角废料、加强库存管理等措施)、裁员减薪、压缩采购成本、开发价格较低的替代品。
4、强化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分析在自身所处的产业链中是否能在一个到两个环节具有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我不要要在所有的环节上都要超过竞争对手,我只需要在一到两个环节超过竞争对手,就可以获得整体的竞争优势。
5、建立战略联盟。对中小企业而言,因为自身缺乏规模、能力及资源,所以构建企业战略联盟对获得规模经济至关重要。如果大家能成为一个默契的整体,资源共享,风险均摊、相互配合,这样更容易形成合力,以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从国家角度讲:
1、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
2、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数据巨大的外债,已对人民币形成压力。如果要避免因为过分依赖外商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就必须尽全力发展自己的资金市场。
3、坚持正确的利用外资政策。合理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国家之一,也已连续数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4、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7)如何摆脱经济危机关键在创新扩展阅读: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资本价值增值的需要而言的过剩。
一般表现是: 商品大量积压,生产锐减,工厂大批倒闭,工人大量失业,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陷入极端混乱和瘫痪之中。
虽然危机的可能性在货币出现以后就已经产生了,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具有现实性。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即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