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发展循环经济应当遵循什么方针和原则
转播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换句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
⑵ 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是什么
你好,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独立章节提出,并对循环经济的规范化提出了要求。 国家标准委适时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循环利用为重点,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该试点凝聚了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和实践经验,有利于循环经济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和相关标准的实施,促进循环经济的形成和规模化标准化。
拓展资料:一: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对消耗大量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革命。发展循环经济,要树立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公正发展三个理念。这三个理念是经济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和推动。
和谐发展理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系统论和生态学为基础,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利用的原则,构建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链条。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类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直接动因是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的矛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
公正发展的概念。公正是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发展循环经济的正义观是集经济正义、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于一体的综合正义观。
二: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经济和流动经济,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浪费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型经济转变为依赖生态资源循环的经济。 人力、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体系。
该理论于1960年代提出,主要应用于化学、经济和社会领域。
⑶ 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是什么
循环经济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独立章节提出,并对循环经济的规范化提出了要求。 国家标准委适时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循环利用为重点,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亦称“资源循环型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_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当前,社会上普遍推行的是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抓住了当前中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在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过程中,应当保障生产安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防止产生再次污染。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换句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牛,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
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例如,通过制造轻型汽车来替代重型汽车,既可节约余属资源,又可节省能源,仍可满足消费者乘车的安全标准和出行要求。
在消费中,人们以选择包装物较少的物品,购买耐用的可循环使用的物品而不是一次性物品,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例如使用标准尺寸设计可以使计算机、电视和其他电了装置作常容易和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
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将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
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酒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川和废物的综合利川。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
资源化有两种,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弁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
废玻璃生产玻璃,废钢铁生产钢铁等: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变成与原来不
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高,而次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低。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物品的意识,来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对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一循环使用一最终处置。其要义是,首先要减少经济源头的污染物的产生量,因此工业界在生产阶段和消费者在使用阶段就要尽量避免各种废物的排放: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消减又可利用的废弃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那些不能利用的废弃物,才允许作最终的无害化处置。
以固体废弃物为例,循环经济要求的分层次目标是:通过预防减少废弃的产生;尽可能多次使用各种物品;尽可能使废弃物资源化;对于无法减少、再使用、再循环的废弃物则焚烧或处理。
⑷ 循环经济要遵循哪三大原则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大原则。
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独立篇章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并对循环经济标准化提出要求,国家标准委适时启动了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试点固化了先进循环经济技术和实践经验,有助于制修订循环经济急需标准和相关标准的贯彻实施,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并走向规范化。
(4)双循环经济如何规范发展扩展阅读:
发展循环经济,是对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发展循环经济应树立三大理念: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公正发展。这三大理念是经济发展观念的深刻变革与提升。
和谐发展理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系统论、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构建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链条。
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类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直接动因是化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矛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问题。
公正发展理念。公正是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是衡量经济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尺度。发展循环经济的公正理念,是融经济公正、社会公正、生态公正于一体的综合公正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乔法容:发展循环经济的三大理念
⑸ 如何发展循环经济
如何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 循环模式转变。循环经济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十一五”期间应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第一,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加大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支持海水、再生水、苦咸水、矿井水利用,推广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利用材料,提高金属材料利用率,推进木材节约代用,大力发展散装水泥,严格工程建设中材料消耗核算,限制过度包装。
第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加强资源开采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加强煤层气等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推进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建筑)、酿造等废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行业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推广秸秆综合利用。
第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要重点抓好高耗能、重污染行业及重点流域、重大工程污染预防;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逐步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突破观念、技术、政策、体制、法制等方面的制约,建立长效机制。
一要转变发展观念。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二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各类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发挥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三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产业化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要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重点加快水价、电价、热价调整,加快供热体制、煤热价格联动、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五要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制度。
六要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提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
七要加强宣传教育。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纳入基础教育和职工培训的内容,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⑹ 如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详细�0�3
为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氛围和条件尚不完全具备,还存在以下问题:如社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转变发展观仍需努力;政策和机制对企业的引导力度不够;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尚未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缺乏符合国情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等。针对以上问题,必须切实找出解决问题如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文 | 朱仕祥【关键词】 循环经济,科学,增长方式的措施和对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不合理的增长方式,确保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这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未来资源环境紧约束的条件下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战略性问题。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首先,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结构升级。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水耗的产业,限制或禁止那些未取得绿色标准认证、对人民健康有害的产品生产。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例如缺水地区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项目;大力推广先进的节能、节水、降低原材料消耗的工艺和技术。制定和实施各行业取水量标准,重点抓好火力发电、纺织、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推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其次,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建设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综合控制企业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发挥产业集聚和产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建设集中供热和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鼓励加工工业集中的沿海发达地区,重点发展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中西部资源富集地经济导刊 77 2010 / 07 建立配套政策体系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环境。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机制。首先,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通过运用价格、税费、消费拉动、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其次,结合投资体制改革,引导社会投资向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倾斜,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第三,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 的组织结构,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延长产品使用周期的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进展,还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层次上。真正大力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理论界、非政府组织、公众共同努力,从指导思想与公共意识、法制环境、市场机制、政府引导、科技发展以及典型示范与推广等各个方面继续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积极创建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村镇、绿色城市、绿色省区,进而在我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经济、生态自然、社会发展高度协调的循环社会。 ( 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资源产业经济学博士) 区,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并根据技术经济条件逐步发展资源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加强环保措施,尤其要防止东部企业向西部转移污染。引导乡村企业向工业小区适当集中连片。第三,对中小企业加强指导。为中小企业提供环保技术服务,建设废物处理的公共设施,集中处理废弃物。第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烟气脱硫、机动车尾气治理、城市废水资源化、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城市垃圾资源化、生态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装备、环境在线监测仪器仪表、环保材料和药剂等。建立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规范和培育环保产业市场。引入“谁投资、谁收益”的环境治理原则,积极鼓励外资、企业和私人资本向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投资。第五,共同开发国际资源。探索建立石油等资源可持续供应体系,对东部中晚油田和新疆石油实行保护性开发。大幅度降低高能耗高污染强度原材料 ( 如钢材、化工原料、合成纤维、化肥、纸浆、水泥等) 进口关税税率,提高进口比率。第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第一,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借助现代高新技术,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 “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第二,大力开发废弃物重新利用处理技术和装备,包括废塑料、废玻璃、废电器等的处理设备;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原位再生利用技术,海水淡化技术等。第三,研发适合国情的工业污染防治成套技术。重点安排高浓度、难降解的工业废水治理、燃煤除尘脱硫、汽车尾气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等重大关键技术的开发。第四,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重点扶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发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 第五,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循环经济作为重要指导原则从制定“十一五”规划开始,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作为编制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各地区、各行业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构建起完整、系统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应在3 个层面进行立法:第一层面是基础法,一般包含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责任、权利、义务的规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第二层面是综合性领域的法律,在基本法的框架下制定本地区的发展条例;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主要是对每种产品生产、回收制定具体的技术、目标要求。产经分析
⑺ 什么是双循环经济
双循环经济是指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社会格局,也可以理解为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一种战略抉择。
另外,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是指:未来中国经济依托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和内需潜力,以国内需求作为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在国内市场循环流通。同时,以国内经济循环为基础,运用国际分工和协作,便于国内国际经济互相促进发展。
⑻ 我国十四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原则是什么
1、坚持突出重点。以再利用、资源化为重点,提升重点区域、重点品种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大力提高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
2、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健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强化科技支撑能力,补齐资源回收利用设施等方面的短板,切实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3、坚持市场主导。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4、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引领作用。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着提升,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更加完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
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 2020 年提高约 20%,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3.5%、16%左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 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废纸利用量达到 6000 万吨,废钢利用量达到3.2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达到 400 万吨、1150万吨、290万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