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徽萧县的经济水平怎么样
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古为萧国,春秋时附属于宋,秦置萧县,隋唐至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属江苏省徐州,1955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沿革至今。总面积1871平方公里,大部分为平原,东南部为海拔100—300米的低山矮岭。人口130万,辖18镇5乡708个行政村。开放的萧县日益显现出其特有的发展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萧县紧靠徐州都市经济圈中心城市徐州市,县城距京航运河30公里、徐州观音机场50公里、连云港出海口260公里,素有“徐州的西大门”之称。东临京沪铁路,陇海、徐阜铁路纵横穿过,连霍、合徐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310、311两条国道和三条省道及星罗棋布的县乡道路形成的交通网络与周边地区紧紧相连,承东启西,南引北联,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名优农产品基地众多。萧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年日照时数为2220至2480小时,年均气温14.4℃,年均无霜期208.3天,年均降雨量811.2毫米。萧县植被保存完好,工业污染程度低,具有生产加工绿色食品的自然条件。耕地面积10万公顷,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棉花、大豆、玉米、山芋及花生、芝麻等。全县水果挂果面积50万亩,主要有葡萄、苹果、梨、黄白桃、巴斗杏、柿子、樱桃、山楂等。孙圩子胡萝卜、闫集黑皮冬瓜、马井韭青韭黄、圣泉萧国圣桃、黄河故道水晶梨、龙城石榴、新庄黄牛、黄口三元杂交猪、丁里华英鸭等名优农产品种养基地闻名全国。
——矿产资源丰富,水电供应充足。萧县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已探明煤炭储量 7.5亿吨,现有17对矿井,年产能力120万吨;探明石油储量 7亿吨,煤层气储量1000亿立方米,石灰岩储量30亿吨;铁矿石、瓷石、高岭土等储量可观。萧县南北分属淮、黄河水系,地下水量为2.6亿立方米,水质优良,生产、生活用水充足。电力供应属华东电网,设施完善,境内有11万伏以上变电所2个,生产生活供电充足。
——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萧县工业发展历史久远,历经沧桑。公元9年,出现铸造银、铜质钱币的造钱工厂;北宋年间,开始出现陶瓷生产,神宗元丰年间,开始出现小煤窑,苏东坡曾作《石炭歌》赞之。改革开放以来,萧县工业在调整和机制创新中快速发展,现有48个县属工业企业,近2万家乡镇企业,广东锦丰、江苏维维、山东新汶、安徽古井、深圳康达尔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相继来萧投资。200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7亿元(1990年不变价),形成了煤炭开采、农副产品加工、建材、造纸、酿酒、化工、纺织、机械制造等八大主导产业,有较强的协作配套能力。经省政府批准,在连霍、合徐两条高速公路交汇处设立的占地500余亩的工业园区,是萧县对外开放的窗口、体制改革的实验区,现已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热土,是萧县工业发展的新亮点。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萧县春秋时期为萧国地,秦置萧县。自古有“文献之邦”之美誉,风骚人物荟翠,春秋三贤(闵子骞、颛孙子张、颜子柳)皆孔门高足;今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县擅长丹青者2万余人,其中刘开渠、朱德群、王肇民、萧龙士、卓然、吴燃等为国内外着名的艺术大师,各种风格的书画作品犹如繁星璀璨,县城书画艺术一条街集书画创作、装裱、展览、交易、鉴赏于一体,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国内外书画爱好者纷至沓来,投资近亿元的书画艺术博览城已完成规划设计。突出的人文优势同时孕育了美食的醇厚和芳香,萧县饮食文化闻名大江南北,“萧县羊肉汤”、“皇藏峪蘑菇鸡”、“圣泉寺烧全羊”等各种风味小吃成了黄淮地区城乡人们的美味佳肴。
——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独具。萧县古迹遍布,千年古刹天门寺、天一角地下溶洞、永固水库、汉墓群、宋朝的古窖群遗迹、闵之骞鞭打芦花处、三让徐州的贤人陶谦墓、南朝宋国开国皇帝刘裕故里、苏轼发现煤炭处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交相辉映;皇藏峪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审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0年被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授予“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称号,是皖北地区正在崛起的旅游热点,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余人次。景区内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落叶阔叶林带,动植物种类繁多,总面积20平方公里,山、水、泉、涧等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小气候明显,素有“幽谷圣地”、“淮海佳境”之称。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有汉高祖刘邦称帝前为躲避秦追兵藏身的皇藏洞,以及美人洞、果老洞、仙人床、拔剑泉、苏轼祈雪处、闵子祠等,山中瑞云寺于199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佛教重点寺院;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遗址蔡洼、“萧泗铜灵”抗日战争纪念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生产生活设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萧县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稳定,邮电通讯发达,医疗卫生、环保、广播电视和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旅游、物流、金融、商贸、房地产等行业全面发展,服务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萧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
‘贰’ 萧县有多少个乡镇呀
萧县有22个镇、1个乡。
截至2021年,萧县辖22个镇、1个乡。即:龙城镇、黄口镇、杨楼镇、刘套镇、新庄镇、闫集镇、杜楼镇、王寨镇、祖楼镇、丁里镇、白土镇、马井镇、张庄寨镇、赵庄镇、永堌镇、青龙镇、大屯镇、官桥镇、圣泉镇、庄里镇、酒店镇、孙圩子镇、石林乡。萧县人民政府驻圣泉镇复兴路18号。
萧县地处安徽省北大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位于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的中心部位和华北平原的东南边缘。区位交通优越。素有四省通衢之称,是国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等战略的重要节点。
经济概况:
2021年上半年,全县GDP完成205.06亿元,增长12.2%;财政收入19.1亿元,增长36.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95亿元,增长3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04亿元,增长23.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2%。
位居2021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佳县市第44名,扶贫开发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叁’ 萧县的城市经济
2013年萧县地区生产总值186亿元,三产比例28.8:40.4:30.8;财政总收入11.7亿元,工业增加值47.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0.2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亿元,新增贷款14.3亿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8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63元,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0.2%。
2014年,萧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3.4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7.3:41.0:31.7,二产、三产分别提高0.6、0.9%,三产比重提升超过二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4亿元,新增存款28.7亿元,新增贷款9.4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主要指标位居宿州市前列,部分指标安徽省领先。
2015年,萧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0亿元,财政收入1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6.5:41.2:32.3,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工业增加值7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亿元,新增存款42亿元,新增贷款19.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2元。 萧县被称为中国水果之乡,是中国最大的胡萝卜和葡萄种植基地(萧县胡萝卜)、(萧县葡萄)。水果种植面积达到了60万亩,年总产量超过6亿公斤。农业主导产业有粮食、水果、蔬菜、畜牧、林业、棉花等。萧县已形成“三大片一条线”的水果生产布局,三片即北部黄河故道梨、苹果、甜瓜产区,中部优质鲜食桃产区,东南山区优质葡萄及樱桃产区,西部沙河沿岸苹果、黄桃产区。一线及黄河故道水晶梨、园艺总厂酿酒葡萄、郑腰庄萧国圣桃、姬村石榴、徐里巴斗杏等特色水果产区。2013年粮食总产100万吨,实现产值110亿元。连续三年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首次确定为省“肉羊养殖大县”。4个国家级标准化基地和养殖小区通过认定,新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改革创新试点县。
2014年,萧县粮食总产110.7万吨,实现“十一连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8家,新增合作组织550个、家庭农场172家,建成国家级果蔬标准示范区4个、省级2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1个。实施森林增长工程3.2万亩,森林覆盖率34.9%。农机总动力158万千瓦,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小农水重点县获得批准,农田水利投入资金2.3亿元,新打修复机井875眼,疏浚治理大中沟91条。岱河上段和利民沟治理发挥作用,淮水北调工程完成征迁,闸河治理主体完工。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有序推进,流转土地21万亩。 萧县工业发展历史久远,历经沧桑。公元9年,出现铸造银、铜质钱币的造钱工厂;北宋年间,开始出现陶瓷生产,神宗元丰年间,开始出现小煤窑,苏东坡曾作《石炭歌》赞之。萧县是中国重要的防腐产业基地和防腐产品出口基地。2005年,被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命名为“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 萧县瓷质抛光地板砖被誉为“安徽第一砖”,获得“中部瓷城”的称号。萧县是安徽最大的绿色皮革加工生产基地,青龙集是全国四大皮毛专业市场之一,合成革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建成。201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6.4亿元,龙城镇和张庄寨镇评为省产业集群镇,省新农村电气化县顺利通过验收。
2014年,萧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73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亿元,首位产业发展较快,58家建材企业完成产值60亿元。规模企业总数180家,其中10亿元以上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4个。实现利润总额10.85亿元,增长14.3%。实施工业项目123个,其中亿元以上25个。
2015年,萧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8亿元,增长25%;工业总产值328亿元,增长16.8%;实现利税总额13亿元,增长21.7%。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 萧县“城形争南北诸朝,风气兼东西两楚”,素有“文献之邦”、“文化大县”的美誉,自秦汉起就是贯通东西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之地。是汉文化、孝善文化、酒庄文化、陶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闵子骞芦衣顺母故事的发生地、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故里。
原始社会末期,萧县已有很高文化和发达的经济,有花甲寺、金寨、大蔡庄、北泉、城阳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夏、商、周三代,萧县是中原文化和东夷文化的交汇区,夏代殷商六族迁此建立萧国,春秋时复建萧国。西汉,丞相韦贤被封为扶阳侯,在萧县建立扶阳侯国。三国时,曹操封四子曹熊在萧县建萧王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名称国家级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汉墓群金寨文化遗址皇藏峪萧窑遗址-省级花甲寺遗址萧县孔庙(萧县文庙)北泉遗址瑞云寺天门寺大蔡庄遗址市级城阳遗址徐树铮墓冯楼汉墓遗址西域遗址--县级车牛返萧国古城苏迈墓陶潜墓郭庄公社萧县县衙旧址徐氏总祠宋墓遗址苏轼得石炭歌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名称国家级坠子戏淮北梆子戏淮北花鼓戏花腔渔鼓--省级萧县坠子萧县琴书鞭打芦花的传说萧县农民画萧县剪纸萧县石刻市级萧县炭精画萧县高跷萧县伏羊宴加工技艺萧县书画萧县梆子戏-待审丁里镇丁固传说葡萄酒酿造技术刘邦祖籍地的传说刘裕故里的传说皇藏峪的传说龙河的传说 【主词条:画乡赋、萧县书画、宋绘】
萧县书画古称宋绘,从数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开始就已出现,书画传统绵延至明代,清中晚期形成民间中国画·水墨写意的“龙城画派”,享誉徐淮。现代萧县被称为国画之乡,由萧龙士为代表的萧籍画家创建了江淮大写意画派,1993年,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中国书画艺术之乡”。截至2015年9月,建有10多个书画艺术协会,有书画家4万人,省级以上书画协会会员400多人。
龙城画派
“龙城画派”,发端于明末,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书画家有王之麟、许辉祖、吴作樟、张太平、路荫南、侯子安、谢来占、王为翰、袁汝霖、刘云巢等,他们冲破笼罩画坛的“四王”画风,追逐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触写实,师法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们艺术思想趋于一致,技法意趣趋于相同,融合南北,形成了一种新的画风和流派。因其影响较大,活动中心又在龙城,故称“龙城画派”
江淮画派
萧龙士是江淮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该画派经过几十年来的继承发展,成绩斐然,“龙门学士”中有的在安徽画坛已崭露头角甚至成为中坚人物。“江淮大写意画派”传承光大,对宣传安徽书画、让安徽书画走向全国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萧县剪纸
萧县是着名的书画艺术之乡,而萧县剪纸,堪称水墨丹青的姐妹艺术,历史悠久,蕴涵丰富,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表达了心中的理想、愿望,又美化了生活、环境,增添了祥和、喜庆、欢乐的气氛,充分体现了剪纸自身价值。剪纸艺术是祖辈们遗存下来的精美而厚重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神奇的工艺创作正吸引着更多人的欣赏目光。
石刻艺术
萧县石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雕刻艺术。始于汉代的画像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石刻取材于该县山中的青石,青石蕴藏丰富,质地细密,坚硬耐风化,宜于雕镂艺术品。
萧县出土160余块汉墓石版浮雕,内容涉及诸多上古神话传说和史迹。萧县汉画像石不仅是绘画和雕刻两门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还是汉代民间艺术的综合体现。萧县汉石刻壁画的大量出土,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和壁画艺术的宝库。它虽经两千年左右的风化侵蚀,却使我们看到了已消失的汉代生活场景和文化艺术陈迹,再现了汉代的历史画卷。为我们了解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习俗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是十分难得的历史资料。其艺术成就堪与世界艺术名作媲美,在中国和世界艺术领域中占居重要的地位。 明、清时萧县是着名的曲艺、戏曲之乡,渔鼓、坠子、大鼓、琴书和梆子、拉魂腔、花鼓戏等曲艺、戏曲活动频繁。现代有萧县坠子、花腔渔鼓、萧县梆子戏、淮北花鼓戏等本土戏曲。
萧县坠子
萧县艺人在演唱河南东路坠子的基础上,大量汲取了当地其他曲种和徐州梆子的音乐唱腔,逐步形成了“说、唱、噱、做”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萧县坠子。萧县坠子戏为板腔体,板式、曲调包括新创的主要有:平板、寒板、慢板、慢板连、快板、正十字、倒十字、三字锦、五字嘣等,典调优美,长于抒情和叙事。伴奏乐器为简板、坠胡。唱词多为七字句,也有十字句。
花腔渔鼓
花腔渔鼓又称渔鼓道情、梆梆筒子,是一种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敲打渔鼓配上说唱,就成了渔鼓道情这种演艺形式。渔鼓从清末开始盛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护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一人边演唱边伴奏,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汉族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花腔渔鼓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萧县梆子戏
萧县梆子戏的唱腔融于河南和山东梆子之间的腔调,属板腔体,曲调丰富,结构严谨,能够细致地表达各种感情,唱腔板式有载版、非板、慢板、流水板、二八板,二八板又分为二八、慢二八,紧打慢唱,生动地表现人物唱腔。梆子戏在县城各乡镇流行,群众非常喜爱,极大丰富了全县人们的精神生活。
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是安徽省极具民间特殊演唱风格的汉族稀有戏曲剧种之一。淮北花鼓戏的唱腔哀婉缠绵,低徊流转。尤其“寒调”,唱来如泣如诉,如哀如叹,别具一格,极富个性。民间向有“花鼓戏难学、难唱、又难听,听过三天,迷上就不轻”之说。乐多哀音,行腔幽婉低徊。可谓原汁原味民间俚俗戏曲音乐的活化石。出生于萧县农村的周钦全是淮北花鼓戏的传承人,2008年时,淮北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词条:萧县方言】
古萧县地域辽阔,上古时代此地建有萧国,历史上称之为“东夷”,所操语言为“夷言”,与吴越语同属东南夷越语系。萧县地处淮北,历史上南北朝廷往往以淮河为界,因此,萧县方言多受中原与齐鲁方言冲击。大约南宋以后,萧县方言已与中原汉语较为相近了。总体来说,萧县方言的语音系统与普通话较为接近。萧县方言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是词汇。萧县方言中存留着许多古词语,这些词语仍然保存着古代汉语或早期白话的面貌。 【萧县羊肉、全羊宴】
萧县地处四省通衢处,饮食受南北菜系的影响,主要菜系有鲁菜、沿淮菜、徐州菜,本地主食有米饭、馒头、面条等。而反映萧县饮食特色的“全羊宴(萧县羊肉)”已有300多年历史,截至2015年9月,全县“羊饭店”达5000余家,日销量达万余只,已形成圣泉寺、丁里镇、筛子泉和龙城镇“四大羊美食集群”。
‘肆’ 安徽萧县祖楼镇好吗
我从小在萧县长大的,萧县是个小地方,就是一个小县城,祖楼我听说过,不过没去过。你想问哪方面?经济方面不行,人文环境一般。
‘伍’ 安徽最富是哪个镇
最富不确定,最富之一有中国渔网第一镇名称的槐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